生态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软实力的提升
2020-01-03王资博
王资博
[摘要]生态文化自信源自生态文化传承,流向生态文化创新;源自生态文化自强,流向生态文化开放。生态文化自信内蕴着主体对绿色发展“知行信”合一的实践关系,生态文化自信建设与绿色发展软实力建设在实践起点、实践过程、实践效应上高度契合。生态文化自信视域下提升新时代中国的绿色发展软实力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绿色发展创造力、包容力、吸引力、影响力、凝聚力的全面提升为路向。
[关键词]新时代 生态文化自信 绿色发展 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黨的十九大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绿色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推动美丽中国的愿景和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生态文化是主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体发展的文化,生态文化自信是厚植历史、深扎现实、远瞻未来的自信。新时代中国的绿色发展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彰显了人文美与自然美相融合的视野。生态文化自信建设是我国文化自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新时代绿色发展软实力的基本前提和重要视域。
一、生态文化自信之源流探察
(一)纵向看,生态文化自信源自生态文化传承,流向生态文化创新
从文化的演变发展来看,生态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创新性。实践表明,对中华优秀生态文化的传承创新是生态文化自信的基本要义,有利于不忘生态文化本源,增强生态文化认同,彰显生态文化魅力,从心理上自觉建构起对优秀生态文化基因价值和生命力的肯定,并形成坚定的情感依托。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尤其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有深刻的体认,并内在地将之融入了日常生活和生产”[1]。因此,要历史地而不是断代地、发展地而不是僵化地把握生态文化自信,以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审视中华优秀生态文化之深厚的文化内涵、文化素材、文化载体、文化底蕴和文化精神的薪火相传。中华优秀生态文化的发展和彰显是“一以贯之”的,“天地人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观念传承至今。正所谓:“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2]显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性思维、辩证思维更容易形成绿色发展理念和促进绿色发展的实践。优秀生态文化的深厚积淀是我们民族持续发展进步的重要精神资源、文明根据和自信根底。优秀生态文化深深熔铸于悠久的历史与民族的血脉之中,可以跨越时空,激发出非同凡响之活力。从当年的“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今天的“五位一体”,这是一种生态文化建构上的日趋成熟。生态文化自信的生成和强化与生态文化精华内蕴的推陈出新、返本开新能力紧密相关。可以说,生态文化自信和着时代的节拍,呈现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态势。从社会发展史看,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当前中国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就是要在农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相融合的历史传统基础上实现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智能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深度融合。国家林业局出台的《中国生态文化发展纲要(2016—2020年)》强调,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丰富生态文化的时代内涵,增强其与时俱进的适应性和创新支撑的发展活力。
(二)横向看,生态文化自信源自生态文化自强,流向生态文化开放
中华生态文化深蕴并贯通着自强不息精神,关键点即“自强”,拥有源于自身的强大内在动力,能够持续自我发展完善。大禹治水体现了因势利导、化堵为疏。李冰父子都江堰工程实现了乘势利导、人水和谐。生态文化自信源自对中华生态文化的自我发展、自我健全、自我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态文化价值的彰显是一个全景式的系统强化,其中包括以重大战略思想的不断提出拓展生态文化的思想内容,以生态环境建设实践的推进落实生态文化的价值要求。我们大力倡导植树造林,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特别是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理念等生态文化自信是我们进行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价值驱动力,充分展现了自觉自强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通知》出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实施,《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发布,“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2015年)“河长制”(2016年)“国家公园体制”(2017年)等制度创新举措陆续推出,进一步发展了生态制度文化。2018年6月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强调培育普及生态文化。2020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开发布的《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研发推广环境文化产品。同时,生态文化自信具有外显性,在整个人类生态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得到呈现,在比较中得以彰显。李约瑟高度赞扬了古代中国的“道家生态伦理观”,认为其“使中国成为科学人文主义的起源之一”,“它从不把人和自然分开”。[3]生态文化自信绝不是自负自满、孤芳自赏,它离不开全球视野下的生态文化交流互鉴。基于宽广开阔的视野推进生态文化自信实践,绿色发展“中国方案”谱写了新篇章。201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二十七次理事会通过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标志着新时代中国生态文化走向了世界。2015年3月,我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要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2017年,我国环境保护部、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之后,根据这个文件的要求,环境保护部编制发布了《“一带一路”生态环境合作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明确提出:“我们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4]2017年,中国同联合国环境署等国际机构一道发起并建立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
二、生态文化自信建设与绿色发展软实力建设的实践契合
(一)实践起点契合
从逻辑起点来看,生态文化自信内蕴着主体对绿色发展“知行信”合一的实践关系。“知行信”合一标志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高尚持续的自信水准。一是“知”乃正向认知。生态文化自信意味着主体对绿色发展历史与现实的理性认知,意味着对其绿色发展文化实力、绿色发展文化价值和绿色发展文化生命力等作出的正向评价。也就是说,要对绿色发展文化有全面深入的科学认识,对绿色发展文化中的价值观有高度的认同和理性的坚守,不能妄自菲薄或自负自满。生态文化自信与绿色发展软实力提升高度契合的基础就在于,绿色发展是生态文化自信的积淀和结晶;绿色发展文化能够让“他者”产生正向认知。二是“行”乃积极践行。生态文化自信是积极的生态文化心理状态,是一种推动绿色发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力量。绿色发展文化精华的内核与外延会通过各种生态文化自信实践方式积极影响人们的发展观念与行为。坚定和增强生态文化自信的实践,有利于加强整个民族与社会的绿色发展向心力,激发人在绿色发展中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生态文化自信的积极践行,能反映出个体或群体对绿色发展文化精华的心理信任程度和情感体验,是一种对已有生态文化成就的礼敬与自豪,以及对当下绿色发展道路的明晰与自觉的有效表达。生态文化自信的积极践行,是增进生态文明主流文化认同和实现全面绿色发展的强大基石。无论个体的国民素质还是整体的国民精神,都要通过文化来塑造和提升。生态文化自信的积极践行能够形成强大的绿色发展凝聚力和坚定的绿色发展信念并外化成实际行动,以绿色发展文化精华实现先进文化引领。三是“信”乃恒久信仰。生态文化自信是一种建立在理性坚守基础上的高度的绿色发展文化自觉,主体对绿色发展文化精华予以情感信任和坚定敬仰,这是发自内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奉而形成的持久稳定的绿色发展文化心理状态。
(二)实践过程契合
一方面,提升新时代中国的绿色发展软实力要传承优秀生态文化基因,以之为根基和源泉。崇洋媚外式的生态文化不能换来他国尊重,“去历史化”“去主流化”只能导致生态文化基因自弱和边缘化。优秀生态文化基因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态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命脉。中华文明之所以存续5000多年而没有堙没,就是因为没有抛弃、割舍优秀文化基因,并且在新时代更加注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为关注优秀文化基因的聚化能力、涵化能力、内化能力之发展。中华文明中丰富的优秀生态伦理文化资源,可以与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现代性形成互补。重要的是,在生态文化传承和生态文化创新的过程中,自强不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成为我们的优秀生态文化基因。中华民族能够在顺境中从容淡定、在逆境中奋进崛起,离不开优秀生态文化基因的传续和涵养。坚定和增强对优秀生态文化基因的自信,既能真正认识到绿色发展文化精华的优势进而发扬光大,又能真正意识到某些落后文化的缺陷和局限从而加以弥补。另一方面,提升新时代中国的绿色发展软实力要弘扬体现社会发展规律、时代潮流的生态文明,以之为动力和指引。生态文明是以生态文化为基础的着力促进优美自然环境育成的积极成果。但文明层面上的变革与积淀往往是一个相对滞后或缓慢的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1世纪中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这就启发我们对生态文明概念本身作动态性的理解。生态文化自信绝不是故步自封、踟蹰不前。没有对主体创造新文明(生态文明)能力的自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有自觉推动生态文化创新发展的担当作为。生态文明制度和政策等的建立健全,尤其是其蕴含的制度精神及显现的绿色发展价值意义,往往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文明程度进行判定的重要依据。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生态文明正式写入国家根本法。实践表明,体现社会发展规律、时代潮流的生态文明无愧为绿色发展文化精华,无愧为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软实力的内核。生态文明反映着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恰是绿色发展主流文化所在。主体要弘扬体现社会发展规律、时代潮流的生态文明,这就呼唤了生态文明理论、生态文明制度、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等的出场。如今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绿色治理”观念不断刷新,成为新时代中国的绿色发展软实力的重要注脚。
(三)实践效应契合
一方面,彰显绿色发展软实力贯穿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建设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制度以及生态文明行为,而彰显绿色发展软实力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彰显生态文明意识、制度以及行为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学术思想到文学艺术,从生产技术到科学知识,从精神成果到制度文明,各方面生态文化因子都空前活跃,充分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软实力的各个侧面。从历史和现实发展的经验来看,生态文化自信的活力在绿色发展实践中产生,绿色发展的優势在生态文化交流比较中体现,绿色发展文化精华更是在生态文明变革中不断生发和累积。人民享有青山绿水,反映在意识形态方面便是生态文化繁荣,灿若星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逐步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思想潮流。另一方面,彰显生态文化自信融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多维度。生态文化自信是对生态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也是对生态文化创造能力的充分肯定,其显现出因势而新、兴旺发达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重点要在彰显生态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培育健全的生态人格,而生态人格主要是由生态文明观、生态认知、绿色情怀以及行为体现等多维度内容构成。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人的不断发展进步,无不伴随着生态文化自信力量的勃兴盎然。在智能化构筑新维度的新时代,坚定和增强生态文化自信应积极发挥人工智能在生态文化传播、生态文化创新和生态文明共建共享方面的新兴优势,育成“人工智能+生态文化自信”新范式。
三、生态文化自信下提升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软实力之路径思考
绿色发展软实力植根于生态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沃土中,成长于生态文化自强建构的现实情境里,映衬于生态文化开放贡献的比较视域下。生态文化自信落脚到新时代中国实践中,重要的是从物质、价值、制度、形象、行为等层面合力提升新时代绿色发展创造力、包容力、吸引力、影响力、凝聚力,以实现新时代绿色发展软实力的全面彰显。
(一)提升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创造力
新时代绿色发展创造力关涉着充分发挥生态文化创新的塑造功能和增值功能,从而在绿色产品和服务品质效益提升及生态科技文化创新、生态制度文化创新等方面增强国家的软实力。作为绿色发展软实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器物和行为层面的生态文化创新创造是指体现在绿色产品创新创造(比如绿色品牌食品)和绿色消费体验行为创新创造(比如生态文化旅游)上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绿色发展创造力。实践证明,在经济活动中注入的生态文化创新创造内涵越多,所生产产品的绿色品质和附加值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由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构成的综合效益就越好。一方面,当文化需要创新创造时,价值理念的变革是其根本。为此,要将生态文明价值、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科技研发应用和生产生活,着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与生态文化相融驱动。另一方面,要崇尚创新,做实创新驱动发展。要以新视角、新思路、新举措,研发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集约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等高新科技及其产品。概括说来,就是要以生态科技文化创新推进新时代绿色发展方式与绿色生活方式的有机统一,以生态制度文化创新推进新时代绿色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二)提升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包容力
新时代绿色发展包容力反映着由生态文化价值、绿色发展理念和整合他者相关文化等要素蕴涵的力量资源以及其内化于国家行为而产生的软实力。生态文化自信下的新时代绿色发展软实力的提升本身像信用一样需要有一个长期培育、积累的过程,其既不似军事力量那样见锋芒见锐利,也不似经济增长那样见速度见规模,其需要潜移默化、兼收并蓄,采取扬弃、倾听、对话、沟通、交流、合作等方式方法来实现有容乃大的目标。以开放的眼光、开阔的胸怀对待世界各国人民的文明创造,理性吸收人类历史上生态成果的有益成分为我所用,是我们的生态文化建设永葆先进和绿色发展软实力走出国门、辐射更大区域的必要条件。提升新时代绿色发展软实力,要求我们采取丰富多彩的文明对话方式,使用国际上易于接受的语言范式和叙事结构,拉近生态文化距离,进而实现多样文明的交融促进。只有交流互鉴才会碰撞出火花,才有利于寻求更具深度和更加包容的互信。为此,可搭建开放多元、形式多样的亲近自然、感悟生态、对话文明、发现自然生命真谛的交流平台,依托“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平台进一步展现中国弘扬绿色发展价值、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成果。
(三)提升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吸引力
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吸引力,意味着新时代中国因其绿色发展范式特别是可行方案、做法、品牌等对国际社会所具有的易接受、易认同乃至产生效仿效应的魅力。这不仅要致力于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知之明、话语体系的建构、历史文脉的延展,还反映在着力范式构建、品牌打造及文明倡议上,从而“近者悦、远者来”,由此生成吸引力,赢得更多人的心。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范式,倡导“绿色转型”,做大“生态产业”,增强生态物质文化的吸引力;倡导“绿色保护”,做严“生态法治”,增强制度文化的吸引力;倡导“绿色创建”,做实“生态品牌”,增强生态精神文化的吸引力。如今“一带一路”正在形成绿色发展文化交流的新态势,在交流融合中促进了民心相通。为此,一方面,可在确保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等为契机,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学术交流合作。另一方面,可通过议程的设置、倡议的发出,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中国可继续主动发声,强调巴黎协定应该有利于实现公约目标、引领绿色发展。
(四)提升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影响力
新时代绿色发展影响力表现为一种显质量、巧传播、深融入、展形象的软实力。生态文化自信是增强软实力的源泉与动力,有利于扩大对外影响力,将对新时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正面形象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推动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发展,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生态文化成果、绿色发展理念传播出去。其一,要着力丰富中华优秀生态文化的时代内涵,增强民族瑰宝的绿色发展活力,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明确指出,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其二,要以开放的观念建设生态文化,着力推进国家绿色发展形象塑造由“被动式”变“主动式”行动,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化的独特魅力;要着力重塑外宣业务、重整外宣流程、重构外宣格局,推动民间外交加入传播矩阵中来;要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实践,主动讲好中国绿色发展故事、共同呵护地球家园的故事。其三,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5]
(五)提升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凝聚力
新时代绿色发展凝聚力体现为一种使主体能够在思想感情上凝集、聚合的软实力。这就要坚持用先进生态文化引领方向,用绿色发展理念凝聚共识、凝聚力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的积极参与性和深度获得感。这样的方向,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6]。在一般意义上,与生态文化构建直接相关的教育、宣传、文艺、科技构成了绿色发展型软实力建设事业。要全面重视生态道德的显性和隐性教育,切实促成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为此,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有效保护和合理运用带有时代印迹、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形态,累积更多可用于增强生态文化自信的公共文化与社会资源,以提升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文化认同和文化共鸣,凝心聚力建设更高质量、更高品质的生态文明。要着力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牵挂和行為习惯,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和谐的人文环境。要把分散之力、零乱之力、细微之力聚合在一起,“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7],携手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最终推动构建绿色发展共同体。
[参考文献]
[1]张云飞,李娜.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21.
[2]黄承梁.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47-148.
[3]潘吉星.李约瑟文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22.
[4]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5-15(003).
[5]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奋斗,2019(3):1-16.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0.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73.
责任编辑:李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