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背景下公益出版的社会责任与实践路径
2020-01-03张国功朱林燕
张国功?朱林燕
【摘 要】 从价值追求、独特优势与阶段性任务来看,脱贫攻坚为公益出版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从现已取得的成果來看,公益出版助力脱贫攻坚需要探索更为切实有效的实践路径,体现“精准扶贫”的精神;要基于出版力量,发挥文化行业优势;要加大社会化力度;要以项目化等方式强化管理;要加大科技运用,突破单一化公益出版服务方式。
【关 键 词】脱贫攻坚;公益出版;实践路径
【作者单位】张国功,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朱林燕,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项目】2019 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融合文学教育与编辑出版的高校书评写作课程建设研究”(JXJG-19-1-41)。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22.002
2006年,中国出版业加快“转企改制”的进程,将出版单位分为公益性出版单位和经营性出版单位两大类;《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单位为主体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建立以公益性单位为主体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在建构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程中,公益出版日益焕发出巨大的能量与社会效益。虽然公益出版的规模和所占的市场份额相对不大,但因其彰显的社会效益,而体现出不可或缺的特定作用,在中国的出版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性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做出重大部署;2020年,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在脱贫攻坚这一时代大背景下,公益出版获得广阔的实践平台,也需要探索出更为切实有效的实践路径。
一、 脱贫攻坚为公益出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
作为一种特定的出版类型,公益出版的发展与实践需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从价值追求、独特优势与阶段性任务来看,脱贫攻坚为公益出版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
1.公益出版与脱贫攻坚有着高度叠合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
公益出版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内容。作为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公益出版项目具有以社会效益为首要原则、无偿性、公平、普惠等突出特点。历经多年的探索与建设,我国的公益出版已经大致形成以人民出版社、盲文出版社、民族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等公益性出版单位为主体,以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国家出版重大工程、“东风工程”、国家出版基金、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盲文出版等重大项目为标志性成果的公益出版事业体系。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努力下,公益出版为社会提供了广泛、多样、动态的公共服务。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作为实现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任务,脱贫攻坚与公益出版这一重要的出版类型,在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彰显公共利益这一点上,有着高度叠合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容易得到全社会认同。政治出版、民族出版、农村出版、盲文出版等当代公益出版事业的主要领域,与脱贫攻坚普惠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与弱势群体,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等,覆盖范围高度叠合,这也是它们以公共利益为最高价值与目标追求的体现。
2.公益出版是进行文化扶贫的有效手段,在脱贫攻坚上具有独特优势
信息时代,知识贫困是必须引起注意的致贫因素。除了自身文化水平低下,知识贫困更深层次表现为获取、传播信息途径的缺失和掌握技术、知识能力的匮乏[1]。知化社会使权利生产与权利分享的能力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区和人口的文化素质,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因此,从知化权利的视角看,出版业扶贫具有知识生产补给和均衡分配格局的重要意义。基于文化知识密集与内容生产的特点,出版业践行行业扶贫的社会义务,在满足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发展实际需要的重要方面——知识需求方面,有着相对独特的优势。出版扶贫既可以通过知识生产满足培育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内生力量的需要,促进权利的生产;又可以通过均衡分配知识产品,使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达成权利的享用[2]。随着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探索、制度性保障的施行以及物质贫困状况的不断改善,贫困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凸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的“扶贫先扶智,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体现了文化扶贫成为新时代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与更高要求。与经济物质扶贫相比,在为消除贫困提供文化知识补给,进行文化、智力与精神扶贫,即在扶智以自立和扶志以自强方面,公益出版可以发挥出独特的优势,是助力激发内生动力更为有效的手段。
3.助力脱贫攻坚是当前公益出版最突出、最重要的任务
公益出版注重公共利益、长线建设、可持续发展,同时又有着与时俱进的任务性、当下性特点,需要结合政治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等进行先后急缓的设计、安排与践行。从总的要求来看,公益出版机构必须完成好党和政府交予的各项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务,为社会不断提供充足、丰富的公益文化产品。而在特定的时期,因为国家财力投入相对有限,公益性出版必须体现出投入的阶段性、任务性。随着近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程的加快,作为其中重要力量与不可或缺组成部分的公益出版,更要注重安排的计划性。在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倒计时的今天,服务于脱贫攻坚无疑是公益出版最应关注的方向之一。从参与的广泛性来看,公益出版不仅是公益性出版单位的职责所在,也是其他经营性出版社履行社会文化使命、构建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方向之一[3]。
二、 公益出版助力脱贫攻坚需要探索更为切实有效的实践路径
除了通行的消费扶贫、物资捐赠、选派人员进行专职扶贫等,从行业扶贫的角度看,当前出版业助力脱贫攻坚、体现出行业特点与优势的做法,主要是以主题出版的形式讲好扶贫故事与基于出版服务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提供形式多样的文化智力支持两大类型。中国出版业近年在这两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但仍需进一步探索更为切实有效的实践路径。
1.公益性扶贫出版物更需要体现“精准扶贫”的精神
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自2019年6月、2020年1月与7月连续三次发布,累计434种的“乡村振兴与扶贫扶智”主题出版物为代表,近年出现了一大批社会效益明显的扶贫类图书[4]。其中既有对国家扶贫举措、扶贫事业进行系统介绍与深入思考的理论研究著作,也有叙述扶贫工作者践行初心使命的文学著作等。这是公益出版直接助力脱贫攻坚的主要方式。公益事业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时的同质化、低水平,是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脱贫攻坚,成败在于精准。如今精准扶贫日益成为扶贫,尤其是文化扶贫的指导思想。从当下林林总总的扶贫出版物来看,品种需要进一步改进,发行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在主题展示的广度和深度方面,现有扶贫出版物离目标仍有不小的差距;策划、出版与发行全程需要更为精准,从而让扶贫出版物真正贴近“三农”,有针对性地满足贫困地区读者的需求,发挥图书价值引领、启迪民智、普及科学、开启未来的独特作用。这需要出版人主动走出去、走下去、走进去,深入贫困地区开展调查研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精神食粮[5]。
2.公益出版要基于出版力量“扶智扶志”,发挥文化行业优势
在主题出版之外,出版业探索多种相关方式,通过文化扶贫助力脱贫攻坚,为扶贫工作提供路径、内生动力。如中国出版集团自2015年起定点帮扶青海省泽库县,通过文化产业开发合作、特色文化宣传、人才干部培训、党建结对帮扶等多样化方式奠定扶贫的智力基础,切实落实精准扶贫、稳定脱贫。中国出版集团的十大脱贫项目,包括直接投入资金500万元,具体投入到文化旅游等项目;扩大县域品牌及特色产品影响力,在BIBF、荣宝斋展示销售;在新华书店网上商城设立扶贫专栏;推进“四个一”(一本图书、一个视频、一本画册、一首歌曲)帮扶,宣介泽库县特色文化品牌;助力全民阅读“七进”、书香社会建设,捐赠图书给中小学校等。江西美术出版社与南昌市崛美公益发展中心于2018年联合发起公益项目“名著小书包”,致力于逐步建立与贫困地区孩子一生相伴的“家庭小书柜”,以智扶贫。项目通过对乡村中小学生一人捐助一个“名著小书包”,配合中、高考改革,将名著纳入学生课外阅读体系,帮助乡村孩子实现教育脱贫。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将文化扶贫、产业扶贫结合,以在种植基地兴建休闲生态农业、开发“村读”(朱铺乡村阅读文化空间)系列乡村文化产品为主体,以两个村庄为核心区,建成集体验、研学、采摘、休闲、旅居五位一體的“晴耕雨读”田园综合体,建立阅读推广基地与影像调查基地,开展“晒书节”、义务“送课”等活动。时代新媒体出版社在金寨开展“在线课堂+智慧课堂”试点工程,捐赠价值近百万元的智慧教育产品,成功实现对金寨县偏远地区的在线教学。扶贫不是简单的救济与“输血”,公益事业更需要考量效率[6]。从上述相对有影响力的扶贫项目可以看出,出版业的扶贫涉及开发文创、旅游、教育、培训、宣传、展销、捐赠等多样化的途径,其成功的扶贫案例,反映了基于出版业文化知识集中的行业优势进行资源整合与利用这一经验。这种基于自身行业力量与优势、量力而行的做法,不仅使得精准扶贫、稳定脱贫的基础更加牢固,而且使得“扶智扶志”特色更加鲜明。
3.公益出版需要加大社会化力度
加大社会化力量,包括加强社会化营销与社会力量参与两个方面。就社会化营销而言,学界与业界普遍注意到,中国的公益出版长期存在缺乏营销理念、营销效果不显著而出版机构多陷于“被动公益”局面的问题。虽然公益出版产品与服务并不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经济杠杆与市场机制相对淡化,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任由营销完全缺席。公益出版同样需要社会营销,只是其目的不在于销售产品,而在于如何更好地将公益出版服务惠及民众,使得公益性出版机构通过营销手段筹集资金、吸引人才、获取公共出版资源、占领公益传播渠道等[7]。通过个案分析可发现,不论是政府主导型还是社会主导型的公益出版项目,大多以外部经济来源为主,很少主动采取营销策略和多渠道营销方式;很多公益出版项目都依靠传统权威媒体的宣传,而对社会化媒体营销的优势认识不足[8]。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出版而言,国家扶持能力有限、社会力量参与较少,成为公益出版领域的突出问题。传统的公益出版项目,多依赖于财政支出、专项基金、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方式获得政府公共财政的资金扶持。因此,必须融合公益与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公益出版发展[9]。 “公益出版项目运作的主体不仅是公益性出版单位,运作资金的来源也不能只依靠政府主导的公益出版工程、公益出版基金,经营性出版社也可以通过自筹资金、慈善机构捐助、企业项目委托等多种形式,利用社会力量开展公益出版工作,第三方社会组织也可以与出版产业链协同参与公益出版项目”[8]。政府可采取包括税收优惠等在内的各项措施,引导基金会参与文化公益事业,改变公益“完全由政府包办”的旧模式[10]。政府主导公益出版有利于整合优势资源,在组建领导机构、出台法规政策、引导方向等方面形成协调机制,使公益出版获得长效保障,但也容易因为缺乏社会参与、活力不足等因素导致公共产品和服务供应主体单一。当下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应该创造条件,鼓励非营利组织(NPO)、非政府组织(NGO)等多元化的社会建设主体来参与、支持公益出版,保障公益出版获得长足发展。
4.探索项目化等运作方式,强化过程管理
在公益出版过程中,对出版内容、形式把关,加强过程与资金管理,保障相关资源在公益出版进程中得到有效利用尤为必要[11]。中国出版的公益性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追求公平性的特点突出,但因为参与部门较多、资源相对分散,各部门的利益格局难以打破,导致服务存在效率不足、“碎片化”等问题[12]。还有学者注意到,在市场化的传媒环境下,从公共服务均等性、公共资源共享化、公共管理合理化三方面的要求来看,要让公益出版事业稳定有序地运行,需要市场规制的引导、监督和约束[13]。通过项目化等方式运作,是公益出版助力贫困地区发展的可取方式之一。如辽宁出版集团所属辽海出版社重点打造的百所辽海图书室文化扶贫项目,3年来已在辽宁省14个市的各基层学校建成106所图书室,20万师生从中受益,助力落后学校提升教育水准;四川发行集团制定“美丽四川文化扶贫专项行动”计划,将遍布全川的“新华力量”和新成立的新华公益基金会进行整合,搜集整理近300个新华触角所至的帮扶项目,汇集至专项行动总方案,扎扎实实进行落地。以项目化形式强化过程管理,建立严格的考评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预算,实施节约的运营措施等,有助于提高公益出版的效率。
5.加大科技运用,突破单一化公益出版服务方式
历经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中国农村发生巨大变化,科技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电子产品的使用率在贫困人口中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公益扶贫需要充分考虑现代科技,加大科技引领。如扶贫题材出版物应适应日益加快的数字阅读趋势,协调推进纸质书、有声书、电子书的开发,加大融合出版的力度。出版机构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有声书、电子书等方式更为精准有效地推荐贫困地区急需的、新的技术、思维与手段,助力脱贫攻坚[5]。公益出版在社会营销方面,应积极利用全媒体等现代手段[7]。“在策划公益性质的出版物时,要将国家的政策理论、出版导向与读者的阅读需求和特点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营销手段,从不同层面迎合以读者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念。”公益出版项目的内容、理念需要更为多元化的载体与营销手段来推广;公益出版产品的表现形式需要通过多媒体融合出版,数据库的多元化、立体化方式,使读者不同阅读方式和阅读体验的需求得到满足,满足公益出版的需求,真正传播公益理念,进而根据不同的需求生成定向服务与推送,挖掘新的内容和渠道,使公益出版的效能得到提升;出版单位要通过现代企业化的运营管理模式,提高公益出版服务水平[11]。一些学者分析书海工程、一树丹枫和天下农书三大公益出版实践案例发现,公益出版在运作资金来源、运作手段、宣传渠道和方式方面,存在长期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社会化媒体公益营销力量薄弱、缺乏公益出版项目的长期宣传等不足,因此需要加强公益跨界合作,动员各方力量筹集资金;丰富公益项目形式,扩大宣传力度;整合媒体传播途径,重视社群营销;利用多媒体技术,创新服务手段[8]。尤其是对新媒体平台的重视与运用,实证性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公益性出版社对微博、微信、豆瓣等新媒体平台重视不够,传播力不足,因此要培養新媒体宣传意识,创新新媒体内容形式,加强线上线下互动,注重多资源的整合,紧抓新兴媒体阵地[14]。当下面向农村脱贫攻坚的公益出版,迫切需要在融合数字化出版技术、充分发挥自媒体作用等方面,加大科技运用,突破相对单一的公益出版服务方式,在助力脱贫攻坚过程中引领农村深度接受现代科技与文明。
三、结语
脱贫攻坚,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公益出版,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出版高度与广度。面对社会发展进步不断提出的需求,脱贫攻坚或有阶段性的胜利而未有穷期,公益出版应以推陈出新的创造性实践不断服务于社会。以公益出版助推文化扶贫,是出版业践行社会责任的体现、完成政治任务的要求,也是其有效提高行业影响力、促进行业发展、紧跟时代潮流参与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胡鞍钢,李春波. 新世纪的新贫困:知识贫困[J]. 中国社会科学,2001(3):70-81.
[2]盛德荣. 试论精准扶贫中的出版策应[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50-53.
[3]冯曼曼. 浅析中小型出版社在公益出版领域的开拓与创新——以长江出版社开发公益性图书为例[J]. 中国编辑,2015(1):36-40.
[4]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专题报道组. “助力小康社会与脱贫攻坚”主题出版物推展[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07-01.
[5]赵强. 担负起扶贫题材出版的历史重任[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06-04.
[6]出版业扶贫扶智成果公益展示[N].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9-10-17.
[7]武慧婷,王炎龙. 公益出版的营销困局与转型路径[J]. 出版发行研究,2012(10):17-20.
[8]尹章池,王力. 公益出版项目的运作模式与改进策略[J]. 中国编辑,2019(5):36-41.
[9]高铭坚. 跨界合作——公益出版的新机遇[J]. 新闻研究导刊,2018(4):214-215.
[10]王立平. 公益出版研究:以西北地区的民族出版为例[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
[11]刘洁. 公益出版的使命与担当——以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开学前第一课——科学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为例[J]. 记者观察,2020(5):26-28.
[12]张大伟,刘轶. 试论出版公益性改革“整体性”思路[J]. 中国出版,2016(2下):48-51.
[13]秦媛. 透视公益出版事业监督管理科学化之路[J]. 新闻研究导刊,2016(5):274-276.
[14]尹章池,王力. 公益性出版社新媒体运营现状及传播技巧[J]. 中国编辑,2019(2):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