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课改应推行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
2020-01-03刘飞飞
刘飞飞
众所周知,职业院校“问题学生”数量较多,善于“找理由”是这部分“问题学生”的典型特征,下面先请看笔者本学期授课中遇到的两个典型案例。A 同学课程出勤率不足三分之一,即使来上课也是姗姗来迟。更令人惊讶的是,A 同学迟到后竟没有丝毫着急、慌张的神情,取而代之的是从容与淡定,大摇大摆地走进课堂。笔者询问其迟到理由,A 同学直言“起来晚了”,对于迟到应受的惩罚(20 个俯卧撑)也拒不接受。B 同学虽然能够按时上课,但是一上课就睡觉。笔者反复提醒皆无效,课后与B 同学交流,B 同学直言“学不会”,学习态度非常消极。
为什么职业学校的课堂上经常有“问题学生”不守纪律?为什么这些“问题学生”明明能力不弱却就是不愿听讲、不愿动手?笔者认为,根源还是在于职业学校的课程无法吸引学生。即使没有上课睡觉的,也还有上课玩手机的、说话聊天的,甚至上课吃东西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可见,我们缺少的不是听话的学生,而是完善的、健全的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目前的课程体系大多参照普通教育的课程体系,还有少部分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并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也没有遵从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和生源特征。精英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设计是建立在学生较高的分析型智力和主动学习基础上的,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到来,大学不再是象牙塔,高考700分的学生和高考200 分的学生同样可以走进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精英教育的课程体系并不会让高分学生产生太大的不适,但是对分数较低的学生却造生了“致命”的伤害。现阶段的高考和中考其实更像学术能力测评,这种测评并不能完全评估学生的整体智力水平,尤其是对于实践型智力突出的学生,所以这类学生在中学阶段便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受关注度持续降低。久而久之,这类学生便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部分学生更会出现厌恶教师和自我否定的情况。
所以职业院校的问题学生大多并不是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而只是学术能力测评中的牺牲品。这些“差生”到职业院校后,本该接受适合实践型智力认知规律的教育,逐步恢复他们的学习自信,进而成长为国家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但遗憾的是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并没有做好这些准备,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一再地“将就”,“将就”得久了就逐渐失去了底线,滋生了大量“混日子”的学生。
对此,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应推行模块化课程,由平行课程和进阶课程构成整个课程体系,让学生拥有课程学习选择的自主权。学生修完一个模块考核合格后才能学习下一个模块,如果低阶模块成绩不合格,则需要在滚动开课时立刻重修,重修考核合格后才能继续学习进阶课程。这就杜绝了学生“往下混”的可能性,保证了学生是在不断地学习和提升,学生真正学了三年,而非混了三年。
在模块化课程学习中学生有动力。学习犹如筑墙,必须层层而起,没有扎实的基础,往往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模块化的进阶课程保证了学生的前续知识技能是扎实的,这既能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也避免了学生陷入基础不扎实后续学不会的困境。在模块化课程体系中,学生不再被课程拖着走,而是拥有了课程学习的选择权,可以自主选择什么时候学习什么课程。学生有了选择权,自然会对学习负责,对自己负责。
模块化课程教学倒逼教师做教改。传统授课都是一节一节上,45 分钟的课程既不能让学生持续深度学习,也无法完成所有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往往都是课堂上教师以讲授为主,知识技能的内化只能留给课后,无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而模块化课程则以学生为主体,一门一门地上。如果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想要一口气讲完一门课显然不现实,这就倒逼教师放弃传统以讲为主的教学形式,继而探索以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形式。
模块化课程体系是更高层面的因材施教。模块化课程可以灵活组合,学生可以参照学习指引或者知识技能图谱选修自己感兴趣、自己认为有用且实用的课程,这种选修可以是跨专业的,更可以是跨学院的,如此设计就能打破专业体系壁垒,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模块化课程的设计实施是对传统班级授课制的颠覆,需要重构传统学生管理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所以职业学校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从人才培养体系到课程体系、从师资结构到实训室建设、从体制创新到制度保障,这些要素必须以教学为核心逐步展开并不断完善。如果教学不能成为职业院校工作的核心,如果学校不能明确服务学生发展的定位,那么教学为行政让路的情况就会再现,模块化课程改革必然无法落地。
如果把学生视为学校的产品,那学校就要为学生的培养质量负责;如果把学生视为学校的客户,那学生自然会对学校的服务提出要求。职业院校需要做的应该是提升自己的服务意识,激活学生的客户意识,让学生对自己对负责、对学业负责。这里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课程体系的变革,如果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不做变革,仅仅要求教师在课堂内“耍花招”,用战术去弥补战略上的失误,那我们永远不会到达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