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苏州答卷”
2020-01-03温贻芳
温贻芳 周 蔚
2019年5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同志到苏州调研职业教育并给予充分肯定。一个月后,教育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在苏州召开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现场会,将苏州职教经验作为新时代样板推向全国。2020年9 月28 日,部省共建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启动大会宣布了建设全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单位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苏州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关于职业教育改革、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部署要求,切切实实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服务产业升级、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使苏州职业教育在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理论创新等方面,成为可推广可复制的高质量发展样板。
一、打造职业教育发展样板将推动苏州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是抢抓机遇、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定位于“一极三区一高地”,即未来长三角区域将建设成为全国发展强劲的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苏州地处长三角区域核心位置,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苏州产业基础好、门类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多、产值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产业支撑。
二是推进苏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根本还是要靠创新和人才。打造职业教育发展样板,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苏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妙计良招。建设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进一步发挥企业在深化产教融合中的重要主体作用,积极优化人才、技术、管理等创新要素供给,既补齐教育人才短板,又补齐产业创新短板,打造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三是提升苏州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需求。打造职业教育发展样板,能够促进苏州的教育改革优势、人才富集优势和技术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能量源与驱动力,能够推动产业链条不断创新,能够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增强产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业企业需要与教育链条对接,因此产教融合越来越成为企业的自身内在需求。随着清华大学等一众985 高校在苏州设立研究院,苏州大学等高校形成与行业高度链接的协作共同体,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实施“职教集团、产业学院、企业大学、企业学院、现代学徒制”等产教融合工程,产业企业与职业教育已初步形成“转型升级、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四是推动苏州市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求苏州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必须以开放科学的方法,构建复合多元的教育生态,提升人才供给质量。打造职业教育发展样板,将企业一体化纳入苏州市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体系,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技能、工匠精神、先进管理、创新文化等要素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全过程,能够有效发挥企业开展实践教育、对接市场需求、激活创新源头的优势,促进人才需求侧融入供给侧,以“开门办学”促进苏州市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改革不断深化。
二、苏州建设职业教育发展样板的建设思路
苏州职业教育要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与苏州国际化大都市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相匹配,突破点在如下五个方面。一是要进一步深化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的匹配。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情况下,要缩短苏州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实力转化为生产力和创造力的时间与过程。二是进一步优化强化支撑融合的产教布局。进一步建设优化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布局随动产业布局、产教紧密结合的运行平台,提升产教利益相关度。三是进一步强化企业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加强企业在产教联盟、职教集团和产学协作组织中的话语权,提升其参与积极性。四是进一步贯通促进融合的信息渠道。产业链还需进一步了解、跟踪和参与教育链的人才培养过程,教育链还需进一步了解、转化和提升产业链的产品生产工艺。五是进一步破解体制机制的改革障碍。进一步通过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心等市场化的中间平台化解体制障碍,通过规范财务管理制度破除激励机制的瓶颈,通过人才、财税、用地等政策促进企业的积极性。
(一)聚焦“高质量”,构建产教融城苏州模式
一是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围绕打造新型显示、软件和集成电路、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等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立产教融合联合体,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园区、校区、行业群和企业群。积极创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职教产业园”。以打造“就业在苏州”公共服务品牌为重点,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建设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让每一个劳动者在苏州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二是围绕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的总体目标,立足10 个行政市(区)、14 个国家级开发区、7 个综合保税区以及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载体,以苏州市10 大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及创新需求为突破口,以名城名企名校融合发展、小中高本硕职教体系统筹发展、产教园区一体化创新发展为落脚点,形成“百企牵头、千校共建、万企共享”的产教融合校企命运共同体,打造“产业高峰+教育高峰”的产教融合双面绣,形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产教融城苏州模式”。
(二)聚焦“高水平”,协同建设“一体化”发展样板
一是紧扣“一体化”,深度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把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立足苏锡常、服务长三角、辐射长江经济带,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优化职业教育和培训布局。力争到2022年,新增3~4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10 所左右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国家“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和省领航职业学校,建设50 个与我市先导产业相匹配的职业院校专业(群),培育一批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二是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着力推动由“办”职业教育向“服务”职业教育转变,进一步扩大职业院校自主权,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职业院校制度。
三、苏州建设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的重点举措
(一)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
1.同步规划产教融合和经济社会发展,将产教融合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修编以及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等专项规划。发挥苏州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作用,做好产教融合政策设计。
一是推进产教融合纳入全市发展规划与分项规划。将产教融合试点建设任务与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整体设计,同步推进。在各市(区)、开发区、保税区和自贸区发展规划和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产教融合任务,统筹优化产业和教育结构,同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政策制定、要素支持和重大项目建设。
二是健全产教融合领导机构。依托苏州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加快建立全市产教融合资源共享、专业特色共建、招生就业联动、人才共育共享及社会服务共担等机制。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制定苏州市产教融合发展规划以及校地、校企合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制定苏州产教融合工作的具体管理办法、评估考核办法及其他相关规章制度;建立项目质量保障体系,监督制度落实;构建政行企校合作交流渠道,搭建合作平台,协调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国际合作和创新创业等工作。
2.推进职业教育融入区域产业体系,构建专业与产业的随动机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供给。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重点建设企业牵头的产教联盟、校企合作平台,完善产教园区融合的支点建设。
一是立足产业结构调整专业布局。顺应苏州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群发展需要,不断优化职业教育布局,支持、鼓励与引导职业院校开展专业调整,适当超前于产业发展设置专业。未来5 年新增一批中职专业点、高职专业点、高职本科专业点、专业硕士点、应用型博士后流动站等,基本覆盖苏州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岗位。加大对“双一流”学校、应用型大学、国家“双高计划”职业院校、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专业建设支持力度,发挥优质学校、优质专业的引领示范作用。
二是扎实推进产教联盟集团化办学。围绕苏州市重点产业,由产教融合型龙头企业牵头,在政府和行业的指导下,成立一批错位发展的产教联盟。每个联盟须团结20 所不同类型的学校,吸收100 家企业成员,积极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探索股份制、董事会、产业学院等混合所有制体制改革,为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平台;开展相关行业规范和标准的实施,推进1+X证书制度。
(二)构建政行校企无缝对接新通路
1.搭建产教融合信息共享平台。将高等院校人才供给与社会人才需求深度结合,实现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毕业学生信息和企业用人需求的数据共享、信息共享。
一是建立“线上一站式服务通道”。依托苏州市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建立集人才供需、校企合作、项目研发、技术服务、专家项目评估、金融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线上服务载体。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立分别以个体、学校、企业为主体的服务窗口及通道,实现院校、行业协会、人力资源部门的数据共享和路径共用。进一步简化人才招聘、社会求职、项目合作、技术共享等具体功能节点的线上流程,全面实现载体服务功能信息化。
二是建设“苏州产教融合电子地图”。融合产业地图、企业地图、院校地图、人才需求地图、生产现场视频和教学过程视频等大数据信息,全方位展示区域性的产教资源分布,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与匹配,展示企业的常态化需求和阶段性任务,展示学校教学常态和实践过程,为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资源建设、师资引进、实训开展提供建设依据,为企业与学校合作共育、挑选人才提供参考。
三是树立“产教合作高端对接”品牌。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开展产教对接活动,形成产教对接高端品牌。以苏州现有的“技能英才周”“人才高峰论坛”“高校青年博士进企业”等品牌项目为基础,探索建立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的人才共育、共享、共用、共展活动,打造“校企合作项目对接会”“产业人才供需洽谈会”“苏州高技能人才技术交流会”这3 个具有地方产教融合特色的常态化、品牌化对接项目。
2.贯通校企双向交流互聘路径。形成“人才共育、资源共享、路径畅通”的产教融合新路径,建成“企校双向求学路径畅通、师资双向互聘制度畅行”的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一是贯通企校双向求学路径。发挥学校学历提升、课程体系完备、人才聚集等立德树人优势,为企业员工进校求学搭建平台,提升员工学历与素养,中高职院校和应用型大学每年为企业员工提供学位;借助企业的先进技术、设备、管理体制机制及完备的人力资源培养体系,为学校学生进企学技搭建平台,推进“识岗、习岗、顶岗”实践教育,提升学生技术能力与企业岗位能力的吻合度,产教联盟每年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二是贯通师资双向互聘路径。创新推行校企“共聘、共管、共考、双薪”人事制度,校企联合优化教与研的环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技术服务水平。校企混编教师团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编教材、共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商专业建设、共研关键技术等,实现科研创新团队与教学团队的融合发展,发挥“项目聚人、项目用人、项目育人”的链条效应,培育一批懂技术、能生产、善研究的产业高端技术人才,凸显平台“人才+”的模块聚合功能,开展高端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促进项目成果及时有效转化为企业生产力和教学案例资源。
3.打造产教融合创新教学团队。着力打造苏州高水平产教融合创新教学团队,建设“国家工匠之师”“国际工匠大师工作室”和“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育工程。
一是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构建地方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和院校深度融合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探索建立由政府牵头,普通高等学校与职业院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教师的机制,制定苏州市关于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细则。依托苏州市教师发展中心,不断完善院校教师发展的规划、培训、评价与服务体系,建立有序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咨询服务的长效机制。依托产教融合推进教师共同培养,促进地方高等院校教师提升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国际合作与交流等能力。苏州市教师发展中心牵头,发挥央企、国企、大型民企的示范带头作用,支持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各类院校任教。全面落实职业院校教师5 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建立符合现代职业技能培训要求的教师分级培训模式,培育一批具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能力的教师。建立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培训评价组织多元参与的“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将师德师风、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和教育教学实绩作为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
二是加大对国家级工匠大师和教学团队的培育力度。实施“国家工匠之师”培育工程,打造师德高尚、技艺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等高层次人才队伍,提升教师“既能上讲台、又能上机台”的职业教育能力,培育一批苏州的“国家工匠之师”。实施“国际工匠大师工作室”培育工程,培养一批长期奋战在传统工艺制作一线、技艺精湛、精益求精的优秀劳动者,建设一批参与国际展示、代表苏州形象的苏作工匠大师工作室,形成国际化影响和品牌效应。实施“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育工程,建设集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于一体,资源共享、机制灵活、产出高效的人才培养与技术服务创新团队,发挥教师团队教学、实践、创新的集群优势。
4.培育产业教授、产业导师团队。建立“苏州高端人才兼职教师库”,大力提升苏州高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开展“产业教授百人计划”和“产业导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培养省级以上产业教授,打造产业导师工作室。
一是引导校企人员双向交流。研制出台《苏州市产业导师选聘管理办法》《苏州市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聘实施办法》《苏州市职业院校教师聘用管理办法》《产业导师工作室建设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加大统筹,依托地方高校、职教集团、地标企业等,建立校企人员协作共同体,建设完善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的常态运行机制。
二是推进兼职师资建设。制定政策支持高等院校聘请市级以上劳动模范、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乡土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兼职授课。建立“苏州高端人才兼职教师库”,鼓励和推行苏州地区高等院校兼职教师人才共享。
三是选聘产业教授。由政府牵头,与苏州地方高校联合开展选聘工作,每年选聘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在全省同行业中有较高的认可度和影响力、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语言表达能力、事业心和责任感较强、作风扎实、有奉献精神、身体健康的企业家、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担任苏州产业教授。
四是建立产业导师工作室。择优选聘一批优秀企业家担任苏州产业导师,成立20 个以上产业导师工作室。探索产业导师全面参与院校人才培养,提高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实现“对接产业定模式、对接企业定学生标准、对接岗位定课程、对接学生定教法”,形成校企“共把方向、共享资源、共建课程、共同育人、共同评价、共定订单”,在专业设置、师生培养、课程开发、技术研发等方面实现整体提升。
(三)构建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1.建立基础教育阶段职业启蒙教育制度。推动基础教育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改革,启动“基础教育阶段职业启蒙教育行动计划”,养成和唤起学生“公正的劳动方法”“严谨的劳动习惯”和“真正的劳动热情”,为未来的专业或职业选择奠定基础。
一是推进小学职业感知、初中职业认知、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系列职业启蒙教育。持续大力推进《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职业体验教育的指导意见》的实施,逐步建立与完善基础教育阶段职业启蒙教育内容体系。市级层面率先制定《苏州市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建设标准》,每年从职业院校遴选建设8~10 个省、市级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在规模以上企业、博物馆、旅游基地等中认定一批企业职业体验馆、职业实践中心,形成学校、企业两类体验基地。注重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职业兴趣、职业认知、职业倾向的启发、发现和培育,指导学生制定职业规划,提升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与技术课程学习实施水平。
二是加强劳动教育认知。积极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活动周”活动,挖掘体现新时代中国职教特色符号,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职业体验项目,讲好职教故事,将职业元素根植于中小学生内心,培育劳动职业素养,贯彻“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方针,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新时代风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大力推进校企联合开发、共建与共享劳动教育资源,学校层面实施“1+N+N”工程,每个学校至少开设一门劳作课,建设N个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每个班级建设N 个校内(外)“开心小农场”“科学试验田”等项目。
2.整体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坚定办好中等职业教育的战略定力,继续保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相当规模与比例。聚力发展类型协调、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一是强化中等职业教育领航发展定位。坚持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围绕苏州“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指导创建扎根江苏、引领全国、世界水平的一流中职学校。通过实施领航计划,形成以领航学校为龙头,现代化示范性学校为主体,市内各类中等职业学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办好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渠道、终身发展有基础的中等职业教育。
二是树立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标杆。大力推进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重点打造纳入“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将其建成为在全国具有领军地位、专业建设水平高、国际化程度高、成果丰硕的卓越高职院校,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标杆。推动大企业参与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运用大数据分析苏州市人才资源的结构性调整,引导和指导高等职业院校构建人才培养结构动态调整机制,以适应苏州市重点产业链、创新链的需求,及时更新办学定位和专业、课程体系。鼓励高等职业院校开展长学制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支持“双高计划”高等职业院校举办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服务苏州市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3.开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深挖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求,深究职业教育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和培养模式,实施“职业教育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推动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办学,畅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成长路径。
一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引导国有大型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改革,以科技应用与研发能力培养为主线,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实施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层次的协同育人,不断完善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科学定位。鼓励与引导苏州辖区内的高等院校积极申报专业学位硕士点,培养应用型高层次技术技能研发人员。推动政府主导、大企业参与建设支撑苏州产业特色发展的应用型本科大学,支持大企业联合应用型本科大学、大型科研院所等申报建设专业学位硕士点。
二是校企联结开展科技攻关。鼓励与引导苏州辖区内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博士后流动站联合企业,承担面向产业的重大技术攻关项目。政府牵头,鼓励大型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和高等职业教育联合组建三级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政府层面的一级产业技术研究院攻关面向产业的重大前沿技术项目,学校、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层面的二级产业技术研究院攻关面向行业的共性关键技术项目,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群层面的三级产业技术研究院攻关面向企业的共性关键技术项目。
4.建设城市学分银行推进终身教育。基本实现在苏学校“教学资源共享、学分通存通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互融互通”,为学习者搭建终身修业与获取文凭的桥梁,营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环境。
一是推行1+X 证书制度与学分银行建设。组建1+X 证书项目研究团队,推动1+X 证书制度的深层实践,申报建设一批1+X 证书考核培训基地,实现1+X 证书专业覆盖率达90%。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通道。在苏州国际教育园开展“学分银行”试点,园内高职院校部分专业、课程实行学分互认,推出一批公共选修课供跨校共选。
二是制定统一认定标准。研制《苏州城市学分银行学分认定标准》,实现“校企同标、学分互认互通、通存通兑”。主要认定入行学校优势课程学分、1+X 技能证书学分、典型岗位生产实践学分、技术创新学分等类型学分,实施相应学分生产单位申请、学分银行认定委员会集体议定的认定程序。
三是创新学分运管模式。苏州城市学分银行实施“政府主导、行企参与、市场化运作、绩效化考评、品牌化展示”的运行管理模式,持续推进校企“共商、共建、共管”体制机制的革新与完善,明确学分生产者的责、权、利(学分生产者可获学费),确定学分使用条件,保障学习者权益。
5.搭建企校贯通和校校贯通的桥梁。构架“校企优势合作、校校贯通畅行”的育人格局,形成“名企名校优势合作之桥示范引领、各层学校贯通育人之桥畅行并进”的良好局面。
一是搭建名企名校优势合作之桥。依托龙头企业的先进技术、设备、管理体制机制及完备的人力资源培养体系,探索混合所有制建设,打造名企名校合作项目以示范引领。遴选重点产业行业标杆企业,深度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改革,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和紧缺人才培养。紧密对接特色企业,组建校企资源开发共同体,重点建设规范化的技术课程、实习实训和技能评价体系,提升职业院校承担专业技能教学和开展实习实训的能力,提高企业职工接受教育培训的覆盖面和质量。
二是搭建各层学校贯通育人之桥。落实《江苏省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2018—2020 年)》,制订《普高与中职学生双向交流实施方案》,遴选设市(区)开展双向流动的试点工作,按照系统培养、全面培养、终身教育的理念,创新办学形式,扩大优质资源供给,拓展学生成长路径,鼓励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教师互任、课程互换、学分互认,畅通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的转学、升学路径,推动普高与中职学生双向交流,为人才个性化成长搭建立交桥。
(四)推进多元投入、集团化办学形成集约效应
创新多元投入的产业学院试点建设机制。完善社会各方参与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支持领军型企业和高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性质产业学院,推动校企依法合资、合作设立实体化机构,实现市场化、专业化运作。
一是鼓励多元投入,推进开展职业学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试点,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支持地方政府和民办职业学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性质的职业学校或二级学院。对举办职业学校的企业,其办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的,各地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注重发挥国有企业等骨干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办好做强职业学校。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企业大学,围绕企业及行业需求开展技术技能培训。
二是引导产(企)业学院、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重点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国家和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产(企)业学院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设立市财政专项,以更大力度支持企业依托或联合高校共建产(企)业学院、企业工作室、工程技术中心、劳模(大师)工作室、创新实践基地中心、创业孵化基地等,更大力度地支持院校通过场地、设备租赁等方式与企业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和技能竞赛训练场地等。对开展新型学徒制培养的企业,根据不同职业(工种)的培训成本,按规定落实培训补贴等政策。
三是创新现代学徒制与企业新型学徒制模式。实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区域全覆盖,形成具有苏州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打造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协同合作、具有苏州城市特色的产教融合双面绣。校企双方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立足苏州本地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情况,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结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以及企业工作岗位实际需要,共同制定苏州市现代学徒制专项标准体系,包括各行业的师傅遴选标准、学徒评价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学徒等级认定与职业等级晋升标准等,基本形成苏州区域内统一标准的学徒培养、评价和升级体系。
四是建设一批优势先导产业的职教集团。以苏州市优势产业链为基础,重点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应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启动市级高水平职教集团建设。进一步筑牢“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命运共同体,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和指导作用,持续发力,强化服务,引领行业内企业创新驱动,带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支持职教集团或行业企业学院开展政策宣讲、产需对接、技术交流、业务培训、项目管理等公共服务项目,形成教育链、产业链和行业协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五是建设一批优势产业主导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在已有苏州市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组合和定点实习企业、市级优秀企业学院的基础和优势上,进一步创新企业大学(学院)“育训结合”的苏州范式,进一步激发产教融合型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制定并实施《苏州市产教融合企业评定标准和遴选办法》。通过产教融合试点企业,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并筑牢“资源共用、成果共享、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实训共担、文化共融”的命运共同体,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新型学徒制、“三教”改革和1+X 证书试点等重点项目。
(五)融入都市圈的“一体化”体系建设
1.推进苏州职业院校教育融入苏锡常区域创新体系。充分发挥苏州职业教育在人才集聚高地和科技创新基地的作用,全面激发苏州职业院校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构建校地相互融合的发展共同体。
一是大力推动苏州职业院校走出苏州,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领先企业联姻合作,形成产教融合创新载体。通过建立苏锡常龙头企业与职业院校对接平台,集聚教育资源,吸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效服务苏锡常三地的行业企业,并通过院校资源促进苏锡常都市圈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向高端发展。
二是促进苏锡常三市的名城名企名校融合发展。积极鼓励与引导苏锡常三市重点产业的龙头企业,按照“名企名校、创新驱动、协同提升、融合发展”的总要求,与苏州、无锡、常州的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职业院校等开展精准合作,使之成为苏锡常一体化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引擎。进一步推动苏锡常各类院校教育对接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融入三市的创新体系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对城市建设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高校整合各类资源、平台、要素,与行业骨干企业、中小微企业建立紧密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
2.融入都市圈“一体化”体系建设。苏州携手无锡、常州,从“一体化”平台建设到“一体化”文化涵养,致力于在招生、人才培养、企业就业等方面的全方位深度合作,真正达到“一体化”共建共享。
一是落实一体化的考试招生制度。参与苏锡常都市圈教学标准编制工作,建立都市圈中职学校统一招生平台,实行都市圈统一考试标准、统一考试方式、统一招生录取。同时,以苏州职业教育市内一体化推动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一体化。扩大现有的苏州职业院校教学联盟、后勤联盟、学生工作联盟、产教融合联盟等的规模,增加专项投入,引导昆山、常熟、张家港等县市参与职业教育联盟的活动,扩大在线课程、师资、企业等共建共享的规模与成效。
二是以“扩招”为切入点,推进跨企业、跨院校的合作,并逐步推进三市的招生一体化。落实国务院关于“面向社会人员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的要求,尝试三市“扩招”信息互通机制,鼓励三市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形成更加开放的招生与就业机制,确保扩招生源在苏州、无锡、常州市域入学工作灵活方便。同时,相关毕业生在工作地点发生变化时,可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快捷转学手续,建立灵活学习与就业机制。
(六)实施突破高质量发展困局的创新研究
利用苏州丰富的科教资源,整合在苏各类高校优势,通过从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到理论创新的不断循环,积极实践并开展应用研究,破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困局。
1.从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到理论创新。通过在制度创新、职教体系完善、供给侧改革、开放办学、环境营造等几个方面破局,不断总结,实现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一是以制度创新破局,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通过职业教育制度的优化,提升改革创新的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强党对职业教育的引领,明确职业教育类型办学方向;供给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改革职教高考,搭建职业教育类型人才选拔培养立交桥。
二是以职教体系完善破局,突破职业教育体系的贯通成长界限。构建小中初高本硕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实践研究,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贯通。加强现代职教体系的理论研究,为改革与发展提供支撑与引领。
三是以供给侧改革破局,突破职业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局面。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政策与资源供给,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优化区域职业教育布局,形成苏南的节约型共享发展模式;建设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发挥标准对建设的引领作用;加强对师资队伍与信息化建设的支持,促进“三教改革”;推进质量评价与教学评估方式转变,以评促改。
四是以开放办学破局,突破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格局的困境。发挥多元主体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推进作用,形成改革合力。建立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激励与引导机制,推进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办学形式改革;积极用好《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的政策优势,引导社会的资金、信息、技术、项目等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
五是以环境营造破局,突破社会对职业教育价值的认识误区。扭转对职业教育的政策限制与歧视,逐步建立向好的改革发展环境,提升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满意度和贡献度。利用改革创新试验区部省共建、专项政策供给和新兴产业对接的后发优势,高标准高水平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形成改革高地;弘扬工匠精神,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打造江苏职业教育的品牌。
2.构建一体化研究平台,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进行职业教育基本类型特征研究、价值导向研究和特色职业文化研究。
一是创建高职发展研究中心。实施政行校企四方信息联动,重点研究高等职业学校治理结构、专业体系、培养模式、招生入学制度等关键领域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为苏州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提前预判产业发展对产业人才结构、技能、素养、数量等的需要,定期发布相关调研或咨询报告,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内涵建设等提供决策依据。
二是开展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基本理论研究。构建苏州职业教育科研机构体系,继续加强“双元制”“现代学徒制”“企业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省内职业教育研究团队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支持在太仓市建设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在常熟市建设英国现代学徒制教育研究中心,支持苏州工业园区成立创新创业发展研究中心。
三是开展职业教育价值导向研究。组建高水平的苏州市职业教育研究专家团队,形成定期交流机制,针对职业教育面临的青年技能培训、公平教育机会、职教质量与形象、资金投入、创新研究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挑战,研判职业教育发展趋势,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共性问题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开展职业教育价值观研究。
四是开展特色职业文化研究。加强苏州市区域文化、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研究,营造对职业教育的普遍共识与特色文化,提升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传承创新,建设一批苏州市职业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总结提炼苏州市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案例,通过在国家和省级主要新闻媒体开设相关栏目、组建宣讲团等方式,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对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开展对“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理念等的专项研讨活动。
展望未来,苏州将持续不断地狠抓执行落实,以部省共建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样板为契机,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上重行动、出实招、破难题、求实效,在国家职业教育高地“大写意”中,用心绘好苏州“工笔画”,在全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大潮中勇当热血尖兵,贡献苏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