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改革创新助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思路

2020-01-03王钧铭

江苏教育 2020年84期
关键词:产教都市校企

王钧铭

教育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的《关于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到2022 年,苏锡常都市圈成为全国深化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示范区和职业教育区域一体化发展标杆区”。这是教育部发挥都市圈职教集聚优势助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应然之举,更是以先行示范破解“自身质量不高、吸引力不强等长期制约职业教育发展”问题[1]的破题之举。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将对接苏锡常发展“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以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在全面开展职业培训、建立产教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和多元化办学体制、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支柱产业与品牌专业共生共长、“双师结构”和“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职业教育标准和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建设、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先行先试。

一、坚持立德树人,建设工业互联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意见》提出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设目标,围绕“育德与修技并举、立德树人与服务经济社会并重”的育人理念,[2]聚焦工业互联网领域人才培养,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体系,优化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推进五育并举,使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学生全面发展与优秀人才培育相衔接,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相融合,为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和长三角制造业转型升级供给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完善思政“三全”育人体系

构建以课程育人为主渠道,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等同步推进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在此基础上,重点推进实践育人工程。一是加强实践育人总体规划,融入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党建联盟建设,联合圈内职业院校,建立学校实践育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同时深化实践育人教学改革,推动形成知行合一的学业评价模式。二是建设校内校外相结合的育人基地,积极联系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整合优化校内实践育人基地资源,使每个二级学院、每个专业都有固定的校内外实践育人平台。三是打造实践育人品牌项目,依托“常州三杰”名人故居资源,联合常州市相关部门,系统建设集智慧教学、学术活动等于一体的“常州三杰红色教育培训中心”,加强“三杰精神”提炼,加深培训体系建设和教材教法研究,加大红色资源助力党建功能发挥,使之成为党性修养培训的重要阵地、红色旅游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学校深化实践育人创新的品牌基地。

(二)优化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

以培养“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要素网络化、企业管理智慧化”的工业四化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接工业互联网人才需求、岗位标准、核心技术、职业素养,按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逻辑顺序,全面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各个环节。一是打造高水平专业集群,围绕工业互联网的“物理系统+网络+平台+安全+应用”体系架构,组建完善工业互联网专业集群,构建“素质引领、实践贯通、专业融合”专业群课程体系。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规范与标准,将综合素质养成、工匠精神培育、专业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并构建以过程性、应用性、自主性、创新性为重点的教学评价体系。三是建设高素质结构化双师队伍,通过实施“师德引领、大师引培、双师双进、骨干培育、人事改革”五大工程,使双师型队伍规模稳步提升、结构日趋完善,教师实践能力明显提升,青年教师队伍全面发展,高素质技能型骨干教师不断涌现。在此基础上,重点培育1 个以上国家级教学团队和17 个优质教学创新团队。四是练好教育教学质量内功,拓展2 个国家教学资源库内容与功能,按照国家级标准打造150 门高质量在线开放课程,及时引入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1+X证书等级标准,更新课程内容和实训项目,全面推行混合式教学、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并创新形成全程化、规范化、精准化的学业评价机制。

(三)健全五育并举教育体系

在完善德育体系、优化智育体系的同时,健全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体系。一是打造“信”运体育工程,以引导树立自觉锻炼、终身锻炼意识,增强全体师生体质为宗旨,创新课程结构,改进教学内容,优化评价方式,拓宽课外活动载体,营造体育文化氛围,保障场地条件、师资队伍和体育时长,促使人人有兴趣、班班有活动、院院有特色,学生体测合格率明显提升。二是健全美育体系,开齐开足各类美育课程,积极挖掘专业课中的美育教学内容,并结合校园文化活动搭建美育实践平台,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为抓手打造美育品牌,使美育真正成为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三是践行劳动教育体系,落实“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技、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独特价值,[3]构建包含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劳动教育在内的劳动教育体系,搭建包含课程教学、项目实践、能力展示和英才培育在内的劳动教育平台,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让学生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乐于劳动中根植工匠精神、培育职业素养。

(四)试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深入贯彻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号召,积极融入都市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方面继续试点长学制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采用联合培养或分段培养形式,推进与南京工业大学等3 所院校合作试点的“4+0”项目、与常州大学等5 所院校合作试点的“3+2”项目、与省内中职学校合作试点的“3+3”项目,并在积累丰富的现代职教体系试点经验基础上,进一步与省内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院校合作开展联合培养。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骨干专业试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落实教育部“双高计划”,结合都市圈高层次人才培养任务,成立本科教学部,加强校企合作和校地合作,围绕苏锡常都市圈工业互联网产业布局,精选软件技术、大数据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人工智能等骨干专业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为中国特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实践探索路径。

二、聚焦工业互联,打造产学研创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2020 年,“新基建”首次被写入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基建的重要板块迎来广阔发展机遇,特别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已成为重点布局产业。学校基于新基建建设趋势,综合办学积淀,于2018 年起将原有的各专业进行调整,集中向以工业互联网为技术核心的相关领域转型。围绕《意见》提出的技术服务创新平台建设要求,学校将进一步构建工业互联网产学研创一体化平台,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同时,回馈学校工业互联网专业集群建设和工业四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建设工业互联网产学研创中心

落实都市圈“建成高水平产教融合创新中心、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产教融合集成平台”的目标举措,整合学校各类国家级、省级产教融合平台,按照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与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技术技能训练的逻辑主线,联合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常州市政府、武进区政府和工业互联网重点行业企业,共同投资9000万元,打造政行校企协同的工业互联网产学研创中心,在中心内集成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平台、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工业网络与安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工业大数据技术研发平台、高端装备生产性实训平台、区块链与电子商务双创孵化平台、“信息产业园”产学合作育人平台等七大子平台,为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和工业互联网提供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为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等提供各类公共技术服务。

(二)创建工业互联网产学研创品牌项目

利用平台的综合一体化定位及软硬件条件,着力打造若干品牌项目。一是发挥工业互联网产教创新联盟作用,组织举办都市圈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论坛,扎实推进学校与工业互联网企业、研究院所等的协同育人合作,重点推进中兴ICT 基地、阿里云大数据学院、科大讯飞工程中心、航天云网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常州中心等的建设。二是建设常州市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与常州市科教城管委会、天正工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战略合作,加强核心技术开发,加速应用技术落地,加快青年教师科研培育,加大学生创业扶持力度。三是打造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培训中心,与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协同,创新实践“职业情境、实践主导、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与学术交流等社会培训工作。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力争建成工信部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国家级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与教学研究中心、省级工业互联网工程研究中心、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集成平台。

(三)供给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新动能

依托“新基建”布局的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围绕都市圈内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趋势,一是引进一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有较大影响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批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技能大师,同时系统提升教师该领域实践项目的研发、技术革新等能力,建成和发掘一批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教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二是发挥中国软件产教联盟、长三角软件职教集团的作用,成立江苏省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创新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等,通过联合政行校企多方力量,打造都市圈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新型智库。三是联合行业、区域知名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拓展产学研创合作新领域,创新产教融合新模式,推动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

三、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互利共赢校企命运共同体实践

《意见》要求苏锡常都市圈“职业院校与企业普遍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这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对发挥校企合作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将厘清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的逻辑关系,一方面更好地利用企业的技术、人才、资源优势等,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供给相关行业企业人才所需;另一方面更好地发挥人才培养作用,加速产业链内部的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以此激发上下游企业参与合作的内生动力,从而通过上游企业—学校—下游企业的紧密联系,推动形成校企共生共长、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助力都市圈产业经济转型升级。

(一)探索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

一是探索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明确职业院校在产业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中的定位,发挥学校专业在技术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纽带作用,面向不同类型企业的需求和资源优势精准对接,共建、共管、共用生产性实训基地、工程技术中心、新技术展示与培训中心等校企合作平台,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科技服务、项目开发、技术培训和产品研发;在帮助上游企业开展技术推广、下游企业引进新技术的同时,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二是优化共同体实践的运行机制,健全校企命运共同体管理运行、产学研创融合、专业联合共建机制,创新校企合作绩效评价机制,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资产、人员、成效等一系列问题,保障学校与上游企业的技术推广关系、与下游企业的技术应用关系,使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持续发挥作用,实现校企资源互助、师资互补、技术推广应用渠道畅通,校企合作成效互利共赢。

(二)搭建多样化校企合作载体

一是发挥学校在中国软件产教联盟、长三角软件职教集团、中国网络空间安全产教融合联盟和常州工业互联网产教创新联盟中的牵头作用,推进联盟单位在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共建共享,同时充分发挥职教集团推进企业参与办学的纽带作用,对接江苏省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建设计划,联合行业知名企业打造一批资源共享型人才培养与技术服务平台。二是利用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政策优势、地缘优势和产业优势,与华为、数梦工场、天正工业等企业合作成立混合所有制的双主体产业学院,优化产业学院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建立“学校主导、企业主体、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办学治理结构,使产业学院进行独立核算,理事会领导下的双主体学院行政机构负责重大事项决策、机构设置、人事任免和办学效益分配,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下的学生联合培养。

(三)转型升级信息产业园功能

常信院信息产业园承担着科技服务与人才培养的双重功能,也是学校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试验田,在长期的职业教育改革实践中形成了多项校企协同育人成果。伴随着学校专业集群向工业互联网调整,信息产业园也将同步进行服务功能的转型与升级。一是提升“自我造血”能力,一方面,引进江苏省工信厅、常州两个国家高新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和行业企业资源,增添园区的产业底色;另一方面,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优化信息产业园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利用产学研创一体化平台,突出工业互联网核心技术开发和应用技术转化功能,并创新“分类管理、以园养园”运行管理模式,增强企业的合作动力。二是强化育人职能,构建信息产业园、学生创新创业园和互联网众创园“三园合一”模式,打造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国家级示范园区;联合园内企业聘请业内技能大师名师成立工作室,向师生传授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专业前沿知识,发挥信息产业园在学校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价值。三是实施“三百行动”,学校每年组织100 名专业教师进入信息产业园生产一线实践锻炼,园内企业每年派遣100 名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园内企业每年扶持100 个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力争把校企合作落实到双师发展和学生成长全过程。

四、升级智慧校园,形成“互联网+教育”三教改革范式

《意见》将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设作为提高都市圈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对职业院校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特别是助力三教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校将发挥自身在智慧校园建设方面的先行经验,牵头制定都市圈智慧校园建设规范,大力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教育教学变革创新,并通过都市圈内共建共享共用,助力形成智慧校园的集聚新高地。

(一)牵头制定都市圈智慧校园建设规范

积极贯彻《意见》中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设的具体要求,根据数字化校园2.0 规划,对照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趋势,在学校牵头发布的江苏省地方标准《高等学校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规范》基础上,联合相关高校以“一站、六平台、三中心”的“智慧常信”方案为蓝本,制订(修订)苏锡常都市圈智慧校园建设规范,明确相关数据标准、信息基础设施架构以及校务综合管理、网络学习、节能校园、平安校园等应用服务模块建设要求,形成都市圈“智慧校园”建设的规范性方案,为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改革打造先行示范的样本。

(二)服务都市圈智慧校园聚合发展

牵头成立都市圈职业院校智慧校园建设联盟,聘请清华大学、中央电教馆、江苏省电教馆、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专家和业界领军人物指导建设,通过联盟协作,发挥区域资源的共享优势。一是进一步将物联网、云计算、5G 网络、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到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的各场景,提升都市圈内相关学校的“互联网+”教育管理服务水平;二是细化落实数据标准,建设业务数据互通可用的大数据中心,整合数字资源和教学平台,探索多平台间资源共享、数据互通的机制,形成共建共享共用的都市圈智慧校园集聚群落,并在此基础上推动院校间同类专业的学分互认。

(三)服务职业院校三教改革

一是整合职业学校在线课程平台,实现课程资源及应用数据互通,加强与知名信息化企业和相关高校的合作,研制一体化智能教学、管理和服务平台,加速教育各环节“在线化”和“数字化”。二是建设智慧教室,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互动、协助教学反思,实现教学形式的新形态;打造虚拟仿真中心,应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模拟高风险、高损耗、难再现等工程环境,为学生提供虚实交互的实操环节,解决教学中存在的打不开、进不去、看不见、动不了等问题,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升级网络学习平台,以学生为中心改革教学方式,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辅助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促进差异化、个性化的泛在学习。

在职业教育从“大有可为”转化为“大有作为”的实践过程中,以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样板为代表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行动”发挥着舞起龙头、示范引领的作用。常信院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结合双高建设目标任务,进一步明晰自身参与都市圈职教改革的定位,细化先行先试的改革举措;同时,着力发挥党建的引领保障作用,构建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治学、民主管理、企业参与、社会监督”的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形成党总揽全局、各方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建立健全改革创新容错纠错机制,营造担当作为环境;加强宣传与思想工作,把全校师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改革创新工作中,为苏锡常都市圈职教高质量发展样板建设贡献“常信方案”。

猜你喜欢

产教都市校企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