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关节骨痛,最好时机在夏季
2020-01-03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中医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范道勇
☉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中医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 范道勇
风湿寒性关节痛(简称风关痛)是一种因感受风寒湿而引发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或肌肉疼痛、酸麻、沉重、屈伸不利等,遇冷或气候变化时病情加重。由于血沉检查大多数正常,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及类风湿因子均为阴性,故本病有别于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著名风湿病专家王兆铭研究员于1974年将本病命名为风湿寒性关节痛。
本病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患者大多有阳气虚损、恶寒怕冷等特点。此病的治则主要是驱寒去湿,补阳扶正。该病在冬季治疗效果并不明显,或见效易反复,而在夏季治疗则一般都能收到长期的良好效果。因此,该病非常适合应用冬病夏治理论——在夏季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对“冬病”辨证施治,配合内服、外用等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改善,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内服――黄芪白术方
黄芪、千斤拔各30克,白术、桂枝、山药、白芍各15克,防风、生地、熟地各12克,当归、丹皮、柴胡、陈皮、砂仁、甘草各10克,五味子、制附片、黄芩、白蔻仁各6克。
将上述药物水煎,每天1剂,早晚各1次。初伏开始服用,直至末伏10天后结束。
方中桂枝、制附片温补肾阳;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白芍、当归、生地、熟地、五味子补阴血、活淤血;山药、砂仁、蔻仁、陈皮健脾利湿;千斤拔祛风散寒化淤;柴胡、黄芩、丹皮养阴清热以制诸药热性;甘草调和诸药。该方以固本为主,兼祛邪活血,可达扶正培本、散体内阴寒之气的功效。
外治――穴位敷贴
穴位敷贴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药物通过透皮吸收,在局部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并且刺激局部经络穴位,发挥最大的药理作用。三伏为人体经络气血旺盛之时,此时配合穴位敷贴,可达到最佳疗效。
(1)腰痛宁胶囊。腰痛宁胶囊由制马钱子、麻黄、苍术、乳香、没药、土鳖虫、僵蚕、全蝎、川牛膝、甘草等药物组成,方中多为辛温之品,具有温经通脉、活血止痛、祛风散寒、化淤消肿之效。将腰痛宁胶囊内的颗粒倒出,用黄酒或姜汁将其调成糊状,取略大于黄豆的药膏贴敷在阿是穴(又名不定穴、天应穴、压痛点,这类穴位一般都随病而定,取穴方法就是以痛为腧,即人们常说的“有痛便是穴”)、肝腧、脾腧、大肠腧、肾腧、腰阳关等穴位,每次贴敷8个小时,每周1次。
时间:在初伏、中伏、末伏连续3次。
(2)斑蝥细辛姜汁糊。将斑蝥、细辛、苏木、马钱子、生川乌、三期、藁本、王不留行等研成末,用新鲜生姜汁调糊,然后取花生米大小置于大椎穴、曲池穴、阴陵泉穴、关元穴上,用胶布贴敷固定,2小时后再去除。
时间:在初伏、中伏、末伏连续3次。
多数人贴敷后并无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局部皮肤潮红、灼热或轻度的刺痛感、小水疱等反应。若贴敷部位出现小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待其自然吸收即可,或外涂湿润烧伤膏以减轻不适感;若出现大的水疱,应到医院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感染。
贴敷期间的饮食应清淡,慎食海鲜、牛羊肉及辣椒、蒜、葱、姜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和肥甘滋腻之品。对于贴敷处皮肤及残留药膏等,可用温水洗涤,避免使用肥皂、浴液等搓洗;去掉药物后宜洗温水澡,不宜洗冷水澡。贴敷期间宜穿干净、柔软、宽松、透气衣衫。贴药期间使用空调时不要把温度调得太低,避免皮肤毛孔遇冷后收缩,影响药物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