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纪录片手段记录民俗冰灯艺术的意义研究
2020-01-02◎程磊
◎程 磊
(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随着中国经济的复兴,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文化输出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首要环节,深入挖掘我国的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将不同的艺术形式有机的融合,用更全面更有深度的方式表达、记录中国的文化,引导和提高国民的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和深刻的自傲感,从培养年轻一代做起,让更多代表中国文化内涵和精神的文化符号和艺术形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一、冰灯艺术需要转化成其他艺术形式封存
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中国最热门的冰雪旅游城市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也是我国冰灯艺术的发源地。冰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盛行至今,在哈尔滨城市发展之初,电力较为匮乏,所以很多旅居在哈尔滨生活的俄罗斯人需要自己解决夜归照明问题,因此,冬天的时候他们会把水倒满装进“维德罗”也就是铁桶中冻一段时间,桶壁的水大概冻成20毫米厚的冰时,将水面打洞,再将没有冻实的水倒出,拎到屋里微微融化一下,拿掉铁桶,将冰取出,就可以得到“冰外衣”,接下来在它的底部插上一根点燃的蜡烛,这样最原始的冰灯就完成了,多做一些放在外面,可以在冬天的夜晚为人们照亮街道,这是冰灯形成的最初目的。后来,随着闯关东的人们逐渐增多,中国人结合自己的文化特色,将这种既有趣又有实用的“洋玩意”注入中国的花灯文化,使得冰灯这一简单的工具转化成为一件件美丽的艺术品。1963年,哈尔滨创办第一届冰灯游园会,吸引大量游客来此观看,时至今日哈尔滨的冰灯已发展成为集雕刻、建筑、园林、机械、电子等多元学科为一体的系统艺术工程[1]。哈尔滨冬季时间相对我国其他地区更长,因此使得冰灯艺术能够长久的在此处落地生根,得到很多冰灯艺术工作者和爱好者的青睐,吸引国内外很多冰灯艺术家来此创作并留下宝贵的艺术作品。从堆砌在一起的冰堆到一件件晶莹剔透的艺术作品,其过程中承载的是很多人的智慧和努力,遗憾的是,不同于绘画、雕塑作品,冰灯可谓是‘时间’的艺术,短暂而美丽,这些艺术作品随着时间的变化、气候的升温,很快就会消失,所以更需某种方式记录并传承下去,并将其转化成其他的艺术形式保存下来。假若现在想要看到第一届冰灯游园会的冰灯,或是亲手触摸一下当时的某一件作品,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但我们可以通过查看当时留下来的影像资料去体会当时的场景,查看当时的冰灯作品。可见,在众多具有“记录”功能的艺术形式中影像作为记录载体,完成了“瞬间”到“永恒”的转变。摄影或者摄像艺术都可以完成“记录”的功能,但摄影无论是表现性的传达方式还是纪实性传达方式,它的记录的内容更倾向于对一瞬间的定格。而摄像则不然,它可以连贯的记录画面,可以通过剪辑等手法将其作品的全貌立体的、连续的、全面的记载下来。在影像艺术表现手段中,由于纪录片的核心是纪实性,所以从它艺术表达无疑是最适合的,纪录片不单单是对影像简单的复刻,更是从人文的角度入手客观而又深入的将人物和事件机密相连并呈现,所以纪录片的艺术表达既要基于客观事实,又要与冰灯相关联的内容整合汇编,以动态影像的形式完整地展示给大众,将转瞬即逝的冰雪艺术升华为永恒。
二、纪录片传达民俗艺术在冰灯中的应用
民俗是指民间形成的非实用的、可供人们当作文化欣赏的各种技艺。民俗文化中很多表现形式都是立体的,比如根雕、面塑等,冰灯本身也属于雕刻艺术,所以很多艺术家走入冰灯的创作中,将具有民俗符号性的内容融入作品中,使得冰灯极具特色。比如,中国民间有《五福和合》,是五只蝙蝠一齐飞进一个带盖的圆盒内,“盒”与“和”“合”同音双关,传递一种了五福齐到、家庭和谐幸福的寓意。遗憾的是,很多时候中国味道十足的艺术作品却无法被人熟知和欣赏,往往是因为人们不了解它的本源,比如上面提到的“蝙蝠”,在国外很多国家和地区可能会解读为吸血鬼等邪恶的代表,反而得到与作品截然相反的理解。所以,民俗文化需要解意,才能得到更多受众的理解。往往一件具有民俗味道的冰灯作品展示出来,即便作品再精良可能也无法传递更多的信息让观者理解,因为人们无法仅是通过作品本身更深入的解读更多信息,需要从推广文化的角度入手,结合纪录片特有的艺术表现方式,将艺术家和作品紧密的连起来,在记录作品的同时更多维度的展现出作品的深刻内涵,这样民俗冰灯作品也才能被大众透彻、全面的了解。同时,冰灯艺术是固态的,多是不能搬运更无法长期保留的,而纪录片则不然,它有更为广泛的推广媒介平台,通过它的展示,可以将承载着中国民俗内容的冰雪文化推广出去,将中国的文化更好、更远的传播开来,甚至被世界熟知。
三、培养本土纪录片人才重要性
冰灯承载的是很多艺术家们的心血和热情,而纵观现存的纪录片,遗憾的是,能够看到的多是以旅游推广为目的风光介绍片,虽然对冰灯的整体形态做了比较全面而详尽的介绍,但从人文角度深入挖掘其创作意图和内涵的纪录片很少,使得作品更像一件以展示为目的旅游商品,缺少温度和亲近感,这是值得深入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培养地方人才参与整理记录地方民俗冰灯制作等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于2016年申请到国家艺术基金“冰灯冰雕艺术设计与实践人才培养”项目,学校及相关负责人在培养高层次冰灯冰雕艺术人才的同时,更注重从中国特色的民俗文化入手结合冰灯文化的表现方式做深入研究和挖掘,同时,专门对冰灯冰雕的历史和代表人物及作品做了详细的调研,以纪录片的形式完成很多珍贵影像的记录,从“教学、研究、创作和展演”三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带领学生完成拍摄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变化;录制相关专家学者对冰灯的历史、发展等多方面内容讲解介绍的重要影片;努力推进传承保护黑龙江省非遗文化的重任。学校还开设了讲授镜头语言等相关的理论课程和摄影、摄像实践形式的专业课及通识选修课程,有意识地培养身处北方的年轻学子对冰雪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们了解冰雪文化的热情,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推广冰雪文化的队伍中来。通过课业的安排,使学生不断实践中锤炼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审美趣味和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参与到项目中去,对地方纪录片人才的输出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