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媒企业并购重组的回顾与前瞻

2020-01-02◎蓝

文化产业 2020年21期
关键词:影视企业

◎蓝 轩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 北京 100820)

并购重组是企业资本运作的重要形式,也是传媒企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伴随着我国传媒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推进,传媒企业市场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并购重组也逐步为我国传媒企业所运用,并日益成为推动传媒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的发展阶段,需在总结成效、分析短板的基础上,研判新形势下并购重组的战略选择、推进方略,加快传媒企业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提升传媒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一、传媒企业并购重组的背景和历程

我国传媒企业的并购重组,其渊源可上溯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启的传媒集团化运作。二十多年来,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传媒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并购重组在传媒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价值不断显现,走过了一条独特而内涵丰富的演进道路。

(一)萌芽期(1996—2002年)

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关于传媒集团化的讨论逐步兴起并获得实践。这场市场经济浪潮中掀起的传媒行业“准资本运作”,为传媒单位增强自身实力、活力和影响力提供了新的路径。这轮集团化整合有着鲜明的行业色彩,主要沿着以下脉络展开:一是报业。1996 年,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广州日报社作为报业集团试点单位,组建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其后,羊城晚报等也相继成立了报业集团,关于传媒集团化的多年讨论终于获得实践。二是出版业。以1999 年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正式成立为发端,多地相继成立了以地域性、行业性为主要特征的出版集团。三是广电行业。1999 年无锡广播电视集团成立,开启了广电行业集团化的探索。其后首家省级广播电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集团也正式成立,形成广电改革之“湖南现象”。四是电影行业。主管部门推动以相关电影基地为龙头,先后组建了中影、上影、长影、永乐等电影集团。传媒行业的这轮集团化整合在入世前后达到高潮。截至2002年,全国共成立了26家报业集团、7家出版集团、4家发行集团、14家广电集团以及7家电影集团。虽然这一时期的传媒集团化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多数集团也明确界定为事业性质,但迈出了我国文化单位资源整合的第一步,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推进行业改革、推动资源共享的积极探索,为市场化并购重组的开展进行了铺陈。

(二)起步期(2003—2010年)

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开始区分事业和产业两条路径推进文化建设。传媒产业发展步入战略机遇期,以资本为纽带的实质性并购重组在传媒市场上正式起步。一是新兴文化业态引领并购潮流。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等领域一批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企业率先开启了并购征程,成为并购重组相对活跃的领域。二是私募基金成为行业整合推动力量。传媒领域私募投资兴起并助推行业资源整合。如分众传媒融资后实施的系列并购,成为传媒企业并购扩张的早期代表。三是已在A股上市的传媒企业逐步推进资源整合。电广传媒、广电网络、华闻传媒等前期上市的传媒企业依托资本市场支持逐步开展了系列并购重组,推进规模扩张。四是新闻出版领域集团化迈出新步伐。中国出版集团转制为企业,人教社、高教社等组建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公司,区域性和行业性新闻出版集团建设取得成效。这一时期传媒企业并购重组的数量、规模总体仍然不大,但市场机制已成为主要推动因素,传媒控制权市场正式起步。即便国有传媒单位的集团化仍有行政推动因素,但大多已实现事业性质向企业性质的转变。

(三)加速期(2011—2015年)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首次将文化改革发展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文化领域的高度关注。在政策层面和消费需求层面等多重驱动下,社会资本投资传媒产业的积极性高涨。一是互联网、房地产等行业巨头加速布局传媒产业。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主要沿着游戏、影视、文学、音乐等方向在传媒领域加快投资,在较短时间搭建起了传媒生产体系。二是影视、游戏行业成为并购热点。众多业外资本将影视行业作为进入传媒产业的切入点,跨界并购盛行。2015年A股市场游戏行业并购金额达到615亿元,比2013年增长227%①。三是媒体融合成为并购重组路径。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中宣部召开国有文化企业并购重组专题会,涌现了上海文广重组百视通和东方明珠、浙报传媒收购边锋网络和浩方在线等案例。四是海外投资迈上历史高点。万达、腾讯、复星等企业积极推进海外并购。如万达收购AMC、Carmike和Starplex等美欧院线企业,快速推进海外扩张。总的来说,这一阶段传媒企业并购数量、规模迅速加大。2012年我国传媒企业的并购数量和并购金额分别为36起、137亿元,2015年增长至354起、2140亿元②。

(四)盘整与纵深推进期(2016年至今)

2016 年以来,受国际经济形势、国内有关政策调整、证券市场整体环境以及此前发展中一些积累矛盾的爆发等因素的影响,传媒产业一些细分行业发展产生分化,企业并购重组也进入盘整与纵深推进期。一是影视、游戏行业并购及对外文化投资下滑。监管层对A股市场影视、游戏行业跨界并购审核趋严,相关企业并购数量大幅下降。有关部门加强了对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外投资的真实性、合规性审查,2017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外投资规模同比下降93.3%③,2018年后方逐步回温。二是短视频、直播成为投资并购热点。伴随着4G、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运营商的提速降费,短视频、直播应用发展日益成熟,获得互各方资本的青睐,字节跳动等持续并购推进多元扩张。三是行业巨头持续推进结构调整。融创入股乐视、收购万达文旅项目,阿里巴巴入股分众传媒、万达电影,万达电影收购万达影视,腾讯推进音乐资源整合、收购新丽传媒,引领行业格局纵深调整。四是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湖南推进广电、出版等省属企业改革重组,完成芒果超媒重大资产重组。华录集团转让华录百纳、华章投资收购慈文传媒等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深化国企国资改革。总的来看,传媒企业并购重组更趋理性,以国资民资融合、新旧媒体融合、文旅融合等为主题的融合发展路径更加凸显,传媒产业资本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持续深入变迁。

二、传媒企业并购重组的关键领域和方向路径

传媒企业的一系列并购重组行为,促进传媒资本的迅速集中,推动生产要素在不同企业间的优化配置,壮大了一批企业规模,加快了企业成长进程,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特别是一些新兴业态经过大规模整合后市场集中度大幅提升,行业发展更加成熟,成为引领传媒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同时也要看到,当前传媒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小、散、弱”的问题依然突出,一些细分行业特别是传统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具有行业引领能力的企业不足。2018年我国A股120家传媒上市公司的营业总收入为4339.6亿元,④而迪士尼尚未收购福克斯其营业收入就达到近600亿美元,几乎相当于我国传媒上市公司的总和。未来一段时间,在做大增量市场的同时,存量资产的整合调整依然是一项紧迫任务,并购重组仍将是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一条主线,贯穿于传媒企业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要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明确方向、理清路径,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着力推动结构调整在若干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以点带面促进传媒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推动影视企业资源整合

影视行业特别是影视制作行业是传媒产业中最受关注、最具衍生力的领域,也是市场集中度较低、资源较为分散的行业。从产能上讲,我国已是世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电影产量也稳居世界前列,但大量经营主体规模有限、业务单一,平滑市场风险能力、资源调动能力、盈利能力均有待提高。作为行业中的头部企业,2018年A股27家影视传媒类上市公司总扣非净利润为-101.81亿元,其中14家净利润为负值⑤,整体盈利能力堪忧。特别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大量影视企业经营困境更加凸显。从国际市场观察,尽管发达国家影视市场已趋成熟,但相关市场主体的资源整合未曾停滞,国际影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美国,完成收购福克斯的迪士尼显示出更为强势的发展态势。2019年迪士尼全球票房增幅超过50%,在北美市场份额已近40%,对北美乃至全球相关市场主体形成了更大挑战⑥。

未来一段时间,有关部门在积极调节业外资本非理性追逐影视行业、防范影视行业价值虚高风险的同时,需积极支持影视企业依托资本市场推进战略性资源整合,推动影视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这当中,要着力推进影视企业间的横向资源整合。在迪士尼发展为行业翘楚的过程中,对皮克斯、漫威和卢卡斯的横向并购成为其成长的重要步伐。目前我国前3大院线的市场占有率只有30%左右⑦,前10大电视剧公司市场占有率只有20%左右⑧,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产业集中水平。加快我国影视制作工业化进程,离不开一批大企业大机构的战略支撑。积极参与国际影视市场竞争,也需要一批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发挥引领作用。新形势下,影视企业间的横向整合、规模扩张成为行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路径。

影视行业特别是内容生产行业是传媒产业中的高风险领域,通过相关多元发展是平滑经营风险、拓展收入来源、提升发展能力的途径。国际市场上,贝塔斯曼成为影视与出版、音乐等业务协同发展的典范。我国企业中,阅文集团收购新丽传媒后,在《庆余年》等剧集开展“IP书影”联动,实现外部交易内部化。完美世界依托“影视+游戏”的业务格局,在近年影视业务亏损的情况下,保持了公司的整体盈利。在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过程中,要推进影视与出版、游戏、音乐等资源相通的相关业态纵向联动,完善影视产业链,促进影视行业走出当前徘徊发展阶段,实现新一轮更高质量发展。在此过程中,在巩固规范影视行业税收秩序相关工作成果的同时,要积极做好企业并购重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在影视行业的落实,准确把握政策界限,维护影视企业的合法权益,提高影视企业并购重组的积极性。影视企业自身也需积极顺应形势发展需要,主动增强整合意愿,沿着多元扩张路径,加快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加快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

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是广电改革发展的攻坚战,也是国有传媒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重头戏。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有线电视网络资源在“四级办、四级管”的体制之下长期处于分散状态。受资源分散、壁垒森严、网络承载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企业难以形成规模优势、降低运营成本、推进转型升级。此前,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虽摆上日程,但整体推进缓慢,不及业界预期及形势发展需要。伴随着IPTV、OTT及众多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近两年有线电视用户加速下滑。2019年,我国有线电视实际用户为2.07亿户,同比降幅达到5.05%⑨。面对激烈市场竞争,加快全国一网整合已是势在必行。

目前,新一轮整合工作已正式启动,但要取得实效、实现预期目标还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需突破多重障碍。在各地发展水平不一、利益诉求多样的情况下,需着力完善全国一网股份公司的治理机制,强化统一运营管理,实现母子公司的战略协同、高效运转,以及与有关战略合作方的资源共享、业务支持。在广电5G发展与有线网络整合一体推进的情况下,广电作为后来者还需克服用户、资金、体制、经验等方面短板,发掘700MHz频率价值,发挥权威性、公信力以及内容资源、政府资源方面的优势,以有线无线交互赋能行业发展,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道路。此外,一些省网公司存在的资产瑕疵、整合不彻底等遗留问题,也还需要系统研究解决,减轻历史包袱,尽快形成统一运营管理体系。

另需注意到,近年来发达国家传媒市场的垂直整合持续推进,推动传媒市场格局不断演变。AT&T以854亿美元收购时代华纳,康卡斯特分别以137.5亿美元收购 NBC 环球、以 38 亿美元收购梦工厂,凸显了内容和渠道整合的价值趋向。此背景下,在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完成之后,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作为渠道运营商仍需积极谋划与内容领域的相关资源整合,打通上下游产业链,避免沦入“管道化”的传统发展路径,以“内容+渠道”的格局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

(三)推动出版企业结构调整

我国传统出版企业多从事业体制下的出版社转企改制而成,虽然经营主体实现了身份转变,但图书出版等细分市场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业和区域格局始终没有重大调整。文化体制改革以来,几乎所有改革的综合性文件均提及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在实践中,国有出版企业间也涌现了一些跨地区并购案例。如四川新华文轩收购安徽新华发行股权,凤凰传媒、皖新传媒参与认购长江传媒、大地传媒定向增发等。但总体而言,已完成的跨地区整合仍参股型并购为主,控股型并购、实质性重组仍然不多。当前,我国前10大出版机构市场占有率只有30%左右⑩,与报业的市场结构类似,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产业集中水平。在2019年全球出版五十强中,我国只有5家出版企业上榜,企业规模实力与美、英、德等国还存在较大差距。相较于传统出版机构,我国网络文学领域的资源整合大步推进。盛大网络整合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网、晋江原创网和榕树下等成立盛大文学,其后腾讯文学与盛大文学合并成立阅文集团并成功上市,推动行业格局纵深调整。二十多年来,我国网络文学在全球文化市场异军突起,成为备受关注的文化现象。在全国有线网络整合已正式启动的情况下,传统出版企业的战略性资源整合也可适时提上日程。

立足于出版行业现状和此前的相关实践,出版企业的结构调整可从多个方向推进。首先是中央出版企业间的联合重组。目前中央各部门各单位主管的中央出版企业有107家,已组建集团只有8家,一些企业只有资产数百万、员工数十人。推动业务相近、资源相通的企业特别是同一主管部门旗下的企业组建集团,是中央出版企业资源整合的切入点。与此同时,加快地方企业间的联合重组,在省域出版和发行资源整合、贯通出版发行产业链的基础上,推动组建若干跨省份、大区域的出版发行集团。在此基础上,推进中央和地方企业间的联合重组,打破行政级次、地区封锁和条块分割,以资本为纽带实现央地出版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此前出版企业的并购重组中,一些企业通过股权多元改造,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如人民文学出版社收购99读书人、中南传媒收购博集天卷等。传媒领域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是对社会资本在传媒经济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深化,为各类型资本依法平等使用传媒生产要素拓展了空间,也为国有传媒企业发展提供了倒逼机制。在推进出版企业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还需进一步加大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力度,积极推动国有出版企业与民营出版企业深度合作、融合发展,促进不同属性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巩固结构调整成效,放大资源整合价值。

(四)打造以新兴业态引领的综合性传媒产业集团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技术创新的深化发展,传媒生产边界不断模糊,传媒产业生态发生了质的变化,基于媒介融合的并购重组也在技术进阶中进入高潮。近年来,互联网经济向各行各业持续渗透,不同形式媒介间的互联性与互换性进一步加强,各行业的技术相关和业务交叉更加普遍,以互联网为纽带的媒介融合不断发展深化。在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传媒企业的跨媒体并购重组仍有待向纵深推进。这当中,新兴业态特别是网络视听企业的引领作用值得期待。

纵观国际著名综合性传媒产业集团,广电业务均是其收入贡献的主要来源。即便是以出版业务闻名的贝塔斯曼集团,长期以来其收入贡献最大的部门也是广电板块(RTL集团)。在迪士尼、时代华纳、维亚康姆、福克斯等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对相关广电媒体的并购,均是其走向传媒产业巨头的关键一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中,根据事业和产业两分开的改革思路,广播电视台保留事业体制,不纳入产业范畴。因此,我国的广播电视台不属于市场主体,现行条件下无法纳入市场化运作的产业集团体系,更无法进行市场化的并购重组。这也使得我国在发展综合性传媒产业集团的过程中具有先天不足,也是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传媒产业集团规模实力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的原因之一。

然而,在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网络视听企业迅速崛起,推动了传媒发展格局的调整。目前,除了新闻媒体功能外,我国网络视听企业已对广播电视台形成较强替代效应,广告业务大量向网络视听企业转移。2018年,我国网络视频内容行业的市场规模为1871.3亿元,同比增长52.8%⑪。实现了高速发展。在“新冠”疫情影响下,我国5G商用空间进一步打开,网络视听媒体的价值更加凸显,也使得依托网络视听行业实现我国传媒产业的弯道超车成为可能。

在传媒产业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还有待若干具有竞争优势的网络视听企业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培育出一批以互联网思维引领的跨媒体、多元化大型传媒集团。要推进网络视听企业间的资源整合,在相关企业依法履行经营者集中申报的前提下,审慎界定新兴传媒领域垄断行为,支持企业依法实施集中,加快培育成熟商业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网络视听企业与相关传媒领域特别是传统媒体的并购重组,打造全媒体产业链,促进新旧媒体融合发展,加快传媒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传媒产业整体竞争力。推进网络视听行业与国民经济深度融合,拓展和延伸网络视听媒体功能,培育覆盖各行业各领域的超级媒体,促进网络视听行业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势能。

三、传媒企业并购重组的政策措施和支持体系

传媒企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战略任务的推进,需要加大相关配套改革和政策建设力度,从企业改革、市场建设和政府服务等多方面相向而行,为传媒企业并购重组提供完善的政策保障和支持体系。

(一)推进传媒企业体制机制创新

企业是并购重组的实施主体。并购重组的质量和效益,从根本上还是取决于企业自身,特别是与企业治理机制的完善程度息息相关。适应推进并购重组的需要,需引导传媒企业完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建立治理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灵活的现代企业制度,以制度优化推动并购重组提质增效。对于国有传媒企业而言,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

尽管经营性传媒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已是国有传媒单位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跨越,但也必须看到,大量转制企业仍面临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行政化、级别化的路径依赖等问题,缺乏实施并购重组所需要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风险意识和权、责、利相匹配的机制。在当前的传媒并购市场上,民营企业活跃于国有企业,新兴业态活跃于传统业态。作为主要脱胎于事业体制的国有传媒企业,具有特有的结构性矛盾,面临着更为迫切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任务。在新的发展阶段,需推动国有传媒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约监督和有效运转。完善短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相结合、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相挂钩的绩效考核机制,扩大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试点,落实管理人员经营责任,增强企业内生发展动力。

作为一项复杂资本运作行为,风险防控是企业实施并购重组的生命线。通过对我国A股传媒上市公司的有关实证研究显示,不同企业并购重组后的竞争力存在较大差异,并购重组并不必然创造价值⑫。由于政策环境、资产属性、发展阶段等方面的特殊性,传媒企业并购重组面临的各种风险往往高于其他类型企业。这当中,2012年至2016年众多资本竞相追逐影视题材催生的行业泡沫以及延续至今的行业调整⑬,反映了传媒市场的高风险特征。华视传媒收购DMG陷入漫长诉讼纠纷、幸福蓝海收购笛女传媒踩雷等案例则显示,法律风险贯穿于传媒企业并购操作的始终。此外,整合风险也是传媒企业并购重组的重要风险。特别是在一些国有传媒企业的集团化整合中,各成员单位、各业务板块之间重复投资、同质竞争;集团公司和成员单位管理边界交叉重叠甚至相互掣肘,协同效应没有显现出来⑭,陷入了大而不强、大而不优、规模不经济的窘境。传媒企业并购重组的开展首先要健全企业内控机制,完善风险防范体系,积极防范并购重组的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法律风险和整合风险等各类风险。要对资本市场存敬畏之心,谨慎进行并购决策,理性推进并购扩张,扎实开展尽职调查,妥善做好财务整合、组织整合、人力资源整合和文化整合,依托并购重组为企业不断创造新的 价值。

(二)完善传媒并购重组市场体系

传媒企业并购重组,从本质上是传媒市场配置传媒资源的经济行为。传媒企业产权流转能够促进传媒市场发展成熟,市场环境的优化又能为并购重组的持续推进提供支持。美国等发达国家传媒企业并购重组此起彼伏,其内在原因在于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和企业竞争的不断加剧。推进我国传媒企业并购重组,需进一步完善传媒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传媒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市场机制推动传媒产业资源整合结构优化。

搞好并购重组,关键还在于人。要加强传媒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培育成熟传媒经理人市场,加大国有传媒企业市场化选聘高级管理人员力度,推动国有企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间的人才合理流动。企业产权的顺畅流转,也离不开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积极支持民营资本进入政策允许的传媒领域,构建更加包容开放的市场体系,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协调解决国有传媒企业跨地区重组的监管责任和利益分享问题,破除国有传媒资源流转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企业并购重组的顺利推进,还离不开相关操作平台的支持。要完善相关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传媒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其信息集散、价格发现、规范交易等功能,畅通产权流转渠道。顺应国有传媒企业特别是中央传媒企业并购重组的需要,还需完善国有资本运营的操作平台。与经济领域中央企业相比,中央传媒企业的并购重组活跃度还有所不足。2012年以来,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进行了21组39家企业的重组,数量从117家减少到95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从2012年的43家增长至2019年的48家。相比而言,2012年以来财政部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中央传媒企业通过组建集团整合减少的数量只有5户,2019年企业总数为111户,其中尚未有一家企业进入中国500强。结合中央传媒企业实际,可研究组建中央层面国有传媒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为并购重组推进主体和实施平台,加快中央传媒企业的布局和结构调整。

融资是企业实施并购重组的关键环节。推进传媒企业并购重组,离不开金融市场的有力支持。由于轻资产属性等方面原因,我国传媒金融服务发展相对滞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在传媒领域还较为突出。要优化传媒企业并购重组金融服务,支持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稳妥为传媒企业提供并购贷款,拓展并购重组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传媒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方式为并购重组融资,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资金筹集和资源配置功能。此外,股权投资基金在传媒企业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中也应发挥更积极作用。近年来我国股权投资市场快速发展,目前登记备案的文化类投资基金已达600余支,虽在数量上已形成较大规模,但总体上看基金的价值发现功能还有所不足。在股权投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需积极引导投资基金差异化发展,鼓励各类资本发起成立传媒产业并购重组主题基金,依托股权投资机构的资金与专业支持,促进传媒行业存量资本优化调整。同时,可借鉴经济领域成立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的经验,成立以传媒企业结构调整为主题的政府投资基金,推动国有传媒企业改革,纾解传媒企业经营困境,提高传媒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

(三)加强相关行政服务和管理

传媒企业并购重组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但也离不开政府及有关方面的积极支持。特别对于管制政策密集的传媒行业而言,优化相关行政服务与管理对并购重组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并购重组作为企业产权的市场流转行为,首先有赖于清晰的产权界定和有效的产权保护。要结合《民法典》的实施,实行更加有力的产权保护,依法保障传媒企业特别是民营传媒企业的合法权益,增强民营传媒企业财产安全感,提升社会资本投资信心。近年来,传媒市场涌现了证监会对龙薇传媒收购项目实施行政处罚,粤传媒收购项目中合同诈骗、行贿受贿犯罪等案例,凸显了规范传媒企业并购重组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在传媒企业完善内控机制的同时,监管部门还需依法加强传媒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并购重组过程的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欺诈客户等违法违规行为,持续规范传媒市场秩序,营造清朗市场环境。此外,要根据简政放权的有关要求,系统梳理传媒企业并购重组涉及的审批事项,合理确定审批范围,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以良好服务推动并购重组开展。

针对传媒企业海外并购的短板,还需加强对资本输出的相关支持。201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430.4亿美元,成为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但在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外投资额只有11.7亿美元,仅占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比重的0.8%,规模及占比偏低⑮。文化走出去往往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命题,传媒领域外资并购可能受到各国政策层面的特别关注。此前,我国有关企业对美国影视娱乐公司的一系列并购活动也引发了美国国会议员的特别关注,引起其“对一个外部强国控制美国很大一部分传媒业的担忧”⑯。由于行业的敏感性和特殊性,传媒企业对外投资中面临的挑战也高于其他企业。有关部门在对外投资项目核准过程中,在“继续关注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非理性对外投资倾向”的同时⑰,需要对一些具有战略意义地对外传媒并购予以积极支持,对有利于产业升级及技术进步的项目区别对待。特别在疫情推高逆全球化浪潮、贸易壁垒的不确定因素加大的情况下,需发挥我国有关驻外机构的前方平台作用,为相关企业投资并购提供必要服务与支持,形成推动传媒资本输出的合力。

【注释】

①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②潘爱玲、邱金龙:《我国文化产业并购热的解析与反思》,《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9月,第76页。

③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1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http://img.project.fdi.gov.cn//21/1800000121/File/201810/201810301102234656885.pdf.

④媒至酷:《2019传媒上市公司年度绩效数据报告》,https://www.sohu.com/a/322705032_152615.

⑤媒至酷:《2019传媒上市公司年度绩效数据报告》,https://www.sohu.com/a/322705032_152615.

⑥七月:《迪士尼高于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2019年全球电影如何评价》,澎湃新闻,2020年1月9日。

⑦数据来源;国家电影专资办

⑧中信证券研究部:《电视剧行业十问,2017年度回顾及2018展望》,2018年1月22日。

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19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http://www.nrta.gov.cn/art/2020/7/8/art_113_52026.html。

⑩数据来源:开卷数据

⑪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2019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4736150119699791&wfr=spider&for=pc。

⑫参见潘爱玲、邱金龙、闫家强:《“三跨”并购与文化企业综合竞争力提升研究——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证据》《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王立博:《中国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时代金融》,2017年第5期;汪晓华、肖叶飞:《传媒类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绩效的实证分析》,《东南传播》,2015年第9期等相关研究。

⑬2016年4月6日,沪深两市电影与娱乐行业25家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在76.25倍,远高于A股指数与深证成指13.08和29.25的市盈率(见何雁:《影视并购公司高估值及市场风险管理应对》,《财经界(学术版)》2016年第13期,第93页)。在影视行业由于内外多种因素步入调整阶段后,高溢价对赌后遗症浮,影视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其影响至今仍持续显现。

⑭兰培:《国有文化企业资本运作》,中信出版社,2017年11月,第96页。

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1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tjsj/tjgb/201910/20191002907954.shtml.

⑯见李晓青:《美国16名议员递联名信:中国万达或控制美传媒业》,澎湃新闻网,2016年10月7日。

⑰刘灿邦:《发改委:继续关注房地产、酒店等领域非理性对外投资倾向》,《证券时报》,2017年7月18日。

猜你喜欢

影视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企业
企业
影视中的古典音乐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对中国影视独特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