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代官办外语学堂特点与启示

2020-01-02刘现合

文化产业 2020年6期
关键词:俄文西学俄语

◎刘现合

(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 201306)

中国近代西学教育是在清政府遭受侵略时,“与西人交往不仅不‘识其性情’,而且‘易受人欺蒙’”[1],西方强行约定“此后各项文件或文辞发生误会,均以外文为准”[2],从而被迫开展西学教育。官办外语学堂的目的是学习西学,兴办洋务;学好外语,便于外交、翻译或外贸,以实现强国富民。为达此目的,政府大员奏议申请,兴办西学;多方出资,兴学助教;仿照西方,建立学制;通过翻译,引进教材;中外教师,合力教育;中西兼修,融会贯通;制度治学,管理有方;学用结合,重视实践。西学教育在近代中国开启了中国西式教育的先河,将中国与世界连接融合起来,对中国外语教育和文化外传启示良多。

一、中国近代官办外语学堂

(一)俄语教育

中国近代首先开办的是俄语学堂,这是为应对与俄国的战争和外交而设立的外语学堂。1716年中央政府兴办的俄罗斯文馆是中国第一所专门从事俄语教学的学校,1716年划归内阁直接管辖并更名内阁俄罗斯文馆。1792年清政府兴办伊犁俄罗斯学,学生多服务于外交领域,成为中国对俄外交活动的重要力量。新疆俄文馆是由刘襄勤1887年上奏试办,翻译桂荣兼充教习。1892年正式成立俄文学馆。1905年至1908年间,新疆俄文馆曾一度被并入高等学堂中。珲春俄文翻译书院是吉林将军希元1887年申请设立以培养俄语翻译人才,奏调内阁中书庆全担任俄文翻译教习官。1888年更名为俄文翻译书院正式开学[3]。1896年黑龙江俄文学堂由黑龙江将军恩泽与齐齐哈尔副都统萨保奏请清廷批准设立,培养精通俄语的中俄交涉人才,1900年学堂毁于战火,1902年黑龙江将军萨保复建俄文学堂。1906年黑龙江俄文学堂结束,改设为黑水中学堂[4]。1896年李鸿章批准成立天津俄文馆,水师学堂总办严复兼任俄文馆总教习。1903年天津俄文馆并入北洋大学俄文专科班。1906年春俄文班14名学生毕业后,该班与法文班同被裁撤。1899年北京成立的东省铁路俄文学堂,以满足修筑东省铁路的需要。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被迫中止办学。1903年新校舍在东单东总布胡同落成。辛亥革命后,东省铁路俄文学堂交由外交部管理,经外交部与教育部协商,东省铁路俄文学堂成为高等专门学校,改称外交部俄文专修馆,后又升格为北京俄文法政学院[5]。

(二)西语(英法德语)教育

鸦片战争之后,面对西方列强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积极兴办西学馆,来处理中外矛盾与冲突。

1862年开设的京师同文馆最初以培养英语专业人才为目标,后增加其他语种和学科,1866年后转为综合性学校。1902年并入了京师大学堂。1863年江苏巡抚李鸿章仿京师“同文馆”兴办的上海广方言馆是上海建立的第一所官办外国语专科学校,具有近代“高等教育”的雏形。1864年创办的广州同文馆1905改为译学馆。1888年刘铭传兴办台湾西学馆,方便中外通商、海防洋务,开设学堂,录二十余人,英国人布茂林为教习,并派汉教习二人,兼课中国经史,内外通贯[6]。湖北自强学堂是1893年张之洞为培养“精晓洋文”的外交人员创办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设英语、法语、德语、俄语、东文(日语),1902年改名为方言学堂。

(三)东语(日语)教育

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需与日本交涉,故开设日语教学。上海广方言馆1870年之后设翻译馆、东文馆、工艺学堂等;同文馆后来增设日文;广州同文馆增设东语馆和俄语馆;鉴于中日甲午战争教训,湖北自强学堂1898年增加东文。这些是官办外语学堂的代表,培养翻译人才以适应对外交往,同时也为西学教育提供师资。

二、中国近官办代外语学堂特点

(一)政府主办

清政府洋务派和维新派为实务需要兴办学堂。首先是洋务派和维新派为寻找救国方略,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掀起了洋务运动和西学教育,兼顾引进与输出,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地方或中央大臣奏议中央兴办西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但首先要学习西方语言,最终改革传统科举考试。地方各级政府也积极响应,制定相应政策,兴办外语学堂,这既要官员开明,还要有积极的配套政策如就业和升职等,各方面的条件都成熟了,西式学堂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时空特点

外语学堂的兴办不是一蹴而就,时间和地域皆有变化特点。时间方面,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与俄国矛盾突出,急需培养俄语方面的语言、外交人才。后与英法美日等列强的冲突升级,遂开设英语、法语、德语和日语。不同外语是随着时局发展而开设,如英语较早,法语和德语随后,最后开设日语。地域特点也显而易见,靠近俄国的中国地区多开设俄语学堂,后来其他学堂也开设俄语,湖北自强学堂扩大为英语、法语、德语、俄语4门,后增加东文;而西欧人员较为集中的北京、上海、广州等东部沿海地区多开设英语、法语和德语专业。

(三)中外师资

清代外语学堂多聘来华西士教授外语,俄罗斯学馆聘商人瓦西里。京师同文馆第一任英文教习是传教士包尔腾,后传教士丁韪良任英语教习。传教士布茂林创建了上海同文馆英语培训班,并长期担任主教习,曾在中国台湾传教并兴办新式学校,后在广东同文馆任教。广州同文馆第一任英文教习为美国人谭训,后陆续聘请一些外籍教师。山西大学堂西斋由李提摩太担任教习。外语学堂亦聘用华人外语教师。新疆俄文馆由翻译桂荣兼充教习。珲春俄文书院由内阁中书庆全担任俄文翻译教习官。舒高第先在教会学校求学,后赴美深造,1877年到上海广方言馆任英文教习,执教26年余。

这种外语教学首选外教,同时也聘用华人担任外语教师的模式沿用至今,对当代外语教学的影响可见一斑。

(四)管理人员

中国官办外语学堂多由清政府派遣官员管理学校事务,学校运行多由政府投资,而且清政府大部分官员虽然学习西方,但害怕传教士传教,因而学堂内部往往存在着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教学之争。

1708年创立的“俄罗斯学”由内阁典籍厅管理,1716年划归内阁直接管辖并更名“内阁俄罗斯文馆”。天津俄文馆是由水师学堂总办严复兼任俄文馆总教习。湖北自强学堂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京师同文馆虽由丁韪良负责学馆运作与管理,但附属于总理衙门。

(五)招生就业

西学教育最初招生困难,因官宦之家倾向科举考试。俄罗斯学馆设立章程:“五年后考试一次,一等授八品官,二等授九品官,三等不授官皆留学……”[7]珲春俄文书院学生取得优异成绩时可获得花红及官阶升迁奖励。上海广方言馆学员学完后即为“附生”,可参加科举考试,并充任各衙门及海关“翻译官”。当时招聘和招生广告“英语人才招聘广告”“招聘广告的英语、商贸知识及其他要求”[8]说明外语学员在商业贸易领域也有很多机会。解决了学员前途问题,招生不再困难,于是出现了19世纪30-50年代及60-80年代分别以广州和上海为中心的两次英语热[9]。

(六)学员身份

官办外语学堂学员招生有阶级差别,普通民众罕有机会接受这种教育。珲春俄文书院是从八旗子弟中挑选十五名接受俄语教育。东省铁路俄文学堂,规定大员子弟毋庸预考;宗室子弟毋庸预考;身有差务毋庸预考。俄罗斯文馆也多从八旗子弟中挑选学员。广州同文馆里每馆额设学生10名,部分来自原英文馆中英语已经通晓者,其余则选自八旗子弟。可见官办学堂更多是面对权贵或满族八旗子弟,普罗大众鲜有机会接受新式教育。

三、当代启示

(一)因需开课

教育要因地因时制宜,课程开设要与社会需求结合,学科设置也要与就业状况协调,这与当前社会招生与就业完全一致,当前高校专业招生名额应与学生就业状况结合,便于学生职业规划,方便学校办学定位,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当代外语教育要适应国家发展大局,适应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要,还要与市场需求相协调。

(二)学以致用

有些西学馆,学生已经担当起翻译的责任,可翻译清政府与外国的交涉文件,既有实践,又弥补了翻译人才之缺。1872年总理衙门谕示广州同文馆挑选了14名学生,送京师同文馆继续学习,他们已在广州同文馆肄业七八年,最后毕业于京师同文馆。他们在京师同文馆虽名为继续学习,实际是边学习边当“听差”。有的随政府使节出国,有的陪同来访外国人,有的曾到驻外使馆实习过,边学习边实践,很快成才。这与现代教育的实习相似。

(三)年级制度

大部分的外语学堂进行分级教学,学生课程安排的难度与科目与学生的年级高低有关,这与现代学科与年级设置基本相似。京师同文馆八年课程表基本达到了高等专科教育层次。广州同文馆第一期正途学生仅20名,学制三年,后来学制增至八年。上海广方言馆招收14岁文童,分上、下两班,先入下班,一年后择优升入上班,专习一艺,学完后为“附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并充任各衙门及海关“翻译官”。学制和班级制等教育制度仍沿用至今。

(四)外国资助

西学馆的办学和管理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是西学教育的大问题,政府出资办学是主要途径,但有些来自清政府对外国列强的赔款,庚子赔款就是清华大学最初办学的缘起;山西大学堂的办学经费也有部分资金来自教案赔款,另外也有政府官员或民间捐款。俄国曾向天津俄文馆提供资助。东省铁路俄文学堂办学经费取自清政府存在华俄道胜银行的部分利息,外务部按年拨白银25000两,许景澄每年提取5000两白银俸禄补充其中。

(五)中外结合

在清末政府兴办的外语学堂里开设的不只是外语,而是中学与西学各半。洋务学堂以学习西文、西艺为主,将西方自然科学作为主要课程,摒弃了儒家经典为主的中式传统课程。但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指导下,洋务学堂开设了《四书》《五经》课程,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同时科举制度依然存在,读书做官思想根深蒂固,但外语学堂最终为外交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六)文化外传

外语学堂在中国的成功举办,说明文化传播要考虑对方的需求,对孔子学院的海外办学不无启示。文化外传可以采用多种策略,第一是技术传播,可将中国先进或特色技术外传,顺便传播中国文化。第二是教育传播,首先可以在对应的国外联合高校开办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和系部;其次可以在海外开设中国高校分校,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分校,文化传播也就顺理成章,而不是强制性文化外传;再次,还可以在国外开设特色学校,如中医学校、武术学校或戏曲学校,文化传播会更有效果。

猜你喜欢

俄文西学俄语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浅议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俄语教学质量
康熙皇帝的西学教师
Reading the Four Books with Aristotle: A Hermeneutic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by François Noël SJ (1651—1729)*
三亚将替换错译俄文路牌
俄文网站新闻的篇章及句法特征
怀念赵西学
借世界说中国:梁漱溟言学问的窘境
改进俄语教学方法 提高俄语教学质量
中国“俄语年”俄语知识竞赛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