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三不要”激发学生有效质疑
2020-01-02李春辉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
李春辉 _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
有效质疑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是随意的、表层的、无太大价值的,而是独立思考、深入挖掘材料之后提出的疑问。那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有效质疑的能力呢?
首先,“三要”体现教师主导作用,激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三要”激发学生有效质疑,让语文课堂教学灵动起来,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一要精心设计课堂的核心内容。“主问题论”者认为,阅读教学中,问题是分层次的,有些问题立意高远,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在教学中显现出“以一当十”的力量。学者罗永贵对此解读说:“所谓主问题,是指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重要提问或问题。实行主问题教学,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而避免肢解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能力和习惯,改进学习方式;有利于凸显教学重点,戒除蜻蜓点水;有利于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消除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可见,教师要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围绕主要内容发散思维;与此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有效质疑的路径,适时铺路搭桥,而不是随机等待学生“迸发亮点”。
二要给学生宽松有序的氛围。著名心理学家里波特和怀特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学生分为三组:专制组、民主组和放任组。结果显示,民主组最能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造能力。实验证明,学生在过于放松或者过于紧张的状态中都难以产生质疑精神,“宽松”“有序”两者兼备的状态最容易激发学生。可见,想让学生充满智慧和质疑精神,教师必须给学生营造恰到好处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产生质疑的兴趣,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三要引导学生逐步深化问题。有价值的问题不是很容易可以提出的,而学生受年龄、学识等因素影响,更不容易提出有深度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捕捉课堂信息的能力和引导学生深入探索问题的能力。例如,有位教师在讲《石壕吏》时,有学生问:“官吏抓老妇的时候杜甫在做什么?”结果引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教师非常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契机,随即引导说:“是啊!官吏看到杜甫了吗?文中说‘老翁逾墙走’,没有说‘我亦逾墙走’,可见,杜甫没有逃走啊!”学生很自然地问:“那官吏为什么不抓杜甫呢?”这个问题就深入到封建社会对待官民不同态度的不合理制度的问题了。那么,杜甫写此文的目的就明确了,忧国忧民的爱国爱民情怀也就很自然地体现出来了。因此,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深入引导,学生可以更容易发现问题、切中问题的要害,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三不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三不要”可以避免扼杀学生极其宝贵的质疑能力,使学生的良好质疑能力在师生默契地交流互动中,日积月累地培养起来。
第一,不要喧宾夺主,代替学生提出问题。语文课堂上,教师切忌一个接一个地提问题,让学生疲于应对,没有质疑的时间。这就是教师取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传统的“填鸭式”中的“填知识”变成了新式课堂的“填问题”。新课程理念倡导将课堂还给学生,涵义之一就是给学生独立自主提问题的权利与空间。学生由于个体的不同和知识层面的差异,难免对问题有不同看法,尤其是语文课,常常涉及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学生只要不是歪曲文本、篡改事实,就可以针对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要在符合整节课教学内容的背景下,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
第二,不要鼓励提偏怪问题,误导学生。对于有些学生提出的繁难偏怪问题,教师一定要及时诊断该问题的价值与意义。例如,在学习《陈奂生上城》一课时,有一个情节是陈奂生病遇吴书记,享了回清福,但花了大价钱住旅馆。有同学提出问题:“吴书记为什么不给陈奂生付钱?女服务员该不该收陈奂生的房钱?当时条件下房费合理吗……”这些问题既偏离了小说的思想意义,也不是语文课堂上需要讨论的,此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深入小说内部,探讨作者塑造陈奂生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意在反映什么问题,及时将学生引入正轨。
第三,不要任其发展,放任学生游离课堂。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是经过深入思考的,有时则是随意提出的,教师的课堂任务之一就是要鼓励学生经过细心周密的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然而,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提出有效的质疑,事实上,真正有价值的问题也不可能数量繁多,教师切忌盲目追求数量或所谓的问题覆盖率。当然,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支撑作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章,提出新颖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和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和创造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