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黄梅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困境
——以安庆地区为例
2020-01-02张丽
张 丽
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乡村文化创建。安徽安庆为我国乡村黄梅戏的传承发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化,黄梅戏在农村社区的发展却面临着重重困境。通过对安庆周边若干农村地区调查发现,黄梅戏在当地的建设与发展面临重重困境。只有高当地人对黄梅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让更多民众了解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才能使中国的灿烂文明得以延续,让黄梅戏文化在当地及当今的时代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一、概念界定
(一)农村社区
如今,很多专家学者对农村社区的概念定位表达方式可能存在差异,但是表达的意思雷同。吴理财提出要基于处境话经验来定义农村社区文化:“一群农民日常生活所共同享有的处境化经验及其价值观。”[1]“张桂芳认为:‘农村社区文化就是由居住在农村的一定地域范围内(非严格的行政区划)的人们,由一定的纽带和联系而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情感归属和道德规范。’”[2]这两位学者的观点都强调农民之间所共同形成的价值观的一种文化现象,本文在吸收借鉴不同学者的观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定义:农村社区文化是一起生活在限定区间内的人们由于长时间的生活、劳动习惯和经验而出现了一种共同的价值观、生活习惯等现象的统称。
(二)黄梅戏文化及其发展状况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黄梅戏凭借流畅淳朴的唱腔、抒情明快的节奏、超强吸引力的表现广受人们喜爱,被认为是当地著名地方戏曲。尽管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但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2006年,黄梅戏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安庆为黄梅戏艺术的生发提供了“母乳”,为黄梅戏孕育了一代宗师严凤英,也为黄梅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方厚土。
对于安庆地区的村民来说,农村社区黄梅戏文化可以让人们共同享受到黄梅戏文化的熏陶,因为经典戏曲的故事取材与村民生活密切相关,常常浸透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等。如《女驸马》《打猪草》等有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也有对村民之间因为农作物受损引发邻里矛盾的描述,每个故事仿佛都真切地发生在村民身边,这些黄梅戏也向人们传递了积极向上的道德价值观念,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在当时,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每个人都会唱上几出黄梅戏,很多黄梅故事或传说也是熟记于心。可以说,那个时候的黄梅戏已经是当地村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凡家中遇有办大事的,如红白事、老人做寿、孩子考上大学等,都会请戏班子表演来庆祝,戏曲文化氛围甚为浓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中的年轻人都开始往大城市流入,最终出现了“空村”现象,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在邻近城市务工,家里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当初常在村头看见的戏台也逐渐消失。黄梅戏发展壮大于农村地区,主要受到农村居民的广泛欢迎,乡村文化发展后继无人导致文化空心化。年轻人在大城市打工过程中会受到高速发展的城市文化影响,他们会更加乐意选择城市文化而抛弃传统文化,沿着现代文化方向走,渐渐吸收并传承现代文化,远离且抛弃农村传统文化。在发达的信息化时代,城市文化也慢慢影响到了农村,最终导致本地特有的黄梅戏文化鲜有人愿意去保护与建设,乡土文化正在逐渐被边缘化,曾经在村里兴盛的黄梅戏文化发展也愈发衰弱。
二、农村社区黄梅戏文化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传承基础设施毁坏
很多村庄年久失修的黄梅戏台因老化严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已经不能作为舞台表演使用,有些甚至已经倒塌,文化传承发扬基础消失,然而,以盈利为目的的麻将室到处可见,思想文化阵地逐渐失守。近几年,国家在乡村文化创建方面作出很大努力,但因思想观念差异、设置管理不足以及精力投放不够,致使乡村文化设施创建的落伍。远离城镇的乡村如安庆的偏僻山区等,大部分乡村创建的文化站点均是摆设,相关配套设施荡然无存。
(二)年轻人才缺失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缺乏人才,这制约着农村社区文化的发展。在我国,许多乡村区域文化工作组成员年纪都偏大,知识接受能力较低,创新意识不够,年轻人不愿意扎根条件艰苦的农村,农村社区缺乏朝气与活力。调查中发现,安庆部分农村地区以前的文化站点还存在,但文化工作组成员流动大,组员整体素质水平不高,技能人才消失,黄梅戏领域技能人才缺少,这些都影响着乡村区域文化的发展。
(三)乡村文化活动单一
乡村区域大众文化活动量少,文化生活乏味,虽有一定改善,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乡村大众文化生活单一,电视、棋牌依旧是饭后主要的生活形式。因文化活动方式及内容简单,有些农民想亲自投入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都无地可去。尽管现在偶尔有下乡文化活动,但这种活动方式受到时间限制,常常面临人走茶凉的窘境,人们很难完全融入这种文化活动中,大众受影响程度低,教育效果不佳,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致使一些人文化素质降低,甚至转向赌博、迷信等不健康的活动,社会稳定受到了影响。这些不仅对乡村风俗、社会稳定、村民素质基层创建有不好影响,还会阻碍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四)文化产业资金匮乏
农村的文化产业落后,人们生活水平较低,基本没有多余资金投入文化建设,因此,农村社区文化创建过程中最难的地方并非怎样创建,而是怎样保证乡村文化设施作用最大化。乡镇机构组织改革之前,农村各乡镇文化活动费用主要按农村统筹经费的一定比例提取,但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该内容,乡镇文化活动经费缺乏资金保障[4]。戏曲行业吸引力难以与流行音乐抗衡,假如政府还不加以重视,给予足够资金及政策支持,该行业终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五)文化创建缺乏创新
农村社区文化创建的活力是创新,它被视为是所有事物发展的基础,也是新时代最难把握的观念。每年重复原样的活动难免会让人觉得枯燥无味,所以创新是事物发展的灵魂。农村社区文化发展失去了灵魂,只会让文化建设止步不前。
黄梅戏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和优秀的作品。《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作品基本描述的是人们的生活,与当时的环境相适应且满足当时的审美要求,但若千万遍地重复这些经典,观看者也会觉得乏味,更别提花钱去看戏了。实际上,近几年也有几部新作品出现,如《六尺巷》《徽州女人》等。尽管获得不少称赞,却比不上《天仙配》那些经典,很难做到家喻户晓,因此并没有打响品牌效应。目前,黄梅戏行业市场发展迷茫,急需符合新时代要求、满足人们审美要求的新作品。
三、建设农村社区黄梅文化的对策
(一)加大农村社区文化人才的培育力度
黄梅戏文化的大力发展需要鼓励后备人才的出现。为此,应借助人才的运营,结合黄梅戏本身优势,在农村探索出适合该戏曲发展的道路,创新表演形式,不再局限于走村串巷式的表演,辅助黄梅戏创新地、合理地与市场结合,与人结合。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将是今后戏曲市场扩大的根本。针对农村地区热爱黄梅戏并立志成为戏曲表演者的人,尤其是青年后备军,应利用丰富的教师资源来吸收并培养他们,加大学校的戏曲培训力度,同时要传承发扬老一辈戏曲艺人表演艺术。新时代社会不缺人才,去乡村表演的戏曲团也可以通过扩大招聘、培训学员力度来满足新时代环境所需,满足大众审美的需求。
(二)把黄梅戏同该区域旅游行业结合起来
在经济水平大幅度提升的环境下,各地区旅游行业发展非常迅速且发展潜力较大。黄梅戏与旅游看似相隔十万八千里,两者却有着深深的内在联系。安庆是黄梅戏发展基地,该地部分农村地区有多处国家级旅游景区,需想尽办法将戏曲与旅游行业联系起来,通过旅游业宣传戏曲业,黄梅戏的表演也可以安排在旅游场所。在旅游景区可以设立关于黄梅戏的纪念馆或者著名人物雕塑,在旅游过程中带领游客参观游览等。通过上述方式,促进符合时代需求的旅游新形式出现,扩大黄梅戏的宣传力度,增大其生存及发展的潜力。
(三)增加资金投放力度
足够的费用是戏曲表演市场发展的根本因素。如今,下乡表演的黄梅戏剧组越来越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资金匮乏,下乡戏班入不敷出,所以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资金及政策支持,也离不开各个行业的支持。首先,政府不仅提供每年的财政支持,还要发挥自身领导者的角色,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各地民间组织参与投资。其次,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用多元合作方式,建立对外开放的吸引资金投放的公众平台,利用网络媒介加强对戏曲表演的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如引进当地的“黄梅酒业”为黄梅戏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最后,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如利用银行的贷款等其他服务项目为戏曲表演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四、结语
“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村现代化。”[5]农村地区想要完成这个目标,就不得不从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入手,这是使乡村完成现代化目标的必经之路,是一项耗时长且困难重重的任务。安庆农村社区的黄梅戏文化若想实现长远发展,也需从黄梅戏文化自身的建设发展入手,要革新观念、改变思想、找出困境、突破瓶颈。这不仅有利于黄梅戏文化的传承,推动整个农村的文化建设,同时能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