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发展

2020-01-02

文化学刊 2020年1期

张 迪

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观点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西方国家经济、政治不断渗入的同时也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为了在民族文化向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妥善处理中西文化关系,近代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们试图通过用西学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解释的方式,来保护和维持传统文化的稳固地位。因此,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从兴起就表现出了传统性与民族性并存的双重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政策的变化,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国学热”在这一时期兴起,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又再度引发人们的思考与讨论,但当代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表现形式、特点以及内容上都与近代的文化保守主义有了区别。

一、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发端于19世纪50年代,在被西方的政治经济侵略的同时西方文化也传入中国,从价值观到社会生活,影响着国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此同时,有关东西文化之间的碰撞也开始在中国思想界显露苗头。在当时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文化逐渐式微,西方现代文化强势传入的环境下,中国学术界开始出现了一批捍卫传统文化价值的推崇者。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观点,成为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开始的标志。随着西学的不断传入与发展,19世纪90年代,张之洞提出了“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思想,主张西学为外学,用西学来治理时事,中学为内学,用传统中学来陶冶身心,其目的也是通过变通外在形式而保全传统文化的核心。到了20世纪初,以章太炎、邓实、刘师培、马叙伦等人为代表的“国粹派”,登上中国近代思想界的舞台。他们主张独特的“中西文化观”,反对完全欧化,主张要保留中国固有文化之精华即“国粹”,在此基础上取西方文化之长来改良中国政治。从“五四运动”开始到20世纪20年代末,《学衡》在南京创刊,以梅光迪、吴宓等为代表的“学衡派”就此得名。他们普遍表现出批判新文化运动的态度,强调传统和民族个性的重要性,并通过创办各种杂志来宣传东方文化。20世纪4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出现了以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等为代表的“新儒学派”,他们主张以儒家思想去“华化”西洋文化。

总的来说,不管是以章太炎为首的国粹派、以吴宓为代表的新东方学派,或是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新儒派,都是我国知识分子在面对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全球化冲击时,力图保持和守护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次思想运动。究其本意,不过是为了使中国能在西方现代化文明的急速发展下跟上步伐,不被时代淘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更像是为了确保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地位不被动摇。因此,这一期间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多少带有一些排外倾向,比之当代的文化保守也更为极端,他们迫切想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但又陷于传统和西化的矛盾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保守主义者们选择用西学为包装的方式去维护传统文化的地位,看似是改变,实质上还是在极端地维护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摩擦逐渐减少,文化保守主义暂时失去了发展的环境。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学术氛围、政治环境大为改善,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成为热潮,重振“国学”的口号再现,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中国再度兴起。

二、当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兴起的原因

首先,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再度兴起与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当今世界是高度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对国际形势的变化无动于衷。一定的文化促进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又影响着一定文化的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影响日趋深入。1991年12月,戈尔巴乔夫宣布辞任,苏联解体,持续四十多年的两极对峙格局被打破,世界进入“后冷战时代”。苏联解体引发了世界各国对社会主义的质疑和推断,认为这代表着共产主义的彻底失败。各国开始对自己的经济、政治、文化政策进行反思和调整,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明显让位于经济竞争和文化冲突,民族和宗教问题开始浮出水面走到人们面前,中国也不例外。进入21世纪,强烈的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与文化民族化带来了一系列经济政治问题,更加大了文化间的摩擦与冲突。中国的民族保护意识在西方国家文化渗透的影响下越来越强,文化保守主义就是弱势文化在强势文化的影响下自然表现出的对自身文化的保护和防御。

其次,当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再度兴起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环境密切联系。改革开放使中国不管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建设上都取得了极大的飞跃,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人们也提高了对文化生活的需求。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后的人们开始追求思想文化上的新发展,很多地方出现了“国学热”“儒学热”“读经热”。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中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等现象偶有抬头,人们也开始更多采取强调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来规范社会秩序。从政治建设和社会生活的两方面需求出发,促使思想文化界关于复兴中华文化的呼声日益高涨。当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这样的影响下再度兴起。

最后,当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再度兴起与国人的传统意识有巨大关系。政治经济的巨变,导致国人的价值观念也相应出现了改变。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末曾指出:“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一硬一软不相称,配合得不好。”[1]这主要是说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生活的大发展及中国人的生活世界的大变化与国人在价值观上的危机之间的矛盾。经济文化的不相称,导致发展上的不相配。这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也需要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注入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不同的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也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我们要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其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时常会体现出这样的特点,当我们在外部的发展受阻时往往都会回到传统的思想中去汲取养分。在中国长久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始终处在不容置疑的主流思想地位。春秋战国孔子提出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学派在中国政治体制中的主流地位。此后各朝各代基本上都以儒学作为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这一长时期的文化传承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和情怀。所以,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需要新的活力时,中国当代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就像戊戌变法时期的康有为一样,试图通过对传统的继承使其获得新的发展;再者,对传统的回归也能获得更多国人情感上的共鸣。所以,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再度兴起与国人长久以来的传统意识密不可分。

三、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发展特点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表现出更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当代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是在面对20世纪末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全球化运动时再度兴起的。这种情况多少与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强势入侵有些相似。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当面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来临,深受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经历过19世纪几近亡国危机的当代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不自觉地表现出异于别国的更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当代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更突出的是保守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他们试图通过对传统的推崇和恢复,以此来展现中华文化在文化地位上对于西方文化的压倒性优势,努力重现曾经的辉煌。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体现出更多元的世俗化趋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国人的社会生活表现出更多样的形式;同时,“中国梦”“复兴梦”等理念的提出也无不为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发展提供了更宽松的发展环境。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多以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世俗活动为载体展开,宣传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社会活动与理论思想在当代实现了融合。可以看到,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规模宏大的祭拜大典、成人礼;古风、国风节目不断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少儿读经的教育理念引发人们的热烈讨论;不少乡村也开始建立各种民俗文化村,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这些无不体现出了文化保守主义,无一不是把回归传统落实到了生活之中。至于使用哪种方式来推动文化保守主义的发展更合适,还值得商榷,但不管是“儒学”热,还是“四书五经”进课堂,它都从侧面体现出来人们对于传统的关注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世俗生活中的逐渐兴起。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体现出更明显的回归传统的特征。从当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再度兴起的原因就不难看出它有着极强的对于传统文化的推崇。可以看到,在当代中国文化主义学者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口号下,海内外“国学”热开始兴起,他们打出了“复兴儒学”的旗帜,显示出强烈的“回归传统”的取向。国学热在各行业中兴起,诸如“四书五经”纳入教学课程、孔子学院的建立,中国儒教等论坛开始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及、讨论。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到:“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2]因为我们赖以为傲的传统文化曾创造出的成就,给国人以极大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在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文化保守主义通过探寻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来探寻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不管是从文化的保护还是发展上来看,当代的文化保守主义都表现出了更明显的回归传统的特征。

四、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发展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发展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它因这个时代而再度兴起,也因这个时代衍生出了许多问题。一种文化的长远发展不仅需要究其原因与特点,更要关注它的传承与发展,要抱着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它。一方面,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发展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产生了极大的积极影响,用回归传统、发扬传统的方式引起广大民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关注与爱好,在此过程中也探寻出不少传承文化的创新性方式,鼓舞国人建立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从而使我国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足根基,不败于他国的文化渗透之下。正如史华慈指出的那样:“民族主义的荣耀与耻辱是他们(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的主导动力,而其他保守主义因素则相对是次要的。他们的民族主义保守性来源于一种信仰,即只有从自己的社会文化传统中汲取力量,中国才能生存和繁荣……但我们知道,当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存在是为了维护传统文化的。”[3]另一方面,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一些极端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规模传播与发展贬抑、排斥,甚至持否定的态度。这种极端文化保守主义不仅是在否定马克思主义学说,也是在否定我们国家在近几十年来的发展。

尽管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重新发展起来的时间只有短短30多年,但是它融入和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方面。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人们,从小耳濡目染,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已经浸入国人的骨血之中,这对于当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个强大的社会基础。同样,当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每一步发展,也都对国人的思想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各种政治文化渗透的当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呈现出与传统不同的强势发展趋势。因此,我们要正确引导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再度发展,在保守中求传承,在传承中谋创新,为实现“中国梦”增添新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