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牡丹产业的园艺专业教学体系构建
2020-01-02李莹莹康晓飞王步勇余晓丛
李莹莹,王 娟,康晓飞,王步勇,余晓丛
(菏泽学院 a. 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 b.药学院,山东 菏泽 27400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过程中,产教融合是必由之路。两者的关联性体现在高校的办学要以区域发展需求为导向,与区域产业共生演进[1]。牡丹产业是我国的特色产业,特别是自2011 年牡丹籽油被国家卫生部批准为“新能源食品”以来,牡丹的“全株利用”带动了牡丹产业的迅速发展。然而,牡丹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爱牡丹、知牡丹、懂牡丹的高水平专业性人才的不足和缺乏等瓶颈问题。
在园艺生产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必然会不断细化,对人才需求更加专业化,然而,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学时数、培养年限却是有限的,所以,园艺专业教育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应该走向分方向培养的道路,以培养在某方面具有内涵式发展潜力的学生来服务社会为终极目标,以适应新时代对园艺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牡丹是一种重要的观赏园艺作物,应用面广,产业发展潜力大,面向牡丹产业的园艺专业教育改革应顺应园艺专业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趋势,从而满足我国牡丹产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一、牡丹产业现状分析
牡丹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不仅具有观赏、药用、油用等社会应用价值,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牡丹产业具有多样性,主要涉及新品种培育、栽培种植、有效成分提取、食品加工、旅游、文化等方面。在复杂多样的牡丹产业链上,以新品种培育、栽培种植为主的第一产业是最关键的一环,是牡丹第二产业的决定性因素,对牡丹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具有较大影响。所以,牡丹产业的振兴和发展依赖于第一产业,牡丹产业发展的短板或限制因素也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方面,要实现牡丹产业链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要做大做强第一产业。本文就目前牡丹第一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一)牡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种质创新意识有所增强,但一线产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机制尚不健全
种质资源是牡丹产业发展的根基,对牡丹产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许多企业认识到了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开展新品种培育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重要性。有的企业不仅引进了国内外不同牡丹品种群的资源,还开始重视野生种资源的引种,引种了滇牡丹、大花黄牡丹等野生资源;有的企业开展了以‘凤丹’为母本的育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从业人员牡丹育种技术理论体系不完善,存在育种目标不明确、父母本的选择具有盲目性、育种技术操作不规范、品种审定工作进展缓慢等问题。如果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进一步加强实质性深入合作,育种工作定能取得大进步。
(二)传统的种苗繁殖技术仍占市场主流,现代化牡丹种苗标准化繁殖体系有待建立
目前,观赏用牡丹苗木多以嫁接-分株的方式进行,嫁接时间一般从9月份持续到11月份,时间跨度大,又受人工、天气等条件的影响制约,常常出现成苗率低、苗木发育不整齐等质量问题,而且存在生产效率低、人工成本高等问题;油用牡丹苗木供应多以种子繁殖方式进行生产,培育的种苗生产性状一致性差,容易造成产量不一、产值不同、产效差异大等问题。这些传统的苗木繁殖方式都不利于牡丹苗木的规模化生产和销售,不利于牡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易操作、效率高的牡丹堆土压条或扦插繁殖方法的创新迫在眉睫,以此结合智能化设施栽培与植物工厂管理模式建立标准化智慧产业体系是牡丹苗木产业化生产的未来。
(三)栽培应用形式多样化,但传统的生产方式仍是制约因素,需要推进工厂化操作管理模式
随着牡丹花发育过程原理研究的深入、花期调控技术的推广、栽培技艺的不断提高,以及设施园艺的快速发展,牡丹的园艺分类栽培技术空前发展,形成了牡丹观赏园、反季节盆栽、时令盆栽、切花、树形绿化用苗木等多样化的栽培技术,但存在生产设施落后、产品性状不一致、养护管理技术不配套等问题,而且多数企业多种栽培利用特色不突出,专类生产意识较弱。牡丹的每一种栽培形式,特别是盆栽和切花应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针对不同利用途径的牡丹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急需建立起来,否则难以形成批量生产的工厂化模式,进而难以形成经济效益高、生产效率高的牡丹产业局面。
二、面向牡丹产业的园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提出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面向牡丹产业的园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需以牡丹的园艺产业现状为基础、以产业技能要求为引领、以产业发展趋势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突出牡丹特色,增强课程建设的规划性和系统性设计,培养能够从事牡丹科学研究、服务牡丹产业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突出专业方向课改中心地位,做强通识选修课开发与建设
目前,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通常由学科课程、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实践课几个模块构成。学科课程、通识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是大园艺专业人才所必须掌握的背景课程体系,是所有园艺专业方向的基石,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面向牡丹产业的园艺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必须保证这个基础不动摇,面向牡丹产业的课程体系构建需要从专业方向课与通识选修课上做文章。其他基础课有些课程多融入牡丹元素,多以牡丹为例渗入课堂,以专业方向课为中心,围绕牡丹的生物学特性、生理生态特征、栽培技术、育种技术等方面开设《牡丹生物学》《牡丹生理与生态学》《牡丹盆栽技术》《牡丹切花栽培技术》《牡丹设施栽培技术》《牡丹繁殖技术》《牡丹组织快繁技术》《牡丹种质资源学》《牡丹育种学》《牡丹插花艺术》《牡丹专类园规划与设计》等系列课程。菏泽学院从2016年开始在园艺专业培养方案中开设了《牡丹栽培与应用》课程,以突出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学生反映良好,教学效果明显,今后我们将陆续开设上述牡丹方面的专门课程,为地方特色产业助力。
通识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能促进学生的交叉学科素养提升和能力素质拓展,是全面发挥地方高校特色教育的重要窗口。依托牡丹产业,做强全校通识选修课,建设优质网络课程或慕课,是面向牡丹产业的园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近年来,菏泽学院园艺专业教师开设了《牡丹栽培与应用》《牡丹鉴赏》《牡丹景观赏析》等通识选修课,受到全校各个专业学生的广泛喜爱,今后鼓励园艺专业教师增设此类课程,增加如《牡丹栽培养护》《牡丹概论》《牡丹园欣赏》等通识选修课的开发力度和建设强度,为菏泽名片的宣传以及菏泽学院特色办学增砖添瓦。
(二)突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做实实践环节建设
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和后续工作潜力至关重要[2],因此,做实实践环节建设是面向牡丹产业的园艺专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实践教学体系是专业教育培养方案的有机构成部分[3],每一个实践环节相当于是一门单独设置的课程,并且分配一定学分。实践环节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其中,基础实践环节突出生产劳动、体育、美育、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等功能,突出学生的创新创业、服务社会基本素质的训练。
在面向牡丹产业的园艺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专业实践在实践环节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学生认识、了解和掌握服务牡丹产业技能的关键部分,是挖掘学生服务牡丹产业潜力和发展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部分,主要包括牡丹生产认识实习(第1、2学期每学期1周)、牡丹综合教学实习(第3至7学期每学期1-2周)、牡丹课程论文与设计(贯穿第5、6学期)、专业科研训练(贯穿第5、6学期)。
综合实践环节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集中训练,要求学生参与到牡丹产业生产一线以获得直接的实践技能训练、服务产业的技能训练,主要包括毕业(生产)实习与报告(第7学期)、毕业论文(设计)(第8学期)、创业实践(第8学期)。
(三)紧密结合产业需求,创新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面向牡丹产业的园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方面,不仅关系到课程体系能否有效运转,还直接影响高校专业教育与牡丹产业的融合程度,因此,必须紧密结合当前牡丹产业实际和人才需求状况,创新教材内容、教材知识结构和教材思想等方面的建设。
面向牡丹产业的园艺专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特征和时代特性,要实现专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教材内容必须进行创新,避免知识点交叉、重复的大量理论知识的堆积,重在联系生产实际,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直接对话、对接应用,以培养适宜牡丹产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使学生到牡丹产业工作岗位能有效解决问题。
在教材知识结构方面,既要顾及牡丹产业系列技术知识的历史传承,又要注重当前国内外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知识的发展动向,同时还要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而设计不同难度程度的学习任务与考核内容。
教材思想方面的要求往往容易被忽视,特别是当代学生们一直生活在优越的社会条件下,吃苦耐劳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足,学农爱农的热情并不高,充分利用牡丹产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这些元素融入教材,既是教材内容的创新也是教材思想性的体现,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更是重大。
三、面向牡丹产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园艺专业有很强的应用性,对实践能力有更高的要求[4][5],特别是面向产业的高等教育对区域和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更要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必须推进现有实践教学模式的革命,将实践教学切实有效地贯穿到牡丹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优化实验课内容与时间安排,突出学生实践主体
为了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训练,在实验内容上,适当增加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数目,同时督促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自主学习一些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以弥补实验学时的不足。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是为实践服务的。因此,在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时间安排上有必要改变目前理论课安排在实验课之前的现状,将实验课适当提前,并且注意先开设验证性实验,再开设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
为了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实验课堂上,老师们可以多多放手,而以解学生之惑为主,让学生先动脑再动手,从准备实验到完成实验,全过程独立进行,以突出学生的实践主体地位。
(二)落实生产劳动环节,回归园艺专业教育初心
生产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智慧农业、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生产劳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是生产劳动的本质并没有变化,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能得到专业素质训练和团队精神训练,走向社会之后能更好地发挥专业特长、服务社会,因此,生产劳动是农学相关专业教育的回归要求之一。
面向牡丹产业的园艺专业教育更应该突出生产劳动教育对学生服务产业意识和服务产业能力的重要锻炼作用。因此,基础实践环节中,生产劳动环节一定要求学生到牡丹生产一线与花农、企业管理人员一起学习,开展生产劳动周锻炼,在产业一线落实专业教育,实现专业教育与牡丹产业的无缝对接。
(三)增强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实现全过程校企“真合作”
目前,校企合作主要体现在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场所,企业方面多以接待方组织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对真正的实践教学过程参与较少。学生方面,专业认识实习以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为主,停留时间短,感官刺激较强,无法形成对牡丹生产环节的真正实践刺激;专业综合实践阶段的实习以企业讲解、学生见习为主,校企交互作用发挥小;而毕业实习阶段学生常常忙于就业或考研等活动,学生往往不专注,造成真正接触牡丹生产实践的时间较少。如何充分利用校企机制,让学生得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反复锻炼是面向牡丹产业专业教育的限制因素,因此,建立全程校企合作机制极为必要。
低年级时,以认识实习或见习为主,建立感官实践认识;在二三年级阶段,结合相关课程和专业综合实习实践环节的安排,实现产业一线主要技术人员进课堂,学校专业老师和学生进企业的合作机制,或者将某些课程的课堂设在企业实践现场,实现真正的现场教学,同时,结合课程论文的要求,开展一些与牡丹有关的科学实验或研究,强化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有机结合;到四年级,准备就业的同学和考研的同学在实践训练方面,进行分类培养,让有就业准备的同学全天候在企业实习以获得更多的产业实践经验。同时,为了实现真正、有效的校企合作,尽量将理论课与实践课实行错期安排,从根本上摆脱学生培养过程中理论培养与实践锻炼相脱节的现状。
(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元素已逐步融入到高校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融合开展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社会服务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有积极作用[6]。
在面向牡丹产业的专业教育体系中,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或创新创业实践中可以以牡丹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园艺专业学生建立创新创业小组,每个小组安排一位专业辅导教师,查阅专业资料、开展课程论文、各级各类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或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开展一些市场调研活动,从了解到体验、从知识到认识逐步深入牡丹产业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