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深刻把握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价值意蕴
2020-01-02梁秀秀
梁秀秀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 茂名 525200)
高校思政理论课作为党把控大学生意识形态的主渠道,是国家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播党的政策方针以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深刻把握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价值意蕴,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效果,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行为习惯,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输送高质量、高觉悟、高水平的人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高校思政理论课在新时期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习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为此提出八个相统一的根本要求,其中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明确要求高校思政理论课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思政理论课作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体,其本质包含着理论性与实践性,遵循习近平同志的指示,着重关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问题,能够推动高校深刻把握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价值意蕴,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与效果。
一、高校思政理论课融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现实意义
理论性与实践性是分属两种不同维度的内容,理论表示人对事物的认知与理解,而实践代表人类能动地改造与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活动[2]。高校思政理论课作为兼备理论与实践的教育课程,需有效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发挥两者相统一的现实价值。首先,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能有效增强理论知识亲切感,增强大学生领悟深度。同时,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融合,能便捷地融入历史知识点,提高思政课堂时代感。其次,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强化知识与行动的糅合,促使大学生知行合一。最后,作为思想传播渠道的高校思政课,可通过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的方式,强化教育实效性。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增强理论知识亲切感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一环,贯穿于大中小学全过程,是党及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3]。而相较于中小学的思想政治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出“理论”一词,表明高校思政教育更加注重理论教学与思想引领,更加强调大学生深入认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教学通常以知识点传授、论据推证以及结论探讨等形式为主,高校思政理论课则采取课堂灌输式教学、教师深挖理论讲解等方式开展理论教学,旨在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促使其在认知过程中得到思想升华。而理论知识作为历史规律及实践经验高度浓缩的精华,具有概括性、抽象性以及体系性等特点,仅通过课堂单一讲解无法促使大学生群体真实地把握理论知识核心内涵,从而导致浅薄化理解、书面化背诵等问题。而通过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方式,能将理论知识教育融于具体实践行动中,以更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授课方式提升知识教育的亲切感,加深学生对思想内容的领悟程度,从而深刻把握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价值意蕴,达到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目标。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提高思政课堂时代感
伴随着经济与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我国社会发展速度持续加快,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基本实现全面覆盖,国家正式步入互联网时代。而成长于网络信息环境下的大学生,是高新科技的忠实用户,其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均会受到互联网空间影响,进而使得其思想教育独具时代特征。而高校思政理论课作为党落实马克思主义领导地位的主要方法,在不同时期均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其内容在不同阶段均融入了涵盖时代特征的新思想,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概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历史性思想[4]。在新时代思政教学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囊括了现阶段党的重要思想指示、政策方针以及行动路线,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时代感的重要保障。然而,高校若仅依托理论性课堂教学讲解习近平新思想,无法使学生切身体悟社会具体现象与历史发展趋势。唯有实现思政理论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才能将新思想的讲解与领悟贯彻于知识与行动中,从而促使思政课教学与时俱进,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其个体发展不仅需求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实践技能,从而做到知行合一、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其本质融汇着知行合一的要求,不仅强调传授理论知识、搭建思想体系、强化理想观念,还注重发展个人品质、培养行为习惯、锻炼实践能力,是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的主渠道。然而,现阶段高校思政理论课存在着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不紧密的问题,使得大学生知识领悟与行为实践相分离,进而导致部分学生仅能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等理论体系,但未能通过实践行动具体感知思想观念的内涵,更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新时代思政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政理论课需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将“知”融汇于理论性中,为大学生提供系统、科学且正确的思想体系教育,将“行”贯彻于实践性中,促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实践与社会活动,在行动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感悟,进而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过程中做到知行合一。
(四)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强化思政教育实效性
长久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承担着学生思想教育的重任,是维持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领导地位的主要手段,其开展效果直接决定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社会及国家层面上的影响力。国家教育机构及高校学术界均针对思政理论课实效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发掘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效果的因素颇多,而在诸多学术成果指引下可发现,高校思政理论课实效性提升的关键在于落实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现阶段,高校思政理论课存在着学生参与感弱、知识点认知度低等问题。究其根本,是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学校在课堂授课课时安排方面比例过重,使得大学生要长时间接受书面知识,无法及时进行温习与感悟,进而成为被动型学习者,导致思政理论学习效果弱化。并且,部分高校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出现“走形式”等问题,使得学生将实践学习作为任务去完成,无法做到切身参与,未能在具体行动过程中强化自身思想感悟。而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能立足于实践开展理论教学,为大学生提供思想指引,使其在参与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强化自身获得感与体验感,从而有效强化思政教育实效性[5]。
二、高校思政理论课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根本原则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高校在开展思政理论课时需注重把控两者关系,既不能只强调理论性而忽略实践性,也不可只重视实践性而轻视理论性,要根据以下原则促使两者实现辩证统一。其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根本原理,服从实践与认识的必然规律。其二,坚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新时代思政教育目标达成。其三,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根本要求,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融于教学方法中。其四,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本宗旨,保障党及国家开展思想教育初心不偏移。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根本原理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把控学生思想发展及观念塑造的主课程,其核心指导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旨在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与社会影响力。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作为系统化理论知识,涵盖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一系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其内容囊括了政治、经济、哲学等诸多领域,是我国各行各业发展的指导理念。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是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总结与思想精华,始终与人民生活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代表,因而高校在深挖思政理论课的价值意蕴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根本原理,有效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性。此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是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表现,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标”,毛泽东同志关于认识论有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的观点[6]。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论的基本理论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学问,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根本原理是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根本要求。
(二)坚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针对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一系列根本问题,党中央提出要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7]。立德树人作为新时期教育的根本任务,揭示出学生教育的本质,彰显了党及国家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新要求。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可分为两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立德”表示个人思想品行的塑造,是知识理论融于个体的过程,需通过理论获取与实践贯通实施转化,而“树人”代表个体行为习惯的培养,是综合素质养成的渠道,需实现知识体系与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因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过程。而作为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教学本质与德行教育相吻合,是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渠道。因此,高校在实现思政理论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过程中,要坚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其形成四个自信,成为有价值、有理想、有志气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三)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根本要求
在全国教育大会中,习近平同志提出新时期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培养接班人的目标。为有效指引高校进行思政改革,中共中央及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根本要求[8]。基于三全育人视角的思政改革,其主旨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效整合现有资源,最大化发挥高校教育价值,为未来育人体系重构与改革夯实基础。因而,高校思政理论课在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时,要坚持三全育人根本要求,以科学的教学方式做到理论联系实践。首先,要做到全员参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应积极动员各科教师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从而发挥各色课堂及专业实习育人作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次,要做到全过程保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在思政理论课堂授课时,要在讲解理论知识时辅以实践案例进行论证与分析,促使实践深化理论认知。同时,在课外实践教学时,要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强调理论引导与思考过程,促使理论指导实践。最后,要做到全方位把握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目标,在学生学习、生活以及社交过程中融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维,做到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思想观念发展。
(四)坚持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根本宗旨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党及国家重要的思想教育手段,是维护社会稳定、拥护党的领导、培养公民意识的关键方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便存续于各类重大教育文件中,且伴随着时代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在不断深化与完善自身学科体系与思想内容。在建国伊始,高校便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关于文化教育政策的规定开设了“新民主主义论”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9]。且在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断实现创新突破,高校思政课也依托实际陆续增添了“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极大程度丰富了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体系。而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不断完善与发展过程中,其课程内容始终未偏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持续维护着党的政策方针,不断坚守着理论与实际一致的做法。因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高校思政理论课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坚持思政课教学根本宗旨,做到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主动维护社会主义建设,保障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三、高校思政理论课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具体路径
为充分发挥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提高思政课堂实效性以及时代感的时代价值,高校需将具体行动落实到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坚持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坚持全员育人根本要求原则基础上,通过增强学校对理论与实践结合重视程度、明确实践教学时长与课程安排、调动师生协同作用以及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等途径实现思想政治课堂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一)强化高校领导重视程度,落实政策方针指导内容
顶层设计决定发展方向,高校思政理论课落实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离不开高校领导层的关注与把控。因而,为深刻把握高校思政理论课价值意涵,应有效强化高校领导对理论实践结合的重视程度,并依托管理手段出台政策方针落实指导内容。首先,高校应依托高校党委强化校领导思想教育。高校领导作为把控院校发展的主抓手,其思想觉悟与意识观念决定着教学方向与质量。高校可充分发挥党委组织建设功能,在开展党建工作时做好校领导班子的思想教育工作,不断加强习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八个统一”原则的解读,使其深刻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从而在高校思政理论课顶层设计阶段保障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其次,高校要落实政策方针,有效指导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在校领导提高重视度前提下,高校应出台相关政策方针,通过协调校领导、马克思学院、党委团委等相关部门,明确思政课堂教学改革条例,为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提供制度保障。最后,高校要加强思政实践教学资源投入力度。相较于理论课堂,高校思政课普遍缺少实践教学环节,因而高校应在相关政策指引下,不断提高教学资源投入水平与力度,将思政课堂实践教学环节落到实处。
(二)明确思政课实践教学时长,贯彻实践深化理论功能
合理规划是明确具体流程的关键,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落到实处的必要条件。为深刻把握思政理论课的价值意蕴,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高校应明确思政课实践教学时长,将理论课堂与课外实践有机融合起来,贯彻实践教学深化理论认知的功能。一方面,高校要根据各年级学习时长,合理规划思政实践教学时长。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及教育部的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规定,高校需对实践教学作出明确安排,即在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在专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 1 个学分开展实践教学[10]。通过上述规定,高校可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以学分的形式落实到具体课时安排中,进而减少课外实践流于形式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指引作用。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实践性体现的重要渠道,同样需要采取科学指导方式,才能有效发挥实践强化认识的作用。具体而言,高校需培养思政教师课外教学能力,提高其在行动中融入理论讲解的授课技巧,从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效引导大学生在具体行动中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促使其做到灵活运用、融会贯通,进而贯彻实践深化理论功能。
(三)增进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师生协同作用
教师与学生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主体,是影响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的关键因素。为深刻把握思政理论课价值意蕴,高校需通过增进思政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师生协同作用,从而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目标。其一,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授课能力。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授主体,是理论知识的传播者、实践行为的指导者,是促使思政教育发挥功效的关键。为满足思政课堂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要求,教师群体应主动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党的政策方针等新理论成果,不断拔高自身思想觉悟与理论基础,为理论知识教育做足保障。同时,思政课教师应丰富自身教学授课方式方法,并切身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在具体行动中摸索实践教学技巧,为课外实践教学夯实能力基础。其二,在校大学生要以问题为导向融入思政课堂。学生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受体,是接受理论知识、参与课外实践的践行者。在校大学应当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强化自身对理论知识的好奇心与认同感。此外,在参与课外实践教学时,大学生应当以现实问题与理论知识为载体,在行动中注意探寻与思考,从而做到实践强化理论。
(四)有效利用社会公共资源,构建思政课外教学平台
课外实践教学是高校与社会接触最为密切的环节,为充分保障教育质量与效果,高校应有效利用社会公共资源,构建课外教学平台,为理论与实践结合提供优良环境。一则,高校应积极依托社会资源,搭建课外思政课堂教学基地。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基地,通常会与企业、机构以及公益部门有诸多联系,能充分调动社会公共资源。因而,高校在实现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时,要依托公检法机构、历史博物馆、英烈遗址等具有教育价值的公共场所,建设思想政治课外教学基地,为实践教学做好活动场所规划,促使实践与理论结合更为科学化、体系化。二则,高校要充分发挥新媒体时代优势,构建思政云端教学平台。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民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巨大转变,新媒体成为当代大学生最为青睐的工具。因此,高校要借助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拓展思政云端教学路径,通过新媒体在互联网环境中开展思政网络课程并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而促使教师与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充分互动,以信息交互的实践形式打通学生理论认知渠道,从而有效促进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