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医学生理学前期历史概述

2020-01-02李延栋王红梅杜丽芳夏廷文李茂松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传教士生理学医学

李延栋,王红梅,杜丽芳,夏廷文,李茂松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山东 青州 262500)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原理的科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我国的近代生理学不是由本土传统知识发展而来,而是在西方传入基础上发展起来。传入科学必然经历一个落地生根的发展过程。1926年中国生理学会成立,标志着我国生理学业已成熟。由此上溯生理学始入我国可至明末,存在300多年的前期历史记载缺失。近年国内有学者关于生理学早期传入的研究[1][2] [3],但欠系统。本文依西方生理学在我国印行的书籍和近代医学教育史实为依据,系统理顺了我国生理学前期历史发展过程。完善我国生理学历史沿革,对记史资政,溯源导流,服务当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西方生理学及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概述

时至17世纪初,西方国家一直沿用着中世纪以来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和盖伦(Claudius Galen)的古典医学解剖生理学知识[4]。特点是生理和解剖一体,以解剖结构为基础,再解释出系统器官的功能。维萨留斯1543年著《人体的构造》奠定了近代解剖学的基础,当时因他挑战神学被教会所禁多年。1628年(明崇祯元年),英国医生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发表了《动物心血运动的研究》的论文,标志着以实验为特征的近代生理学从解剖生理学中分离出来。18世纪生理学已成为独立学科。19世纪经过德国赫尔姆霍兹(Hermann L.von Helmholtz)、缪勒(Johannes Müller)、路德维希(Carl Ludwig)和法国贝尔纳(Claude Bernard)及俄国巴甫洛夫(Павлов)等生理学家的卓越成就,生理学得到迅速发展。随着现代科学发展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推进了生理学的进步,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我国传统医学理论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之上,以《皇帝内经》为中医理论基石,建立了阴阳五行、五脏六腑、经络血脉、精气津液等理论体系,根据这些理论辨证施治,沿用几千年,传统医学的生理学理论没有以解剖学为基础。

二、明末清初西方解剖生理学著作在我国传播

在明末之际,西方解剖生理学的许多专著传入我国。本考证主要以翻译出版的西方生理学著作为据。

明万历年间(1573-1620),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著《西国记法》,于1595年在南昌印行[5]。论述了脑的记忆功能。

1622年,由瑞士巴塞尔大学包因教授(Gaspard Bauhin,1560-1624)编著1592年出版的《解剖学论》,是极有盛名的专著传入我国。由瑞士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邓玉函(Jean Terrenz,1576-1630)草译,毕拱辰润饰,命其书名《泰西人身说概》,1635年出版[6](上海图书馆藏有抄本)。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罗雅谷(Giacomo Rho,1593-1638)、龙华民(Nicolas Longobardi,1559-1654)、邓玉函三人1635年编译《人身图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图书馆所藏抄本)。这两书合起来构成了完整的西方解剖学著作,基本反映了16 世纪西方解剖生理学的概貌。

满文《钦定格体全录》是法国耶稣会士巴多明(Dominique Parrenin,1665-1741)1703年为康熙皇帝讲解时所编专著(此书手稿现藏法国巴黎国立自然史博物馆,第 2009 号手稿)。

除了这些较系统的介绍西方人体生理学专著以外,西方传教士还在其它著作中传入了人体生理学知识。

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熊三拔(Sabatino de Ursis,1575-1620),译著《泰西水法》,成书于1612年[7],共6卷。收录《四库全书总目》。第四卷为水法附余,讲了人体的消化功能。

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Julius Aleni,1582-1649) 1623年中文著《性学觕述》,全书八卷[8],采用问答体较全面系统地描述了初步的生理学知识和心理现象,特别是联系了脑的功能及其定位。

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毕方济(Francesco Sambiasi,1582-1649)著有《灵言蠡勺》, 二卷于1624年刊印,此书曾收入《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涉论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医学知识,论述了脑的意识功能。

葡萄牙耶稣会传教士博汛际(P.Francisus Furtado,1587-1653)1628年著《寰有诠》和1631年《名理探》,提到心脏和视觉功能,论及人与四体液的关系,提出大脑具有控制知识、记忆、意志及情绪等作用。

德国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1-1666),1636年著《主制群征》[9],论述了人体的骨骼和肌肉及神经生理的内容,描述了人体的心、脑、肝三个主要器官和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功能。

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高一志(Alfonso Vagnoni,1566-1640),《西学修身》5卷10册,1630年后刻于山西。讲述血液生理内容。

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Martinus Matini,1614-1661)1661年著《真主灵性理》介绍人体骨骼数目及人体生理功能等医学生理学基础知识。明末清初传入中国的西方解剖生理学著作,只是在少数的士大夫阶层中流传,大部分深藏宫禁,没有能够很好的普及。但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有所触动[10],激发了中西汇通思想[11],许多国人著作体现出接受西方生理学的论述[12],为后来的传播奠定了一定基础。因“中国礼仪之争”,引发清朝廷康熙帝反制,雍正帝1723年禁教,乾隆帝1760年闭关。导致西方解剖生理学传播中断。由于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国势落后于世界大潮,使得近代生理学落后西方。

三、外国教会19世纪生理学在中国的传播

18世纪,来华的外国教会以基督新教为主。清政府颁布禁教令不准传教士进入内地,华人不得信教,教洋人汉语处极刑。传教士只能秘密地或在邻国学习汉语,在南洋一带活动。19世纪,鸦片战争后,禁教令几乎失效,外国传教士不再只待在南洋。《天津条约》允许外国教会到内地活动,办学堂、建医院。生理学伴随西方医学教育再次在中国传播开来。

1839 年英国传教士合信(Hobson Benjamin,1816-1873)来到中国,开设教会医院[13]。在华行医急需助手,必须自己培养。为培养中国医生,编译五部西医著作,其中1851年出版的《全体新论》是我国第一部近代生理学著作和教材[14]。

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嘉约翰(John Glasgow Kerr,1824-1901)1854年抵达广州。1859年创办博济医院。1866年在医院内设“博济医校”,是中国最早的教会医科校,使用生理学教材《全体新论》。1879年更名为“博济医院南华医学校”。 1884年他编著生理学著作《体用十章》。该校培养出相当数量的中国西医奠基人材,孙中山先生为该校1886年的学生。

美国新教公理会医学传教士柯为良(Dauphin William Osgood,1845-1880 ) 1869年来华。1878年在福州翻译了《全体阐微》,曾多次再版,是我国早期影响很大的解剖生理学教科书,被多数医学校所采用[15]。

英国传教士艾约瑟(Joseph Edkins,1823-1905),1848年来到上海。1886年编译生理学著作《身理启蒙》,由上海总税务司出版,颇有影响[16]。

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是1861年来华的翻译家。翻译或合译西方书籍129部,是翻译西方书籍最多的人,清政府曾授予他三品官衔和勋章。1884年翻译生理学著作《全体须知》。

美国传教士博恒理(Henry D.Porter)编写的《省身指掌》,1877年初版,1886年、1898年等多次修订,是正式的生理学教科书[17]。

1887年成立了全国传教医生联合机构“中国博医会” (Medical Missionary Association of China)。该会1890年成立名词委员会,来统一翻译著作的医学专用名词。

1897年,《中华医史》杂志登载济南美国长老会传教士聂会东博士(Dr.Neal)对中国教会医学教育情况调查[18],到19世纪末在中国广州、青州等地开办医学教育39处,完成学业268人,在读194人,有462人接受生理学教育。始用生理学统编教材[19]。

四、国立学堂19世纪的生理学传播

从1861年开始,清朝政府掀起洋务运动,西学东渐,洪流涌起,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期间清政府开办的国立学堂开展生理学教育。

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1867年增设医学生理。聘用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从1869年任总教习,达30年[20]。外籍教师有傅兰雅、德贞等。满汉学生达120人,毕业生大多在政府任职。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英国伦敦会医学传教士德贞(John Dudgeon,1837-1901),1863年来到北京,从教行医38年。1865年在北京创办双旗杆医院,即协和医院的前身。1870年始在北京同文馆讲授西方医学和生理学。1884年给学生讲课编写了解剖学教材《全体通考》,生理学教材《全体功用》由同文馆印刷出版,影响颇大。

1881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在北洋施医局创办医学馆,这是国办西医教育之始。该馆聘英国伦敦传教会医生马根济(John Kenneth Mackenzie,1850-1888)为医师和英美驻津的海军外科医生共同担任教学工作。课程设置包括生理学,李鸿章于1881年教授解剖生理课。1893年12月,李鸿章委派法国军医梅尼在原医学馆的基础上创建北洋医学堂,这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医学堂。

五、20世纪前期生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在19世纪末,外国教会把创办大学作为重点,出现为数不多的教会大学。1900年受义和团运动影响,各国教会加强联办大学。进入20世纪,清末和民初的政府教育改革,促进了生理学的教育和普及。

(一)生理学在中国教会医科大学的教育

据1922年《中华归主》资料显示,那时教会大学已初具规模,生理学是医科大学重要的基础课程。20世纪前期举办医学生理学教育的教会大学有[21]:华南医学院、齐鲁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湖南湘雅医学院、夏葛医学院、香港西医书院、华西医科大学、金陵大学、福建协和大学、东吴大学等。

教会大学中,北京协和医学院、上海圣约翰大学和湖南湘雅医学院一直用英语教学,其它大学用汉语教学。齐鲁大学设立编译局,隶属中国博医会出版委员会,专门编译中文教材,其中包括生理学教材。

英国长老会医学传教士高似兰(Philip Brunelleschi Cousland,1860-1930)1883年来华。他是中国博医会编译部创始人之一,名词委员会委员,从事长达40年的医学名词翻译及其标准化工作。出版了《生理学名词》等四部词汇。1906年依据博医会统一名词编译出版了《哈氏生理学》(Halliburton's Physiology),中国书名《体功学》,为医学院校提供生理学教材[22]。该书为英国著名生理学家、伦敦国王大学生理学教授哈利伯顿(W. D. Hallibuton,1860-1931)所著,是当时英美两国医学校通用教科书,使我国与世界同步。他编译出版322种医学书籍。

(二)生理学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生根

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推进了生理学的教育和普及。《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医学馆主要课程有生理学,仕学馆和师范馆的博物课程中有生理学课程。1902 年天津北洋军医学堂[23],后为陆军军医学堂,1906 年广州随军医学堂,1909 年广东陆军医学堂及海军医学堂,教授科目均有生理学。

1908-1926年间,设立的湖北医学堂、广东光华医学专门学校、浙江医学堂、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同德私立医学专门学校、辽阳私立医学校、上海私立南洋医学院、沈阳奉天同善堂医学校、上海私立东南医科大学等,均开设生理学课程。

1909年中国护士学会成立,1914年全国护士代表大会制定了章程,统一护士学校课程、编译教材、组织会考、护校注册。学会履行政府管理职能,注册护士学校近200家。课程设置中有生理学,用自编教材。

我国的生理学教育,不仅在医学教育中进行,在基础教育中也开展了普及性教育。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前颁布的“壬寅学制”“癸卯学制”,规定大、中学堂开设生理学课程。民国初年,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在中等教育里有生理学课程。1918 年全国中学生有117,740 人,生理学普及教育已达到一定的程度。

(三)留学生教育和精英人才的培养

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国难惊醒爱国志士,激发留洋救国热潮,出洋回国精英建功立业,使我国生理学事业开花结果。

从清末到民国,出洋留学生在10万以上,其中培养出我国许多行业的社会精英[24]。早期留学国外学习医学,回国后致力于教育和科研、编撰教材,为我国早期的生理学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知名人士,如颜福庆、武连德等。我国生理学的奠基人林可胜、蔡翘、林树模等都早期留学国外。

(四)生理学著作和教材的出版

清末国人编写的生理学著作有:1902年谢洪赍编写的《生理学》,丁宝福编写的《生理》和译补的《生理卫生》。1909年鲁迅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担任生理学教习,撰写了10 万字生理学讲义《人身象敩》,书后附“生理实验术要略”,14 个生理学实验,这是我国第一本实验教材。

民国成立后, 1914 年杜亚泉的《生理学》和 1917 年顾树森的《新制生理学教本》是中等学校生理学教材。中国生理学会成立后, 1928 年周颂声的第一本医学院用《生理学》问世。1929 年蔡翘编写的第一本大学用《生理学》出版。1935年和1947 年再版[25],我国的生理学著作走向了成熟。

(五)学术团体和医学报刊及中国生理学会的建立

外国教会在开展医学教育过程中,建立医学学术团体,并创办报刊,对生理学在我国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1837年成立“中国医药传教会”(Medical Missionary Society of China)。1887年联合成立“中国博医会” (Medical Missionary Association of China),并创刊《博医会报》(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Journal)。1915年国人成立中华医学会(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并创刊中英文《中华医学杂志》。1923 年《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与《博医会报》合并。1932年中华医学会与中国博医会合并,仍称中华医学会。

报刊是科学传播的媒介之一,也是生理学传播的重要途径。1900年以前我国没有自己的汉语报刊,至民国成立前中文报刊达1753种。其中登载生理学文章的报刊20种。对大众领域生理学知识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6年2月27日,由林可胜提议,中国生理学会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成立,会员有林可胜、张锡均、蔡翘、马文昭、林树模等11人。林可胜当选第一届会长。该会1927年1月创办《中国生理学杂志》(Chinase Journal of Physiology)。中国生理学会较快地发展起来,引领了中国生理学事业。

六、中国生理学前期历史考证总结

中国生理学前期历史的考证,以大量史料为素材,结合中国历史、外国教会传教史、近代教育史和医学史,深化到生理科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排除基督教文化色彩的影响,系统理顺了中国生理学前期历史。中国生理学会1926年建立,其历史记载清晰。由此向前追溯至1595年西方生理学始入我国及其发展过程属于前期历史,历时331年。前期历史可与中国生理学会的历史构成完整的中国生理学史,迄今已有424年。纵观中国生理学400多年的历史,历经4个朝代时局政局风云变幻,中华民族追求科学真理的动力,推动生理科学的发展一路前行。

猜你喜欢

传教士生理学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质疑与思考: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十个问题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美国传教士镜头下的宁夏
60岁再创业邰中和当“光的传教士”
医学、生命科学类
传教士进驻以军鼓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