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探析

2020-01-02谢莉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0期
关键词:微时代思政时代

谢莉俐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盐城 224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完成好这一目标和任务,要认真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政工作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用发展的眼光解决问题。“微时代”的到来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与时俱进的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需要我们深入地进行探析。

1“微时代”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手机终端逐渐普及,信息的传播速度随之急剧加快,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信息爆炸的情况下,人们对信息的接受能力有限,内容短小、精干的信息更加受到人们的欢迎。一些传播短小信息的网络平台脱颖而出。近年来,微信的月活跃用户超过了10亿,微博的活跃用户量也超过了5 亿。微信、微博等“微”平台成为国人的主要社交平台。说我们进入微时代,一点也不为过。

1.1 传播内容短小丰富

“微时代”的传播,从内容上看更加短小,更加“碎片化”,更加方便人们在零碎的时间打开便携终端,随时可以接受海量信息。人们越来越青睐“短平快”的迷你内容,没有耐心去深入思考较长、有深度的文章。这种短小、丰富、自主的传播方式,吸引并影响着大学生。他们的思维更活跃,也更容易受新鲜事物影响。但长此以往会降低他们进行深入思考的能力。

1.2 传播主体没有门槛

“微时代”降低了信息发布者的门槛,只要有手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与解释者。受教育程度较高、知识结构更完整的大学生,在“微时代”的传播中,参与度和活跃度更高,他们比普通群众更具影响力,也因此更加喜爱应用微平台,并成为“微时代”最重要的推波助澜群体。

1.3 传播形式多种多样

“微时代”的到来,打破了过去传播平面、单一的模式。在微博、微信等微平台上,除了可以上传文字,还可以同时上传音频、视频、动图等。所表达的效果也成倍上升。思维活跃的大学生还大量转发、评论别人的信息,形成群体的密切互动,他们还在自己关注的公众号或者论坛留言,引发讨论,迅速形成多个信息传播的“舆论中心”。

1.4 传播质量参差不齐

“微时代”到来后,通常在事件发生的同时人们就能够进行传播活动,而且是全时息、多角度的传播,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引发公众的关注。但是因为传播主体并未接受过相当的训练,个体素质参差不齐,导致信息的发布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传播效率虽然高,但传播质量不可控。网络谣言也是“微时代”的衍生品之一。

1.5 传播速度呈“裂变式”

“微时代”人们通过“两微一端”的自媒体平台,主动发送图片、文字等信息,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瞬间将信息推送至各个客户端,其增长速度及信息量呈“裂变式”扩散。第4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1]。由此看来,裂变式传播使一个信息源可以传给成千上万个受众,使消息呈爆炸式增长。

2 “微时代”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1 “微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带来挑战

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是教育者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信息传播给学生,引导学生将这些学习内容通过实践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意识,并将这种意识外化为行为习惯[2]。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一般都是面授,通过授课、讲座、报告等形式开展思政教育,教育者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学模式下,很多学生都是为了完成学分而学,失去了思政课的意义,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思政课的教师教学方式死板单一,更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参与性较差、互动较少。

2.2 “微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带来挑战

大学时期正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大学生获得什么样的信息、认同什么样的信息,严重影响着其“三观”的养成。“微时代”,大量未经过滤和处理的信息、未经严谨证实的事态迅速病毒式的传播,甚至不真实、不健康的消息也无节制地涌进大学生们的信息渠道,这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3]。在“三观”没有定型的情况下,容易对事物的判断出现偏差,很有可能被网络谣言迷惑,做出缺乏理性的思考。香港大学生“占中事件”等都是惨痛的教训。

2.3 “微时代”的到来给教师的话语权带来挑战

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下,教师在信息资源方面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不仅得到的思政教育信息比学生早,得到思政教育内容的信息来源也比学生丰富,使得教师的话语权威性较高。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学生不再依赖于思政教师传递信息,而是有更多的途径获得其所需的思政信息,从而使得思政教育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弱化。与此同时,有部分思政教育教师对于微平台的了解和利用率较低,忽视了网络这一重要的思政教育传播阵地,较少在网络上发声,较少利用线上平台引导学生如何筛选信息,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喜好,不能根据学生关注的热点调整授课方式及授课内容,使得思政教育内容缺少时代感及吸引力,进而导致教师的话语权遭到削弱。

2.4 “微时代”的到来令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增强

受网络技术的制约,传统的思政教育传播媒介比较单一,传播环境较为闭塞,导致传统的思政教育传播的时效性较差。而“微时代”的到来,多种多样的媒体昼夜高速运转,思政教育信息以秒为单位,超越时间、空间的束缚进行传播,扩散速度快,信息一经由网络发布,各地区、各领域即可获悉,学生们可以足不出户的了解天下事。同时,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时洞悉学生情况,了解思政教育传播的不足及系统是否正常运行,及时对症下药,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思政教育传播反馈的滞后性,提高了思政教育系统的预警性和检测性。因此,微时代的到来令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增强,为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2.5 “微时代”的到来令思政教育的内容更丰富

传统的思政教育内容多以书本内容为主,单一固化,长期保持不变。内容主要为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思想理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了让大学生了解了国家的基本情况和方针政策,传播了正能量,但固化的教学,难以让学生产生真正的理解和认同,教学效果呈下降趋势。“微时代”的到来,也让思政教育的内容有了更多的包装方式和解读方式,给大学生呈现了更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国家政策的最新解读、先进典型的访谈纪录片、大学生关心是时政热点等,都可以直接、快速的传播到大学生手机终端,引起他们主动的思考。这比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更加高效直接,同时还能吸引较多的大学生关注和思考,“微时代”下的思政教育方式可以增加大学生的体验感和参与度,而不是仅仅被动的接收思政教育知识,被动接受思政教育知识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仅仅通过书本进行思政学习的方式,难免会让学生对思政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其参与度也比较低,这些因素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微时代”下的思政教育方式会比传统教育方式效果更好一些。

2.6 “微时代”的到来令思政教育的渠道更宽广

课堂模式是传统的思政教育的主要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多是被动接受。而“微时代”到来后,思政教育的渠道也随之变得更加宽广。除了课堂教学,思政教师可能通过“微信群”“QQ 群”等直接跟学生沟通,也可以在知乎等论坛中,以大V 身份对学生进行广泛的影响。还可以对接各种红色资源,加入视频、 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将思政课讲的更加生动,彻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微时代”也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很多优秀思政教育教师的讲课视频在网络上被广为传播,许多大学生主动观看并深入思考,大大提高了思政教育效果。

3 “微时代”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创新路径

大学生思政教育这个阵地我们必须守住,在认清“微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后,不断创新思政教育路径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迫切任务。

3.1 打造优质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人们对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而产生的一系列判断、猜测和臆想,有正常期待和热情,也有过渡恐慌和忧虑[4]。作为高校思政教师,不需要具备高超的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从教育学、哲学、社会学等角度积极思考、探究人工智能广泛应用所带来如“微时代”所造成的学生家庭经济贫富差距较大,利用微平台控制他人的言行等一系列问题。他们往往比IT界人士的视野更开阔,优势更明显。思政教师通过对人工智能产生的社会问题的跟踪、研究,可以领悟问题的本质,对学生的生活、认识、价值观形成产生影响,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排忧解惑。

3.2 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要办好思政教育,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深入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本质上看上,思政课的重点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如何看待世界、认识社会、分析问题。“微时代”的到来,极大地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频次和沟通深度。教师可以通过多个“微平台”的数据分析,及时掌握和征询大学生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对教育内容进行调整和侧重,对课堂内容进行补充和深化,使教学内容更易被学生接受。

3.3 构建“学生大数据”,实施“精准教学”

基于社交网络,构建“学生大数据”。2019年4月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发布《“95 后”手机使用心理与行为白皮书》。白皮书显示,“95 后”青少年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平均为8.33 小时,其中社交平台最长,接近两个小时[5]。大学生在各种社交平台的信息数据记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观察、了解、分析学生,进而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情况。通过构建“学生大数据”,可以对学生个体和群体进行以问题为导向的差异性分析,针对不同问题开展个性化教学。多措并举促进科学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利用各种网络教育资源,突破空间距离的限制,制定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互补的教育方案,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3.4 打破藩篱,形成合力

近年来,上海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受到大学生热捧,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他们的主要做法是在课堂上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在通识教育中根植理想信念,以高水平的师资力量、灵活的授课方式打造特色思政课品牌。这种思政课的新模式,充分破解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两张皮”,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打破思政教育和专科间的藩篱[6]。他们充分利用“慕课”和“微课”等形式打造以视频、图片和音频等为主要载体的“思政示范课”,充分挖掘不同专业课程自身特色和优势,在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力量。

3.5 培养明星讲师,扩大思政教育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思想素质、 道德素质、 文化素质等多方面素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因素。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级讲师陈果是其中的佼佼者。她因为把高校学生的犯困课——思政课讲的绘声绘色,广受学生欢迎与爱戴,成为走上央视的明星思政教师。她把枯燥的思政课讲的“有魂、有根、有趣”,她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许多大学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才是思政教育该有的力量。培养一批学生真心喜爱、业内好评如潮的明显思政教师是“微时代”做好思政教育的一条创新路径。

3.6 强化官方微博,打造优质的思政教育公众号

高校几乎都有自己的官方微博及微信公众号,但是一些高校官方微博和公众号流于形式,除间断性更新高校官方动态及新闻外,较少发布其他信息,粉丝数较少,与粉丝的互动更是可以忽略不计。高校合理利用这些平台,同时还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去经营好这些平台,通过这些平台来吸引更多的学生,然后再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对平台发布的内容进行调整,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思路,守好高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的阵地,多使用热词、新词,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漫画、 动图、 小视频等,宣传时政热点、传统文化,加强与粉丝的互动,无形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提升思政教育传播的感染力。

在“微时代”,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这个目标,不断探索有效的思政教育新模式,不断提高思政教育质量。

猜你喜欢

微时代思政时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e时代
e时代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