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探索

2020-01-02孙洪礼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0期
关键词:朋辈心理咨询辅导

孙洪礼

(上海杉达学院,上海 20120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 号)指出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这就要求高校综合校内外各方资源,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0 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陆续起步并发展起来,并逐步成完善、丰满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但是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发现心理疾病的爆发率仍旧居高不下。我国第一部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年的报告显示,11.0%~15.0%的国民心理健康较差,可能具有轻度到中度的心理问题,国民感知到的心理咨询服务非常不便利[2]。究其原因是因为物质优势、人员优势和平台优势没有很好统合,形成一个“效力协同发挥共同体”。物质优势是指硬件设施到位,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氛围; 人员优势是没有充分调动一切潜在心理工作者,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方式,比如,可以培养教师“课程心理”的观念和培养学生心理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员)等;平台优势是指综合传统媒介和新媒体两个平台,开展“二合一”心理辅导创新实践模式,优化组合心理工作。

1 朋辈心理辅导概述

朋辈辅导源于美国,21 世纪初传入内地并进行系统介绍和专业的研究。虽传入历史不久,但是相似同伴教育模式早已有之,如“结对子”等,这一点充分显示出朋辈辅导的生命力。

朋辈心理辅导又称朋辈帮助、 半专业咨询等[3]。在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是指具有一定心理学知识和助人技能的学生,在专业心理工作者指导下开展心理疏导和助人的过程。它的基本前提是:如果给予人们一些机会和指导,他们就有能力解决自己大部分问题[4]。

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主要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如果我们能提供某种特定治疗关系,来访者将有能力去运用这种关系来促进成长和改变,并继而得到进一步发展。重大、积极的人格改变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可能发生。大学生之间由于其群体相似性,更容易拉进心理距离,建立良好人际氛围。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在观察学习中,学习者不必直接做出反应,也无需亲身体验强化,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就可以完成学习,减少了不必要的尝试错误。大学生之间这种示范学习其实普遍存在,朋辈辅导相对是提供了一个相对专业的示范学习环境。

朋辈心理辅导可以发挥高校学生在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也是新时代高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载体和模式之一,符合我国建设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战略要求,符合大学生现实需求,也是大学生“四自教育”在心理健康工作的生动体现。正如美国一些专家预言,21 世纪的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将兴起自力更生的热潮,即自我改善、自助、互助等模式将受到更多关注[5]。依靠朋辈力量,开展“二合一”的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2 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

2.1 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

当前我国高校(一级)和院系(二级)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已基本完善,而以学生(学生组织) 为主体的三级工作网络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理念分歧、工作薄弱等不足之处。积极引入和推广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理念,科学建立和运作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组织,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 更好地满足大学生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心理援助需求[6]。

2.2 方法便捷且去权威性,易于接受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各高校取得重大进展,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接受度显著提升,并成为解决个体心理困惑重要方式。朋辈心理辅导因其便捷、去权威性深得学生青睐。

2.3 高校心理服务方向转变的需要

随着网络的普及,知识获取更加便捷,高校大学生对心理疾病的普及和治疗需求降低。我国整体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民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对预防和发展性心理服务需求呼声高涨,对如何培养积极特质和心理幸福感需求高涨,这就需要更多的心理学专业或准专业工作者。

大学生心理疾病的爆发率居高不下,但是相对庞大学生群体来说,并不占多数。真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需要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处理的学生数并不多,大部分学生主要是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应急状态下短时间心理紊乱,这些问题完全可以经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处理。接受过一定培训的准专业咨询人员可以像专业人员一样有效地,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帮助积极的来访者获得改善。而且越来越多研究表明,雇用准专业人士咨询人员是有意义的。

2.4 开展大学生朋辈辅导有助于弥补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不足的现状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专职心理教师人数都在1~3名左右,其他皆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由于本身工作的原因,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有限[8]。专职心理咨询师除了咨询,还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分摊到其他日常管理工作以及学习、 培训等精进技能上面。除此之外,专职心理咨询师工作延伸时间受限,比如,下班后出现“心理空白期”。积极开展大学生朋辈辅导,实现“二合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缓解这一矛盾最佳选择。

2.5 开展大学生朋辈辅导有助于满足向同龄人求助的需求

调查显示遇到烦恼时,知心朋友成为大多数青少年学生求助的首选对象。不是专业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大学生之间由于有相对共同的人生阅历,身心发展水平相当,容易产生“共鸣”,加上相对便捷的获取联系,因此,更愿意向同龄人敞开心扉,倾诉烦恼,获取安慰。

2.6 开展大学生朋辈辅导有助于提升朋辈辅导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朋辈辅导的相关培训能促进自我认知,提升自信,增强自我认同感,提升个体素质。朋辈辅导的活动可以提升个体认知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3 “二合一”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实践操作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 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8.17 亿,占比98.6%。我国网民以中青年群体为主,其中20~29 岁年龄段网民占比最高,为26.8%。在职业结构中,学生群体占比最多,为25.4%。微信朋友圈、QQ 空间用户使用率分别为83.4%和58.8%。腾讯公司2019年8月宣布,大学生是使用微信最大群体之一。微博、微信作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实现交流的日常工具,在传播心理健康教育和正能量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以其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于2018年9月正式上线运营微信公众号“feel good do good”(中译:感觉好才能做得好),作为传统线下心理工作的有益补充。公众号发展方向为专业化和体系化,即凸显心理学专业特色、活动内容形成体系化。

3.1 通过线上、线下同时发布招聘信息,组建学生朋辈工作团队

开展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需要有一支有热心、有热情且素质高的学生队伍,在学校心理中心的指导下有序开展各项工作。为此,该校心理中心或采取统一招聘,统一面试的方式选拔优秀学生担任班级心理委员,或者委托带班班主任严格根据中心对心理委员选拔要求进行择优选拔,推荐到心理中心。为了有效管理众多班级心理委员,也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心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中心面向全校招聘一批综合表现优异的学生,组建心理中心骨干团队,并委任为班级第二心理委员与班级心理委员一起开展班级心理工作。中心骨干每人对接、指导和监督数个班级的心理委员工作。

在两个团队基础上,会在学年第一学期末,对培训考核优异、日常表现积极的学生推荐为朋辈互助员,根据个人意愿,进行基本咨询技巧培训且合格后,入驻学生园区朋辈互助室担任朋辈心理辅导员,后期接受定期朋辈督导。

3.2 通过线上、线下,加强学习,注重技能培训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技能性很强的工作。研究表明,心理学技能相较于对心理知识的掌握更能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因此,加强对学生心理工作者的培训是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该校对心理委员的培训共分为以下主题: 心理委员的职责和使命、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大学生自我认识、大学生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和生命教育等。培训结束,参加一次纸笔测试,合格方能正式上岗。除了传统线下培训,微信平台不定期推送实用性很强的心理美文。

3.3 加强管理,完善考核、监督

完善的管理机制,成熟的考核制度,可以避免朋辈心理工作者出现工作倦怠或者工作热情减退。为此,学校专门制定了心理委员考核及组织评选优秀心理委员的通知,把心理委员的优秀考核单列,以此激发他们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更好地为学生们提供服务。中心专门开设了“心理之嘉(‘家’的谐音)”项目,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活动,主要内容是开展一些轻松活泼的娱乐活动或项目,宣泄工作疲劳,获得心理支持,增强中心归属感和工作使命感,重燃工作激情。

3.4 聚焦活动,“上下联动”

在对大一学生开设公共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外,心理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战场乃是课余时间,也就是通过第二课堂实现。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已然更加注重通过“线上”发力。

心理中心重视进行工作内涵建设,即充分挖掘每项工作深度的教育价值,把每项工作做成品牌,形成特色。心理中心经过多年积累总结,对各项工作进行了重新梳理编排。共分为4个系列,分别是:心·杉飞系列,即大多常规类,基础类活动,即打基础起飞类活动;心·杉情系列,即心理咨询、特殊学生关注类,显关爱之情的活动;心·杉动系列,即活动类,动“心”、动“力”、感受体验类活动,如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日活动;心·杉跃系列,即心理健康活动月类系列活动,“跃”同音“月”字。

每项活动都做到同步上线或者开发其他变式上线,比如,心理咨询不再限制于面对面咨询,而是开发了线上咨询,也通过平台开发了互动留言栏目和“杉心”栏目征稿,化咨询由被动为主动,人人皆可为“心理咨询师”。

实现“二合一”朋辈心理辅导改变了传统心理辅导的模式单一,丰富完善了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有效地促进了朋辈辅导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系统化。有效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和提升学校学生心理认知和心理品质,传统媒介和新媒体媒介的完美结合,打破信息闭塞,信息接受率更高,发挥知识教育价值。推送的心理健康自助知识和技能,同时在线回复学生疑惑,协助解决不愿意或不方便去心理咨询的学生的疑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倾诉渠道,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也为一些特殊群体或者危机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帮途径,提供一个救命稻草。

经过多年实践,该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以专业咨询师和兼职咨询师力量为主,依托中心骨干团队和微信平台,深入开展心理委员队伍能力建设,使经过选拔、培养的心理委员队伍深入到班级、宿舍中。同时,采用微信等新媒体手段作为平台,及时将朋辈心理辅导从线下转向线上,有针对性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有效地实现了心理健康理念传播,显著促进了该校心理健康工作。

猜你喜欢

朋辈心理咨询辅导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优秀朋辈辅导员人格特质研究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校朋辈辅导的差异化策略研究——基于北京本科院校大学生朋辈辅导员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
高校朋辈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探索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