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以泉州师范学院为例

2020-01-02林华坤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0期
关键词:南音专业学位泉州

林华坤

(泉州师范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

1 问题的提出

高等教育经过近20年的大发展,正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各个高校的办学目标与追求,而人才培养在高校改革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研究生培养的是高层次专门人才,可以说直接影响着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效果。

泉州师范学院立足泉州地方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本土优秀文化资源,扎实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于2011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建设单位。自获批以来,始终以国家文化战略需要为导向,坚持与地方文化紧密结合,开展与区域社会文化发展相适应、具有显著办学特色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在培养过程中尤其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2018年获福建省“一流学科”音乐与舞蹈学。同时,学院不断加强校地合作提升办学水平,搭建师生展示平台,拓展教育实践基地,使广大学生不断走向社会、体验生活、了解社会。

在现有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可以分为普通研究生(学术型)和特殊种类研究生(专业学位)两大类,培养不同用途的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更侧重于理论和学术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更侧重于培养具有一定职业背景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1]。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招生范围扩展到应届本科毕业生也只是近10年的事情,如何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行培养还在广泛的探讨和摸索中,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是需要不断完善。

2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2.1 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人才及人才能力的内涵不断得以提升。实践能力,作为人才检验的重要内容之一,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作为高校毕业生而言,实践能力指的是利用所学的学科、专业知识、所掌握的专业技能、 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碰到的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2.1.1 实践能力是当前高校转型的必然趋势

社会转型驱动高校转型,教育部在2015年提出的《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动一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进而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突出“应用”,强调“所学”与“所用”的结合,即学习内容与社会实践的结合[2]。它更强调与市场、与社会的“接地气”式接轨,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与社会活动相挂钩,这样培养的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更强,更能适应相应的工作岗位,职业适应期与提升期也得到有效地缩减,会大大降低用人单位的成本。所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将会更受欢迎。如何面对当前社会转型带来的高校转型,培养出一批充分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的研究生,成为“博学又专业”的实用型人才,是研究生教育发展所必须面对的趋势。

2.1.2 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培养目标

我国教育分为不同类型和专业,培养不同的专业人才,各有侧重点,满足社会对专门人才的不同需求。《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实施细则》(135101 音乐领域)中的培养目标明确提出,培养音乐领域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艺术创作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3]。虽然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培养了大量的艺术人才,但并不意味着高素质艺术人才已经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艺术人才到社会一线实践工作的越来越多,促进了就业。当今,随着社会形式悄然发生着巨大变革,艺术人才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据不完全统计,几乎所有高校都办艺术人才,有些单位不愿用研究生。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大众对艺术的理解力及鉴赏力也不断得到提升,这就对艺术硕士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艺术专业发展面临新的自身需求。

2.1.3 实践能力是当前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引自人民网理论频道)。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艺术作为人们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载体之一,艺术教育将会迎来新的发展空间,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如何让艺术人才在社会环境中发挥充分的作用,培养出一批批顺应时代发展、 具有国际视野、知识及水平具备的应用型人才,让中国文化艺术能够传承及弘扬,是当代艺术从业工作者的责任,更是高校艺术硕士人才培养的重担。

2.2 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举措——以泉州师范学院为例

2.2.1 明确办学定位

泉州师范学院于2011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之初,就明确办学目标,以“服务国家需求”为着手点,以南音办学为特色,以“植根历史文化名城,培养南音文化传承人才”为基础,培养南音高层次人才,进而带动音乐与舞蹈学专业与学科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泉州师范学院抓住了差异化办学与特色发展之路。并制定了“为文化部门、专业单位和团体以及社会培养适应经济文化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类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2.2.2 完善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落实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据和大纲,原来以学术型为主构建起来的传统艺术类研究生教育,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以知识储备与研究为主,不能很好地契合当前的文化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需要[4]。制定合理且有效的培养方案,是提高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关键因素。泉州师范学院在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实践环节的比例。在公共课程着重于提高研究生的素养,开阔审美视野,提升理解作品的能力;必修课程注重于拓宽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其综合艺术修养以及在作品创意表达和风格呈现方面的综合能力;选修课程侧重于人文素养的培养,使课程设置以实际运用为导向,以区域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运用知识与能力提高为核心,体现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结构多样化培养方式。

2.2.3 优化课程设置

泉州师范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做了优化,着重提升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方面突出实践课程,实践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68%。如在音乐领域中的南音办学上,开设了南音演唱与拜馆、 南音演奏与拜馆等实践紧密结合的特色课程。在舞蹈领域编导与表演课程中,开设了闽台原生态民间舞蹈田野采风等课程,强调研究生深田野调查采风。同时,课程中加入习唱习奏习舞环节,按照“演创学研练”的方式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坚持每月举行一次习唱、习奏、习舞会,并进行教学点评与分析。构建由理论强化(讲座形式介绍音乐、舞蹈前沿信息)、基本实践(每周习唱习奏习舞等)、认知实践(专场音乐会、专场舞蹈)、综合性实践(音乐会、推介会)、素养性实践(各类比赛)等组成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各方向实施“剧目、作品制”实践教学创新模式,促进艺术硕士实践教学成果通过舞台表演形式进行检验,更好地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对全面提升研究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2.4 创新导师模式

在导师模式上,采用双导师制。通过“师徒制”跟班排练、 工作坊等形式强化实践环节的训练效果[5]。以泉州师范学院办学特色——南音本硕艺术人才培养为例而言,学校聘请了国家级、省级南音传承人、专业团体的艺术家到校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他们主要采用传统的“口传心授”的传习方式,掌握南音传统的唱奏技巧,能让研究生获得原汁原味的传承;同时,校内的硕士生导师传授音乐学理论、南音文化传播与推广及文化的内涵,并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与研究能力。在校内教学的基础上,又通过大量的南音推广,如长期到国内高校开展南音推介与交流、中小学举办南音课程教学、到南音馆阁拜馆、南音大会唱、参加南音国内外学术研讨会等各种形式,全方位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2.2.5 培育实践基地

泉州师范学院构建了一批专业实践基地,与基地协同合作,以剧目演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打造文化精品。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南音人才培养基地,达到符合“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人才培养要求。始终立足泉州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保持与社团行业的紧密联系。与海内外高校、企业、行业、省市文化和旅游部门及中小学建立21 家实习实践基地。双方在基地共建期间,紧紧围绕地方及国家文化战略需求,探讨合作培养的新模式,共同培养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校根据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实际培养需求,选派研究生到基地阶段性地开展专业实践,对研究生专业实践工作进行总体监控和要求,实践基地提供专业实践相关场所,让甲方参与乙方的排练及演出活动,选派艺术家参与教学、科研活动,指导研究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负责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认定。同时,认真做好与新加坡城隍艺术学院等海外社团合作办学,每年互派交流生,推介优秀毕业生到海内外南音团体任教。学生在实践基地的跟排、参与演出,也是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一种检验,既是“学习”也是“实践”,极大地促进了研究生的积极性[6]。

2.2.6 注重效果评价

为了检验实践能力的成果,泉州师范学院历年来鼓励与支持研究生参加实践活动。每年组织研究生参加专业素质能力赛事,在各级各类赛事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进一步提升了对外影响力与知名度。学校还在人才培养中还注重通过习唱、习奏、习舞会等形式,加强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形成制度。在学年、毕业音乐会、推介会要求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由导师集体评分。如南音文化推广方向的人才培养上,立足国家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推广,以解决当社会中南音文化传承与发展现在存的迫切问题入手,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语

实践能力是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地方本科高校要多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高校要结合当前社会所需,研讨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措施,注重挖掘当地及学校的优势资源及可利用平台,多途径多角度共同配合,发挥出协同增效的作用。

猜你喜欢

南音专业学位泉州
泉州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弦管南音“固首”体系研究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庄丽芬 让南音流传得更远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李进杰的南音情
FATE, PLAY,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