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日本人的缩小意识》

2020-01-02张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2期
关键词:意识日本文化

张兰

(齐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山东济南 250353)

在接触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过程当中,不难发现,与中国人追求大气恢宏相比较,日本人更钟情于小的东西。小到名片、文库本,大到庭院、汽车等,都能从中看出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

韩国学者李御宁在《日本人的缩小意识》 一书中,以独特的视角首次提出了日本人的“缩小意识”这一理论与概念。全书以“缩小意识”作为视点,通过日本的能面、徽章、庭园、茶道、盆景、相扑、商品、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采取的策略等,全面地剖析了整个日本文化。该著作被《东京新闻》称为“挖掘日本文化论之死角的畅销名著”,并被译为中文等多种语言。

确实,“缩小意识”无论是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社会文化当中,还是在日本的文学作品、建筑艺术当中,都有所体现。可以说,《日本人的缩小意识》是通过日本社会文化的表象,对日本文化与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层次分析的著作。

1 作者简介

李御宁出生于1933年,是韩国著名的文艺评论家,曾担任韩国第一任文化部长官,同时作为小说家、随笔家、文学研究学者等,活跃在文学、比较文化、思想、哲学、结构主义、符号学等众多领域,深刻影响了20 世纪的韩国文坛以及社会,被誉为韩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东亚文化巨人”。

在《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一书中,李御宁提到自己亲身经历了日本统治韩国的时代,也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和韩国各自的发展历程,这些亲身经历都有助于自己对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特征进行深层次的全面的挖掘与探索。确实如此,读完该著作之后,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日本人以及日本社会文化了解得如此之深之广。

2 社会文化背景

《日本人的缩小意识》著于1982年,当时的日本已经完全摆脱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并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上,还是在社会生活方面都已经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时期,从而受到世界的瞩目。另外,在日本文化论方面,从比较文明论的观点出发,探究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背后的文化因素的著作也不断出现,丰富了日本文化论。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李御宁以独特的视角与方法,全面深刻的分析了日本的诸多社会文化现象并得出结论:“缩小意识” 是日本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质,日本文化的这一独特之处使得日本文化不仅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而且也使得日本文化与同属于东亚的韩国和中国的文化区别开来[1]。李御宁认为具有“缩小意识”的日本人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这种才能,最终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全方面地发展。

3 内容简介

李御宁在书中对日本人所具有的独特的“缩小意识”做了高度的概括。所谓“缩小意识”,就是指无论面对什么,日本人总是擅长将其缩小,而不是进行扩大的这种文化特性。也就是说,日本人喜欢并善于将大的东西缩小,并且通过小的东西来表现宏大的感觉,即小中见大,以小为美。

李御宁还提到,通过对日本人的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不难发现,体现“缩小意识”的事例确实是无处不在的。为了证实此结论,他列举了大量的实例,一寸法师等传说故事、日本独特的短诗形式之一俳句、具有日本特色的庭园、许多日本人随身携带的文库本,以及茶室、折扇、便当、笔记本电脑、机器人等,都是日本人“缩小意识”的具体体现,可以说“缩小意识”体现在日本的社会与文化的方方面面[2]。

李御宁通过分析大量的实例,剖析了日本社会最具有“缩小意识”特色的文化现象,总结出以下六种日本人的“缩小意识”的类型:套匣形、扇子形、女孩人偶形、盒饭形、能面形、徽章形。在此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日本社会背后所蕴藏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审美意识。最终得出了以下结论:“缩小意识”是日本文化的一大特质与内核。

4 不足之处

李御宁从新颖的角度,创新地提出了 “缩小意识”这一日本民族文化的特征,并且引用了大量的具体事例,比较客观全面地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论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日本问题的思维模式。但是其中也不乏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加以更正与补充。

首先,李御宁在书中对此前的文化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他们仅仅将欧美作为日本文化的唯一比较标准,是不足的。而且他还认为在文化论中,更应该进行相似文化的对比,才能发掘出民族文化中最为深层的特质,此前的文化学者并没有与和日本文化更为接近的中国文化和韩国文化进行比较。但是,也许是由于李御宁自身视野和经历的原因,在论述“缩小意识”的时候,也犯了这一错误,虽然列举了一些欧美国家的例子,但大多时候都仅仅把韩国文化当作了单一的比较标准,没有进行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例如,日本人以小为美,小中见大,但与之相反,在中国人眼中,大气恢宏的东西才是美的,这显示了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审美意识的不同,将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进行比较,会更加具有说服力[3]。

其次,李御宁在把日本文化与韩国文化进行比较的时候,字里行间能够感到一种其作为大韩民国学者的傲气,从其对于日本文化的态度当中隐约能够感受到不懈和批判的态度。但是,世界上各种文化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都具有自身的特色和存在的意义,并不存在优劣之分。在进行文化研究的时候,首先应该站在尊重与平等的立场上,更为理性与客观地去看待异文化,而不应该持有批判甚至是一种救世主的心态,尤其是不能以本国文化的标准去要求异文化做出调整和改正,以符合自身文化的标准。再者,1986年,也就是《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一书出版两年之后,韩国学者朴俊熙在其日文著作(日文原名:『「拡大志向」の日本人』)中,对李御宁所提出的“缩小意识” 这一理论与概念给予了一定的肯定,但同时也做出了批判。朴俊熙认为日本人的“缩小意识”只是表面现象,并不是其真正的目的,而隐藏在背后的“扩大意识”才是其本质和最终目的,也是日本民族的特质。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朴俊熙也对日本的社会文化现象进行了剖析。朴俊熙认为这些都是在缩小中寻求扩大的实例。朴俊熙对于“缩小意识”的批判与补充,使得这一理论与概念更加全面,更加立体。对于日本人来说,“缩小”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无奈之举,因此在特定的情况下,喜欢“缩小”也会转变为渴望“扩大”。可以说日本人不仅具有“缩小意识”,同时也具有“扩大意识”。要想更为全面地理解“缩小意识”,必须注意到其背后的“扩大意识”。

最后,该书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李御宁运用了大量的事例来论述日本人的“缩小意识”这一理论与概念,但是范围过大,难以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也就是说,李御宁仅仅分析了很多展现日本人的“缩小意识”的例子,却没有深刻追究这种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作为完善的理论与概念来说,深刻分析其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没有对“缩小意识”形成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进行深入挖掘,是该著作最大的不足之处。该文在以下内容当中,将对这一不足之处进行补充与说明,旨在加深对于“缩小意识”这一理论与概念的理解,同时完善这一理论与概念。

5 “缩小意识”形成的原因

李御宁全面剖析了日本社会的六大文化现象,对日本人所特有的缩小意识做了高度概括,但是对于形成原因并没有进行深刻的分析。缩小意识形成的原因可以综合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自古以来的稻作生产模式、民族特征等因素进行分析。

日本人的缩小意识,首先,与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地域不同,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水土条件也会有所不同,进而导致人们的性格、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产生差异。而且,长期生活在同一地域的人们,性格和思维模式等往往很相似。日本是一个孤立的岛国,四面环海,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国土的四分之三都是山地,河流短小急促。与中国这样的地大物博的大陆国家不同,日本这个国家在地理上是相对封闭的。同时,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震、火山、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在这种环境下,日本人只能利用身边仅有的资源谋生,物尽其用,因此渐渐形成了独特的缩小意识,并且将这种意识发挥到了极致。也就是说,日本人这种缩小意识的形成,是与自然地理环境紧密联系的,它属于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意识[4]。

另外,日本主要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在这种气候的影响下,日本人对季节的变化极其敏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与中国不同,日本几乎没有大气恢宏的自然景观,所以日本人更钟情于身边小的事物。通过古代文学名著也可以发现,日本人从古代起就确立了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比如,日本人创造了世界上最短的诗,也就是俳句,而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集》中所体现的审美意识很多都与小有关;再比如,日本平安时代的文学名著《枕草子》中提道:“所有小巧的事物,不管是什么,只要是小巧的皆为美。”

其次,日本自弥生时代起就有了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稻作劳动对于日本人的缩小意识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农耕生活非常闭塞,自给自足的农民分散在不同的村落,他们活动范围和视野都非常狭小,具有保守性。而且,稻作生产也是非常耗时耗力的一种生产方式。为了好的收成,农民必须精心的育苗、插秧、种植、管理、收割、脱谷,同时也要观察季节的变化以把握最佳的播种时间。所有这些都造就了日本人纤细敏感的性格,这也有利于缩小意识的形成。

最后,日本的民族构成是比较单一的,历史上几乎没有受到外来的侵略和统治,在明治维新之前的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整体来看,日本人长期在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背景下生活,所以很重视人际关系,形成了独特的体察文化。日本人说话很委婉暧昧,希望对方能体察自己内心的想法,同时,也善于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洞察对方真实的想法。这也是缩小意识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6 “缩小意识”的影响

通过分析日本人所具有的“缩小意识”的形成原因可以发现,其实并不是日本人喜欢“缩小”,很多时候是不得不去进行“缩小”,因为只有通过“小”才能实现自身需要的“大”。但毋庸置疑,“缩小意识”的存在给日本人乃至整个日本社会都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不管是在日本人的社会生活中,还是在日本的经济活动、政治外交等各个方面,都能看到“缩小意识”的实例[5]。该文主要就“缩小意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行简要的论述。

众所周知,日本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战败国家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但是仅仅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就迅速发展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这与“缩小意识”有很大的关联。具有“缩小意识”的日本人,做事认真严谨,细心周到,谦虚谨慎,注重细节。在“缩小意识”的影响下,日本的制造业发展迅速。拿日本优质的商品来说,日本的制造厂家热衷于在有限的条件下,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制造各种各样的小型实用且高质量的产品。小巧精致是大多数人对于日本商品的印象,同时也是日本制造闻名于世界的原因。

另外,日本人的学习和模仿能力极强,同时日本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从日本人制定的各种政策上面,也可以看到“缩小意识”的影子。可以说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时候,将“缩小意识”发挥到了极致。通过很多事例可以发现,日本人最先进行的不是开发与创新,而是改造现有的东西或者其他国家开发与制造的东西[6]。在这个过程当中,日本人尤其善于缩小,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小巧精致的产品,精益求精,进而形成了自身的优势,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举例来说,日本制造的折叠伞、晶体管、小型数码产品、小型汽车等,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了“缩小意识”的影响。

“缩小意识”对于日本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且深远的影响,不仅使得日本在短时间内恢复了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国,对于日本今后的发展也必定会有所影响。

7 结语

《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一书,阐述了日本人从古至今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并首次提出了“缩小意识”这一全新的概念与理论。作者李御宁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详细全面地论述了日本人的“缩小意识”。“缩小意识”是日本文化的一大独特之处,“缩小意识”的形成并非偶然,“缩小意识”的存在深刻地影响了日本人以及整个日本社会。

猜你喜欢

意识日本文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日本元旦是新年
年味里的“虎文化”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谁远谁近?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