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国际中文教育视角的“文化走出去战略”探究

2020-01-02周燕飞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2期
关键词:孔子汉语文化

周燕飞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华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092)

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形于中”而“发于外”[1]。“形于中”而“发于外”,首先需要搭建好“中”“外”的桥梁,文化的互相交流借鉴,需要语言作为桥梁,国际中文教育在中国文化的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传播学研究的各领域如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传播效果分析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有很大启发,汉语国际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明确传播什么、对谁传播、谁来传播、怎样传播是至关重要的。

1 汉语国际教育中应该传播什么样的中国文化

许嘉璐先生认为:“对汉语教学中应把文化界定为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文化分表层文化(指蕴涵在衣食住行中的文化)、中层文化(指介乎物质和精神之间、借助物质来体现的文化,包括风俗习惯、制度礼仪、法律、宗教等)和深层文化(是贯穿和渗透在表层、中层中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等)”[2]。就目前文化传播来看,表层文化中的中国功夫、中国菜、中国熊猫这些中国元素“走出去”了,但深层文化中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却没有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和接受,那么中国易于为全世界所接受的普世价值有哪些?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因此,我们应把“和”文化作为海外传播的重要内容:“以仁为体,以和为用。”我们有完整的和谐发展观。比如,自我的和谐,“听和声以平其志,纳和言以平其政,履和行以平其德”;比如,人与人的和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比如,人与社会的和谐,“和为贵”“和气生财”“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比如,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再比如,以“和”为本的宇宙观,以“和”为善的伦理观,以“和”为美的艺术观,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重要价值观。聚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和”文化统领,可打通中国文化、经济、政治之间的逻辑关系[3]。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除了我们的和谐发展观以外,还有其他丰富的文化内容,如何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对指导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化传播有重要意义。就目前汉语国际教育知识体系的构建来看,我们有汉字大纲、词汇大纲、语法大纲、功能大纲、情景大纲,唯独没有文化大纲。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加强文化大纲的研制及文化教学体系的构建已是当务之急。汉语教学中有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教学,一种是单独的文化课教学,另一种是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的教学。很多教学机构开设“中国文化”“中国概况”“中国历史”“中国哲学” 等课程属于文化课教学,这些课程内容体系较成熟,具有系统性。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的教学是蕴含在语构、语义、语用的文化,这些文化因素和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密切相关,不理解这些文化因素会影响到语言交际。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内容或文化因素的教学却因为没有相应的文化大纲,教材编写者在编写课文时,更多考虑语言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对课文所蕴含的文化因素考虑得较少,文化因素的选择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

2 文化传播中的对象

在明确传播什么的基础上,接下来要解决的是对谁传播,这些年来,我们的文化海外传播有得有失,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分析原因,还是在对象的细分上下的功夫不够。为此,我们应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将传播对象细分,针对不同的传播对象,采取不同策略。世界文化从文化圈角度来说,可分成以下几大类:拉丁文化圈、汉字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南亚文化圈、东正文化圈。文化的传播需要知己、知彼。不同文化圈人们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宗教信仰都不一样,文化的传播得考虑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和特色,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和特点,采取不同策略方法,在此基础上才能实行文化互通。

汉语国际传播和别的语言传播不太一样,海外华人的汉语学习占主体地位,“海外华侨华人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移民团体之一,全球有6 000 多万华侨华人广泛分布在各大洲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华人华侨的语言教育是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上来说,华人的语言学习经历复杂,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要掌握所在国的语言,也要掌握所在国的首选外语,这门首选外语一般是英语,同时还可能受家庭语言影响,学会某一种方言或普通话。华人学习汉语很少真正的零起点,他们受家庭、所在社区的影响,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些汉语,同时从家庭或社区传承了部分中国文化,他们在学习中国文化时,较少有文化冲突。华人与非华人的学习最大区别还在于学习动机,华人具有较强的乡土观念和种群观念,在和较多华裔学生交谈时,“华人就应会华语”成为华裔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动机之一。华人的特点决定了国际中文传播过程中汉语教学不能一刀切,应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需求,确定具体的教学目的,选择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来完成教学。

3 汉语国际教育中谁来传播中国文化

谁来传播中国文化。人与人直接交流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为此,我们的传播思路应是“继续发挥官方传播的巨大优势,并更加注重发挥民间交流作用,与当地文化传媒企业合作,借台唱戏。”从汉语国际教育的角度来说,孔子学院发挥着巨大的文化传播作用,2002年中国在海外设立非营利的语言推广机构,2004年正式将这些机构定名为 “孔子学院”。孔子学院为满足各国的人民对汉语的学习需求,秉承了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理念,承担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重任。“截至2019年9月30日,全球已有158 个国家(地区)设立了535 所孔子学院和1 134 个孔子课堂[4]。其中,亚洲36 国(地区),孔子学院127 所,孔子课堂113 个;非洲46 国,孔子学院61 所,孔子课堂44 个;欧洲43 国(地区),孔子学院184 所,孔子课堂323 个;美洲26 国,孔子学院143所,孔子课堂558 个;大洋洲7 国,孔子学院20 所,孔子课堂96 个。”[5]自2004年在韩国建立第一所孔院以来,孔子学院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结合当地语言教学需要和自身特点,在开展语言教学的同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模式。伦敦南岸大学建立的以汉语言教育和中医养生文化为主的办学模式,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主导的“商务特色孔院”、美国纽约州成立的宾汉顿戏曲孔院。这些孔院依托不同文化主题,开展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推动了文化的交流融合,孔院成为当地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孔子学院发挥着重大的文化传播作用,具体的传播者却是派出去的汉语教师和汉语教师志愿者,汉语教师是国际性人际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通过师生汉语传播中的人际往来,可有目的地向学生宣扬中华文化精神,唤起学生对它的好感,此外,学生再老师带领下到中国进行文化体验,体验过后学生在向周围的人们介绍中国的所见所闻,学生往往不自觉地宣扬和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

中国文化的另外一个重要的传播者是本土汉语教师或知华友华的人士。为加强世界各国青年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了解,繁荣国外的汉学研究,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孔子学院总部设立“孔子新汉学计划”。“孔子新汉语计划”包含了“中外合作培养博士项目”“来华攻读博士学位项目”“理解中国”访问学者项目、“青年领袖项目”“国际会议项目”“出版资助项目”,同时国家汉语汉办还组织了大量的“汉语本土教师培训”项目。这些项目都是为了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的人士,通过他们来宣传和解释中国,会更有说服力。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播有许多途径,而人的传播是最为重要的,来华留学生把中国语言文化带到世界各地,通过他们来传播中国文化有很多优势,首先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和本国文化,能选取适合他们国家口味的文化内容进行传播,其次同胞之间具有相互的文化信任,通过留学生来讲述中国故事,他们的同胞更易接受。

4 汉语国际教育中怎么传播中国文化

4.1 树立正确的文化传播观念

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涉及对他者文化的态度,作为汉语教师,在对待不同的文化时应秉承什么样的文化观念? 习近平主席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时,引用了诗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提出了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文明观。2014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 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我们要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习近平主席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来源于费孝通老先生在80 寿辰聚会上的16 字箴言,说明了在处理不同民族文化关系时应遵循的原则。“各美其美”,文化是多元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由于自己历史发展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在文化传播与交流过程中要秉承多元的文化观,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美人之美”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坚持文化平等观,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文化传播过程中需站在对方角度来理解他们的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不同文化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文化传播不仅是本国的利益,而是为构建人类共同拥有的和谐世界,文化的传播中应遵守和谐的世界观。

文化无处不在,汉语教师在讲文化、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应把这些原则内化为教学信念,在文化传播中才能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4.2 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下大气力解决这个问题,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把“陈情”和“说理”结合,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使故事更多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

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需要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从汉语国际教育的角度来说,编写好文化教材,通过教材来阐述中国文化至关重要,就目前文化教材来看,更多偏向于理论阐述,注重古代文化介绍,文化教材缺少时代性和实践性。如何把文化教材设计得生动有趣,达到“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 的目的是目前尤其值得思考的问题。

4.3 采用多元的文化教学模式

1999年美国颁布了 《21 世纪外语学习标准》,《21 世纪外语学习标准》里提出文化可以分为:“文化观念(包括含义、态度、价值观、观念等)、文化习俗(包括社会交往方式)与文化产品(包括书籍、食品、工具、法律、音乐、游戏等)。三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文化习俗和文化产品都与文化观念相关,都体现出社会文化的观念形态。”[6]根据这种对文化内涵及其关系的理解,《标准》 里提到的文化教学的目标包含两项标准:通过文化产品来理解文化观念,通过文化习俗来理解文化观念。美国教育标准主张从较为感性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习俗来理解较为抽象的文化观念,这样可避免割裂文化观念和文化产品和文化习俗的关系,同时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和文化。美国的《21 世纪外语学习标准》中文化教学的观点对汉语国际传播中的文化教学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在文化的教学或传播过程中,应从具体的文化产品或文化习俗出发,先给学生展示较形象的事物,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观念。以“庆祝新年”为例,我们介绍新年的习俗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留学生思考其背后的文化观念: 中国新年反映了中国人一种什么样的文化观念? 中国和学生所在国的新年有什么差异? 差异的背后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观念?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思考背后的深层的文化观念,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真正达到汉语学习的目的,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真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猜你喜欢

孔子汉语文化
学汉语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谁远谁近?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