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画中的空间表达对建筑空间的引导及对建筑史教学的启示

2020-01-02胡晔旻张灿辉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2期
关键词:建筑史建筑学绘画

胡晔旻,张灿辉

(1.广东工业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州广东 510090;2.华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设计研究院,广州广东 510640)

1 绘画被投射在建筑空间中

绘画是视觉艺术当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产生于原始文明最初期,并随着社会发展渐渐丰富和多样起来,也常常被认为是视觉艺术当中最敏感和活跃的类型。相对于建筑,即使是从起源的时间上来看,也比绘画要晚些,早在人类构木为巢之前,记载劳动场面和原始信仰的壁画就已经出现在了山洞中。虽然艺术形式的重要性不能以出现时间的先后来计算,该文也不是讨论绘画与建筑两者在艺术领域的地位孰轻孰重,但不可否认,引起绘画风格流变的思维方式一直对建筑学产生着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早在古罗马时期,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承认在面对其他艺术形式时,建筑学需要面对与生俱来的困难,“它总是受到含混概念的困扰”。到文艺复兴时,阿尔伯蒂和菲奇诺尝试将建筑学从中世纪提出的“机械艺术”的概念中分离出来,与机械艺术相对的概念是 “自由艺术”——从字面上显示出更高的身份。而达·芬奇更坚定的通过阐释透视学与几何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将绘画提升为最高等级的艺术,并进而将建筑学归为自由艺术(因为建筑学与绘画透视的不可分割)。虽然建筑的创造力来自何处始终没有在艺术界甚至建筑界达成共识,但它与绘画的关系却或多或少的已经被建筑师们默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世界被投射在绘画中,而绘画被投射在建筑上。因而在建筑史的研究与教学中,绘画一直都是具有价值的考察和讨论对象[1]。

2 不同历史与文化背景下的绘画与空间

对西方绘画而言,在照相术发明之前,绘画都是作为最重要的二维空间里临摹客观事物的手段,而照相术发明并开始普及之后,绘画开始渐渐脱离写实和临摹的轨道,画家的眼光开始探向光、材质、体量感、空间等真实世界的抽象要素,直至达到更上层的梦境和精神世界[2]。虽然绘画被投射在建筑上所反映出来的几乎囊括了建筑学的方方面面,但该文讨论的始终是建筑学的根本——空间,空间也是建筑学区别于其他视觉艺术的关键特质。虽然中世纪的建筑代表了西方艺术不可超越的杰出成就,但真正的革新却是从文艺复兴开始[3]。

2.1 文艺复兴时期的空间表达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贝鲁齐发明了“正面—等角透视法”,其后乔托发展出 “斜面—等角透视法”。在此之前,绘画虽然出现于建筑之前,但与几何科学的距离却比建筑更远,而至此之后,西方绘画的空间意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继而引起了建筑空间的大革命。

2.1.1 画面的层次到空间的层次

乔托发展的斜角—等角透视法大大改进了正面—等角透视法的呆板感,使画面呈现多角度的自由性,并增加了画面的深度。因而文艺复兴时的建筑虽是以复兴古典时期的形式为主旨,但相较过去的古典建筑却有了更明显的空间层次感。在文艺复兴的后期,建筑师开始在建筑的室内空间运用楼梯等要素增加空间的动感,在城市广场空间的规划上也将放射性的道路与高耸的方尖碑、教堂的穹顶及整齐的城市建筑组合成一系列高矮、参差的城市远、中、近景,并最终引发了巴洛克对动感的极致追求[4]。

2.1.2 建筑史教学中的透视画

透视,使得绘画中的建筑空间和形态有了相对科学的形态,可以在教学中被利用来为学生展示特殊历史时期的建筑空间和细节。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常以描述圣经中的场景为主,虽然画家常爱以建筑空间为背景,但描绘主体往往是人物,不太会出现完整的建筑群和城市形态。但与之相对的,是欧洲大部分传统城市对建筑和街道的周全保护,使得历史研究的对象可以相互结合。

2.2 现代主义的绘画与空间

“现代艺术之父”保罗·塞尚摧毁了乔托、马萨乔以来绘画一直采用且已相当完备的焦点透视法,将固定的视点再度化为分散,同时取消视平线与透视线。他在画面上所体现出来的空间是各自独立完整、同时又被理性地规划在一起的。通过对塞尚一些静物画的分析,我们发现几乎每个物体的视角都不甚一致,这多少受到当时传至西方的中国传统山水画和日本浮世绘的空间影响[5]。

2.2.1 被分解的透视空间

在机器大生产为背景的时代,西方艺术流派显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各种画派在画面空间上的重构都多少受到了塞尚的影响。一部分画家将画面的空间深度变浅,放弃表现所谓的“立体感”。抽象派绘画完全消灭了具体的形象,将其某方面的属性提取出来,使作品变成主观和结构式的,在平面上以点、线、面和色彩表达绘画意图。这种表现手法直接影响并促成了风格派和构成主义的艺术风格,在这一批艺术家中不乏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者。

布鲁诺塞维在《现代建筑语言》中提出“四维分解法”,即将建筑维护构件分解为不同方向的壁板,通过壁板的不同组合方式重新构建建筑的各种空间。“一旦各界面被分解成各自独立的,它们就向上或向下扩大了原有盒子的范围,突破了一向用来隔断内外空间的界限……” 现代建筑大师密斯的作品很大程度受到了这些画作的影响,在巴塞罗那馆中没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封闭的外墙,它所有墙体所划分的空间中也没有一个完全封闭的空间,它的每一个空间单位都与周边空间单位相互渗透,这些单位通过相互之间的流动而产生一些模糊的空间关系[6]。这种模糊的空间关系从建筑的角度分析,除了“空间流动”还产生出另外一个概念——“透明性”。

2.2.2 “透明性”引导地从绘画到空间的教学

“透明”使人联想到一些立体派画作中色块或形象的重叠又彼此不遮挡对方的情况,戈尔杰·凯普斯在《视觉语言》中描述了透明的状态和意义:“……它们能够相互渗透,同时保证在视觉上不存在彼此破坏的情形。……透明的图形的位置是模棱两可的,人们同时看到一组交叠图像中的每一个,对于近处的图形如此,远处的也是如此。”柯林罗将透明性分成了物理透明和现象透明两种情况,物理透明无疑正是对当时建筑中最流行的玻璃幕墙最贴切的描述,而现象透明则相对较难在三维的建筑空间中实现。柯林罗在《透明性》一书中对柯布西耶的加歇别墅立面上挖空的部分做了如下描述:“……通过这种方式,勒·柯布西耶提出一个概念,即紧贴在带状玻璃后面有一条狭长的并行空间,无疑,推论可知,它进一步暗示着另一个概念——在这条狭长空间的内侧、紧挨着它的地方存在着一个界面,底层墙体、屋顶的自由墙片和内侧的墙体都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很显然,这个界面并不真实存在,它只存在于想象中,我们可以无视它、忽略它,但却不能否认它。”这个“并不真实存在”的界面即柯林罗所说的现象透明,它本身并不是实体的界面,而是由周边的其他建筑要素界定形成,我们可以透过它看到后面的一切,但它又无时不出现在我们的视觉中[7]。研究现代主义建筑的空间,不能离开对绘画的研究。正如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与他自己的画作,密斯凡德罗的巴塞罗那馆与蒙德里安的作品,画不仅描绘空间,它们直接形成了建筑空间。在现代主义建筑史的教学中,这种绘画与空间的比对、分析工作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甚至直接指导了设计教学的开展。

2.3 中国画的表现与空间

在东方,这种情况变得相对单纯,因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拥有世界其他文明所不具备的持久延续性,这种延续性直到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才被外来文明打破。早在17 世纪,西方传教士就向东方人展示了透视法,中国人当时已经意识到它的客观正确性,但是他们却并不在意。因为从东方人的角度讲,绘画并不需要完全对现实进行精确的描述[8]。

2.3.1 游动的视点和建筑空间

东方绘画的空间表现更加主观化,它所传递的空间并不是完整的三维空间,而是一种意向的视觉感知空间。中国传统绘画是视点游动的观察,在画面上表现为不同时空物象的自由组合,形成流动的、有节奏的多维空间,空间的表达不像西方注重体积和光影,而是平面抽象的表现情景交融的意象。这种不求形似只求神似的观念与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相一致。中国传统绘画时空表现的自由性体现了中国人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审美态度,在传统绘画中人对于外部自然万物始终保持着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中国人在这种平面化、具有游动性和抽象性的视觉思维里产生了一套自己的建筑营造法则。在传统的中原文化地区,上至皇宫,下至民居,空间的组织方式都是以平面为主,中国人喜爱居住在靠近地面的一层,建筑也往往只有一层,小至单体建筑大至城市,均以水平向延伸发展,很少追求垂直高度的空间。传统的院落空间就像城市的细胞,不断复制以生成庞大的城市,这种城市有着均匀的机理,像地毯一样铺开,不追求巴洛克式的层次感和放射状的中心广场。正是由于这种水平式的发展加上传统院落空间的复制,中国的空间往往生长出绵长的路径,以紫禁城为例,这条路径穿越整个宫殿甚至城市,从人的行进中将时间与空间结合在一起[9]。

2.3.2 中国画对中国建筑史教学的价值

虽然中国画并不苛责与实际对象的一致性,但不得不承认,中国人自很早就开始了大场景的山水画、风景画和园林画的创作。这些作品对于今日的古建史研究具有极重要的价值,不仅因为绘画本身的宏观描述,也由于中国古建筑和城市的不易保存和近代的破坏。在现阶段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的教学中,现存建筑的图片与模型常常占据教学案例的主体,然而,古画也能为学生了解古人的生活状态和空间场景提供帮助。有时,甚至能提供木构细节和建筑装饰细节的参考案例。在教学实践中,国画的细腻表达和对场景中氛围的描述,对于提升学生兴趣的效果更甚于遗存建筑照片[10]。

3 结语

回顾绘画空间的发展及其对建筑空间的启发是一场从客观写实到主观抽象,从静止单一到动态多样,从单层次表现到多层次重叠的过程。科学家用公式和语言描述对时间—空间的新认识,而画家用线条和色块,建筑师则使用墙体和楼板,这一系列的革新里包含着画家对世界观察方式的改变及建筑师对使用人群日益密切的关注。

而在建筑史的教授过程中,绘画能够扮演着不同方面的辅助角色,教师在传统的实例教学中,适当穿插绘画的分析、讲述,能将学生的思维与更具象的空间场景相结合,从而更全面的保障教学效果。近年来,建筑史的教学从单纯的模型和图片讲解转向了VR/AR 虚拟技术的沉浸式体验,虽然三维的模拟空间在学生对建筑的体验方面确实能提供有效的帮助,但绘画在表达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平面性上有着模型和虚拟显示不可替代的价值。由于中国传统绘画的特殊性,对于古代建筑、园林甚至人物活动的表达都十分到位,是很有价值的教学工具。

猜你喜欢

建筑史建筑学绘画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探析虚拟仿真技术在建筑史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汉代佛像空间装饰性语言特征及其成因研究以西南民族地区为例
1分钟建筑史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