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精准帮扶贫困生脱贫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1-02谯欣怡张玲玲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职业院校

谯欣怡 张玲玲

(广西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我国扶贫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这种大水漫灌式且以物质帮扶为主的扶贫方式,成效不显著,甚至是“杯水车薪”,扶贫结果难以持续或使扶贫对象养成了“等、靠、要”的思想,一旦缺少物质帮扶又陷入贫困状态。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指出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扶贫[1]。此后,习近平在多次会议上强调并进一步阐述精准扶贫理念,很好地处理了扶贫过程中“扶贫谁、谁来扶、如何扶”等相关问题[2]。由此,我国的扶贫方式由单一化逐渐转向多样化,从大水漫灌式转向“靶向性”的精心呵护[3]。从目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截至2018年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有1 660万人,比2017年年末减少1 386万人。可见,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精准扶贫仍是社会各界工作的重点。

2019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最重要的一年,是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在“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中,“发展教育脱贫一批” 就是对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对贫困生来说,他们能够通过职业教育习得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的职业技能、知识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本领,这是让他们拥有脱贫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贫困生贫困的具体情况和原因有很大差异性,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和找到职业教育精准帮扶贫困生摆脱贫困的有效对策,以使贫困生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拥有更多就业创业机会,具备持续发展能力,摆脱并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助力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 职业院校贫困生贫困现状调查

本研究目的在于为职业教育精准帮扶贫困生实现脱贫服务,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放网络问卷及个例访谈的方法,主要围绕贫困生家庭经济收入、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以及贫困生对职业教育精准帮扶的感受等因素来展开调查,从贫困生视角深入了解其贫困的原因,以便为职业教育精准施策提供帮扶。通过调查了解,贫困生贫困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经济贫困

贫困生主要生活在农村及“老、少、边、穷”地带,自然环境恶劣和地理位置偏远,制约当地农业发展,阻碍外界信息和资源的流入,导致当地经济发展极其落后,家庭经济水平低[5]。大多数家庭受传统生育观影响严重,子女多,老人也需赡养,劳动力严重不足,家庭经济负担很大。这些都使职校贫困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陷入经济贫困的主要因素。

1.2 能力贫困

贫困家庭一般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且思想意识落后,很难在教育方面对子女进行影响,或是根本不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因此,受经济和教育条件制约,贫困生在能力发展方面不乐观。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能力差,感知不到学习后的收益,逐渐丧失学习热情,或认为即使接受了职业教育,但就业形势严峻及企业对学历的要求,也没有获取好的就业机会的优势,依然摆脱不了贫困的命运,产生厌学情绪,在技术技能上得不到提高。另一方面表现为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较差,因经济贫困、社会资源贫困、人际资源贫困制约[6],贫困生有较强自卑心理,其在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适应能力较差,难以获取锻炼能力的机会。

1.3 精神贫困

精神贫困不同于物质贫困,它是一种内在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职校贫困生身心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3.1 思想意识贫困根据奥斯卡·刘易斯提出的贫困文化理论,职校贫困生长期受贫困文化影响,逐渐形成了一套贫困的思维模式。为帮扶贫困生接受教育,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帮扶政策,有效缓解了贫困生学习、生活压力,也让很多贫困生养成了“等、靠、要”的思想,甚至有贫困生认为政府应该向他们提供经济资助。还有的贫困生深受贫困束缚,想通过努力学习摆脱贫困,但迫于经济压力和自身能力匮乏,尤其是看到同专业毕业生拿着低薪从事着又脏又累的工作时,他们觉得自己没能力、没背景,再怎么努力也难以摆脱贫困,进而陷入贫困的恶圈。

1.3.2 心理活动贫困贫困生有较强的自卑感,大多数表示自己总会和身边非贫困学生比较时,会忽视自身优势,会不自信,甚至否定自己的一切。此外,贫困生还普遍具有孤僻、自尊心强等特点,部分贫困生表示在接受资助时,很在意别人是否会以异样眼光看自己。大部分贫困生表示他们渴望友谊,但又惧怕别人对自己评论,而且现在人际交往方式多样化、成本高,阻碍了他们社交。长期心理压抑、自卑状态,影响了贫困生心理健康发展。

1.3.3 道德素养贫困道德素养贫困主要有两点:一是诚信。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些贫困生为获取贫困资助,即使不贫困也提交贫困申请,挤占贫困补助名额,使真正贫困的学生得不到资助而继续处于贫困状态。二是感恩。有些贫困生受资助后,并没有把钱用于学习生活,而是用于吃喝玩乐,不懂感恩和珍惜国家和学校的资助。

2 职业教育精准帮扶贫困生脱贫存在的问题分析

职业教育在精准帮扶贫困生脱贫方面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会议上提出的“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管理”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需要我们正视不足,修正问题,以助力职业教育精准帮扶贫困生脱贫。

2.1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机制不完善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性的大工程,因其工作涉及范围广、难度大,需要政府、职业院校及企业的相互协调配合,建立一套完善的精准扶贫体系,才能使扶贫工作顺利运行并有效解决贫困问题[7]。各地经济状况、产业结构、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等不同,职业教育精准帮扶贫困生脱贫工作的落实也有差异,因此,职业院校在落实扶贫工作时没有统一的思想,往往不考虑自身情况,照搬其他院校扶贫模式,影响精准扶贫成效,这就需要完善的精准扶贫机制体系。

2.2 职业院校扶贫能力开发不足,培养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符

职业教育精准帮扶贫困生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顺利就业或创业,摆脱贫困。因此,职业院校和人才市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要理论与实践结合,根据当地产业情况和企业用人需求设置专业和实施教学,教授先进科学知识和技能,提高贫困生的市场竞争力。职业院校基础设施财政投入不足,传统教育理念仍占主导地位,职业院校缺乏完善和先进的实训设备,办学模式、办学理念缺乏创新;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严重不足,也缺乏对教师的精准培训和考核等,这都使职业教育扶贫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而且有不少职业院校在精准扶贫时,没有对就业市场进行深入了解,也没有建立健全的毕业生就业监测和反馈机制,导致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符,人才培养的质量没达到企业实际需求,学生就业和职业教育帮扶均受影响。

企业如发现贫困生能力不高又缺乏上进心,会对受帮助的贫困生产生不好的印象,就不愿意聘用受资助的贫困生,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发挥自身优势,同时也要注意贫困生的主体地位。贫困生如不能正视贫困,摆脱贫困思想,积极把握职业教育扶贫机会,努力习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提升综合素质,在就业时很难具有竞争力。

2.3 精神帮扶工作相对匮乏

物质贫困是外在贫困,通过经济资助可解决,但精神贫困是内在的,单纯依靠外界帮扶很难解决[8]。目前,职业教育在精准帮扶贫困生脱贫上取得一定成就,但主要以物质帮扶为主,忽视精神帮扶,影响职校帮扶工作的成效。

精神贫困主要指因经济贫困在思想、道德和心理上产生了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不知感恩、自卑、人际关系差等方面。通过问卷和访谈了解到精神贫困具体表现为:有些贫困生认为自己家境贫寒应受资助,但受资助后并没把钱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有些贫困生长期受资助,渐渐养成了“等、靠、要”的习惯,缺失良好的生活态度和进取精神;还有部分贫困生因自尊心强,不能正视贫困,产生心理问题,如自卑、嫉妒、畏惧交往等。

3 职业教育精准帮扶贫困生脱贫的对策建议

职业教育和贫困生脱贫有密切联系。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使其对贫困生实现脱贫有积极的作用[9],贫困生若能实事求是反映自身需求,职业院校再发挥自身优势,可以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精准施策,快速有效助力贫困生脱贫,实现自身发展。

3.1 完善职业教育精准帮扶机制,促进精准帮扶实效

对于不完善的职业教育扶贫机制,各相关主体难以整合各自的资源优势,协同发力。在执行具体扶贫工作时,如果缺乏必要的规范和指导,工作效率就会低下,扶贫成效将会不理想。完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机制涉及内容多、面广,需从全局角度统筹管理,最重要的是要明确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之间的权责利关系,促进各主体工作的连接性[10]。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国家制定和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和规范各相关单位在扶贫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用法律手段保障职业教育精准帮扶贫困生脱贫工作的开展;其次,地方政府在落实国家扶贫政策时,除做好政策宣传和解读,还要建立相关的管理机构,全面统筹各主体的工作,确保机制的畅通运转。最后,在开展扶贫工作时,要配备一定的监督、考核及评价机制,以便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合理配置资源、精准施策,杜绝“不作为”和低效帮扶的现象。

3.2 职业院校精准帮扶贫困生脱贫的应然对策

3.2.1 职业院校要根据贫困生贫困原因精准施策职业院校要成立一个专项扶贫小组,在落实国家扶贫政策前,进行政策解读与宣传,让学生全面了解扶贫政策内容和意图,让大家正视贫困,关心困难同学。对提出贫困申请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进一步了解,以确认该生是否真贫困、贫困程度及原因;对未提出申请的学生情况也要给予关注,防止遗漏贫困生或处在贫困边缘的学生。职业院校要对精准识别出的贫困生建档立卡,采取动态化管理,针对贫困原因对其精准施策,如经济贫困生,学校应给予金钱等物质上的帮助;能力贫困生,学校应给其提供充分的培训和实践机会;精神贫困生,学校应重视心理疏导,辅导员及各科老师要多和学生交流、谈心,关注学生内心活动。

3.2.2 职业院校要提升自身扶贫开发能力,注重贫困生主体地位职业院校要想精准帮扶贫困生脱贫,关键在于自身扶贫能力的开发和发挥贫困生主体地位。首先,职业院校通过配备完善的实训设备和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来提高自身扶贫能力。同时,密切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现有实训场地和设备,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培养人才,帮助贫困生顺利就业,看到脱贫希望。其次,职业院校要认识到贫困生在脱贫中的主体地位。扶贫先扶志,贫困生若自身都没强烈的脱贫意识,只凭借外界帮扶很难走出贫困。职业院校要重视贫困生思想和心理教育,让他们对脱贫有信心,还要根据贫困学生的个人兴趣和优势,进行针对性的职业培训,使他们掌握甚至熟练一种或多种技能,能够在就业或创业时拥有信心和竞争力,通过自身努力改善家庭条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自身价值。

3.3 职业院校要注重精神扶贫,激发贫困生内生动力

职业教育在扶贫中肩负扶志、扶智两大任务,同样也具有教育意义,这都跟脱贫对象的精神世界密切联系。因此,职业院校在精准帮扶贫困生脱贫中,应将心理帮扶、思想教育等融入进来,重视贫困生的精神世界[11]。首先,借助多种方式进行心理帮扶,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成立心理辅导中心、传授调节心理的方法。辅导员可以和贫困生建立朋友关系,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自主自强的意识,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其次,引导贫困生正视贫困、发现自身闪光点,鼓励和帮助贫困生学习专业知识,建立远大理想。通过扶志和扶智,激发贫困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最后,重视培养贫困生感恩、诚信、责任等方面的品质。

4 结语

职业教育因具有见效快、成果显著等特点,成为教育扶贫的一种特殊路径。职业院校精准帮扶贫困生,一方面能通过自身优势,培养一批满足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能让贫困生改善家庭现状,提高学习生活水平。研究发现,职业院校在精准帮扶贫困生脱贫过程中,虽然建立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为其提供物质帮扶,却忽视对贫困生精神帮扶。扶贫成功的关键在于扶贫主体和扶贫客体。因此,在以后的帮扶工作中,职业院校要提升自身扶贫能力,重视贫困生精神世界,先让他们思想上摆脱贫困,激发自我脱贫的主观能动性,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培训和职业规划,最终使他们顺利就业,实现自身价值,摆脱贫困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