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多层次观察中培养学生写作素养

2020-01-02

江苏教育 2020年65期
关键词:客观事物洞察细心

冯 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观察是写作智慧最重要的源泉,离开有效观察与阅读思考,写作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观察,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观察,不只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更要学会调动各种感官,多角度、多方位认识客观事物。一般而言,观察可以细分为察看、察觉与洞察三个层次。处于最低层次的是察看,察看要求仔细地看,目的是了解观察对象的全貌,明确其风向,把握其动向。基于察看,能从观察对象的种种表现中发觉其个性特点,这样的观察,就上升为察觉。洞察则是指能对观察对象的各种表象进行关联,并能找到细微变化背后的原因。在察看中积累表象素材,在察觉中厘清写作思路,在洞察中生成写作个性、形成创意,是培养学生写作素养的有益探索。

1.让事物的表象在细心察看中日益丰满。

受经验阅历的限制,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往往具有无意性、情绪性、间断性等特征。这种缺乏自主性、不连贯、不系统的观察,结果往往会见异思迁、浅尝辄止,很难对事物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对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观察目的、观察方法、观察程序进行有意识的前置性指导,引导学生在任务驱动、方法指引下走进创设的特定场景,初步学会细心察看事物。察看完毕后,让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与整理,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仔细察看事物,学生都能够有新的发现,积累大量的素材,对写作对象表象的认识就会日益丰满。对所获取的素材进行加工整理,选取精准的语言,一篇具体细腻、质感丰满的习作便很容易生成。

2.让写作思路在自我察觉中逐渐条理化。

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等因素往往会左右他们的观察行为。他们会更多地关注观察对象的奇特之处,对其他方面则缺少细心察觉,这种片面的观察反映在写作上,只能是只言片语、支离破碎。鲁迅先生认为,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细致与透彻,才好下笔。为此,条理化的写作思路,逻辑化的写作建构,不能仅停留在察看层面,还需在察看中伴随一定的思考,上升为自我察觉。

察觉融感觉与知觉为一体,察觉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基础,是思维重要支点,是聪明大脑的“加速器”。通过有意识地自我察觉,学生能够跳出事物的局部,着眼事物的全貌,发现共性事物中的个性。察看注重的是表象,而察觉则注重系统地整体感知事物。察觉比察看更深入、更透彻。因此,学生在察觉事物之后的写作,就会重点突出、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3.让写作创意在智慧洞察中自然发生。

写作创意,即创造性的想法与构思。写作创意来自真实洞察、个性表达与拓展阅读。真实洞察是写作创意之本,需要学生自觉地走进生活场域,把个人的情感、价值观融入其中。泛泛地观察并不能真正触及客观事物的本质,要沉下心来洞察事物,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嵌入到客观事物中去。创意写作需要以下三个维度的真实洞察:一是用心用情观察客观对象,有目的、有预设的观察事物,“见他人见所未见,想他人想所未想”。二是多角度观察事物,也可以多方面倾听同伴对同一事物的观察结果,抽离出写作的创意点;三是跳出事物看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利用关联充分拓展自己的想象空间。

总之,写作素养的积淀,需要学生自觉建立起观察系统,细心察看、自我察觉、洞察智慧缺一不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多方式浸润生活,多角度观察生活,用心感知自然、感悟社会,就会与有意义、有创意的言语表达不期而遇。

猜你喜欢

客观事物洞察细心
高考满分学长带你洞察数学奥秘
细心观世界,童心写丹青(2)
细心观世界,童心写丹青(3)
细心观世界,童心写丹青(4)
“洞察号”在火星
细心的外公
洞察全球数字税征管体系
汇聚全球智慧 洞察生态未来
谈我对信息的认识及在课堂上的把握
模糊语言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