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傣族土陶工艺传承及其产业化思考

2020-01-02段思禹

文化产业 2020年14期
关键词:土陶制陶陶器

◎段思禹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土陶在傣语中称为“板磨”,又称“土锅”。傣族民间自古以来就以土陶制品作为炊具和生活用品。据明朝《百夷传》记载:“民间器皿瓶、盆之类,唯陶治之。”傣族土陶的主要品种有储水的土罐,煮菜、烧水的土锅、作为饮盛器皿的茶壶、茶罐、酒壶、土碗及贮存粮食和茶叶等物品的储存器,其用途十分广泛[1]。

傣族土陶工艺世代相传,不仅在于其工艺本身,更在于其与傣族人民的日常息息相关。对传统民族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必须认识到其历史文化渊源,了解其与当地民众生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寻找、发掘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具有的社会价值,从而保持传统民族手工艺的活力。

一、德宏傣族土陶工艺

傣族传统的土陶技艺,采用的是新石器时代手工制陶的慢轮制陶方法,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在云南德宏傣族村寨,至今还少量保留着这一传统的手工制陶技艺,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陶技艺能够在傣族民众的生活中得以保留和传承,除了傣族群众日常生活所需,也与傣族宗教信仰有着紧密联系。

傣族村民信仰南传佛教,在佛教节日中往往要进行赕佛活动;赕佛所用的“缽”就是用陶制成的土碗,是赕佛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传统器皿,用来盛装供奉佛像的食物、水、钱等[2]。因为傣族土陶除了满足生活所需,还是傣族民众参加佛事活动的重要用品,其始终有用武之地,所以得以保存至今。

(一)制陶工具

傣族制陶所用的制陶工具,包括鹅卵石、锤板、木槌、转轮等。鹅卵石一般是从河边捡回的天然卵石,直径在6厘米左右,以方便一只手握住为宜。慢轮是制陶阶段的主要装置。转轮由上下两部分制成,上部分是操作用的圆盘,由石头制成,下部分是用竹筒制成的底座,用来支撑。将立轴固定在木板上,然后将两部分穿插组合,使其能够旋转起来,形成转轮。在制作过程中,手艺人一只手转动转盘,快慢便于掌握。

(二)制陶流程

1.制备陶泥。陶土的好坏是陶器烧制的基础。不是任何陶土都可以制陶,傣族制陶选用的是一种天然泥土,土质细腻杂质少、黏度好、可塑性高。陶土从山上挖回来之后,需要与沙子混合,土和沙的比例大概为2∶1,保证陶器的耐热性,防止烧裂,然后用木槌对其进行敲打,将其充分混合均匀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制胚。

2.制胚。将捶打完成的陶泥,通过揉捏制作成大小不一的圆柱形陶胚,放在牛皮上等待上转盘制作。

3.制陶。慢轮制陶最大的特点是陶器由双手的力度控制操作,不借助任何机械工具。这种方法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制陶的方法,也叫捏塑法。制作出的陶器,器型简单、器表较粗糙,但却有一种自然之美。

一般陶器的制作,要先取一个陶胚,置于转盘上,用捏塑成型和泥坨挖空相结合的方法塑出陶胚器壁的基本外形。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用手不断地塑型,一边转动转轮,一边用一小块棉布沾水后擦拭陶胚口沿,使其更加光滑,这样一个半成品泥胚就完成了。

4.敲打。经过晾晒到半干的陶器,便可进行拍打纹饰和规整器型过程了。这一过程是由手艺人用鹅卵石衬在内壁上,拍打陶器泥胚。拍打方式是用左手持卵石垫于器内不断转动,右手持锤板在陶器外壁反复拍打。每次敲打后都要晾干,这个过程大概在2到3天左右完成。无论何种拍打,都要掌握好力度大小,才有利于后期烧制。

5.装饰陶器。用竹刀等工具在半干的陶器上进行刻画,刻画的纹样在陶器表面凹下去;经过烧制,陶器表面形成一种凸凹的肌理效果。

6.晾晒。当陶器半成品完成后,直接进行倒扣晾晒,为的是充分使水分蒸发。陶器必须完全晾干,无水分才能烧制,不然在烧制过程中就容易开裂。通常采取的是自然阴干法,把陶器置于阴凉处晾干,晾干的长短视天气情况而定。

7.烧陶。傣族土陶烧制方式是无窑烧制,也就是傣族制陶工艺中的平地堆烧的烧陶方式。平地堆烧是最古老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烧陶工艺,就是将晒干的土陶堆在开阔干燥的平地上,周围裹好柴草并点燃,待柴草燃尽熄灭就完成了烧制。目前云南的傣族、彝族,海南的黎族等少数民族还在使用这种古老的方法烧制陶器[3],这种烧制方法,原料易取得,生产成本较低,一次可烧十几件至几十件大小陶器。

随着制陶业的发展,社会上的烧陶方法大部分是电烧、气烧。随着傣族特色村寨旅游的兴起和发展,傣族制陶艺人的这种古老烧陶方法逐渐受到关注。

二、德宏傣族土陶工艺传承

(一)传承现状

傣族慢轮制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农耕社会,傣族人家都会使用土陶来煮菜、煮饭。制陶还是傣族妇女在农闲时从事的一项家庭副业,以补贴家用。长期以来,制作土陶的目的主要是用于满足自我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金属、玻璃、陶瓷等产品以其方便的优势已经基本取代了陶器。另外,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的转变也使傣族土陶传承艰难。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观在改变,多去从事收入较高的工作;在现代大机器生产时代,手工慢轮制陶显然费时费力,劳动强度也相对较高;资源的匮乏也是一个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现在用来制作土陶的陶土已经越来越难找了。

面临陶土资源短缺、劳动成本高等现状,仅仅依靠个体传承形式,傣族土陶难以继续承担起傣族传统文化载体之责。

(二)传承方式

主要为家庭传承与师徒传承。在傣族传统农耕社会,制陶手工业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传承,代代相传。比如芒巷村,学习傣族土陶技艺的老人,代代相传的意识很强,以老手艺人对后辈人的传、帮、带等方式进行传授[4]。通过笔者的实地调查了解到,在政府的资助下,芒棒村建立了傣族传统制陶技艺传习点,于2017年5-6月进行了为期10天的傣族传统制陶技艺传承培训,培训师傅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叶板、岳梦团。

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土陶的社会功能逐渐被弱化,人们对其使用极少,很难实现活态传承。

(三)传承思考

傣族土陶传承,首先要保护与发展陶艺传承人。傣族土陶已是濒临消失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强化保护势在必行。要培养制陶艺人的思想观念,使其形成自觉的文化保护意识。传承中要培养一批技艺精良又具有较好创新能力和市场洞察力的陶艺人,打破以往家庭传承模式,吸收有意愿学习传统制陶工艺的社会人员。这样不仅可以打破单一方式传承的局面,同时可以融入新鲜血液。

同时,要运用数字化信息技术进行保护。收集傣族民间土陶工艺的图文书资料,形成文字档案;收集相应的制陶工艺品、制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形成实物档案;收集拍摄能反映制陶工艺发展演变的实物图像,形成图像档案;录制民间工艺流程制作技艺的视频,形成影像资料。采用数字化保护方法,尽可能地记录下这些珍贵的档案资料。

三、德宏傣族土陶工艺产业化发展

传统的土陶还没有达到专业化、产业化的阶段。进入现代社会,传统的陶器遇到了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

由于慢轮制陶是纯手工制作,生产效率和产量比较低。同时挖黏土、制作陶器的劳动强度较大,费时费力,导致人工成本较高,产品不具有价格优势。笔者了解到,在芒棒村制作的土陶,大概价格小的3-5元不等,大的10-20元左右,土陶的卖价与其所付出的劳动不成正比。手工生产本身受到现代化的冲击,很难达到产业规模。陶器的器型、纹样也都相对简单,难以充分表达傣族文化,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审美需求。

笔者通过调查和采访,认为有以下几点阻碍产业化进程的原因:第一,民众对保护传承土陶这种传统工艺文化的意识不够,对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并不期望。大部分制陶匠人为45岁以上的女性,她们平时照看家里孩子老人,下地干农活,不忙时便在家里做土陶;她们并不以土陶制作作为生活资金的主要来源,只是自己生活的一种消遣。第二,土陶的社会功能减弱,传承人积极性不高。人们现在都不用土陶来煮菜烧饭了,社会需求变少,土陶的社会功能也随之改变;以前用来盛水、煮饭、煮酸巴菜的土陶,现在用来做花盆,使其活态传承面临困境。第三,受传统技艺本身特征的影响,纯手工技艺相比较机器大生产来说,在产业化发展方面面临很多限制;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其更具有本真的价值,这也是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项手工技艺的关键所在。

四、傣族土陶工艺产业化发展路径

(一)完善傣族土陶工艺档案

对傣族土陶工艺档案进行整理,包括历史、文字、图片、纪录片等,出版相关专著、书籍,有助于充分挖掘傣族土陶工艺的历史文化内涵,提高民众认知度,提高民众的文化自觉。应建立傣族土陶手艺人保护档案,让这门技艺更好地传承。

(二)依托政策支持,充分发挥传承基地作用

近年来,旅游消费、文化消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应充分利用传承基地的空间进行手工体验与销售,探索一体的产业化运营模式,传播傣族文化、体验传统工艺的魅力;还应助于吸引创新人才参与创作,为傣族土陶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利用大众传媒,宣传傣族文化

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危机,应从市场的角度进行推广,扩大社会对传统工艺的需要[5];通过大众传媒扩大消费者群体,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土陶的工艺与文化;发挥广告的宣传引导作用,提升消费者对土陶工艺的兴趣,引导大众从土陶文化出发,感受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要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了解土陶工艺,从而增加土陶的需求量和购买量,扩大市场的销售,使生产者受益。要大力促进传承创新,促进这种模式的良性循环,从而推动土陶市场的发展。

猜你喜欢

土陶制陶陶器
湘西土陶创新发展探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土陶产品设计与创新
——评《农村艺术性民间工艺》
巧手制陶,玩出文化味——甘肃省秦安县五营初级中学陶艺社活动侧记
辽西土陶发展策略研究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浅谈制陶的艺术魅力
新砦期 猪首形陶器盖
新砦期 陶器盖
渝东南土陶馆建设的构想与旅游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