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理念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改革路径研究
——以《红楼梦》为例

2020-01-02郭孔生陈小霞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探春红楼梦思政

郭孔生 陈小霞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广东 广州:510925)

“课程思政”到底是什么?其实, “课程思政”主要是通过挖掘各类课程的价值意蕴,将意识形态教育渗透入每门课程的知识体系中,“实现课程内含价值观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同频共振,关涉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1]。” “课程思政”的提出,其实是对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反思。当前,高等教育“实用主义”思潮流行,仅仅只注重人的工具理性的一面,而忽略了人的价值理性的一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脱节。 “课程思政”就是通过课程这个主渠道,要求各类课程的老师都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高尚的思想引领,正确的价值渗透,从而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正如石书臣指出:课程思政主要是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各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去,在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与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2]。”“课程思政”的实质就是要把“育人”工作贯穿到教育全过程中,贯穿到各类课程中,贯穿到每门课程中,让所有课程、所有教师、所有力量汇集起来,形成育人合力,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各类课程最终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课程思政并不是某个领域的局部改革,而是教育观的一种革新,必然成为所有课程教育包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改革的风向标。

1 “课程思政”理念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1 高等教育适应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近几十年来,人们对于外在物质的追求已经远远超越作为“人”本身最重要特点的内在精神的追求,“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相当大。所以,“课程思政”让我们从培养“物化的人”回到培养“真正的人”上,也能让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课程平台,对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将“全员育人”的理念落实到教育的方方面面,从而让学校的各类课程、每一门课程都真正起到“全程育人”的作用。

1.2 思政课程适应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基本职业素养的人,其次才是培养具备某个领域基本知识技能的职业人。“育人”就是要求我们既注重“知识传授”,又注重“价值引领”,其中思想价值引领是本质要求,是贯穿各类各门课程的主线[2]。而传统文化教育植根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意识形态性不强,相比较而言能更容易被学生信服和接受。并且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在讲授传统经典案例的过程中,发挥思想价值的渗透与引领,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从而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1.3 传统文化教育适应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新时代,我们必须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吸收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是中华民族的根脉与灵魂,而且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基因。现代大学生因为对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不够,了解不多,作为通识教育重要组成的传统文化教育理应成为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并且通识课程改革还应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1],只有这样做,传统文化教育的隐性教育效果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1.4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强调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3]。”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一定注意“育人”与“育才”的统一,又因为“人无德不立”,所以“立德”才是“育人”的根本。 “课程思政”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要将“立德树人”理念贯彻落实到高校所有课程中,使所有的课程和教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育人”的工作。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立德树人”的宝贵智慧[5]。所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应成为课程思政改革的切入点。

2 “课程思政”理念下《红楼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为了提升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加深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们深入挖掘《红楼梦》这部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德育思想,结合高职德育的实际,并沿着以传统文化涵养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全面探索了《红楼梦》这部文学经典在高职德育实践中“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的德育渗透模式,通过“以案例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以道德情境为中心”[6]等启发式教学方式,提出了在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红楼梦》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思想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深度融合的五大路径。

2.1 融入思政元素的人生观教育课堂

融入思政元素的人生观教育课堂,就是把《红楼梦》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利用起来,把《红楼梦》中活泼的人物与灵动的故事引入到高职课堂上来。

比如,与学生谈人生、谈理想的时候,我们会讲《红楼梦》里的晴雯,晴雯这个丫鬟,她“心比天高”,却“身为下贱”。通过晴雯这个鲜活的形象,谈她的出身,谈她的身份,谈她的追求,谈她的理想,然后抛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晴雯一心想嫁给她深爱的宝玉,她的这种追求与理想好不好?你对这样的追求与理想有什么看法?你对晴雯最后的人生结局又有怎样的看法呢?通过故事,通过讨论,最终让学生明白:我们不论身处何时,身居何地,都必须拥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当然还要有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积极进取精神。但是我们的理想、我们的目标、我们的追求,都不能脱离生活的实际,更不能超越社会的现实,只有这样,我们的理想、目标和追求才能开花、结果。只有脚踏实地,积极进取,坚持不懈,我们才能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凡的成绩,在普通平淡的现实生活中,享受幸福快乐的人生。为了更深入了解晴雯的一些细节,很多学生都会阅读《红楼梦》的相关章节,这不但可以让学生在人生观与价值观方面得到深刻教育,还可以激发更多学生深度阅读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同时,老师会让同学们明白,理想、目标与追求,与人的欲望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一个人一定要有理想,但绝对不能有贪欲。理想与欲望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很不好区分。所以,在课堂上,除了让同学们进行讨论之外,我们往往还会讲《红楼梦》中贾雨村、薛蟠与贾瑞等人物典型,通过这些非常鲜活的形象,让学生们明确理想与欲望的本质区别。例如,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帮助薛蟠开脱罪名,这就是贾雨村为了保官与升官而作出的重要“抉择”,这是他仕途欲望膨胀的结果。这种欲望与理想、与目标是有绝对区别的。虽然两者长得很像,并且都指向未来,都有积极的行动,但是理想具有使命感、理智感和高尚感,在实现过程中会虑及他人,容易得到人们的肯定与赞赏;而欲望(特别是贪欲)具有投机性、侵略性和独占性,往往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占有,得到的只有反感与厌恶。

2.2 融入思政元素的生命意义追寻

生命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活出自己、活出本色、活出亮丽,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生命的阳光,让每个学生的心灵世界都充满幸福。进而,每个学生都可以把自己独特而又美丽的光彩洒向社会,并最终找到生命意义,实现“我之为我”的人生价值。这样的教育,对于一个高职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融入思政元素的生命意义追寻,就是把《红楼梦》有关生命教育的元素充分挖掘出来,把《红楼梦》这部伟大经典的作者对生命的看法、观点与态度跟同学们分享,并引申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在高职生命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要实现生命教育的目标,其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无常,让学生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让学生学会传递爱心,学会关怀别人。作为传统文化经典的《红楼梦》,在生命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红楼梦》这部伟大经典所写的其实就是“红楼一梦”。无论是“太虚幻境”,还是“真如福地”,也无论是“假作真时真亦假”,还是“无为有处有还无”,所有这变幻莫测的一切,把世间的真、假、有、无全部混在一起,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人生如梦,生命无常。

怎么样教育与引导,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无常呢?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如果你明白:一个人最宝贵、最珍惜的人或物的失去或毁灭,那是最能让一个人产生“无常”感,当然也是最能触动人的灵魂的教育方式。在这方面,作为传统经典的《红楼梦》就具有天然的优势。《红楼梦》不但详尽描述了贾家这个百年望族的衰颓和败落以及不同人生命运的沧桑变迁,而且通过故事的形式非常细致地叙述并阐释了“盛极必衰”、“月满则亏”、“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的深刻道理。不过,《红楼梦》最重要的价值远远不止这些,这部经典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对生命与灵魂的探索。《红楼梦》里描写了一个充满快乐与诗意的大观园,在那里,每一朵生命之花都非常之灿烂,但是,一场“风雨”之后,这些美丽的生命之花都纷纷“凋谢”。

我们引导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生命中,当这些最美丽、最有价值的人与物,被毁灭时的那种幻灭感与无常感。特别是这种毁灭在非人力所能挽回的时候,这种幻灭感与无常感,将会更为明显,更为深刻,更为入心入脑,当然,同学们对生命的思考就一定会更为深刻。

2.3 融入思政元素的时间意识强化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高职学生都意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又有80%的学生常常为自己不知如何利用时间与浪费时间而后悔。所以,一个高职学生最核心的自我管理能力就体现在时间管理上。在大学期间,一个大学生必须学会并掌握时间管理的技巧。时间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但又是每个人都稀有的重要资源,时间管理能力强的人,其核心竞争力也一定好。融入思政元素的时间意识强化,就是把《红楼梦》的时间观念加以分析,挖掘其中惜时意识方面的教育功能,强化学生的时间意识,让学生学会珍惜时间,管理时间。

《红楼梦》的时间观念在语言表现方面主要体现两大特点:一是在宏观时间上,体现着悠远模糊的特点,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可是作者偏偏告诉我们“无朝代年纪可考”,还告诉读者不必“拘于朝代年纪”;二是在微观时间上,体现着高度清晰的特点,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非常准确的时间,如“倏忽又是元宵佳节”,“卯正二刻我来点卯”这样的时间又是如此之精准。所以,在培养高职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时,我们主要侧重《红楼梦》微观时间教育功能的挖掘与探索,其中最突出的经典就是王熙凤对时间的管理能力。王熙凤不但是贾府的大总管,在秦可卿去世前后,王熙凤还要协理宁国府,各种事情非常多,各种工作非常忙。每个人的时间与精力都是有限的,但是,王熙凤却可以把荣国府与宁国府都管理得秩序井然。王熙凤对时间管理的能力之强,可见一斑。这值得每个同学学习与效仿。

王熙凤是如何管理她的时间的?她又是如何管理好荣宁二府的?她采取了哪些特别有效的措施?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在课后认真阅读《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中的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等相关章节。阅读完之后,学生要把原文的中的相关语句作为支撑材料,并做成PPT,在下次课到讲台上展示与答辩。这种做法,一举多得,效果非常好,学生们不但在阅读《红楼梦》这部经典的时候就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熏陶,而且在这阅读过程中明白了时间管理要有详细的计划,要有具体的措施,当然还要有良好的执行力。

2.4 融入思政元素的爱情教育引导

当下二十岁上下的大学生,正处于青春萌动的季节,正在谈情说爱的年龄,所以,高职院校里的恋爱行为也日益普遍。据我们调查发现,赞成在大学谈恋爱的同学达到了60%以上,其中正在谈恋爱的学生比例占36%。作为一名高职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正确看待、正确面对这个问题,用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高尚的爱情观与恋爱观,去正确引导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

《红楼梦》作为一部“大旨谈情”的伟大经典,在爱情观教育方面特别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跟同学们讲得最多的当然是“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金玉良缘”是指宝玉与宝钗的爱情,而“木石前盟” 则是指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因为薛宝钗的金锁上所刻的“不弃不离,芳龄永继”,与宝玉的玉上所刻“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正好组成一副非常有蕴味的对联,这就暗示了贾、薛二人结为连理的最终结局。

但是,《红楼梦》中又说:“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这是《红楼梦》第五回里《终身误》这首曲子写得明明白白的,“木石前盟”其实就是宝、黛之间最纯洁、最难得、最没有功利的红粉痴恋。他们两人,从小青梅竹马,一起长大。长大后,他们爱得深沉彻骨、爱得纯洁高尚、爱得忠贞不渝、爱得轰轰烈烈,这绝对是一出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虽然因为社会秩序,因为家庭环境,宝、黛这么纯洁感人的爱情最终成了一出悲剧。

在对学生进行爱情观教育的时候,通过“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这些爱情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爱情观,让学生明白在恋爱中,就必须保持纯洁、保持高尚,双方在两情相悦的基础之上,努力做到忠贞不渝。通过感人的故事,通过教育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爱情观。还要让学生广泛参与讨论,从而正确理解蕴含着“激情”、“承诺”、“亲密”、“忠诚”、“唯一”与“责任”等核心要素的爱情观。如果说“激情”是爱情的兴奋剂,那么“承诺”就是婚姻的保鲜剂;如果说“亲密”是爱情的提神剂,那么“忠诚”就是婚姻的防腐剂,“唯一”是爱情的稳定剂,“责任”是婚姻的镇静剂。只有激情,那是初恋;只有亲密,那是友谊;没有亲密的承诺,那是空头支票,爱情如果没有安全保障,那么时刻都有崩溃的危险;但是如果没有忠诚,那恋爱关系就难以为继,婚姻关系就容易破裂。我们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教育、引导与讨论,学生不但明白了正确爱情观的核心要素,而且明白了这些核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5 融入思政元素的职业道德定位

融入思政元素的职业道德定位,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不但是我们当前这个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生涯中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从总体上看,当前的高职学生是有理想情怀、有远大追求的一代,他们敢想、敢干、敢闯、勇于创新、积极向上。但因为他们生长在改革开放这个时代,受到多元、多变价值取向的影响,他们当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敬业精神不够、信念模糊不清、奋斗精神不足、诚信意识淡薄、协作观念不强、社会责任意识缺乏等多方面的问题。

为了帮助高职学生摆脱人生困惑,走出就业迷惘,促进自我发展,更好地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我们尝试把《红楼梦》中精彩的人物故事提炼成生动活泼的教育案例,融入到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职业道德的内容非常丰富,进行教育引导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选择,有所侧重。例如,如果讲办事效率,一定会讲王熙凤的例子;如果讲办事公道,一定会讲探春的事例;如果讲敬业精神,一定会讲平儿的例子。

首先,讲王熙凤时,我们会特别强调王熙凤的办事效率。她十七岁就当上了贾府的大管家,可以把三百多人的封建大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条。王熙凤不但是一个尽职尽责、干净利索、卓有成效的高级管理人才,而且是一个既得到长辈的认可,又得到小辈的尊重,还特别精明能干的女强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秦可卿去世后,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这件事,她这个以卓越办事效率著称的管理精英一上任,宁国府杂乱无章的局面,立即就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她这样的管理成效足以令我们当代很多企业管理者暗暗佩服。

其次,讲平儿时,我们会特别强调平儿的办事公道。平儿不但是凤姐最得力的助理兼秘书,而且是王熙凤身边最贴心的得力助手。平儿这个表现出色的助理与秘书,她不但为人正直、办事公道,而且在处事各种大小事务时也非常公平公正、不徇私情,这些突出的表现都是我们最好的教育元素。

再次,讲探春时,我们会侧重讲探春的敬业精神。探春在贾府四姐妹中,是非常聪明、做事很有分寸的人。王熙凤生病期间,协助凤姐管理贾府的就是三小姐探春。从她协理的工作情况,可以看到探春是一个非常敬业、非常有创新精神的管理者。每当探春在管理中有什么新的建议,或者要推行什么新的改革方案,探春都一定会给王熙凤作详细的汇报,这是探春的聪明之处,因为她要让王熙凤明确意识到:王熙凤才是这个大家庭的真正掌权者,我探春只是暂时的管家代理,这也是探春在分寸上把握得非常好的表现。

当然,除此之外,还要讲探春的秉公办事。最典型的就是赵国基去世后,探春只给自己的生母赵姨娘支取20两银子这个事。讲这个故事之前,首先就要给学生讲清楚探春身份,让学生明白赵姨娘就是探春的生母,而赵国基就是赵姨娘的兄弟、探春的舅舅。讲清楚了这层关系之后,才让学生就赵国基去世应该给20两银子,还是40两银子这个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因为如果按贾府惯例是应该给20两银子,但袭人母亲去世给的是40两,所以吴新登家的就想按40两支取。但是,探春最后并没有同意,还是按贾府20两银子的惯例支取,就是她的生母赵姨娘来闹事也没有改变。这个故事不但涉及秉公办事的问题,还涉及能不能以权谋私的问题。最终,让学生明白:探春并没有因自己有权而徇私,这不但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社会美德,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职业道德。

综上所述,可见像《红楼梦》这样的伟大经典,其实拥有非常多、非常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元素与资源。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思政”的改革精神,在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教育中,遵循文化自信这个方向,按照利用经典、开发经典的思路,以传统文化涵养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指针,就一定可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思政元素与教育故事。通过故事的方式,通过德育的渗透,结合当前高职学生的实际进行探索与实践,我们就一定可以更大限度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不断提升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提升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最终实现传统经典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融合。

猜你喜欢

探春红楼梦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探春:可惜不是男儿身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红楼梦》贾探春的法家人格投影探迹
探春治家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