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经济法基础》的教学实践
2020-01-02聂玉洲
聂玉洲
(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 江苏 淮安:223001)
0 引言
长时期以来,高校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处于二元运行状态。思政课程独立承担大学生意识形态、价值塑造作用;专业课程则突出“工具性”,重操作、重实践、重应用,在教学课程中往往追求“传道、授业”,却忽视“解惑”的价值,从而将教书和育人的功能人为割裂。以《经济法基础》课程为例,教师往往侧重于法条的解读,忽视其本身蕴藏的育人因素。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若干意见》,要求在发挥好思政课教学主渠道的同时,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全部教学活动当中,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本文探索如何挖掘《经济法基础》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使该课程与思政课形成“同频共振”,协同发展育人功能。
1 “课程思政”的内涵及面临的困境
1.1 “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
“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课程观。它既不是将专业课打造成思政课,也不是在思政课上嫁接专业课,不是二者物理上的相加,而是专业课和思政课的化学反应,即要在非思政理论课的其他各类课程中主动体现“思政元素”。思政教育类似于日常生活“吃盐”、“吸氧”,缺乏人文精神的课堂是乏味的。著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邱伟光教授对“课程思政”概念的阐释,即“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树立“思政担当”意识,即将思政元素嵌入专业知识点传授中;在专业课的课堂上出“思政味道”,使思政课程在专业课程平台上相互叠加,各类理论课与思政理论课一样都具备育人、育德、育心的功能,形成协调发展、协调育人效应。
1.2 “课程思政”面临的困境
(1)“课程思政”建设的认知和接纳程度不高。很多任课教师能力不足、使命和担当意识不强,不愿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参与开发“课程思政”的意愿度低。很多教师之间缺乏对话渠道、观点牴牾,没有形成合力效应。加上各门不同的课程都有各自的课程属性,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路径尚不成熟,尚未构建有效的学科思政融合体系;再者没有对“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进行有效构建;不可量化的课程思政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无法对教师形成制约和激励。
(2)“课程思政”元素难以挖掘。“课程思政”之所以难以推进,主要是很难找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契合点和共同生长点,各类专业课程各有特点,难以找到一种普遍适用的“课程思政”方法。部分教师认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学科基于客观理论实践、没有鲜明的价值取向,与思政教育关联度低、难以在课程中推行。专业课中思政资源对于缺乏思政教学实践的专业教师挑战很大,“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单靠教师个体力量,深度和广度要求都很大。以《经济法基础》为例:该课程主要是法条知识讲解和税法的核算运用介绍,没有专门的思政内容介绍,是专业技术人员和在校大学生考证用书,教材内容主要讲解实体法(包括民法和税法)和程序法,但并不等于没有思政资源可供挖掘。
2 《经济法基础》的“课程思政”内涵
《经济法基础》是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定内容。各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直接把该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讲授。主要内容有法律基础、劳动合同法和社会保险法、支付结算法组成、各税收实体法、税收征收程序法等。经济法调整的是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兼顾公平与效率、追求社会和谐价值目标,授课必然是思政教育和专业学习同步进行,可以具体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培育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坚持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坚持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备家国情怀。
(2)培养学生具备较高业务素质,掌握各类企业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纳税实务,各税种汇算清缴;掌握各种票据结算、社保缴纳,协调劳资纠纷,帮助企业规避法律风险。
(3)培养学生具有健康向上的职业素养,包括社会道德、个人道德和职业道德。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具备健全人格、思想、情感、态度、行为、心理等,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
(4)培养学生健康竞争意识。要求学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刻苦钻研,持之以恒,勤奋好学,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关注税费改革,合法筹划税负,提高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竞争能力。
3 《经济法基础》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过程
3.1 以税法改革为背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国家命运与行业前景及个人前途密不可分。2019年,我国实行个人所得税全面改革,由分类征收改为分类征收和综合征收相结合征收方法。个税改革后税负更为公平,高收入者多缴税,在原来“五险一金”专项扣除的基础上,新增“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和赡养老人等六项专项附加扣除”。新个税改革充分考虑纳税人家庭负担情况,更加强调公平、公正。缴税方法更为灵活,个人申报和单位扣缴相结合,次年汇算清缴。这些举措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为了扶持企业,企业所得税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职工教育等方面也有一系列优惠政策,充分体现了国家让利于民、扩大就业、放水养鱼的重大意义。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结合新个税改革蕴含的深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3.2 以小税种学习为背景,倡导学生关注国计民生
《经济法基础》第六章是专门关于小税种的介绍。在这一章节讲解时要特别指出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公民依法纳税,国家保护纳税人权利义务。在每一具体税种授课时可以不失时机嵌入思政元素。比如契税强调契约精神的遵守,房产税突出对于财富的调节。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在授课时可以插入对国情的介绍,培育学生保护土地资源的爱国意识。印花税本身就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环境保护税的立法改革可以同环保保护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对自然心存敬畏的意识。资源税近年来的改革则深刻反映了我国加大对资源的保护力度,在授课时候可以插入稀土资源、水资源等改革最新内容,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国策。民族产业的保护离不开关税,可以插入中美贸易摩擦这一历史事件,强调自主知识产权必须提升到国家安全层面。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重点突出“进口不征、出口不退”、强调企业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同时专款专用的附加税特点体现出国家提供城市公共资源政府职能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大国意志。
3.3 以增值税、消费税改革为背景,倡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2019年国家继续推动增值税改革、消费型增值税进一步推进,继续扩大抵扣范围、生活服务业允许加计10%抵扣,充分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消费税对货物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部分消费品再征收一道消费税。征税范围具有选择性,一般为非生产必需品;对鞭炮、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征税,倡导学生树立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和健康向上的消费方式。对贵重首饰、珠宝玉石、化妆品、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等征税,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不要盲目攀比、消费能力要和个人收入相匹配。对高能耗、高档消费品如摩托车、小汽车等征税,还可以促使居民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对烟草和酒征收重税,体现限制消费的特点,要求居民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电池和涂料纳入到新征收范围,可以同垃圾分类、绿色消费结合起来。
4 创新教学方法和载体,将“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
4.1 创新主题情境,强化课堂教学
“课程思政”实施的基础在于实践性、活动性、主动性、参与性。“课程思政”侧重于情感体验和行为锻炼,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可以注重实训与理论知识的有效融合。充分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的优势,营造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经济法基础》劳动合同法是重要的章节,这一章节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主要内容围绕劳动合同订立、合同的履行、合同的变更和转让、合同的效力、合同的担保、合同的解除和终止以及违约责任的承担等。可以分组让学生分别扮演劳资双方,围绕双方权利义务,探索在劳动合同签订时注意事项,比如试用金、劳动报酬、合同签订时点、竞业限制,发生劳动争议时模拟双方解决纠纷程序及方法。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法治经济,市场的主体都要在法治的框架下运行,可以深挖法治社会等思政元素开展德育教学。劳动法的学习过程就是法治教育的过程,一是要明确签订合同的各方地位是平等的,二是各方都要依据合同内容履行义务,三是具备契约精神。学生要知法、守法、学法、用法,让法律真正成为每个学生真诚的信仰。
4.2 以教材案例为实践平台,开展体验式教学
在实践中落实“课程思政”,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经济法基础》是初级会计师必考课程,实践性、应用型、操作性是该课程特点,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教材中的实务例题就是职业生涯中面临的实践问题。对于教材例题,尝试让学生自己去解剖麻雀、自主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所得税教学中,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对于公益性捐赠都有相关免税的优惠,尤其是个人所得税,个人在完成社会捐赠时享受免税优惠,不仅是国家给予的肯定,还能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企业所得税鼓励企业对社会进行公益性捐赠,企业对社会馈赠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之一。结合案例讨论,能够激发同学们思考个人与国家、个体与社会如何协调发展。家国情怀、职业道德、专业素养等,都可以在实务操作实践中领悟。
4.3 提升教师思政技巧,实施“嵌入式”思政教育
许多老师认可“课堂思政”,却不得其法,思政元素也就很难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好的“课堂思政”教学犹如厨师烹饪佳肴,一堂好课也应该是一盘令人垂涎的大餐,要追求色香味俱佳。教学内容犹如食材,思政元素的素材犹如佐料,教师犹如技能娴熟的大厨,把食材和佐料烹制成一盘美味的大餐。在食材、佐料、主厨以外,还取决于火候、工艺等其他因素。教师不能不讲究烹饪艺术,只管完成烹饪任务;在专业课教学中,如何将艰深、枯燥的专业课演绎成深刻的“人生大课”,为学生启明心智,是所有科任老师的共同追求。经济法调整内容兼有社会公益性和个体私利性双重特征,即既维护国家行政机关权利,又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既维护企业的权益,也维护劳动者权益;既肯定征税机关权益,又强调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既追求实体公平,又要求程序合法。经济法要求实现经济社会良性运行、协调发展,因此《经济法基础》中思政味道应该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5 课程效果
“课程思政”实施后,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形成了化学反应,课堂人文味道更加醇厚,有效地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内动力,引起学生情感上共鸣,唤起学生潜在的求知的欲望,教学效果上升明显。初级会计师等级考试通过率来看显著提高。学生不再是识记法条的机器,而是能从法理运用角度去思考。通过案例分析、分组答辩、模拟实践等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逻辑应用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通过开展“课程思政”,学生提高了法治意识、规则意识、纪律意识,对于个人行为规范的养成及班风、教风、学风的进一步好转,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