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业博物馆社会教育与科普阅读
——以中国海关博物馆为例

2020-01-02文/

新阅读 2020年9期
关键词:中国海关海关科普

文/ 李 骜

文化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如何通过社会教育与科普阅读推动先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养“文化自信”、激发全民创新创造活力,从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包括博物馆在内的文化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起到行业与社会公众沟通桥梁作用的行业博物馆成为最接近人民日常生活、最有条件进行社会教育与科普阅读推广普及的文化机构之一。

行业博物馆社会教育与科普阅读推广的可行性

行业博物馆是基于某个行业文化,某种行业工作规律及行业发展历史所构成的博物馆独特门类,是研究、收藏行业历史文化与实物,进行教育宣传的机构,受上级主管部门与文物部门双重管理,其特质性在于“行业特征”。职能的特殊性决定了行业博物馆推广科普阅读的独特性,因其与一般博物馆或文化机构的定位不同,既展示了行业的历史、文化及职业特点,也承载着行业特有的精神传承与核心价值;职能的特殊性也成为行业博物馆社会教育与科普阅读推广的独特资源,为社会公众注入富有行业特点和时代特色的文化力量。行业博物馆通过利用藏品陈列、社会教育活动、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对行业知识与文化的合理运用、巧妙宣传,使公众获得阅读享受与体验。

中国海关博物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直属的国家级行业博物馆,具有海关文物收藏保护、海关文化展示交流、海关历史研究的职能。以海关的文化、历史、职能为主体文化符号进行社会教育与科普阅读推广是海关博物馆的工作目的之一。作为“海关”在博物馆行业的代表,以及博物馆体现教育职能的表象,中国海关博物馆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机构宣传与教育职能,最大化利用行业独特历史文化知识,主动走近公众,积极有益尝试,先后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央国家机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也间接印证了行业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与全民科普阅读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行业博物馆社会教育与科普阅读的前提

对于公众而言,一个陌生行业带来的距离感,势必让他们对这个行业的认识产生较大的局限。对于行业博物馆而言,向观众宣传自己的行业不仅是行业博物馆之于行业的重要文化价值,也是其博物馆身份与职能作用的重要意义。行业博物馆推出的科普阅读是以博物馆的内容研究为内核,以科普教育和宣传为媒介,以区别于其他机构的独特内容与表现形式吸引受众、服务受众。而如何将对于公众而言略显晦涩、脱离生活经验的行业知识真正意义上地传递出去,成为行业博物馆文化传播与教育的关键。

总体而言,行业博物馆社会教育与科普阅读项目开发的基础应是以行业为本的教育观,保持行业立场、尊重行业历史,更加注重处理好公众对于行业知识的趣味性、参与性以及理解程度的关系。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拓展行业知识领域、丰富行业文化层次、加强社教宣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因此,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发和科普阅读的挖掘和推广应通过发掘该行业历史、文化、职业上的资源,为公众提供一个了解、认识该行业的大门,并以多种具有趣味性、科学性的教育形式搭设起行业与公众的联系,一方面搭建行业与公众之间的文化“桥梁”,让观众了解行业的历史、文化、职能特点,另一方面也让社会活动的参加者、科普内容的阅读者在参与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获取知识,在知识中得到成长,在成长中完善人生。

以中国海关博物馆为例,博物馆采用问题探究、观察发现、思考总结、制作与实验等多样化方法,让受众在线上、线下“走近”中国海关博物馆的过程中,近距离接触行业知识,感悟我国海关的悠久历史,发现丝绸之路与海上贸易中海关的重要作用,对海关业务的发展变化有进一步了解。在针对中小学生的专项研发中,着重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职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与合作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以课程为载体培养核心素养。这种注重“新鲜感”“趣味性”的沟通方式,成为行业博物馆社会教育与科普阅读成功与否的前提。

行业博物馆社会教育与科普阅读的关键

根据2015 年施行的《博物馆条例》第二条的规定,博物馆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的组织”。广义而言,博物馆社会教育与科普阅读是依托博物馆研究及内容而推出的陈列展览、讲解导赏、教育项目、学术交流、宣传推送等内容,将馆藏研究以“解释”为目的的多种运行方式向观众进行传播,使社会了解并利用博物馆进行“非常规”式的终身教育与多媒介科普阅读。

4G 技术的全面应用及5G 技术的改革使得信息传输、延迟等传统概念上的网络“鸿沟”不再成为限制文化机构发挥职能的障碍。根据中国海关博物馆“国门抗议实录”“听见关博”等项目的实践探索,以及各个媒体平台的调研结果分析,线下教育与阅读具有“面对面”的特征,博物馆与受众的互动性更强,体验感更强,但参与者的交通、时间成本也同样不可小觑;线上教育与阅读具有随时随地学习、阅读的特点,不受时间、空间、环境的限制,成本也相应降低。因此,“走出去”“引进来”“与时俱进”地利用新资源、新方式拓宽渠道成为行业博物馆社会教育与科普阅读推广的关键。

科普阅读探索实例分析

科普阅读推广的重点在于如何结合自身定位和受众需求,将广博深奥的科学文化知识通过相对轻松、活泼、多样的形式展现出来,达到科学知识普及、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推广、科学精神弘扬的目的。对于博物馆而言,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是最重要、最普遍地利用视觉效应进行科普阅读的场所。然而,由于专业性较强,在早期的实践探索中往往难以在科学性与普遍性之中找到平衡,无法达到预期的社会效果,实现科学普及的目标。2017 年中国海关博物馆推出“丝绸之路上的古关”临时展览,对行业知识普及与科普阅读做出了有益尝试。

于受众而言,进入博物馆的科普阅读,最重要的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主题。选择合适的角度,成为良好的博物馆阅读体验是否实现的第一个分水岭。在选择主题的过程中,中国海关博物馆“从公众有一定了解但又存在不少误解的方面出发”,着重对“那些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但并不为人所熟知的点”进行横向和纵向扩展,吸引更多受众进入博物馆、进入展厅了解科学文化知识。在具体科普内容的表现上,展览遵从“大道至简”的方针,通过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行业知识具象化、枯燥内容感性化的诠释方式,让受众在短时间内对展览内容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同时,利用普通书本阅读无法提供的空间氛围,更好地作用于受众的感官,激发和保持受众的阅读热情,加深对科学知识的解读与记忆。

创新阅读推广的工作模式是科普阅读常态化、可持续的现实需求。尤其在后疫情时代,传统的博物馆利用展览进行科学普及的方式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如何在挖掘自身资源的同时引入参与和互动,如何利用数字技术丰富阅读手段、提高阅读效果,成为行业博物馆日后发展的重点趋势。疫情期间,为切实做到“闭馆不闭展”,中国海关博物馆积极探索“线上+线下”“人+物”的科学普及工作新模式。

白岩松在《新闻周刊》中有言:“抗击新冠疫情有两个战场,一个在武汉,一个在海关。”然而,海关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却并不为人们所熟知。为了更好地为受众提供知识,中国海关博物馆策划了“一个在武汉,一个在海关”的阅读镜头背后世界的活动。每期栏目以镜头下的抗疫战线故事为基础,打破以被拍摄者为中心的普遍做法,通过阅读照片拍摄者的文字阐述,走进摄影师的世界,以第一视角观察最真实、最动人的故事。

社会教育实例分析

行业博物馆的教育形式灵活多样,与社会协同育人、提供实践教育的目的一致。博物馆教育不同于学校与机构,其本质不具备强制性导向,公众需要自行斟酌符合其兴趣的场所接受知识。以中国海关博物馆为例,来馆观众中可能有研究海关历史的学者,有对海关缉私成果感兴趣的青年,也同样有对缉私艇感兴趣的儿童,探究海关“秘境”的访客。这表明非程序性的教育方式与程序性的教育方式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兴趣关注点自主选择。区别于学校的程序性教育,行业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势必在研发过程中始终把参与者的行业兴趣放在显著的位置。

中国海关博物馆基于此开发了多层次的社会教育课程及活动,以便更好地满足各种年龄层次的观众。例如,给儿童开发的课程有“保护我的野生动物朋友”“我是防疫小卫士”等与海关重点工作及社会热点问题密切相关的海关业务知识,既充分满足了儿童的兴趣需求,也科普了“海关”行业知识。

同服务科普阅读的工作模式一样,社会教育活动也可以克服博物馆馆舍实体的束缚。2018 年,中国海关博物馆曾赴河南省鲁山县进行外展。对山区的百姓而言,他们既熟悉“海关”这一长期扶贫的组织,又对海关的实际职能感到陌生。赴乡村外展的教育形式恰好把行业博物馆的社会性、教育性发挥出来,从社教活动的形式到公众需求再到教育内容,都较好地把握了“文化扶贫”的核心内涵。除在展板阅读海关历史及现代海关业务的文字、图表、照片,还可以通过新鲜的展具、文物复制品,在科普海关知识的同时,充分地调动观众的兴趣。

中国海关博物馆作为行业博物馆,课程的形式与教育的内容随着行业的进步不断调整与变更。自“通关小达人”课程进行招募以来,课程的形式也在根据政策、职能的更新而不断地变化。例如,出入境检验检疫职能自2018 年纳入海关以来,社教课程便同步做出增加动物、植物及其制品的违禁品展示及相关限制知识的教育内容。在小关员岗位的设置上,增设温度测试等环节做到全面、完善地还原口岸一线海关关员为筑牢国境线所做出的贡献。

在推广行业科普过程中,博物馆从事社会教育的工作人员应将行业文化与观众的“胃口”有效协调。例如,在食品安全遭遇公众危机的今天,中国海关博物馆研发出“了解食品添加剂”课程,利用诙谐的语言和生动的实例讲述食品添加剂的辨识与作用。课程设计一方面针对食品安全这一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家长着重关心的社会问题进行科普,一方面也是对“谈添色变”的错误刻板印象的纠偏。行业博物馆本应该做行业教育,进出口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正是出入境检验检疫职能划归海关以后海关与公众重要的联系之一。通过有趣的添加剂实验,博物馆向公众解释合法安全的食品添加剂的原理,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的作用是该课程的教育目标。

结语

区别于传统博物馆,行业博物馆的文化背景往往与社会热点密不可分,公众对于各行各业的认知往往也是参差不齐。通过推广社会教育与科普阅读,行业博物馆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将行业知识纳入各类博物馆丰富的知识体系中,丰富我国博物馆版图的同时也增进了行业文化在公众中的影响力,更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对公共文化设施支持全民阅读、全民科普的要求。

风物长宜放眼量。面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教育与科普阅读应成为行业博物馆的重点研究对象和工作方向,力求体现国家需求、适应时代发展、研创规划实施、注重形式内涵、增强文化影响,实现知识与实践的转化,保证参与者的求知欲、趣味性、满足感。行业博物馆应根据行业特点,服务社会公众的不同需求,努力探索、不断完善,在不同文化机构的知识体系中,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社会教育与科普阅读推广道路,更好地发挥自身文化影响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精神需求、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养“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中国海关海关科普
基于区块链的中俄跨境电商海关监管模式创新研究
科普达人养成记
释疑解惑
关于未纳入海关统计的货物贸易收支统计研究
外贸企业海关合规重点提示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2013年1~12月中国花卉进口省市海关统计
中国主要进口商品量值(2013 年1-1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