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长歌》编辑手记
2020-09-07石才夫
文/ 石才夫
《湘江长歌》是关于湘江战役的报告文学集。湘江战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重要战役。经此一役,中央红军以“折损过半”的代价冲过湘江,突破了国民党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聚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的阴谋,从此西进湘黔边,开启了革命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湘江战役,在2014 年福建古田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和2019 年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的讲话中,都提起过湘江战役中“绝命后卫师”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的感人事迹,明确要求做好湘江战役烈士遗骸收殓保护工作、规划建设好纪念设施。2019 年是湘江战役85 周年。为了缅怀革命先烈,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了“纪念红军长征湘江战役85 周年主题出版项目”,《湘江长歌》是其中一本。
通过图书框架和文章编排确保新闻性。“新闻性”是报告文学的基本属性。湘江战役发生在85 年前,它的新闻价值体现在哪里,它和我们当下的生活还有没有连接?答案是肯定的。首先,通过图书的大框架来体现历史与现实的对照、传承。全书分为上、下两辑,上辑为“长歌当泣”,包括《归队——幸存的保卫员与最后的红三十四师》《1934,血战湘江的民间记忆》《一代将星李天佑》《失散红军陈正邦寻访记》《才喜界记忆》,主要记述湘江战役中的人与事,塑造红军指战员的典型形象,讴歌为理想献身的坚强意志和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朴素情怀;下辑为“红土新天”,包括《生死约定》《今日老山界》《梦想的热土——湘江战役精神的光芒照耀界首》《一幅油画托出一段历史》《永不磨灭》,讲述湘江战役旧地的新生活,体现长征精神在桂北大地上的传承,以今日美好生活的场景描述来表达对红军的感怀和追念。文章的顺序安排也依照这个大框架的逻辑,表现了湘江战役对于当下之“新”。
《湘江长歌》石才夫 主编 定价:56元漓江出版社 2019年9月
在具体文章的编排上,通过“现场感”的营造来体现文本的新闻性。“现场感”的营造,主要依靠作家的线索性文字。《湘江长歌》的多篇作品都采用了双线叙事。如《归队——幸存的保卫员与最后的红三十四师》,有两条叙事线索,一条线索是作者追述自己采访失散红军兰金甫的始末,一条线索是兰金甫回忆自己经历的湘江战役和见闻感受。《生死约定》也有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作者采访失散红军肖春发家人的经过,一条线索是肖春发在湘江战役之中和之后的经历。
以尽可能的真实为文学性奠基。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另一个基本属性,是报告文学的情感基础,包含了“准确”和“合理”两个维度。
内容要达到准确,文章的写作者是第一把关人。因此,在《湘江长歌》的三审工作中,我们特别注意考察作者本人的学科积累和相关写作经验,以确认他驾驭所写主题的能力。最初的文本中,有两篇文章都对组织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的李天佑将军进行了记述,而呈现出来的李天佑形象却差别较大,一篇是热血健谈,另一篇却是严谨寡言。经过编写团队的内部讨论,了解了李天佑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写下的笔记之后,最终统一了意见,确认了以“严谨寡言”作为本书中李天佑将军形象塑造的注脚。
为了保证内容的准确性,我们不仅充实编校团队,尽可能选入对湘江战役有一定了解的编辑,收集了多位湘江战役研究专家的相关阐述和成果,以简明课件的形式在团队内进行分享,以互相提醒,形成共识。同时,我们请到了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和中共广西区委党校的专家来对文稿进行审读,对主要史实进行了分项检查。在图书付印之前,我们还请本书的9 位作家进行了交叉阅稿。
《湘江长歌》这样的主题出版,是在与历史对话,也是立足于现实的表达,在文学之外,也做了更多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