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饮食文化产业化开发研究
——以凌云县红薯粉为例
2020-01-02周丽莉
◎周丽莉
(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 广西 百色 533000)
广西壮族饮食深受壮族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影响,取之自然、用之自然,具有原生态的特色。中国烹饪大师罗书铭曾说过:“壮族作为岭南地区的土著民族,饮食文化的形成深受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已形成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凌云县红薯粉就是广西壮族饮食产品的代表之一。近年来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扶持下,凌云县红薯粉生产及推广都有了较大发展,其影响力也在不断提高。
一、壮族饮食文化产业化开发的有利条件
首先,壮族饮食文化符合当前社会对饮食的需求。凌云县的红薯粉,最大特色就在于其不含任何添加剂,其口味更多保留了红薯的本味,也更绿色、更健康。其次,国家扶贫政策的扶持。一方面,国家扶贫政策无论是在资金方面还是技术方面,都对少数民族有较大的扶持;另一方面,饮食文化产业开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在这样的环境下,壮族饮食产业化开发能获得更多资金、技术等基础支持,这对凌云县红薯粉产业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再次,壮族饮食文化有一定的自身影响力。提起壮族美食,稍微熟悉壮族的人就会想到凌云县红薯粉,这就是一种无形的招牌。此外,壮族饮食中一些具有药理功能的美食,其影响力也比较大,“壮族饮食有很多特点,而且与医药保健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对壮医药的形成与发展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1]。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壮族饮食文化影响力之广。
二、壮族饮食文化产业化开发现状分析
“广西在开发民族饮食文化时要注重规划、加大宣传、保持特色,建立美食地标”[2]。目前整个广西壮族饮食文化的产业化开发,依靠政策支持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整体上还缺乏规模性、品牌属性和创新性。
规模性是形成产业化的一个基本属性与要求,饮食文化产业发展同样也不例外。只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优势,真正将饮食文化转化成经济价值。“目前广西壮族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仍然比较零散,缺乏明确的定位和系统的发展战略”[3]。以凌云县红薯粉开发为例,其生产加工逐渐步入正轨,近年来其市场需求逐渐提高,吸引了更多商家投资。但这些生产商一般以个体户形式独立生产为主,还未出现比较正规的大规模生产企业,没有形成专业化的生产链和形象品牌推广。这既不利于红薯粉生产技术的集中提高,也不利于红薯粉的推广销售,影响红薯粉开发的经济效益。
创新性是饮食文化产业持续实现经济价值的有效手段和法宝。就饮食材料制作工艺方面来看,目前壮族饮食文化开发仍然比较传统,比如单纯进行食品生产,工艺技术上较落后和费时费力,在对接市场快销方面容易产生产量滞后等现象,不能充分发挥市场优势。从饮食宣传销售方面来看,目前壮族饮食文化宣传销售方式仍然比较单一,比如单纯依靠食客的选择或者口碑来宣传销售。当前,凌云县红薯粉开发主要是以个体户自产自销的形式完成,宣传销售主要依靠附近地区的居民消费口碑相传推广;部分商家会利用微信等互联网手段进行贩卖,但是其影响范围还是有限的。如何提高红薯粉深加工工艺和宣传销售、实现红薯粉的健康营养价值推广,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品牌属性是饮食产业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体现在产品的独特性和价值性两个方面。目前壮族饮食文化产业开发仍处于零散自产自销状态,只有小部分产品形成了品牌意识和品牌形象。凌云县红薯粉虽然有不同厂商进行生产加工,但是从制作工艺流程、包装设计到销售推广都没有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市场名气的品牌,制约了进一步大规模和大范围推广。
三、壮族饮食文化产业化开发的策略
针对当前现状及主要问题,实现壮族饮食文化产业化开发的进一步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向入手。
(一)实现规模化开发
规模化开发,是壮族饮食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要将整个壮族地区不同饮食进行融合,实现饮食文化开发的规模化,引进各大中型食品开发企业,实现饮食文化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开发。在凌云县红薯粉开发中,一方面可以将红薯粉开发与其他饮食相结合,比如“饮食文化旅游商品包括各种饮料、快餐食品、方便食品、糖果、饮食土特产等”[4],形成不同表现形式的饮食文化产品,实现规模化开发;另一方面,可以集中凌云县域内红薯粉生产个体户的生产资源,实现技术的创新提升以及生产资源的合理调配。
此外,要注重饮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比如应在产业开发初期做好商标注册工作,也要注重生产流程的专业性保护,这是保护地域性美食、优化宣传的一个重要举措。凌云县红薯粉之所以具有一定的特色,红薯粉的加工过程也很重要。目前,凌云县大概有600个家庭小作坊进行红薯粉生产,这些小作坊在生产的具体程序上略有差异,所以生产出来的红薯粉的味道也不尽相同。但有些程序是凌云县人几百年的传承,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对于这样的程序,就可以申请知识产权保护,这对实现规模化生产有重要意义。
(二)实现创新式开发
实现创新式开发,是壮族饮食文化产业化的重要选择。“当前许多地方饮食文化的开发只是为了满足游客对异域美食的需求,他们所获得的信息和体验极其有限[5]”。饮食文化产业化的创新式开发,主要从宣传、产业输出等环节实现。
要创新宣传,扩大壮族饮食文化的影响力。应借助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如《舌尖上的中国》等饮食类文化节目的影响力就非常大;可以与电视真人秀节目合作,在节目中引入壮族饮食内容。同时,要实现饮食文化和旅游文化的结合,形成综合型文化产业。比如在壮族旅游活动中为游客推荐壮族美食,开发饮食文化参与性旅游,让游客感受壮族饮食文化特色。
(三)实现品牌式开发。
壮族饮食文化产业开发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有利条件,需要深入开发研究,塑造品牌形象。品牌创建要打造壮族文化符号,如在品牌标识设计上可以与壮族的绣球、山水和铜鼓等相关联,突出产品的特点。要利用已注册品牌加上优良的产品制作工艺和上等的原生态食材,结合多样化的宣传途径方法,与企业进行多元化开发合作,促使壮族饮食更快地被大众所喜爱和推广,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