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农户现代农业经营能力
2020-01-02王建祥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王建祥/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走过了四十年的历程,为解决农民吃饭问题、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进入工业化、后工业化经济转型发展时期,为加快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一方面要对分的环节进行再优化,对统的层次做再提高,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完善针对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小农户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传统家庭承包经营户,相对都是不成规模的小农户,往往是耕种自己承包的几亩地,生产资料归家庭所有,劳动所得归家庭所有。从经济形态上讲就是由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发展到自给自销。从句容葡萄产业小农户二十年发展实践历程来看,小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难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用工难。找人难,季节性用工更难找。费用高,一个工常规在每天100至150元,还要提供一顿午餐,一包香烟。缺技术,疏花疏果、修剪之类的技术活做不好。不安全,大多数是老龄人,自我保护能力差,出个安全事故,不仅误工,还要赔偿。
二是更新难。新品种、新技术、新理念接受能力差。参加农民培训效果有限,而每家每户都上门手把手示范也不现实。小农户普遍是种植原有老品种,一管几十年,沿袭传统生产管理方法。传统用药用肥,导致病害越来越严重。2018年,露天栽培的葡萄感染霜霉病、炭蛆病大流行,果农损失较重。
三是投入难。购买农机具,就是家里几亩田,显得单位成本过高。而没有机械作业,翻土、施肥等大强度体力活,都力不从心了。发展避雨设施栽培,高标准大棚需要投资6万元/亩,常规连栋大棚也要3万元/亩,而3、5亩的小户,一年正常经营,纯收入也就二、三万元。一次性投入过大,既舍不得,也拿不出。而露天栽培长势弱、病害多、品质差,必然是卖价低、没效益。
四是销售难。一方面小农户品种单一,没有办法去做彩色套装销售,不能满足不同喜好客户;另一方面品质管控总体较差,只能以廉价转给小商贩。同时,小规模经营也很难打出品牌来,无法获取品牌效应。
五是发展难。成长不了,不仅做不强,而且大多难以忙到钱。开发不了,想发展新品种、多品种困难,就那么大量,就这么多地。融合难,同样是因为“螺丝壳做不了道场”。没有能力、没有余地发展多业态经营,也就得不到产业链条多个环节的多重收益。
六是服务难。技术服务难。农业技术指导、推广,只能是批量组织培训。哪怕是到田头示范,也只能到合作社、家庭农场,难以到每家每户。政策支持难。所有惠农政策都有一个基本门槛。而小农户由于规模不大,往往够不上项目申报条件。即使申报条件放宽,小农户也没有实力实施农业项目。品质监管难。服务品质兴农,必须按照生产标准、把控生产投入品,全过程质量监管,但面对千家万户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解困小农户的途径
现阶段,解困小农户已经迫在眉睫。这需要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整合资源、集聚力量,共同破解小农户发展难题,跟上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步伐,让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大潮之中,使他们也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总体上讲,要从两个方面共同发力:一要优化分的环节,二要提升统的层次。牢固树立一个核心思想:带领小农户共同富裕。
一方面要主体重塑,提高生产者经营发展水平。第一位的是适度规模经营,在体量上升级换代。生产经营主体要由目前的以家庭承包土地为主转变到以流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主。要破除画地为牢、固守“一亩三分地”的传统思维,引导由于身体原因或有务工去向而没有种田意愿的农户,合理流转土地,鼓励小农户适度规模经营。要大力发展“离土不离乡”的农业服务业及涉农产业,吸纳和转移劳动力,支持农业生产者壮大规模。虽然承租土地的小农户规模扩大了,但相对于农场主、农业企业,其本质上仍然属于小农户。有了一定规模,才能有一定产出和收益,才能有一定改善生产和生活的条件。二是树立新型理念,包括生态保护、品质坚守、模式探索。从生态角度讲,节约用地用水,保护地力,保护生产环境,要从少用化肥到多用有机肥,从使用高效低毒无残留化学农药到使用生物农药、生物制剂,走环境友好发展之路。从品质角度讲,树立为消费者健康担责的理念,视品质为根本,视品质为生命,生产和奉献优质安全、口感营养俱佳的农产品。从模式角度讲,种养结合、农技与农艺结合,探索创新形式多样、循环利用的立体生产模式,向空间要效益。以农业产业自身增效,化解农产品比较效益下降,“堤内损失堤内补”。三是提升产业层次,做精做特,复合经营。向新特品种转型,顺应消费者“喜新”与“猎奇”心理,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多发展稀有品种,多发展功能性品种,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产业回报率。向优质产品转型,走品质高端、产业高效发展之路,产品做品质,产业做精致。向复合经营转型,既要做强一产,又要“接二连三”,更要“隔二连三”,大力发展农事参与、场景体验,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农业和涉农服务业。实现一产多产出,三产增收入,二产三产带一产,“又吃粽子又蘸糖”。
另一方面要组织给力,提升合作社集中统领层次。现阶段,小农户基本上都加入了不同类型的合作社,但不少农业合作社服务功能弱、统的层次低,带动能力不足。要按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要求,完善农村“统分结合”体制,就必须在优化分的环节的同时,提升统的层次。首当其冲的是要提升组织能力。要引导产业带头人创办领办合作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放大“能人效应”;同时鼓励村“两委”参办领办合作社,村“两委”相对更具公益性,更有组织力。在提升组织力的前提下,全面提升服务层次,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成效。重点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组织众包服务。对有劳动能力、有劳动意愿的小农户,不能简单化地“致富农民就是减少农民”,要引导农民以综合效益为考量,自主合理选择劳动就业去向;不能简单化将土地流转出去,而要主推新型托管模式,真正牵着小农户,同步迈入小康社会。二是拓展信用合作。小农户往往积累不足,无力购买必要的生产设施、劳动机械,扩大生产,而借贷又没有抵押物。因此,合作社要开展信用合作,破解社员融资难题。坚持自愿、互助原则,坚持社员内部、封闭运行原则。三是放大品牌效应。小农户面临的第一难题就是产品销售问题,第一期盼就是帮助销售。专业合作社要由生产合作跨入销售合作。首先要有人才。要鼓励和引导合作社通过市场化方式,聘请专业经纪人、专业经销商,挑起合作社产品销售的担子,这是为社员破解销售难的必然选择。第二要有品牌。要以合作社为主体统一打造品牌,并以合作社平台,统一品牌销售,体现社员共建共享。对于社员农户已注册的个性商标,可采用“母子”商标方式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