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述摘编 改革创新奋进
2020-04-02王维峰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委书记
王维峰/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委书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推进“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近年来,徐州市铜山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牵引,紧紧围绕乡村振兴进行谋篇布局,“三农”工作重点突出、亮点纷呈、成效明显。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要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等举措,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铜山是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围绕全区现代农业“一带一路三区”规划,突出优质稻麦、设施蔬菜、高效果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培育壮大 “四大产业板块”“四大产业集群”“四大产业融合体”。坚持质量兴农,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全面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5年内新建高标准农田20万亩以上,到2022年占耕地面积比重提高到75%以上。建设黄河故道后续工程、郑集河输水扩大工程,到2022年全区有效灌溉面积比重提高到92%以上,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到88%以上。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发挥维维集团等龙头企业作用,持续引进培育一批规模体量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而强”的行业领军企业。同时扶持“小而美”特色主体,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全区现有26个品牌入选省级名牌农产品名录,未来3至5年将重点打造2至3个国家级农业品牌,1至2个区域公用品牌,3至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深入推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在区、镇、村三级全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移动监管以及网格数字化监管,全力提升监管水平,实现生产企业100%“带证上网、带码上线、带标上市”,到2022年全区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将达到70%。强化电商企业与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对接,加强农村网络、冷链物流等设施建设,全区智慧农业应用比例达35%。
发挥园区示范带动作用,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坚持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设、企业化运营,聚力建设“三级农业园”。以建设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为抓手,为全区现代农业发展树立标杆。抓好区级精品园建设,以黄河故道现代农业产业带为引领,形成 “一镇多园”格局。围绕沿湖(微山湖)、沿河(大运河、故黄河)传统粮食主产区,开展北部“沿湖优质粮食产业园”、东部“双塔路沿线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和南部“黄河故道张集、房村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等重点工程建设。完善棠张、三堡、黄集等三个万亩“菜篮子”工程蔬菜生产基地和单集畜禽养殖集中区等,发展一湖(微山湖)、一区(塌陷区)、二线(城郊沿线、故黄河沿线)高效渔业养殖区,形成若干个规模化的产业集中发展区。大力发展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到2022年培育2个以上产值超10亿元特色产业。坚持市场取向,推进农业结构性调整。在稳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持续调优农业结构,做到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加快发展设施园艺、优质稻麦、规模生态畜牧、特色水产,做精食用菌、花卉、大蒜、板材、奶牛、蚕桑等特色产业(品),推进主导产业提质、特色产业扩面。到2022年铜山区设施农业占地面积达到4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左右。确保铜山区粮食产量稳定在80万吨以上,设施农业面积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过400亿元。
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推动农业发展持续增效。创新推行“股田制”经营改革,立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根本制度不变,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将土地经营权作为股权(一亩一股),入股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抓好生产经营管理,农户依股权获得收益。通过前期15个村2万余亩的试点,实现了土地空间利用最大化、土地产出效益最大化、农民收益最大化“三个最大化”,村集体经营收入和农产品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2019年,全区新增股田制改革试点8至10个,新增经营面积2万亩。重点培育“两类主体”:第一类是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家庭农场制、股份合作制、联耕联种制、农田托管制、农业共营制等模式,推进适度规模化经营,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运用,重点扶持发展100至600亩的家庭农场,培育一批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和绿色家庭农场,2020年全区家庭农场经营面积达到50%。第二类是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引导各类服务组织按照社会化分工,各司其职,专业协作,开展社会化服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以农民为中心建立利益联合体,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基地开发、加工技术改造,发展订单生产和流通服务业,增强带动小农户能力。创新“公司+基地+农户”“订单种植”“全程托管”“产业联盟”等农民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让农民参与生产、经营、管理环节,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价值和收益。目前,全区共有农业龙头企业84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10家,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带动农户24万户。全区备案家庭农场1500家,经营面积25万余亩,2019年列入政府优先扶持名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13家。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建设要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的要求,创新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百千万”工程,打造“城郊旅游型”“文化保护型”“山村风貌型”“水乡风情型”“田园风光型”以及其他类型的“5+N”模式,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让乡村成为美丽宜居的地方。开展好 “百村示范、千村达标、万户集中居住”的“百千万”工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划定绕城近郊区域、黄河故道沿线、微山湖沿岸、吕梁山片区四大片区,凸显乡村特色风貌。通过百村示范,引导形成村庄产业发展新业态,把生态变成摇钱树,把田园风光、湖光山色、秀美乡村变成聚宝盆。西李村、北村、紫山村等地,资源禀赋特殊,通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特色旅游,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开展新型社区和特色田园乡村创建,根据各村资源禀赋、产业形态等,分类打造“生态旅游型”“三产融合型”“特色保护型”“整治提升型”四类村庄,尊重村庄自然肌理与特色,合理利用地形,借山造势、借水造景,不挖山、不填塘。重点打造规模适中、功能齐全、产业兴旺、环境优美的30个新型农村社区;每年按剩余村总数20%左右的比例创建一批村容整洁、道路通达、环境卫生、水清岸绿、适宜居住的美丽宜居村庄,积极申报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有序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让农村成为生活便捷的地方。在全市率先实现自来水进村入户全覆盖、天燃气通到乡镇全覆盖、镇村公交全覆盖、村标准卫生室全覆盖“四个全覆盖”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户户通等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获得感强的心头事、闹心事、烦心事。完善户投放、组保洁、村收集、镇清运、区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到2022年全区所有镇(街道)全部开展全域垃圾分类试点示范。加快补齐生活品质短板,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到2022年底改厕普及率达到95%以上。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开展“水美乡村”创建,5年内完成10个“水美乡村”创建任务。加快实施农村道路“户户通”工程,着力解决村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到2022年全区实现“户户通”。
大力营造良好生态,让农村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农村美不光要有好看的村庄、整洁的房子,还要有美丽的田野。铜山把农村人居环境和发展绿色农业相结合,增强系统思维,全方位推进,让农业和农村一起美。严格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重要水源涵养区、自然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和农村河塘疏浚整治。持续推进绿色铜山建设,实施珍贵树种培育,坚持珍贵化、彩色化、效益化相统一,五年建设绿化美化乡村400个,全区林木覆盖率保持在30%以上。到2022年本区镇(街道)完成省级以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街道)创建。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到2022年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6%以上,化肥使用总量较2015年削减10%,农药使用量、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秸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率全部达标。以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为抓手,严格执行标准规范的生产行为,全面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销地准入制度、质量可追溯制度。建立统一权威的农产品追溯管理系统,加快完善镇村、农业企业、基地追溯信息平台,实施农产品“身份证”计划,建立健全“黑名单”制度,让质量成为供给侧的安全防线。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持续推进强村富民,不断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坚决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组织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实施村级集体经济“18万+”扶持计划,多种渠道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组织49家区级行政事业单位对经济薄弱村进行全覆盖结对帮扶,每个帮扶单位对所帮扶的村协调投入资金不得少于8万元,区财政按照对一般经济薄弱村每个村扶持100万元进行总体安排资金,镇级财政对所辖的一般经济薄弱村每个村扶持不少于10万元,坚持一村一策,建立村级集体增收项目库,整合实施标准化厂房、门面房、冷库、仓储、草莓大棚和标准化养殖场等项目,确保彻底消除经济薄弱村。
持续促进农民增收。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鼓励各镇(街道)围绕产业富民,多渠道争取国家和省试点政策支持,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积极推广“园区+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种养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能力,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实施党员带头富、带民富的“双带”工程,组织创业成功党员与群众结对帮扶,通过手把手传授技术、面对面介绍项目等方式,带动百姓共同富裕。全区28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320个家庭农场,党员能人领办率高达92%,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徐州率先突破2万元。深入实施富民增收“35条”和“八项富民”工程,巩固工资性收入、提高经营性收入,拓展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5年内铜山农民人均收入新增超过1万元,到2022年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到3万元。
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产业扶贫、转移就业、专业合作、资产收益、社会保障等重大扶贫举措,提高村户稳定脱贫能力。持续推进经济薄弱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兜底帮扶因病因残致贫返贫群体,推进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聚焦重点片区、重点经济薄弱村和重点低收入群体脱贫攻坚,大力实施“孝老爱亲”行动,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应享尽享”。深化就业创业扶贫,力争将有技能的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占比提高到30%以上,多形式推动创业培训“进乡村”,结合“春风行动”、校园招聘等活动,针对建档立卡低收入劳动力开展专项招聘活动,引导更多低收入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夯实基层基础。精准实施“党建+”工程,将党建与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效能提升、强村富民、基层治理紧密结合,扎实推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画好党组织引领经济发展、精准服务群众的“同心圆”。深化“党员中心户”做法,通过四方投票、五责入心、三步规范、多元赋能,拓宽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新途径。把示范带头,联系党员、联系群众,组织到户、服务到人、工作到位的“一带二联三到”做法贯穿服务始终,实现基层党建工作重心下移,凸显“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村”的中心户效应。开展“全要素网格”试点,全区1921名设岗定责的党员网格员在1260个农村网格中,实现每个网格有党组织,每名党员学习、教育、管理、服务在网格,切实把组织建到基层治理的根梢,有效解决乡村治理中矛盾化解不彻底、关心服务不及时等问题。狠抓“一核三体”运行机制建设,狠抓阳光党务、政务、村务、财务,开展村集体“三资”专项治理,严打“村霸”和黑恶势力,建立村级小微权力清单,规范28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防止公权力被私用,实现乡村治理从“有形”到“有效”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