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片石假山探索

2020-01-02◎夏

文化产业 2020年36期
关键词:石片片石贝聿铭

◎夏 天

(南京艺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9)

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院片石假山,推出“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从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得到了最初的启发,同时也受到抽象画派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西合璧的设计理念、博古通今的表现手法、革故鼎新的意境概述,创造了一件推陈出新、传统假山成功转型的作品。

一、中西合璧的设计理念

(一)《潇湘奇观图》的直接影响

总览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的整幅画面,多为连绵温润的江南群山,群山多呈三角形,临水而立、连绵不断。前山以重墨突出,后山以淡墨虚化。素雅之中,层次分明,给人以层峦叠加,山外有山之感。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院片石假山,也以重复叠加的三角形出现,突出了造型的装饰感。以白色的墙面为背景,褐色与墨色的石料前后叠加摆布,加强了设计了纵深感;远远望去,使人如同踱步在《潇湘奇观图》中,观摩着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

(二)抽象画派的内在影响

康定斯基认为,纯粹的艺术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追求表达内在和本质的感情,这与米芾提出的反归自性的观点很是接近。康定斯基的构成原理包含:色彩与形式。他认为形式主要有两种形状: 二维空间的具体对象;抽象或者纯抽象的实体。这种具有生命的抽象形体,也可以是几何形体。康定斯基的理论还进一步涉及了色彩以及纯粹构图。但从表现形式来看,米芾的绘画与康定斯基的绘画在运用抽象形式表现情感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罗斯在《园林中的自由》一文中发表过言论:“决定现代(园林)形式的要素,最好是求助于抽象艺术家。”而贝聿铭也曾说:“现代主义的设计始于抽象绘画。”由此,可以推断贝聿铭的片石假山也受到抽象画派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贝聿铭看来三角形不是简单的几何三角形,它代表了大自然的力量。这种抽象形体在他的观念里和抽象画派的观念中是相似的——即抽象形体不是单纯的形式,而是代表某种情感。

二、博古通今的表现手法

(一)传统园林假山表现手法——掇山理水

解决了理念的问题,就要付诸实践之中。明代邹迪光在《愚公古乘》中说道:“园林之胜,惟是山水二物。有山无水、有水无山具不足称胜。”古人对建造假山与水池有一套系统完备的理论方法,称为“掇山理水”之法。

掇山工程的规律包含:做法、工序、艺术处理等。首先在工程方面应注意做好基础:铺粗石、大石头,并埋石为山骨。艺术处理应创造岗、峦、洞、穴、沟、壑、坡、矶、崖、壁等等,用来模仿不同的真山真石、自然形态。这样才能富于变化地集万象于一园,巧妙地赋予观者无限遐想。

创造层次与视角(片石假山充分发挥了这一特点)是中式审美的基础,更是中式园林的基本要求。为了实现以上的内涵,现代园林仍旧摒弃不了掇山理石。运用形态、体量、功能的组合,实现无穷的臆想,从而领会到古代造园中的“园林气势与精神内核”。对传统掇山理水技法理念的继承让片石假山和苏州博物院咬合紧密。然而这样的条件还不足以让贝聿铭完成这件作品。

(二)日式枯山水造园理法——以重森三铃为例

重森三铃这位造园巨匠设计的枯山水,或许给贝聿铭更多的启发;这种把禅的意境发挥到了极致的表现形式,在苏州博物馆片石假山中都存有痕迹。重森三铃私宅中的日本枯山水—重森三玲庭园美术馆蓬莱、方丈、瀛洲、壶梁四个景观带有着他特有的风格。立石的孤立、伏石的平静、青苔线条的柔美、是现代主义与日本庭院的完美结合。所谓枯山水,就是“以砂取代水流、用石头代替岛屿”的山水庭院景观。它注重“枯寂”设计理念,并且部分景观在枯山水庭院内见不到一丝草木的痕迹。以日本京都禅院,龙安寺、南禅寺等地的枯山水为例,都可以看类似的设计手法。其庭园中的沙子看似无水却似有水,并且呈现弃流不止运动状态,笔直延伸的线表示着江河、大海的平静水面,为园林设计提供更为新颖的设计方式。

贝聿铭设计苏博片石假山吸收日本枯山水形式的具体体现为:第一,在再现自然风景方面十分凝练,传统假山的土、石、树简洁到只留下石。第二,讲究造园意境,大刀阔斧地摆布,如同梁楷的“减笔画”,寥寥几笔、逸趣横生。第二,用最朴实的材料和抽象的手法,表现出了深奥的道理。“枯山水”,以白沙象征水面,以石块象征岛屿,抽象地表现了山与水的关系。苏博的片石假山正是以黑色沙砾铺地,然而不同的是整幅石片假山前是平静的水面,微风起,泛涟漪,成倒影,日本枯山水和中国园林假山的完美结合,形成远看近看两种效果。四,最重要的是内在信仰的呈现,日本园林中的“枯山水”是禅宗美学的体现。细密温和的白砂石代表水,层层叠叠的石组象征山。推崇“侘寂”的美感,认为不对称的、不规则的、不完美的,便是美的。

经过以上几点分析,苏博片石假山极具现代感,是一件蕴含哲学之美和诗意之美的中国传统假山和日本枯山水结合的作品。

三、革故鼎新的意境概述

片石假山存在于苏博的这面白墙,一直有人存有异议,那我们思考玻璃的可行性是否存在。卢浮宫广场的玻璃结构金字塔巍然屹立于卢浮宫广场,这是为何?对玻璃有着执着偏爱的贝聿铭在设计苏博片石假山时并没有选择玻璃又是为何?

设想玻璃取代石片,出现在白墙前面,不外乎两种形式。三维立体,像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二维平面,如夏小万《山水间》以及2019年在德基美术馆展出的镜面玻璃的《千里江山》。卢浮宫广场前使用玻璃的原因分析大概有以下几点:第一,卢浮宫博物馆馆内藏有多件埃及古文物,玻璃材质比较现代,这样可以集时尚与年代感为一体;第二,采光的实用功能,完美的钢架结构得以展现;第三,环境构成因素,广场东面有方尖碑,得以呼应;第四,与石片假山遥相呼应的是对传统文脉的继承和创新;而苏州博物馆石片假山并不具备这样的现实条件。

如果用玻璃材质去替换石片,不论夏小万玻璃装置艺术《山水间》的形式还是玻璃镜面的千里江山图的形式都难以契合。第一,玻璃材质,不易保存;第二,力量单薄,环境不能提供完美的镶嵌感。另外,玻璃是人工材质,距中国文化崇尚自然的态度太远。在形式上虽然都是平面的三角形,但片石假山材质还是自然形成的,虽名为假山石,但“假山真石”。

很明显苏博石片假山的人文环境不支持以赋有如此热烈淡薄、冰脆、现代的玻璃作为载体。所以,贝聿铭设计的片石假山颠覆了在文人园林中人们对传统假山的认知,使传统假山石往前跨越了一大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猜你喜欢

石片片石贝聿铭
内向的小孩
内向的小孩
打水漂儿
亿年瓷片
千秋亭废剩青山韩陵片石在人间
千层仙台立仙翁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亿年瓷片
令卢浮宫焕发新生的现代主义建筑师贝聿铭辞世,享年102岁
贝聿铭:自信的百年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