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位一体”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
——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1-02宋田田邵冬基
刘 刚 宋田田 邵冬基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a.机械工程学院;b.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又一次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提出,“将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作为重点建设内容”的要求。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要求:“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融合,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新要求,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组织、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探索“线上+线下”多元一体的混合教学模式,已然成为当下高职思政课建设与改革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命题。
1 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变革,及其在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和交互融合,不仅推动着技术迭代、业态新生、组织变革,更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教育领域,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知识社会创新2.0模式带来了教育观念和教育技术的革命,为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学习效率的优化与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3]。在这一趋势下,基于“互联网+”形式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应运而生,趁势发展。
1.1 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0世纪末,数字化学习(E-learning)作为一种新型学习形态首先在美国出现,相关理论研究也逐步展开。美国教育部发布的相关研究报告中提出,融合学生线上数字化学习和教师线下面对面授课的混合式教学效果优于传统课堂教学。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以“课前—课中—课后”为逻辑主线,从“课程前端分析设计—课程活动与资源设计开发—课程教学评价方式设计”三个维度提出了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总体框架。沈阳师范大学李文教授从学生学习个性化特殊性需求出发,提出了混合式教学在教学环节设计上要把握必要性、便捷性的原则,避免繁琐化和复杂性。
进入21世纪以来,通过开放课件和视频公开课的融合创新,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教育教学领域引发了“一场数字海啸”。但同时,基于“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对于MOOC的反思,催生出了“后MOOC时代” 的新型教学模式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这是一种通过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融合,通过将MOOC课程内容作为课程资源或嵌入或引用的方式,构建起的一种以传统课堂与在线学习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主要着力点,引发了研究者、实践者和管理者持续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1.2 混合式教学主要理论观点
1.2.1掌握学习理论 现代教育伴随着现代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现代社会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工业化,受其影响现代教育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标准化。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化的教学资源,标准化的教学方式,标准化的考核评价,导致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上,不可能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导向,只能以中等水平的学生学习状态为参照,往往出现学习意愿和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学习意愿和能力弱的学生“吃不下”的问题,偏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结果导致学生主体间学习获得感、成就感和学习成绩出现分化和差异化。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学生成绩的正态分布并不一定就是教学的成功,相反学生成绩的偏态分布,在一定意义上而言,才是教学的成功。作为一种成功的教学范式,应该是让绝大多数智力正常学生的学习成绩达到优良。正是基于上述认识,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本杰明·布鲁姆(B.S.Bloom)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即:只要学生所需的各种学习条件具备,教学方式适恰,几乎所有心智健全的学生都可以完全掌握全部课程内容,达到优良以上的学习成绩。
掌握学习理论提出后,世界各国教育界开展了大规模的掌握学习理论实践与实验,但由于受条件所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教师教学要求统一性与学生学习需求差异性之间的矛盾,尤其处于两端的优秀学生和落后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而使该理论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教育信息化得到了迅猛发展,为学生学习需求的差异化满足提供了海量的教学资源支撑,搭建了个性化的交互平台,充分的技术保障,掌握学习理论为混合式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2.2首要教学原理 首要教学原理是由美国犹他州州立大学教授戴维·梅里尔(M. David Merrill)于2002年在美国教育技术专业杂志《教育技术》上首先提出了首要教学原理。梅里尔教授在总结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众多学习理论基础上,以促进学习者学习为宗旨,从“问题—激活—展示—应用—整合”五个方面,提出了教学首要原理。第一,只有当学习者从解决问题出发,才能促进其学习;第二,只有在激活学习者已知的知识并将其作为新知识学习的基础,才能促进其学习;第三,只有将新知识展示给学习者本身,才能促进其学习;第四,只有当学习者应用新知识,才能促进其学习;第五,只有将新知识的学习融入学习者日常的生活世界时,才能促进其学习。
这一理论的提出,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学”而服务,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协助者、促进者。
1.2.3主动学习理论 学习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对外部信息的筛选、吸收、加工、提炼的过程。近年来,通过对人认知机理的研究,知识由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最佳途径就是认知主体的主动学习。教学的效果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学的基础上的。知识是不可能“塞进”学生大脑的,即使“塞进去”了,学生记忆的保留时间是短暂的,学习效率也是低下的。为此,我们要改革传统的单向“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动起来”。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和引领者,帮助和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参与到真实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中去,在同一过程下,学生不仅通过观察与内省获得知识,而且掌握方法和训练思维,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自我超越。
1.3 混合式教学实质内涵
我们不仅要从趋势上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混合式教学变革,从理论上梳理混合式教学原理的发展脉络,更要从本质上探究这一教学变革背后的教育教学规律所在。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心灵唤醒另一个心灵。“教”是手段与形式,“育”是目的和归宿。在教学中,“教”为“学”而存,“教”为“学”而变,“教”为“学”而行。关键不在于教师教了什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教师的作用不在于“罐装”,而在于“灌溉”,在于指导、服务、建议、鼓励,抑或是适时的告诫。我们要摈弃传统机械地打包式地知识填鸭,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能力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完善,境界的提升。“教”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共鸣,思想的共振,价值的共识,责任的共担。
2 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价值意蕴
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增强思政课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思政课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目标,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一场全方位的教学革命。
2.1 教学实施的无界化
构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多种形式混合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思政课教学的时空场域边界,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传播渠道多元化,教学资源呈现方式多样性,教学组织开展形态多维度,实现了“教学端”“学习端”“资源端”“载体端”四者在时间空间上的无缝连接,更加有效地贴近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实现了整体性与个体性,同步性与异步性,独立性与互动性的有机统一。“教师不再居高临下地灌输知识,更多的是提供资源的链接,实施兴趣的激发,进行思维的引领”[4],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2 学习形态的多元化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通过网络平台的搭建,给学生提供多维度、互动性、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和服务,将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性学习由课堂拓展至网络,引导学生利用在线平台自主学习,原有的实体课堂从知识性灌输转变为引导型探究,发挥了教师答疑解惑的功能。思政课不仅是知识掌握,更是价值引领,关键在于“由知达信,由信入行”。因此,思政课的学习要由知识学习拓展至实践体验,通过实践项目的设置,实践基地的建设,引导学生进入现实情境中体验和感悟,真正做到思想上受震动,情感上得共鸣,行动上有体现。
2.3 考核评价的过程化
传统思政课考核基本是通过课堂考勤,课堂参与,课后作业,课程考试来实现,虽然操作便捷,但是对学生个体在知识学习、习惯养成、思想动态等方面关注不够,往往是为了考核而考核,考核的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通过构建“线上+线下”多元一体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课堂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过程与结果相统一,构建了形成性评价体系。学生课程的最终成绩不是教师评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平时的各项任务的完成,按图索骥式“积攒”,“以评价者的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过程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5],从而激发学习动能,提升学习效能,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获得感,提升了思政课学习的实效性。
3 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作为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高职思政课,在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中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与多元化教学手段、空间、载体的统一,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性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殊性的统一,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坚持理论学习、实践养成、全程评价的统一,真正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不断增强课程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进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和教师教学的成就感。
笔者所在的学校自2016年起,立足高职学生学情实际和人才培养目标两个实际,将国家期待、企业需求、学生诉求三个维度有机融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目标,按照“以知化信、以信化行、以评促信”的逻辑主线,初步构建了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
3.1 打造“专题统领、问题导向、生态优化”的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上,将统编教材的普遍性要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特殊性需求相结合,确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转变”的教改思路,以国家统编教材为纲,按照“看清事实、解除困惑、明白道理、增强自信”的教学理念,从学生对于自身成长和社会现实的困惑入手,开发教学专题。在专题内容的设计上,从学生的困惑入手,在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中,讲清讲透理论要点,建构了“问题导向+价值引领”的专题化理论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资源上,按照“宏观抽象的理论叙事向现实具体的形象呈现转变”思路,围绕教学专题,制作和精选生动直观的教学视频案例,围绕视频案例,设计和开发课堂互动问题和专题研讨话题。
教学实施上,按照“问题驱动+师生交互”思路,构建了以“看视频、议问题、讲理论”为教学流程的“问题链导向下的双向驱动”教学法。一方面,驱动学生“抬头看视频、动脑想问题、开口讲认识”,学生学习由“被动灌输”向“主动建构”转变;另一方面,驱动教师“聆听学生讲述、解惑学生问题、引领学生成长”,教师由机械式的“教材复述”向生动化的“价值引领”转变。
3.2 打造“项目引领、两段衔接、三方共育”的实践教学
项目开发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主线,以健全学生人格,涵养学生家国情怀,提升职业素养为指向,建构了“理想信念教育、公民品格塑造、职业素养培育”三大教学模块,将国家的人才需求、学校的教学要求与企业的用人标准三者相融合,开发实践教学项目及项目任务书,引导学生自主按照实践活动。
实施过程上,将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全过程。按照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阶段不同教学特点、教学时空、教学条件,以项目为引领,以任务为驱动,实现了思政课在学校和企业两个教学时空场域的无缝对接,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三年学制全过程。
建设机制上,汇聚学校、企业、社会三方力量,建立校内、企业、公益三大类型实践基地,打造“校企社”混编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共同开发资源,制定标准,参与教学,实现了“校社企”三方资源整合、人员聚合、评价融合。
3.3 打造“全面覆盖、过程驱动、移动互联”的评价系统
评价指标设计上,按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聚焦“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目标维度,交汇“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两个学习时空,融通“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两种学习方式,覆盖“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阶段,构建了“涵盖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以及33个观测点”的全程性学习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系统开发上,开发了“任务布置→实施指导→进度监控→成果展示→双向反馈”五方面集成创新的高职思政课学习评价系统。依托移动互联技术,增强了过程化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升了学习评价的引导性和有效性。
信息化教学手段是一根火柴,擦出教师教学的创新与创意,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乐趣。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运用,在教学资源的呈现上由“宏观向微观,理论向现实”的转化。在教学实施上由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向多元的“师生交互”转变。学生由被动的灌输者转变为主动的建构者,实现了教学向“学生中心”的回归。
作为思政课有其自身的方向性、原则性、规律性。信息化高职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从解学生实际思想之“惑”入手,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之“术”,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道”,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