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工匠型人才协同培养研究

2020-01-02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工匠校企精神

杨 建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团委,江苏 淮安 2230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定位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倡议和战略诉求,涵养“工匠精神”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俨然成为全社会的稀缺资源。质量之魂,存于匠心。“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深入骨髓的价值取向,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标杆和灵魂所在,也是实现“中国智造”和“中国质造”奋斗目标的有力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1]。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 肩负着培养工匠型人才的光荣使命和责任。

作为对接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适应和契合了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诉求,是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的体制根基。早在2015 年,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部署了现代学徒制在全国的试点工作。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面对现代学徒制这个新事物,如何在满足校政行企等相关利益者诉求的基础上,实现同频共振、协同育人,是一个崭新课题,值得追问和探讨。

1 逻辑遵循:中西方文化视域下的“工匠精神”

1.1 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工匠精神”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光辉灿烂的文化闻名于世, 瓷器、丝绸、玉器等产品本身就是质量和品质的代名词。奚仲造车、李春造桥等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鲁班更是被后人尊奉为中国土木工匠的始祖。“传统学徒制”以口口相传、目睹实操、模仿感悟为主,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授技艺,这是我国培养“工匠型人才”的缘起。到了近现代,出现了机器、工厂和现代的学校教育,“传统学徒制”开始转变为“学校制和学徒制”。纵观历史、注目今朝,技术、技能和技艺的传授往往遵循“言传身教”的自然传承。而工匠精神恰恰是在师父对徒弟“心传体知”的教育过程中一代代弘扬和传承下来。深谙与时俱进之道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近百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探索中始终秉持工匠情怀。毛泽东的精益求精、周恩来的严细精神、邓小平的精雕细刻、习近平的匠心筑梦,无不为能钻研、肯干事的人们提供了基本工作遵循。

1.2 发源于西方传统文化的“工匠精神”

西方哲学视角下的“工匠精神”,最早发源于古希腊时期。其中,“非利唯艺”的执着、纯粹情怀就是生动写照。柏拉图认为,工匠所具有的技艺与“挣钱之术”有着明显的区别,工匠制作产品不只是为了获取物质报酬,而是以追求产品自身的完美和极致为终极目标。发展到中世纪,宗教色彩的强势注入给现代化、世俗化的工作披上了一层新的神秘面纱,工匠精神被赋予更多的神学色彩,被上升为一种至高的道德义务。近代以来,随着手工业行会制度和机器大生产日渐盛行,行业标准日渐规范,技术分工、工艺流程愈加细化,工匠师傅的技艺水平大幅提高。瑞士手表之所以享誉世界,一直被消费者津津乐道,就是源于对产品的执着。放眼世界,工业强国的树立与其工匠精神的坚守紧密关联,始终追求卓越、“不将就”,摒弃“差不多”,把工匠精神融入产品的生产链和价值链各环节。

2 时代表征:新时代工匠型人才培养的维度结构

尽管工匠精神在中西方文化的表现样式上存在不同之处,但其主要价值理念还是相通的,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精益求精的美学标准、追求卓越的创新思维和自我实现的角色荣誉,依然是新时代工匠型人才的基本维度结构。

2.1 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

工匠型人才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时间的沉淀、岗位的磨砺。那么“恪守”在工匠精神培育中就显得格外重要,不能坚守初心,何以成就卓越? “若能下一番苦功,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自尔精进而不觉。”[2]曾国藩在《家训喻纪泽》中如是说。工匠精神与当下倡导和遵循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同质关联,涵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彰显出爱岗、敬业的共同价值追求。“爱岗”就是热爱工作、敬畏岗位,把自己满腔的热血和爱都奉献给工作单位,“敬业”就是要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用勤恳、认真、负责的态度干好本职工作。爱岗、敬业作为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和规范,归根结底是一种鲁班精神、孺子牛精神、钉钉子精神。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外在表现。工匠精神的重拾与重塑,不仅是对精湛技艺的复兴,更是匠人精神的传承。

2.2 精益求精的美学标准

“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3]描述的正是工匠造物时所流露出的一丝不苟、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工作状态。精益求精是指追求产品的极致品质,要做就做最好的职业态度。精益求精是“大国工匠”“金牌工人”身上都具备的一个共同特性。一个人内生“匠”的信仰,才会驱动追求“至善至美”的行动。德国的精密机械、日本的电子产品、瑞士的钟表制品等之所以能够享誉世界,正是源于把品质从99%提升到99.99%,给顾客无可挑剔的体验。所以,能成为工匠者,一般都具备美学眼光,既要注重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又要注重产品的工艺美。对照严谨规范和美学标准,工匠们反复推敲、琢磨每一个环节,最终达到“技”与“艺”的和谐统一。

2.3 追求卓越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4]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在中国古代,每一次社会的重大变革与进步,都与工匠在工具、材料的选择,技术、方法的革新方面息息相关。“尚巧”作为一种职业操守和美德,是工匠所追求的,蕴含着创造性思维的特质。传统“匠心”强调的是一种技术、工艺和经验的传承,表现的是一种价值判断与伦理要求。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元素则是新时代“大国工匠”鲜明标签。因此,新时代工匠型人才就不完全等同于传统的“唯技术论”的应用型人才。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需求日益扩大和多样化,只有继续坚守追求卓越的创新思维和攻坚克难的创新勇气,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2.4 自我实现的角色荣誉

“道”是中国古代非常复杂的一个哲学范畴,通常被解释为一种追求和信仰。技艺绝不能仅仅是局限于技,而是体悟“道”的过程,“技道合一”才是人生境界的真谛。拥有远离尘世的净土,抛弃功名利禄的欲望,承载着对从事岗位的执着与敬畏,全身心地投入到产品生产工艺当中,在品质上自然更为卓越。所以,“工匠在技术上达到巅峰,掌握了独门绝技的时候,获得的不仅仅是能力,更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5]。这种荣誉感爆棚的感觉是其他事情难以给予和媲美的。诚然,任何一种职业岗位都是一种谋生选择,但如果能把岗位当做一种工作荣耀和生命守望,尤为值得尊重。因此,我们应该时刻心怀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理念,用心用情做好每个产品。

3 现实观照:现代学徒制试点下的高职工匠型人才培养困囿

3.1 课程体系设置有待明确

现代学徒制有别于普通的职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现代的职教育人模式。在职业教育中,一般都是学校主导设置课程体系,详细制定教学目标,规划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有别于普通的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模式下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异,课程体系需要充分考虑企业需求进行设置。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对现代学徒制进行试点探索,相关政策文件并没有完善,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两种课程体系之间摇摆。试点初期,高职院校更习惯于将通用的课程体系直接嫁接于现代学徒制教学中,这种不匹配和不适用必然导致教学模式单一且缺乏实效。甚至有些高职院校不能准确区分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错误地把现代学徒制等同于企业实践。事实上,学校与企业都要充分发挥各自育人优势,共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确定教学内容、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并进行质量监控。

3.2 企业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

现代学徒制中,学校和企业是育人“双主体”。专业基础知识的讲授,学校的专任教师比较擅长,而专业技能的培训则是企业师傅的强项。所以,工匠型人才培养是不能脱离企业由学校独自完成的,必须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过程中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健全校企合作机制,是现代学徒制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现实情况显示,在当前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企业的杠杆和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在学生(学徒)的教育管理方面还有很多空白点。深究其里,原因有三:一是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体,培养工匠型人才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二是高校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导致企业失去主动权和积极性。三是学徒生涩的实践操作,在短期内并不能为企业直接创造效益,还可能给企业的正常运行造成负面影响。

3.3 “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待强化

澳大利亚 TAFE 学徒制作为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职教模式,其教师引进并不盲目要求高学历,而是更注重教师的实践经验,这给予我们很好的榜样激励和示范效应。而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大多数教师,更多的是“从学校走向学校”,缺乏在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理论知识传授较强,实践技能操作较弱,“理实一体”成为空谈和盲点。教师水平的不均衡,造就工匠型人才“难产”。有些高校为了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盲目让教师“半路出家”,下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锻炼,缺乏针对性和实操性。此外,高校对于行业精英、工匠师傅等引进相对比较滞后,往往只停留在文件中、口头上,吸纳的兼职教师水平有限且参差不齐。

3.4 工匠制度保障有待跟进

近年来,为了推动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国家遴选了一批优质且具有示范效应的高职院校进行试点工作,宏观政策性文件也陆续出台,但针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还需进一步完善政策。当下,现代学徒制的法律地位、供给主体的法律关系、校企双方的责任等都没有明确和界定。很明显,现代学徒制下校政行企各自角色职责与任务,修订人才培养目标与规范,完善工匠技艺的知识产权保护等,都需要国家来主导并予以保障。学校和企业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也要适时跟进,为工匠型人才培养保驾护航。但制度完善与修订也不要急于求成,需要综合考量各方实际情况进行“量身定做”。

4 实践进路: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工匠型人才培养的协同策略

4.1 “建”字关键,优化编制课程体系

构建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培育工匠型人才的关键。课程设置需要校企双方围绕行业发展,以合作企业和学生实际需要为依据,参考职业资格考核标准,共同编制与优化。具体可以分为四个模块:一是职业素质基础课程模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该模块培养的基本素材和基础素养,除“两课”公共教学外,其他课程教学内容及方式可灵活多变。二是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模块。该模块从岗位职业能力入手,以行业岗位基础能力为依据,通过基础知识传授和技术技能训练,为专业核心技能课提供支撑,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设置要求。三是岗位职业技能课程模块。企业每个岗位的核心能力是该模块培养的基本依据,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是培养证明,师傅带徒弟是培养模式选择。设置课程依据企业岗位需求,开发课程要服务于校企合作单位,课程考核与评价要基于岗位工作绩效。四是个性职业发展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职业发展规律,充分尊重和考虑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学生依据自身职业发展方向,规划和选择相关课程进行学习。

4.2 “导”字当先,充分调动企业参与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也是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现有基础。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一方,其关键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市场经济浪潮中,企业仍然是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最终目的。目前校企合作层次是相对松散的,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和个别就业机会可以实现,但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合作难以有效推进。因此,要提高工匠型人才产出率和合格率,企业参与积极性调动成为必然。基于此,首先,政府可以适当给予合作企业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让合作企业在参与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切身“获得感”。其次,企业要积极转变观念,认清自身在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上的劣势,积极寻求与高职院校的深度合作,扩大品牌效应。再次,推进实施企业导师责任制,注重发挥师傅、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和心传体知,提高学徒的成才率。最后,企业要充分利用行业力量,邀请业内专家开展行业高端培训,使学徒对专注的行业产生敬畏、向往与认可。总之,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关键在于适合和满足企业的需求,让企业从中获得需要的高效能、高素质人才,实现校企双方的深度融合,真正驱动企业的内生动能。

4.3 “强”字为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建设一支优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进行工匠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现代学徒制中教师和师傅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其言行举止、人格魅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徒。教师和师傅联合培养人才,既保留了学校教育的专业性,又凸显了企业师傅的实践性。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做好两个层面:一是“走出去”,完善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机制。学校选派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深造,实地了解企业运转状况和行业发展动态,并且能在课堂中灵活讲述和运用鲜活的企业案例,提高育人效果。同时,加强对到企业实践锻炼教师的过程管理,如实地走访、电话查访、阶段汇报等,并将企业实践锻炼经历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二是“引进来”,吸引企业技术骨干、社会上的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到高职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设立“大师工作坊”。对于外聘教师和企业师傅实行严格遴选制度,明确师傅的责任,提高师傅的待遇,同时加强师傅的管理和教学能力培训。“师傅带徒弟的过程中,徒弟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获取了没有信号系统甚至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隐性知识,师傅的个人经验就变成了徒弟的共享经验。”[6]

4.4 “矩”字保障,完善工匠制度体系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好坏,从国家职业教育方面的法规政策的多少与完善与否就可以做出基本判断”[7]。现代学徒制实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制定完备的工匠制度对工匠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德国“双元制”的成功,得益于德国政府对校企合作给予了足够的财政支持和立法保障。所以,我们迫切要做的是出台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匠制度,用制度规范工匠习惯,进而升华为工匠精神。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用配套管理办法和基本制度去催生工匠精神的践行,以办法和制度来保障工匠精神的落实。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制定长期投资决策时,要努力验明所有受到决策影响的利益和个人。”[8]对于高职工匠型人才培养来说,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和师傅等是利益相关者,其核心利益都需要得到尊重和保障。因此,政府首先要制定和完善具体工匠制度。从制度和法律层面完善现代学徒制下各方权益,强化工匠技艺的知识产权保护。其次,企校联合健全配套的约束和激励制度。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依据教育对象的阶段性发展特点,需要校企协同构建一套兼顾理论和实操技能的考核评价标准和规章制度。再次,打通优秀技工的上升通道,给予年轻人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工匠们享受“人生出彩的机会”。最后,以制度、规范来约束和激励学生或学徒,让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作态度内化为行为规范。

猜你喜欢

工匠校企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工匠风采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