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人才的培育研究

2020-01-02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工科人才素养

陶 然

(南宁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南宁 53029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科技革命,使我国高校工科人才的培养面临新的挑战。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的建设,培养引领未来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

在学术界不少人也对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王培良等人认为高校培养工程人才,应明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把握好市场需求方向,培养能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工程应用型人才[1];侯明艳等人基于教学模式视角,主张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2];龙奋杰等人更看重新工科背景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认为新型工程人才不仅需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而且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背景[3]。当前,高校正积极开展新工科的建设,但不可否认的是,高校在工程人才的培养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无法适应新工科建设的要求。因此,本文针对新工科建设的要求,分析现阶段高校工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育路径。

一、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工程人才培养内涵

(一)新工科建设的基本内涵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将新工科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4]。新工科代表的是最新的产业或行业发展方向,指的是正在形成或将要形成的新的工程学科[5]。因此,新工科的建设着力点在于应对新一轮的产业革命,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培养适应行业发展方向的工程人才,同时催生新技术、新产业[6]。作为地方高校,新工科的建设就是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行业变化的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实现工程教育强国的目标而奋斗。

(二)新工科背景下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

1.国家战略层面:服务国家战略要求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教育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应是高校培养人才要思考的首要问题。”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有坚定的信仰,是否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事关国家发展,其意义重大。我国目前正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希望通过“三步走”的战略逐步提升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的行列。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大量高素质工程人才共同努力。高校应树立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理念,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型创新工程人才,为我国实现制造强国战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社会需求层面:顺应经济发展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工科已不适应新时代下各行业的需求。在各类高新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以新能源、互联网、先进制造、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生物与基因为核心,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悄然来临[7]。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国一直重视工程教育,在规模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人员受教育年限仍存在不足,专业能力不强[8]。因此,在新工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弥补我国制造业人员素质的短板。这对工程人才的培育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新型工程人才做出预测,培养能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3.个人价值层面: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李培根院士认为,“新工科”人才要多一点“形而上”,加强问道与思考,培养自身人文素养[9]。当前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科技产业不再是一堆冷冰冰的机器,科技也有了自己的温度,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道德问题。因此,工程人才需要培育自身的人文素养,在关注现实需求的同时, 还要思考此类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究竟是否有益,让技术与社会进步发展并行不悖、相得益彰[10]。此外,工程人才应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应对今后产业升级和科技革命,为自身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现存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教育理念导致应用能力缺失

我国高校在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存在误区,未能区分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教学模式上过分强调理论性,把工程人才往学术型人才方向引领。2017年“两会”期间,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院士在提案中提及,中国工程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目前高校存在工科学生实践教学不足,尤其是一线生产的实践训练不足,缺乏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11]。此外,部分高校的学生实践环节流于形式。一方面,学校本身对于实践环节重视程度不够,意识淡薄。另一方面,企业会出于安全和生产效率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往往不愿意接收高校学生的实习锻炼,即便接收学生进行实习,也不让学生参与一线生产,使得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锻炼。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停留在理论阶段,未能进行充足的实践教育,导致应用能力不强。

(二)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及课程设置偏离行业需求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人才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同时也需要具有掌握新科技的能力,以适应行业发展要求。据《全球竞争力报告(2016—2017)》显示,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可用性”指标中,排名第30位,而美国排名第2位,日本排名第3位,我国与世界工业强国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12]。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国高校当前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存在滞后性,与相关行业的要求不匹配,无法适应行业需求。高校对于课程结构和内容的研究存在缺失,教学改革缓慢,未能跟上社会发展步伐。此外,部分高校在专业的设置上没能适应行业需求,与社会脱节,导致学生就业困难。

(三)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要求

师资是高校重要的资源,一个学校的优劣往往可以通过师资力量权衡。目前,工程人才的培育上,部分地方高校的师资力量不充足、不均衡。其一,教师数量不足。在高校扩招后,很多地方高校或多或少存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一些高校的教师课堂上需要面对大量学生,有时多达百人。理论课程尚且可以,但在实践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面对大量学生,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实践指导只能敷衍了事。其二,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我国高校许多教师先在高校学习然后到高校工作,基本没有工程工作经验。同时,高校老师忙于应付学校的科研评定要求,无暇分身参与具体工程项目建设,影响自身专业经验的提升。

据统计,目前中国五矿从波铜集团的进口额占中国从波兰进口总额的40%至60%,截至2018年10月,中国五矿自波铜集团采购电解铜数量超过100万t,合同总金额计近60亿美元。其中,2018年当年,中国五矿采购自波铜集团的货物合同金额首次达到约6亿美元。双方持久稳定的合作极大地拉近了两国经贸关系,支撑了中波两国经贸交往的可持续发展。

三、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工程人才的培育路径

(一)对接地方需求,优化培养方案

新工科背景下,对于工程人才的培养有了新的要求。高校应优化自身培养方案,顺应社会和行业的发展要求,加大实践力度,着重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以适应行业单位的需求。

1.动态确立培养目标

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相互支撑、紧密相连,工程教育为新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也必然要求工程教育与之相适应[11]。高校应紧密联系行业需求,结合自身学科设置及专业特性,通过对未来社会需求的分析和预测,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及改革。针对专业设置与社会脱节的情况,应积极研究目前行业发展动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及时调整滞后性专业,围绕行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构建地方性特色专业,使专业培养目标对接地区发展要求。

2.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模式下,老师向学生单向传输的方式使得师生之间存在距离,不利于师生间互动交流,学生创新思维缺失。针对上述问题,地方高校应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探索“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新模式,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创新实践项目,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教师以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3.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调整教学课程的设置及内容,将最新的行业技术及时纳入教学计划,确保学生了解企业用人要求,锻炼自身专业能力。例如在金工实习中,基于传统实习模式,引入新材料、技术、工艺等,引导学生实践现代制造技术。同时改革过去以单一技能训练为主的模式,结合现代行业需求,着力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此外,应该加大力度引入通识教育。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工学院院长Louis Phee教授认为学科交叉是未来的趋势,多学科的融合学习有助于工程人才的综合素养的提升[13]。

(二)转变理念,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工程人才的培养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在学有所成后,要进入相关行业,发挥自身价值。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高校应及时转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理念,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实践教学,以帮助学生锻炼实践能力,塑造自身专业素养,适应相关行业发展新要求。

1.以创新技术大赛为抓手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高校教学应将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课内教学向课外拓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实践、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技能大赛,并以此为抓手,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专业学科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

2.依托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搭建实训平台

结合相关专业特点,开展相关创新创业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专业特长来进行实践,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以此类活动为依托,组建相应实训平台,强化学生专业能力。

3.通过校企合作构建实习平台

一方面,通过和企业合作,组建相关实验室,将企业先进的技术和专业性知识带到高校,使学生能便捷地接触到相关行业的专业技术和技能,了解行业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能力。另一方面,加大实践实习力度,让学生去相关行业进行实习,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4.建设兴趣社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才的培养同样应结合个人的兴趣。高校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集中有共同兴趣的同学,一起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社团。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进行学术探讨与实践,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

(三)强化师资力量,多元主体共同培养

新工科建设适应时代要求,其培育的行业尖端人才,为我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供了人才保障。而培育人才的基础就是拥有大量优秀的教师。作为高校而言,应着力建设师资队伍,为培养人才奠定基础。

1.大力引进优秀教师

师资的充足与否,对教学的好坏有决定性的作用。目前,部分高校师资力量短缺,急需加大力度引进优秀教师,充足的师资力量是后期开展专业教学的基础保障,师资的引进应作为高校的工作重心之一。

2.建立“三师型”(教师、工程师、职业导师)师资队伍

要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工程人才,一支专业素养强大的师资队伍必不可少。高校应重点培养专业教师的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通过出台激励政策,鼓励青年教师深入企业锻炼,到一线参与工程实践,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管理咨询,打造“校企结合、实践有力、多元融入、互补提升”的优秀教师团队[14]。

3.引进兼职教师

在相关行业企业中选取一部分优秀的一线专业技术人员,聘请他们担任兼职教师,承担部分实践课程的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了解专业工程项目,增加工程经验,今后能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一线工作,学习专业技术能力,提前体验企业工作。

猜你喜欢

工科人才素养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人才云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