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2020-01-02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微信时代政治

马 松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师范学院, 河南 三门峡 472000)

微时代,各种“微量元素” 正以无“微”不至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学习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如何在微时代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微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严峻挑战

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微媒介的不断涌现,对微时代的研究不断加强。学界对微时代的概念阐述没有统一的观点,虽在分析角度上略有不同,但也有很多相通之处。刘佳认为微时代是指以信息网络技术变革与创新为内在驱动,以主体性叙事和信息交互为基本特征,以微型移动终端为传媒媒介,综合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影音技术、图文技术等手段,面向多元社会主体进行的,以高效、及时、互动、便捷为主要特点的传播时代[1]。石筠认为微时代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数字通信技术为基础,通过新型、便捷的移动智能终端,运用文字、语音、图像、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简洁高效、即时互动的信息传播时代[2]。

微时代是以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支持,伴随着各类微媒介的出现而产生的。随着人类社会网络化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微时代从最初的以微博、微小说、微信为代表,发展到现在的微电影、微视频、App、抖音、微支付、微商及各类小程序等,一切与“微”相关的概念和行为都被囊括到微时代的范畴,让微时代的内涵变得愈加丰富。微时代是一个“蕴涵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3]。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逐年递增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微时代以其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冲击力强、传播内容多元化等特点,将在更细、更深、更广的范围内改变人们生活。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年2月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4]。在中国网民中,青少年占有庞大的比例。《2018 微信数据报告》表明,微信月活用户有 10.8亿多;微博 2018 年度盛典“V 影响力峰会”公布,微博月活用户4.46 亿,日活用户超过 2 亿;《2018 抖音大数据报告》显示抖音国内月活用户数突破 5 亿,国内日活用户突破 2.5 亿。两微一抖每日的日活用户达15.3亿[5]。目前,“90后”“00后”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是当今互联网时代各类网络社交平台的流量主力。

对于高校而言,微时代各类微媒介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崭新的平台,带来了一定的便捷性。例如,高校依托平台建立的QQ群、微信群及时做好工作的上传下达,成本低,速度快。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及时宣传活动或现场直播,让更广泛的人群看到活动的成效。利用学习通、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利用手机学习有关知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

与此同时,微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例如,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已经普及,也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方式。大学生通过手机上网聊天交友、学习娱乐、点餐出行、购物支付等,可谓“一机在手,万事无忧”。强大的功能也极大增强了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手机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几乎寸步不离,导致诸多不利影响。首先,网络是一个极度自由的世界,微媒体平台传播的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导致微媒体中的信息良莠不齐,高雅与低俗并存,积极与颓废同在。特别是网络宣扬的色情、暴力、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严重侵蚀大学生的思想,危害大学生健康成长。其次,网络多元文化思想影响大学生价值思维,冲击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对网络多元文化的传播和影响,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少数大学生急功近利,好逸恶劳,不思进取,在网络游戏和偶像剧中享受片刻的快感,不以科学家和英雄为榜样,而是争当网红,想要一夜成名;一些大学生享乐主义思想严重,在校期间拿着父母给的生活费过度享乐,超前消费。再次,微时代让很多大学生逐渐沦为“手机控”和“低头族”,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如今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无论教师如何谆谆教导,最终却收效甚微。晚上学生回到宿舍依然在玩手机,他们沉浸在自己的网络世界里,忽略了同学之间正常的人际交流,久而久之,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二、微时代背景下利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亲和力,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亲和力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思政课教师,他们以高高在上的地位向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形式比较单一,师生地位不平等。对学生而言,他们被动地接受教育,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再加上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论性较强,很难被大学生接受并得到认同。而微时代各类新媒体平台为加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各类微平台为媒介,彼此之间地位平等,形式由我说你听的单一方式变为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多种教育元素为一体的多媒体视听体验,采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话语方式,对大学生而言更具有生动性和亲和力,无论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更容易接受。另外,微博、微信等信息的裂变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在时空上的限制,其影响力和覆盖面也更大更广。

(二)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讲话中强调:“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6]一个人从小树立崇高的远大理想,对未来的人生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无论是周恩来从小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还是马克思在中学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确立“为人类解放而不懈奋斗”的宏伟目标,都对他们未来所从事的伟大事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大学生确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7]。面对网络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和渗透,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开始动摇,缺乏学习动机,迷失人生方向,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白白浪费宝贵时光。如果一味单向地进行理论灌输,又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教育优势,将“高大上”的抽象理论和教育元素巧妙地融入精心设计制作的网络文化产品之中,让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并自觉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从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

(三)有助于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西方意识形态和各种不良价值观通过网络畅通无阻地传播,让大学生摒弃中华民族勤俭节约、崇德向善、无私奉献等传统美德,一些大学生变得自私自利、拜金享乐。例如,一些大学生为了追求过度享乐,不惜通过网贷满足超前消费的欲望,最终走上一条不归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8]。当学生沉迷虚拟世界之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时难以奏效,不妨利用大学生喜欢上网学习和接收信息的特点,围绕重大传统节日,借助各类微媒体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无声细语默默滋养学生心田,使大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感染,从而匡正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微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在微时代,无人不“微”、无时不“微”、无“微”不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将与“微时代”衍生出的各种“微元素”长期共存,并不断催生出更新、更多、更快的“化学反应”。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主战场,要始终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加强人文关怀,充分利用校园各类微平台,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新媒体素养,找好切入点和着力点,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深入融合的规律,以“微”思维,开展“微”活动,实现“微”心愿,全方面、多层次地满足青年“微”需求。

(一)打造微平台,创造高质量的网络文化产品

目前,微博、微信、抖音在大学校园深受大学生喜爱和追捧,为了适应微时代大学生的微需求,高校要与时俱进,以“两微一抖”为媒介,打造新媒体平台,创造高水平、高质量的网络文化产品,以新而微的形式赢得青年的喜欢。目前,各高校大多已经建立了新媒体中心,并配备了高端新媒体设备。一般而言,高校新媒体中心代表着一个学校新媒体的最高水平,也拥有最高的资源配备,对全校各级新媒体平台都起到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但是,面对大学生不断丰富的“微需求”,高质量的网络文化产品严重不足。因此,高校要依托校园“网络大V”和动漫、文学、摄影等相关社团的学生骨干,以大学校园文化生活为素材,联手打造青年喜闻乐见的原创微视频、微电影、微小说、微访谈等系列网络文化产品,以新颖的形式讲好校园好故事,借助微平台进行发布,积极打造校园新媒体“微品牌”,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校园“微势力”,不断扩大“微媒体”在校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发展微队伍,不断扩大网络宣传覆盖面

基于微平台,建立一支素质过硬、政治坚定的新媒体队伍,对提高网络文化产品质量、扩大网络宣传覆盖面至关重要。首先,要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校—院—班”三级网络宣传队伍,负责各部门新媒体平台的日常运营,确保立体化、全方位有效覆盖。其次,微队伍成员要吸纳全校各级学生干部队伍中的高素质网络宣传精英以及与新媒体相关的计算机、动漫、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同学,并加强对各级新媒体组织的培训与管理,提高团队成员的新媒体素养,把握传播规律,学会利用各类微媒介的评论、点赞、转发功能,扩大传播范围。最后,要健全新媒体队伍的激励机制。各级新媒体机构要结合实际制订制度,以能力培养、荣誉表彰、评优表先、物质奖励、就业保障等多种手段为微队伍的健康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坚强保障。

(三)转变微思维,牢牢把握校园网络阵地话语权

网络多元文化通过各类微媒介交织碰撞,对大学生的影响愈加深刻,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更多挑战和机遇。面对新形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互联网思维,更新教育观念,转变传统的“防”“堵”“截”等思维方式,主动学习研究各类微媒介,加强与学生线上线下的沟通,不断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其次,互联网的开放性可以满足大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各类信息的需求。然而,网络信息真假难辨,极易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在网络时代,网民与信息传播者的身份地位是对等的,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要转变以往高高在上的教育姿态,以情理交融的话语方式与大学生进行交流[9],变我说你听的单向灌输为真情实意的生动表达,借助线下的活动和线上的网络平台,以真实感人的故事、透彻的学理分析、喜闻乐见的形式,在交流与互动中使青年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认同传达的主流价值观。

(四)重视微意见,加强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

当今智能手机普及,移动阅读已成为大学生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渠道。微博、QQ、微信、抖音以及各类微视频App已然成为大学生娱乐交友、情绪宣泄、发表自我主张的重要场所。一些人甚至利用微平台成为当下“网红”,粉丝高达数百万和数十万不等,影响力不容小觑。他们的意见和思想表达能够在短时间影响众多青年粉丝,成为众人追捧拥戴的网络意见领袖。“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创新需要培育‘意见领袖’,发挥‘网红正能量’,彰显话语助推力。”[10]因此,微时代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日常教育管理外,也要高度重视校园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加强教育和引导,使这些“微”人才在网络“自嗨”中获得众星捧月快感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舆论价值导向,自觉肩负传播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的使命和责任,杜绝宣扬封建迷信、色情低俗和拜金主义思想,与校园官方微平台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五)设计微活动,丰富和创新繁荣校园文化的载体

各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在繁荣大学校园文化的同时,也成为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发展特长、张扬个性、涵育品格、提高素质的重要载体,能够吸引大学生在观赏、参与、体验中受到无形的教育。因此高校在开展活动时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要求,创新活动载体。开展活动不能只是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声势很大,最后草草收场,顾头不顾尾。要对每场活动及时总结,并多收集青年的想法和建议,让活动更加有声有色、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这里所说的“微”活动,并不是指活动的大小,更加强调“活动”的精致度,让微活动如一缕春风滋润学生的心田,启迪学生的心智,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六)实现微融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7]结合高校实际,微时代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加强“两个融合”,即线上线下活动的融合和各类“微媒介”的深度融合,才能在最大范围内及时将“微教育”渗透到校园各个角落,形成最大育人合力。例如,在举办晚会的时候,要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以视频直播的形式同步宣传报道,扩大活动影响力。在开展志愿服务互动的时候,利用网络微平台进行扫码签到并记录服务时长。在每次活动结束后,及时利用微平台进行同步宣传报道,让活动更有延展性和鲜活性。健全落实“双融合”机制,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性和感召性,让各类微活动和微媒介的教育宣传价值得到有机统一,有效提高线上线下教育活动的黏合度和大学生对各类活动认可度,让青年接受并自觉认同活动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猜你喜欢

微信时代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微信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