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通制造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及推进策略

2020-01-02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南通制造业科技

舒 兵

(南通职业大学, 江苏 南通 226007)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主体,促进制造业科技创新是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后将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依靠创新驱动改造提升制造业,凝聚力量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制造强国。”所以,进一步做大做强制造业对于夯实我国实体经济基础、推动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十二五”以来,南通将科技创新摆在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积极推进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创新环境和氛围不断向好,社会和企业创新研发投入稳步增长,自主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工作成效显著,南通制造业整体科技实力实现了跨越式提升,成为引领南通开放型经济不断攀升的新引擎和新动能。南通制造业科技创新取得突破进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科技型大企业数量偏少、产业链联动性不强、创新资本与人才资源短缺、自主研发进展缓慢、核心技术缺乏、创新载体建设薄弱等[1]。当前南通正处于新一轮发展的风口和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如何顺应世界制造业新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培育南通制造新动能、拓展南通制造新空间、厚植南通制造新优势是必须正视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南通制造业科技创新的现状

(一)创新体制不断完善,创新氛围不断向好

近年来,南通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以着力促进科学技术和实体经济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和构建“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以市场作为创新导向,通过产学研三方互动”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释放创新活力。自2012年以来,南通市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关于推进市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等促进制造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举措,进一步健全了政策体系,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制造企业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和动力不断增强,开展各项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不断提升。根据南通市统计局数据(下同),2018年南通有研发投入的企业数达到2292家,较2012年增长92.4%,民营制造企业(尤其是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71.4%由民营制造企业贡献。

(二)研发投入稳步增长,创新规模不断扩大

全市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呈稳定增长态势,2018年南通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228亿元,比2008年提高了4.6倍,2018年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70%,较2008年增长1.2%,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到63.6%,表明社会资源配置对于自主研发的倾斜逐年加大,以及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制造业科技创新规模不断扩大,成效显著。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数量为5829项,投入新产品开发费用及新产品产值分别为190.2亿元和2206.1亿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35.4%、38.4%和41.6%;从行业分类看,电气机械、器材制造、化学原料、化学制品、计算机通信以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六大行业研发经费投入合计113.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的61.3%[2]。

(三)研发机构快速增加,创新平台不断丰富

研发机构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之源,研发机构的数量和层次将直接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的规模和水平。2017年南通拥有县级以上政府所属科研机构4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和研发活动的企业分别为1946家和2051家,约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四成。企业科技机构数量的快速增加和科研条件的不断改善,为企业创新活动和地方制造业整体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积极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根据产业发展现状科学合理规划、建设、孵化、完善一批创新平台和载体,重点支持和打造以制造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平台体系。2018年全市共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308家,省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146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3家,省级研究室工作站42家,企业研究院2家,重点实验室4家,科技孵化器56家(其中国家级14家、省级32家),产业创新平台24家。

(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关键技术成果显著

南通制造业逐步建立起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以需求倒逼技术创新,促进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加速新兴产业集聚发展[3]。近年来,南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获得显著成效,尤其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比如:南通中远船务公司利用自主研发的抗巨大风浪能力的圆筒形整体结构设计及技术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圆筒型超深海钻探储油平台,实现了我国在国际超深水石油钻井平台领域的重大突破;南通企业江苏神马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在国际上首创特高压直流支柱复合绝缘子,使我国在超(特)高压电站外绝缘领域成为世界领跑者;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突破了制约高性能铝合金导线材料的关键技术;通富微电企业的晶圆级封装(WLP)技术国际领先,打破国外高端先进封装技术封锁,填补了国内该领域技术空白,等等。

(五)科研人才显著增长,高端人才比重提升

科研人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引擎,科研人员数量和素质水平决定着制造业科技创新的质量和层次。南通科研人才快速增长,2017年南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和研发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分别为5.5万人和4.0万人年,分别较2012年增长52.8%和40%;大中型企业和小微型企业R&D人员分别为3.1万人和2.4万人,分别较2012年增长40.9%和64.3%。高层次人才在科研人员中的比重不断提升,2017年南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机构拥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3941人,比2012年增长56.9%,年均增长9.4%,其中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人员720人,比2012年增长了38.2%,年均增长6.7%。企业科技机构高学历人员持续快速增加,提高了南通制造企业的整体研发实力。

二、南通制造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与不足

(一)科技型大企业数量偏少,产业链联动性不强,不利于创新效应的扩散

整体数量规模方面,科技型企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仍然偏少,缺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截至2018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及苏州的四分之一,规模以上工业中有科技机构的单位不及苏州的二分之一,重点企业研发机构仅占苏州的三分之一,百亿级制造企业数更是只有苏州的六分之一;产业链方面,虽然南通已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制造业企业,但大多数行业企业分布相对松散,行业集聚效应不突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关联程度不高,协作关系不深。除纺织服装产业链相对成熟外,其余产业链的延展性不够、配套发展缓慢、部分关键节点甚至缺失。科技型大企业数量偏少和产业链联动性不强,不利于科技创新效应的辐射和扩散,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南通制造业整体创新水平的提升。

(二)创新资本与人才资源短缺,制约制造业进一步转型升级

南通科技创新资源总体不足,对进一步推动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缺乏持续有效的支撑。政府财政拨款规模偏小,支持力度有限。2018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不足40亿元,其中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不足10亿元,这与周边的苏州、无锡政府投入规模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创新资本运作能力偏弱,科技创新基金规模和制造业贷款规模偏小;创新型人才资源缺乏,企业研发机构中仍以本科及以下人员为主,领军人才增长不多,企业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成效不显著;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仍不足,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不高,对南通本地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不能充分满足。

(三)自主研发能力不强,智能化程度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

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总体不强,除了少部分行业龙头企业具有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竞争力之外,大部分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总体较弱,技术水平较低,企业创新技术对外依存度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少,企业中很多技术尤其是关键技术还要靠外部技术支持;产品中低端化,处于“微笑曲线”底端。南通制造业大都处于加工制造的低端环节,在技术研发、品牌营销等附加值较高的高端环节很少,从而造成主导产业“大而不强”的局面;生产智能化程度不高,技术水平不高,自动化的灵活性较弱。虽然制造业基本已实现流水线和机械化作业,但能完全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生产过程的企业并不多,大多是产线局部实现“机械手换人”,很少有整条产线能做到“机器人换人”[4]。

(四)创新平台支撑力度不够,科技载体建设有待加强

南通的科技创新平台力量总体还比较薄弱,对制造业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度不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色产业基地、专业园区数量偏少,配套、集聚功能较弱,大科学装置等硬件设施与周边上海、苏州等城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短板。目前,南通制造企业中拥有省级以上工程中心(实验室)27家,省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9家,重点企业研发机构83家,这些数据均仅相当于苏州的三分之一。科技创新平台尤其是高层次平台不足制约了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很多企业或者研发机构受限于这些科技服务平台,退而求其次或者不去实施科技创新。二是创新平台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从区域布局来看,现有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多建设在南通市区,其他县区很少;从功能定位来看,科技平台所研发内容以满足自身需求为主,而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进行的共性、关键问题的课题研究和技术开发不多。

三、南通制造业推进科技创新的策略与建议

(一)壮大科技型企业数量规模,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推进全产业链联动发展

牢固树立南通“大制造”的发展理念,以“3+3+N”产业项目建设为支撑,优化扶持手段,采取有力措施,壮大科技型企业和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数量,形成集群发展优势;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通过重点产业内关联企业的资源整合、联合控股等形式进一步做大做强本市龙头企业,争取在5年之内(2025年之前)形成超500亿企业5家、百亿企业20家以上;把握产业链垂直整合趋势,加快建链、强链、补链的步伐,在空间布局上引导上下游关联企业集聚,就地就近实现与关联企业的密切合作,降低企业的生产协作、资源整合和交易成本,带动上下游关联企业实现信息互通、技术共享、产品配套;进一步拓宽、延长产业链,增强全市制造业整体持续创新的动力和技术迭代发展的能力,提高产业的规模效应以及整体协作能力。

(二)改进科技创新服务机制,优化创新环境,加大创新资本支持力度

改进政府科技创新服务机制,做好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工作,加强规划和政策制订前的调查研究和研讨座谈,更加突出科技创新布局的前瞻性、科学性,建立及时、稳定、高效的科技项目政策资金申报机制和常态化的科技政策兑现机制,确保科技资金和政策及时有效落实到位;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减少政府性质科技机构对市场的干预,引导政府公共资源对社会开放,推进科研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公用信息资源等向社会公众开放,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用;加大金融对科技创新资本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对高新技术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科技贷款服务,加快建设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探索建立众筹融资平台,建立多方位、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和降低融资成本[5]。

(三)加强科技人才招引,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加大招才引智力度,以“3+3+N”产业为重点,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重点引进产业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高端复合型人才,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培育产业领军人才,开发多类型人才资源,建立多层次、多梯队并适应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人才支撑体系;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一方面引导产学研合作与传统产业升级相结合,增加传统产品的技术含量,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顺应我市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引领和带动产学研合作与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相结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一方面以技术研发服务、技术转移服务等为重点,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技术需求精准对接,另一方面加大对产学研的扶持力度,鼓励构建多种形式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科技成果快速、高效转化。

(四)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产品技术附加值和生产智能化水平,塑造核心竞争力

主动顺应世界制造业智能化、信息化和绿色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力度,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扎实做好产业基础研究工作,努力探索和钻研行业主导技术的突破点和关键点,在重点链条上选择具有集聚化的产业节点,分阶段、分层次、多渠道整合和创新全球价值链,逐步实现由“南通制造”向“南通质造”转变,最终实现“南通智造”的链式跃迁;以高端纺织、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为重点领域,以“技术研发+自主品牌”为核心内容,树立全球领先的技术、产业与管理综合标杆意识,着力打造具有高技术含量与高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努力提高产品技术附加值和生产智能化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供给侧改革”和“互联网+”等国家战略,探索制造业新的发展业态和商业模式,着力推进制造业服务化的转型,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持续培育塑造核心竞争力[6]。

(五)推进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壮大和夯实制造业科技创新发展基础

加快推动科技园区向现代产业园区转型,着眼“一区一战略产业、一县一主导产业、一园一特色产业”的发展定位,突出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平台;积极推进中央创新区建设,利用本地的制造产业优势,实现与上海的前沿科技对接,以此作为提升本地科技研发创新能力的最佳平台,努力将中央创新区打造成上海科技创新研发的孵化器;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提质增效,综合运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手段,强化“投资+孵化”发展模式,提升服务深度、广度和孵化绩效;推进园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南通科技服务大市场平台建设,重点支持面向产业共性技术的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园区的新建、整合和提升,加强创新平台人才服务队伍建设,组织培训辅导,提升服务管理人员专业化服务能力。

四、结语

制造业的发展只有通过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集约化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实现。南通应坚持以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大力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战略,努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新动能,相信南通制造业一定会在国家大战略中实现持续、稳定和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南通制造业科技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