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教学设问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以“电势能和电势”“电动势”教学为例
2020-01-02王彬
王 彬
(1. 江苏省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江苏 泰州 225300;2. 江苏省口岸中学,江苏 泰州 225300)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科学探究由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组成。为提高课堂的效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需在问题教学上加强研究,使问题设计科学、有效,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讨论、勇于表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基于学生的生活体验、认知层次、知识水平及思维发展水平,借助明确、具体、科学的设问推进教学,让探究过程有明确的方向,使问题探究得以开展、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升。笔者结合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中“电势能和电势”“电动势”两节内容,探讨相关问题。
1 丰富新课引入的设问情境,助推学生积极探究
观察和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教学设问可基于趣味实验、演示实验,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和亲身经历,启发学生去观察、思考、领悟、研讨。
在“电势能和电势”的教学中,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无生活体验且无合适的演示实验,我们不妨利用动画模拟把一个静止的试探电荷放入电场中,让其在静电力的作用下运动,从而获得一定的动能,同时电荷的位置发生变化,电荷所具有的能量也会发生变化。进而提出问题、引入主题:电场力做的功和电荷的能量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电动势”的教学中,教师把蜂鸣器接到插在西红柿上的铜片和锌片上,会发出声音,设问:出现此现象的缘由是什么?借助水果电池实验,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寻求问题答案的意识,从而使得教学过程逐步深入。
2 优化教学推进的设问方式,引导学生有效解决问题
2.1 依据教学内容,运用假设法提出问题
在“电势能和电势”教学中,为激发学生深入研究静电力做功的问题,采用假设法提问:假若静电力做功与路径有关,引入电势能的概念有没有意义?为什么?
在“电动势”教学中,电路中做定向移动的是电子,且电子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但我们习惯了依据电流的流向来研究问题,这给我们分析、解决问题带来了不便,我们不妨假设电路中做定向移动的是正电荷,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在电源外部、内部,电场力做功究竟是怎样的情形?
2.2 寻找相关联系,采用类比法提出问题
在“电势能和电势”教学中,启发学生回忆重力做功的特点以及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采用类比法设问:电场力做功有何特点?做功与电势能的变化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针对在电场中移动正电荷时电场力做功的情况,通过类比提出问题:如果移动的是负电荷,结果又如何?尽管电场力做功与重力做功很相似,为何还存在很大差异?原因是存在两种电荷吗?
再通过对电场强度的回顾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电场强度是电场本身的一种属性,只与场源电荷和所处的空间位置有关,而与电场中是否放入试探电荷无关,用电场强度来描述电场力的性质。再进行类比提问:由于电场是一种物质,既然具有力的性质,势必也具备能的性质。那我们该怎样描述电场能的性质?借助比值定义法,可利用电势来描述电场能的性质。
在“电动势”教学中,我们借用了“水泵”作为类比的对象,其作用是保持两侧液面存在一定的高度差,进而提出问题:电源的作用是保持导体两端维持一定的电势差吗?继而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加深对电源的认识。
2.3 逐步设疑,运用追问法研究问题
在“电势”概念教学中,教师逐步设疑,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能力。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结合“电势能”的教学,得出结论:点电荷q在电场中某点A的电势能EP在数值上等于将q从A点移至零电势能点的过程中电场力所做的功。其次,引导学生推导出电场力做功的表达式,得出结论: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电荷在A点的电势能EP与电荷量q成正比。继而设疑:(1) 若点电荷的电荷量为2q、3q,则电荷在A点的电势能与电荷的比值是什么?(2) 若点电荷的电荷量为-q、-2q、-3q,则电荷在A点的电势能与电荷的比值又是什么?(3) 同一点电荷在电场中不同点的电势能与电荷的比值是什么关系?借助逐步设疑,通过研究,最终提出电势的概念,它用来描述电场能的性质。
在“电动势”教学中,提出问题:在电源外部,正电荷自发地从正极向负极定向移动,静电力做功情况如何?电势能与其他形式的能之间的转化情况如何?在电源内部,正电荷从负极向正极移动,显然不是自发进行的,是不是静电力作用的结果?若不是,那是什么力呢?你对该力有什么设想?其做功使得能量如何转化?通过逐步设疑、追问、讨论,使学生明了电源内部存在“非静电力”以及相关能量间的转化情况。
3 关于教学设问的思考
当前教学设问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 设问缺位。教师满堂灌、一讲到底,缺少师生互动、思维碰撞。
(2) 设问低效。设问缺乏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不注重提问的目的、作用与效果,只是简单的问答,为问而问。如:讲解电势能时,有教师不作铺垫,开门见山就问:物体在重力场中具有重力势能,那电荷在电场中呢?这种设问无疑是要求学生说出电势能,缺少思维的深度。我们设问的目的不是简单追求答案,而是要关注答案得出背后的思维发展过程。
(3) 处理学生回答的方式不当。教师提问后只关注学生中有无出现预设答案,如果学生的答案正是老师希望的标准答案或需要的典型错误答案,教师将备课的内容倾囊倒出;对于其他答案,教师不置可否或快速打断,提问其他学生。这种处理方法无视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发掘,失去了挖掘错误根源、解决生成问题、突破教学难点的有利时机。
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1) 教学设问要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有些教学内容,可通过教师列提纲设问,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寻得答案。例如,在“电动势”的教学中,让学生回想生活中水泵的作用并提出问题:电源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自然会采用类比方法,阅读课本,找寻出答案,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教学设问要关注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如针对电动势概念的理解,先设问:对于不同的电源,非静电力做功的本领是否都相同?学生根据对“水泵”模型的认识和理解,不难得出:电源做功的本领存在不同。再设问:怎样描述这种本领的强弱呢?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比值定义法,如加速度a是描述速度的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学生自然便会得出结论:在电源内,可用非静电力把电荷从负极移送到正极所做的功W与电荷量q的比值来描述这种本领的强弱,并命名为“电动势”。
教师在备教材、教法、学法的基础上,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学生发展为设问导向,适时点拨、指导、点评,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及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