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班教学启示录

2020-01-02沈志良

文化学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老生培养能力京剧

沈志良

科班,《辞海》(编印本)给出的准确定义是:“旧时训练戏曲艺徒的机构。大都是民办。训练期限一般为七到十年。着重从小锻炼基本功,重技术训练,学习一两年即逐步参加演出,通过舞台实践提高技艺……”[1]2107科班教学的历史功绩与成功经验不可否认、不可忘记,值得当今戏曲教育工作者认真总结、学习借鉴。本文从以下三个理论层面,全面系统地研究论述科班教学对戏曲教学的启示作用,以做引玉之砖。

一、苦练基功

科班教学的第一个启示作用是苦练基功。基功是基本功的简称,是“戏曲演员表演程式的基本功夫,如腰、腿、台步、圆场、山膀、云手、毯子功、把子功等。一般自动开始锻炼,又称“动功”[2]。练习这些基本功,是十分辛苦的,素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宁肯不吃饭,也要流血汗”的说法,比如下腰、踢腿、压腿、拿顶、耗山膀,以及毯子功中的翻跟头、摔抢背、窜扑虎、吊毛等。还有把子功中的小五套、快枪、大刀枪、双刀枪等等,没有一样是不经过长期刻苦训练就能熟练掌握的,不仅要流汗,有时甚至会受伤流血。

我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科班是京剧武生名角杨隆寿(又名“杨荣寿”)于光绪十四年(1888)在北京创办的小荣椿社班,杨本人坐科双奎班(无文字记载),演武生,他的武功技艺为伶界大王谭鑫培所推崇。杨隆寿创办的小荣椿社,十分注重基本功训练,京剧名角杨小楼、程继仙、叶春善等皆在该班出科。稍后一点的便是叶春善于1904年在喜连成创办的喜连成社(后改名为富连成社),以京剧名角萧长华、姚增禄等为教师,共办七科,学生分别以喜(如雷喜福)、连(如马连良)、富(如谭富英)、盛(如裘盛戎)、世(如袁世海)排名,是时间最长、培养人才最多的科班。该班的人才培养,也在于以苦练基功为本。例如马连良、裘盛戎、谭富英、袁世海等名家,都是从小在该班培养出来的。

由此可见,苦练基功的成功教学经验,值得我们今日的戏曲教学永远坚守并发展。

二、培养能力

科班教学的第二个启示作用是培养能力。苦练基功只是基础不是高峰,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真正的教学目的,乃是对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所谓“能力”,指的是“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必需的心理特征。分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前者指进行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等。后者指从事某些专业活动的必需的能力,如教学能力、音乐绘画能力或飞行能力等。人的各种能力都是在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589

戏曲表演是一项全方位、系统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和繁重的艺术创造工程,它不仅是演员生理活动(外部形体动作)与心理活动(内部心理动作)的合二为一,还有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所说的物理活动(即剧场中演艺与观众互动所形成的“物理场效应”)参与的三维互动、三位一体。

具体而言,戏曲教学培养学生艺术创造能力,主要包括剧本分析能力、人物理解能力、情感体验能力、舞台表现能力等,其重点是艺术创造创新能力。在这方面,科班教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成功范例。例如老生大师马连良,8岁入富连成科班坐科,师从叶春善、萧长华、蔡荣贵、茹来卿、郭春山等名家。先生们根据他的嗓音条件与个性特点,决定他由武生改学老生,并强化他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9岁登台,先演出《石秀探庄》的石秀和《取洛阳》刘秀一类的角色,不久便演出《铁莲花》《武家坡》《法门寺》《捉放曹》《南阳关》等老生唱工戏和做工戏,演出受到好评,有‘小洪林’之称(‘洪林’指做工老生贾洪林)。”后来又鼓励支持他拜师余叔岩,并向孙菊仙、贾洪林、刘景然、王瑶卿、王长林、杨小楼等各家请教,终于在广收博采、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创立了继谭(鑫培)派、余(叔岩)派之后又一大老生流派—马派,其俏皮流利、舒展明爽的艺术风格,影响深远。而他塑造创新舞台人物形象的艺术创造能力更为人称道,因为在《失·空·斩》《群英会》《借东风》等剧中扮演的诸葛亮而赢得“活诸葛”的美名。又如武生大师,盖叫天,原名张美杰,幼年在天津隆庆和班坐科学戏,艺名“小紧斗子”。先学老生,立下创新的大志,要学“小叫天”(谭鑫培艺名),取名“小小叫天”。而后立下要超越“小叫天”的雄心大志,再次改名“盖叫天”。后因嗓子倒仓,改学武生,但他仍以创造创新为主,不顾练功断臂折腿之痛,创造出京剧武生的“盖派”艺术,并以演出武松戏(如《夜奔》《狮子楼》《十字坡》《快活林》等)而著称于世,有“江南活武松”之美誉。盖叫天成功的根源是隆庆和科班的先生们对他艺术创新精神和勇于超越品格的培养、赞许和支持。

由此可见,培养能力的成功教学经验,也是值得我们今日戏曲教学永远坚守并创造发展的。

三、瞄准实践

科班教学的第三个启示作用是瞄准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人们一切活动的终极目标。戏曲教学就是为了舞台演出实践。如果说苦练基本功是“硬实力”,培养能力是“软实力”的话,那么瞄准实践便是这两种实力的“综合实力”。因此,几乎所有的科班都瞄准实践,在教学中自始至终以舞台演出实践为传统与核心,为此千方百计,常抓不懈地进行训练。

在这方面,同样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例如小荣椿社,由创办人杨隆寿亲自编写京剧《陈塘关》《双心计》《三侠五义》(连台本戏)等剧本。但科班净生排演,演出时还以砌末(主要是布景)的创新作为看点与亮点。又如富连城社,始终以演出实践为贯穿红线。不仅以本科班师生为戏班(剧用),在北京广和楼剧场坚持常年演出,还邀请京剧名角梅兰芳、周信芳等到该科班演出。该科班学生裘盛戎,入科不久即参加演出,而且每天都演,有时一天演两场,为他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再如李际良在北京创办的京剧科班正余社(原名“三乐社”),也经常在北京及乐团演出。该科班学生尚小云、苟慧生、赵桐珊,坐科时经常演出,被誉为“正乐三杰”。而梆子名角田际云在北京创办的京剧女科班崇雅社,1916年8月3日成立,半个月后的8月18日,即由师生共同首演于天乐园,剧目有《斩黄枪》《碰杯》《浣纱记》《汾河湾》等。1938年,陈承荫在上海兴办上海戏剧学校,自任校长,也是科班性质的京剧学校,以京剧名家瑞德宝、王益茅等为教师,招收学生万余名,统以正字排名,有关正明、张正芳、张正秋、王正屏、孙正阳、陈正岩等,入学8个月即开始实习演出。

科班教学为强化演出实践,创造出各科不同的形式:有的以本科班师生组成自己的戏班;有的邀请名角加盟搭板,与本科班师生组成戏班;有的组织师生与名角班到剧场演出,都取得了实效。

综上所述,可见科班教学的苦练基功、培养能力、瞄准实践三大成功经验,对戏曲教学有重要启示作用,应当认真研究、良好继承、努力借鉴。

猜你喜欢

老生培养能力京剧
我和康爷爷学京剧
嘻哈跆拳族
Songs from the Past
京剧表演开始了
京剧行当——老生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对九年级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探索
培养初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京剧《辛追》的创作
老生:那一抹沧海与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