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论述的路径
2020-01-02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安徽 芜湖 24100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民族团结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并通过理论宣传、政策落实、战略部署等方式途径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大众化。毛泽东时代以民族独立和解放为主题,推进民族团结理论的大众化,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热情;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民族法制思想、江泽民民族问题理论及胡锦涛时期“中央民族工作十二条”为主要内容,继续推进党的民族团结理论大众化,使各族人民深入了解党的民族政策,形成了全国各民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同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也处在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正在从事着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来指导,这个理论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1]因此,在实现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中,就有了践行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论述的路径、推进党的民族团结理论大众化的必要性。只有实现了党的民族团结理论大众化,才能形成中华民族民族观共识,各民族人民才能在党的领导下共画民族团结的同心圆,为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一、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统一是践行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论述路径的重要前提
长期以来在民族团结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观点和认识,首先就是对中国特色民族团结发展道路不自信,甚至否定或怀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为在当前民族团结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离主义、恐怖主义及台独势力的发展,皆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催生下的民族独立意识、领土意识的产物。这种无视中国历史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历史成就的“历史虚无主义”是及其有害的,如果任其发展不仅对各民族人民思想造成混乱,而且还会对民族团结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进而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重要性强调:“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它防线就很难守得住。”[2]对思想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是能否把牢思想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支配权、管理权进而掌握领导权的关键,也是保证各民族人民实现意识形态领域统一的关键,更是挫败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思想的关键。
在践行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论述路径的过程中,要始终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掌握,让各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对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用“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核心理念的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理论武装各族人民头脑,把各民族人民的思想意识形态统一到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筑牢各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实现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论述与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6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是将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各民族团结统一、兼容并蓄、相互依存、相互亲近的民族关系体现在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的伟大实践中。表现在各民族人民的精神层面就是要坚持习总书记强调的不断增强各民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3],这五个认同关涉各民族人民思想、情感、价值、文化、制度的认同,有利于各族人民思想意识形态的统一,突出表明了我们党与时俱进推进民族团结理论创新的品质,也是进一步践行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论述路径的重要前提。
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践行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论述路径的现实基础
由于历史发展、自然地域环境的差异等各种原因导致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于国家总体发展水平,这种差距的客观存在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的。邓小平曾强调,“如果民族发展悬殊,民族矛盾就会发展,社会就可能出乱子。”[4]因此,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置于国家发展的大战略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需要统筹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就没有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就会延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因此,习总书记反复强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一个不能少”。
践行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论述的路径,实现党的民族团结理论大众化,必须着眼于我们正在从事的实际,当前必须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把践行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论述的路径与新时代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一时代课题相结合,做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就必须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让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在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中切切实实获得物质利益的满足,进而在精神层面确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践行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论述,把党的民族团结理论和政策内化为价值观、外化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自觉行为,成为化解民族矛盾、解决现实民族问题的关键。
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切实解决各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不足、生存条件落后、生活保障缺乏等实际问题,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民生,让各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在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保障,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变化中感受到了党的民族团结政策的温度,打心眼里拥护党的民族团结理论和政策,有力地推进了党的民族团结理论大众化进程,提升了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论述的实践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证明,各族人民对党的民族团结理论与政策的理解和接受,无不与这一理论和政策所带来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分不开的。实践也再次证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践行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论述路径的现实基础。
三、科学有效的宣传教育是践行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论述路径的重要环节
科学有效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方式方法,关乎党的民族团结政策的贯彻与落实,有利于化解民族矛盾、解决民族冲突、增进各民族人民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和互相关爱,也是践行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论述路径的重要环节。随着各族人民交往的日益频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相互交融格局业已形成。因此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不仅要面向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而且还要对非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进行教育。这既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保持社会稳定的政治要求,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国界线长,其稳定和团结涉及祖国统一、国家安全;少数民族地区物产丰富资源多样,其和谐与进步有利于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向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进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理解和接受党的民族团结理论与政策极其重要。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多、社会文化差异大、经济社会发展有差距,这种差距和差异造成的民族社会心理不一样,因此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进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不能千篇一律,要分析不同民族的不同社会心理,寻找到与各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价值相符的结合点,尽可能使用各少数民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进行宣传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不能停留在空泛的口号式上,要与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人民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既要突出各少数民族人民历史上在抵御外辱、保家卫国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中的历史贡献,更要突出各少数民族地区在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中取得的丰硕成果。用典型的事例、能感受得到的社会生活变化去增强各少数民族人民的自豪感、获得感,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进而发自内心地接受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论述的新理念新思想。
中华民族是多元统一的民族,汉族在多元中的优势是显然的,因此,只注重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而忽略非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宣传,就会造成汉民族的优越感,大汉族主义是不利于民族团结进步的,对国家的统一危害极大。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论述非常强调56个民族要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相互交融,实际是在着重强调中华民族的多元与整体的统一。对非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宣传能更好地突出中华民族的一体性,让每个民族人民都能明确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使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论述中所阐述的中华民族“多”与“一”思想深入人心。民族学家费孝通曾经说“现在汉族没有或很少有压迫少数民族的心理,但忽视或无视少数民族的心理在汉族中是存在的,这一点汉族不容易感觉到”[5]。因此,面向非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进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能有效的消除汉族对各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历史、文化、风俗以及宗教等的漠视态度,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民族观,营造社会和谐的氛围,促进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当前迫切需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让非少数民族地区人民了解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论述的时代背景、理论意义和地位,通过“扶贫工作”、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以及吸引大众去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等举措,真实体验到民族情感,培养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认同感。
四、少数民族干部作用的发挥是践行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论述路径的关键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论述在民族政策方面有许多独到的精辟论述,如何使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其理论大众化的重点。少数民族干部是党与各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情感关系的纽带,是党的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确保落实党的政策不走样、无折扣的执行者,更是发挥党的政策效率的开拓者。因此,发挥好少数民族干部的作用,对践行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论述的路径至关重要。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人、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牧业、旅游等产业,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步伐。但与此同时社会文化、人的思想呈现多元化,这样的局面不加管理和控制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团结和稳定的。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论述的要求,把“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情感特别真诚”[6]作为新时代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新标准、新要求,突出了少数民族干部在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进步方面的作用,更突出了少数民族干部在反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离主义、恐怖主义及台独势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少数民族干部责任重大,在各自的工作中按照“三个特别”的要求,带领本民族本地区人民发展,保持经济社会繁荣稳定,在中华民族大背景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实施党的民族团结方针政策,可以确保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深化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加快本区域发展的重要组织保障。符合“三个特别”要求的少数民族干部本身就是优秀的人才,他们既了解熟悉本民族内部的事务更具有过硬的政治素养,有利于使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方法去传播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读党的民族政策,方便少数民族群众理解和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政策,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少数民族干部不仅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而且在反民族分裂、反恐怖主义、反宗教极端主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实践已经并将再次证明,发挥好少数民族干部的作用是践行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论述路径的关键。
在新时代要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遵循,努力践行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论述的路径,继续推进党的民族团结理论大众化,发挥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使党的民族政策深入人心,化解民族矛盾,增加各民族间的了解和信任,凝聚人心共画民族团结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