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变迁看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以裕固族文化变迁为例

2020-01-02赵亚锋蔺志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裕固族变迁中华文化

赵亚锋 蔺志娟

(塔里木大学,新疆阿拉尔 843300)

1 裕固族及其文化变迁

裕固族,一个由古代回鹊和蒙古人及其后裔为主组成的民族,并在此基础上融合了一些藏族、汉族从而日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民族。在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前后多次迁徙,最终使得部分回鹊人和蒙古人逐渐从原来的群体当中分离出来,并混合杂居,最终形成了一个暂新的民族。“从1226年蒙古部落进入回鹊人居住的“撒里畏兀”地区起,到16世纪中叶关外诸卫东迁的近300年的时间里,生活在这里的回鹊人和蒙古人在特殊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其内部开始孕育民族产生的土壤,地域、血缘、种族、宗教、政治等多种新民族赖以稳定存在的诸特征开始成,对民族存在至关重要的共同心理素质也没有形成。直到东迁之后的清朝初年,裕固族才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真正地形成,虽然同样源于古代回绘回鹊,可与维吾尔族的先民不同,裕固族先民坚守传统的游牧生产,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这种在经济文化类型上的差异使两者走上不同的民族发展道路。”[1]据史料记载:“西喇古儿,黄番五族在祁连山内,俱隶梨园营。黄番本明罕东左卫丹枝(枝丹)部落亦蒙古裔也,为吐鲁番所侵,嘉靖七年(公元1628)总督王琼移之甘州南山,俗称黄挞子,今甘州城西南百里曰板答口,黑水之所自也,黑水以东皆黑番,一曰白道人其酉黄番”[2]这说明罕东左卫或罕东卫的丹枝部落内徙成为今日裕固族之情况。裕固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裕固族现在的人口约13719人,其中90%以上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和酒泉市的黄泥堡裕固族乡。另外,还有一些裕固族散居在青海省祁连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的大泉湾乡和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县,以及甘肃省兰州市。裕固族牧民赖以维持生活的方式主要是畜牧业产品,养的牲畜以绵羊、山羊、牦牛牛、黄牛、马和骆驼为主,还有少量的驴、骡等。其放牧形式为以游牧为主,游牧、半定居游牧和定居放牧三种生产方式并存。但随着社会的变迁,由于受到地理环境、血缘、政治、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裕固族文化亦随之发生了极大的变迁。例如:

1.1 服饰上的变化

裕固族先民一直过着“逐水草而居”的单一游牧生活,而这种游牧生活对裕固族人民后来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衣着方面,裕固族人民的服装式样上大多以袍服为主,分别按季节分为夹袍、棉袍和皮袍,其特点是袍长领高,袍子与身体等长,领子与耳根相齐。服装主要是以防寒为主,主要原因是由于裕固族的居住地区处于河西走廊中断祁连山北麓的山区,地势高寒,所以气温较低。服装面料各不相同,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以绸缎为主,条件稍差的主要以布、羊皮、毡、碴僵等为主。除此之外,裕固族人民大多都佩戴一定的饰品。类型主要有耳环、玉镯、戒指、项链等。现今,随着社会化生产的需要,裕固族的传统服装已无法满足进行生产劳动和操持家务的需要,于是在裕固族生活的领域内出现了便装、礼服等。现今为止,随着共同体意识的不断普及,裕固族人民的服装逐渐向汉族人民靠近,随着汉族着装,只有在特殊节日,传统服装才会发挥效用。这就意味着裕固族传统文化为了适应社会的变迁发生了不可抑制的变化。

1.2 饮食上的变化

裕固族人民在饮食方面主要以面食为主,其次才是大米、小米、青稞等主食,肉类和奶制品是裕固族人民作为副食常常食用的东西。作为游牧民族,裕固族人忌食马、驴、骡、狗肉等。因为长期受高寒环境的影响,加上以游牧为主,所以裕固族人食用蔬菜和水果较少,所以养成了他们喝茶的习惯。裕固族人喝茶主要以清茶和奶茶为主。因为是游牧民族的关系,裕固族人喜欢吃肉食,每到重要节日等,桌上可见烤全羊、煮全羊等肉类食品。除此之外,平常时候裕固族人还会制作肉肠、脂裹干、手抓羊肉以及肉冻饺。为了游牧生活的需要,裕固族人大多情况下居住在帐篷,帐篷拆装容易,搬迁简便,节省时间。但是随着共同体意识的深入发展,一部分从事农业生产和定居放牧的裕固族人民慢慢的开始放弃居住在帐篷,开始学习汉族搭建起房屋居住。这意味着裕固族的居住方式在环境以及心理认同的影响下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3 语言上的变化

语言是维系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纽带,故而在通常的情况下,同一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应具有共同语言这一特征,即操本民族的语言。但是,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裕固族现在使用三种语言:一种是西部裕固语也称尧呼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一种是东部裕固语也称恩格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再一种就是国语,它是裕固族人民对外交流的手段。现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明花区的前滩和酒泉的黄泥堡等地方的裕固族群众已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只会说汉语。这无一不在说明裕固族传统的文化方式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迁。

1.4 姓氏上的变化

在姓氏方面,裕固族原先的聚居方式主要是部落,每个部落下面又可分为若干个氏族,裕固语称“的斤”,即“特勤”,每个氏族的名称跟汉民族的姓氏相类似。在解放以前,裕固族人只有本民族的名字,但是到了解放以后,随着裕固族和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大多数裕固族人都有了自己的汉族姓名。由此可见,裕固族、汉族等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兼容互鉴,不仅体现在语言文字等方面的文化核心层。而且,就其本身文化变迁的特点而言也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外围圈。进一步说明:各民族文化变迁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兼容并蓄不断的增强着中华民族的整体向心力和凝聚力。

2 影响文化变迁的主要因素

2.1 族群互动是文化变迁的因素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在不断的加强,文化交流也在不断的发展。文化间的交融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以及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民族交往必然带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所以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是造成文化变迁的重要因素。正是因为长期居住在同一地方的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才促使他们对其他族群的文化不断的认识、理解,甚至是融入和吸收。

2.2 通婚加深族群互动

不同民族之间互相通婚对文化变迁的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裕固族自古以来对婚姻的限制较少,之前之所以通婚现象较少是由于游牧生活方式的限制。但在定居以后,选择的机会不断增加,所以通婚现象变得普遍了起来。通婚现象的增多促进了民族以及文化间的进一步交流,至此文化变迁自然在潜移默化当中不断进行着。

2.3 各族之间的经济往来频繁

经济的发展是民族之间交往的重要原因,而民族之间的交流又促进了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正是由于裕固族与汉族为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交流,从而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文化的相互交流与交融。再加上通信技术的发展,各族群众之间的交流亦在不断的加强,为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促使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不断发生着变迁。

2.4 地理环境的影响

“文化地理学认为地域由于地理位置、地域区位、自然环境的不同,会逐渐形成自身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心态、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经过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4]裕固族在长期的高寒环境之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游牧文化,但是当他们不断的迁徙过后,地理位置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裕固族文化的发展,这也意味着裕固族固有文化受到了地理位置变化的影响。地域之间的差异对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2.5 心理认同是文化变迁的又一重要因素

裕固族的中老年一代人常有焦虑心理,这是由他们长期的生活状态以及心理变化所导致的。相对而言裕固族的年青一代心理都较为开阔,相信这与现代的信息发展速度以及文化传播方式是分不开的。在年青一代看来,文化变迁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因为他们从根本上没有意识到文化变迁的存在。所以说心理上的认同是文化变迁之所以发生的又一主要因素。[3]不同民族之间心理上的认同最终促进了人们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就裕固族文化变迁来说,随着裕固族人民与汉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上的加强,出现了互相通婚等现象,随之产生了共同的心理认同,而心理上的认同最终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3 文化变迁与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3.1 文化的变迁为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着文化变迁的不断发生,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在不断的产生,这也为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各民族要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欣赏、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5]。故而,各民族文化虽有差异,但在互相交流、融合的过程中,民族间的差异在不断缩小,随着文化差异的变迁,共同体意识在不断的形成。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在结构上表现为“多元一体格局”,在民族意识上表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命运、共存亡的共同体,它是以中华文化为中心,具有中华血脉的各民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尊重差异、包容互鉴的前提下,互相交流、交往、交融,逐渐形成的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强烈民族归属感的共同体。这一共同体的形成离不开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从裕固族文化变迁这一过程来看,文化的变迁有利于促进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

3.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强化文化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势在必行的责任,这一理念体现了对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规律的有效掌握。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各民族交融汇聚所形成的,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生产、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共同体意识到形成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虽然各有差异,但随着民族之间交流、交往的加强,他们的意识形态都统一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融会贯通于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共同体意识在这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了。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凝聚着各民族人民的共同体意识情感,同时也不断的强化了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祖国的认同。因此可见,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能够发挥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引领作用。“文化认同是凝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之基,文化的认同带来心理上的归属感,带来价值观的肯定和认可,文化认同最终会让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形成。文化共同体让全国人民拥有相同的价值追求,有着一样的文化理念,有着理想信念,无需外力强迫,他们紧紧铸成一个命运共同体。”[6]从归属感到国家利益共同体,再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绘就的精神信仰、核心价值,不断演绎着文化变迁与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的内在逻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能脱离中华优秀文化的养分,一定要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理念、精神信仰融入到中华民族社会生产、发展、建设的全过程当中。

3.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不断提高中华文化自信

2019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着力点,再次体现了文化认同的重要性。通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形成对中华民族的真正认同,进而形成并坚定“四个自信”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背景下,要不断提高中华文化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起来。首先,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有、共识、共享特性。其次,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增强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和自信心。从而不断夯实各民族团结奋进、共同繁荣的思想基础,从而达到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

猜你喜欢

裕固族变迁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小渔村的变迁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浅谈裕固族民歌传承现状
谈裕固族传统文化教育——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幼儿园教育教学为例
双语教学中裕固族原生态民歌的价值及应用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一纸婚书见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