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词语的汉译技巧
2020-01-02张石俊
张石俊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辽宁辽阳 111000)
“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1]“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处理好词的对等,句子与篇章的对等,还要做好思想、文化层次的对等。”[2]然而,英汉词语的差异较多,无法实现二者绝对的对应,因此在汉译时不能像公式一样加以套用,而是要运用一定的技巧。只有熟练运用各种技巧,才能使译文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做到通顺、贴切和规范。英语词语汉译的技巧种类繁多,常用的有移植法、增减法、词性转换法、反译法、分译法和释义法。下面将逐一介绍。
1 移植法
“英汉文化差异给民俗文化词语的翻译带来了困难,使原语中的很多词语无法在译语中找到形式和内容完全对应的表达,这时可以把原语里的词语直接移到译语中去,即移植翻译法。”[3]如今,移植法已经不仅仅适用于承载民俗文化意义的词语上,还更多地渗透到科技、媒体乃至日常生活中。移植法有两种:直接移植和音译。
1.1 直接移植
直接移植是指在译文中不加任何改动地使用原文的词语。像WTO、DNA、KTV、party、DVD、VCR、e-mail、VIP、PPT、WC等英语单词经常出现在汉语语言中的现象就属于直接移植。直接移植多用于像英法或日汉这样文字关系相近的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而像英汉这样分属于不同语系而且文字系统区别较大的语言之间,最好避免使用。但实际情况是,现在英汉词语混用的现象普遍增多。例如:
(1)那不是一张真实的IC卡,而是我PS的。
(2)公司里所有的电脑都安装了Office软件。
(3)他因在这场比赛中PK掉了全部对手而一鸣惊人。
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是由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越来越频繁,大量的异域文化也随之流入我国,使得人们逐渐习惯借用一点儿外语单词;二是因为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整体提高,人们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来接受这类直接移植而来的异国词汇。更重要的是,这类词在直接挪用后表达起来更加方便、简洁,避免了用汉语解释不清、给理解造成障碍的麻烦(如DNA、DVD等)。然而,直接移植的适用范围十分有限,因此使用时应慎重。
1.2 音译
在英文词语汉译时,如果无法意译,还可采用另外一种移植法——音译。“音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源语语言的发音直接翻译的一种方法。”[4]简而言之就是用一种语言文字表现出另一种语言文字的发音。音译一般适用以下范围:
(1)大多数人名。例如:Einstein(爱因斯坦)、Milton(弥尔顿)、Beckham(贝克汉姆)。
(2)几乎所有的地名。例如:London(伦敦)、Hawaii(夏威夷)、Hollywood(好莱坞)。
(3)像在科技、商标、文化等方面以前从来没有的事物。例如:clone(克隆)、Nike(耐克)、Dink(丁克族)。
有时音译比意译生动形象得多,可以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如有人将“shun”音译为“闪”,而不译成“避开”;将“hacker”音译为“黑客”,而不译成“电脑高手”;将“gene”音译为“基因”,而不译成“遗传因子”。
多数音译仅仅是在处理发音,往往不考虑内涵,这会使读者对译文困惑不解。因此,音译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对。
(1)人的本名译音,人的外号译意多过译音。外号是根据他人的某一特征为其另起的非正式称呼。如果译音,则不能体现人的特征,读者也就无法准确理解译文的内涵,因此外号一般译意。例如:Air Jordan(飞人乔丹)、Rock Johnson(巨石强森)。
(2)地名中的表示地理类别的普通名词需要译意。例如:the Wall Street(华尔街)、the Gulf of Mexico(墨西哥湾)。
(3)商标的翻译可以音意参半。例如:Safeguard(舒肤佳)、Pepsi Cola(百事可乐)、Goldlion(金利来)。
(4)音译词后可加上一个表示类别的范畴词使译文表意更加准确。例如:ballet(芭蕾舞)、pickup(皮卡车)、golf(高尔夫球)、jazz(爵士乐)。
(5)有些译文在人们的长期使用下,已然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即使不合乎现行的翻译规范,也不宜改变,否则会引起读者的不适或反感。例如:New Jersey(译为“新泽西”,不译成“纽泽西”)、Bernard Shaw(译为“萧伯纳”,不译成“伯纳·萧”)。
绝大多数的英语词语经过时间的沉淀会逐渐形成统一、稳定的音译模式。例如:sofa(沙发)、cookie(曲奇)、disco(迪斯科)、tank(坦克)。然而也有例外,如:penicillin原译作“盘尼西林”,终因“音不达意”而被意译形式“青霉素”所取代。由于其强烈的直观性和韵律感,音译可能会越来越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如:“歇斯底里”、“罗曼蒂克”、“模特”。但也有音译和意译形式同时并用的情况,如:engine(引擎/发动机)、bus(巴士/公交车)、blues(布鲁斯/蓝调)、vitamin(维他命/维生素)。
2 增减法
汉译时不可能将原文一一转换成译文,应该有增有减。有时需要在译文中增加一些原文字面上没有的词语,称为增词法;有时则要将原文需要而译文显得多余的词省去不译,称为减词法。运用增减法的目的是为了使译文变得更加通顺流畅,符合目的语的行文习惯。值得注意的是:增减法一定要坚持忠实原文的原则,即增减的是词语,而不是词意。所增之词,其意义虽然在原文字面上没有清楚地表现出来,但却隐藏在原文中;所减之词,其内涵虽然在译文字面上没有体现出来,却隐藏在译文中。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词义、修辞、语境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因而增减法在英语词语汉译中运用范围较广,具体作用如下:
2.1 弥补语法差异
英汉的语法差异较为明显,如英语有冠词,汉语无冠词;英语的代词比汉语的使用率高;英语的介词比汉语的丰富,主要因为汉语很多情况下可以用动词替代介词或者不用介词;英语多用关联词来表达逻辑关系,而汉语即使不用关联词,只通过语意也可表达出逻辑关系;英语无语气助词,汉语却很多。因此,在汉译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省略原文的一些冠词、代词、介词或关联词,有时也可增加一些语气助词。例如:
原文:When the visitors left, he made no reference to the matter.
译文:客人离开后,他对这事只字未提。(减少冠词)
原文:Emma slept, and when she woke up, she had a shower.
译文:艾玛睡了一觉,醒来后,冲了个澡。(减少代词)
原文:Trips were made three times a week in summer and twice a week in winter.
译文:夏季每周往返3次,冬季每周2次。(减少介词)
原文:Even if you go there, there won’t be any result.
译文:你去也是白去。(减少关联词)
原文:What’s more important than happiness?
译文:还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的呢?(增加语气助词)
2.2 弥补词义差异
(1)很多时候,英汉词语的语义范围宽窄不一,无法对应。如果英语词语的语义范围比汉语宽,汉译时要采用增词法;反之,采用减词法。例如:
原文:The hungry boy devoured his dinner.
译文:那个饥饿的孩子狼吞虎咽地吃完了饭。(增词法)
原文:Our cadres must be conscious of their obligations as public servants.
译文:我们的干部必须具有公仆意识。(减词法)
(2)英语多用高度概括的抽象词,词义范围宽;汉语用词则倾向于具体,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因此,汉译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上“工作”、“方法”、“问题”、“现象”、、“状态”、“情况”、“做法”、“态度”、“精神”等范畴词,使英语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译文表述更加明确。例如:
原文:His arrogance made everyone dislike him.
译文:他的傲慢态度使得人人都不喜欢他。
2.3 满足译文修辞需要
有时,若只按照字面逐字汉译,虽符合语法规则,但译文会显得机械呆板,不够饱满。此时,可适当增加些词语,在传达原文语气的同时,使译文具有文采,满足译文修辞的需要。反之,原文中有些词语若直译过来,会使译文啰嗦繁冗,不够简练,缺乏紧凑性和连贯性,此时可考虑将其省略不译。例如:
原文:Outside stood a little girl, dripping wet and shivering.
译文:门外站着一个小女孩,浑身湿透,冻得瑟瑟发抖。(增词法)
原文:He read the words of the poem.
译文:他朗读起这首诗来。(减词法)
2.4 满足译文语境需要
根据语境的需要,汉译时在译文中必须增加相关词语,用以明确原文省略的内容,否则读者会由于译文的信息量不足而难以理解。相反,出于对语境的考虑,将原文中出现的某些词语在译文中省略不译,也并不妨碍读者的理解。例如:
原文:Here nearly 48 million people live in an area only slightly larger than Maryland.
译文:将近4800万人生活的这块地方只比美国马里兰州略大一点。(增词法)
原文:So I made as much as noise I could with my automobile horn. I sounded the horn every ten minutes, hoping that some other traveler passing near me would hear.
译文:于是,我拼命地按喇叭,每隔十分钟按一次,希望有人从我附近经过时会听到我的喇叭声。(减词法)
3 词性转换法
词性转换,即“翻译时在保持原文内容不变的前提下,改变原文中某些词的词类,以求译文通顺自然,合乎目的语表达习惯,是最基本的技巧之一”[5]。英语利用词形变化来随意转换词性,而汉语没有词形变化,同一个词语具有多种词性的情况较少,因此英汉词语在词性上无法达成完全对应,这就要求汉译时一定要考虑到词性的转换。另外,汉语多用动词表示具体动作,而英语除了动词外,很多其它词性的词(如名词、形容词、副词等)也具备动态意义,因此翻译时英语的这类词要译成汉语的动词。最后,英汉表达习惯的差异、语体风格的不同也都决定了词性转换的必要性。
3.1 名词与动词的转换
一般说来,英语中名词使用较多,而汉语中动词使用较多。因此,汉译时常需要把英语名词转化成汉语动词。例如:
原文:The removal of the furniture would not have taken long.
译文:把家具搬走也许并没有花很长时间。
然而在下述三种情况中需把英语动词转化成汉语名词:
(1)由名词派生成动词或转借作动词的英语词,很难找到准确的汉语词来匹配。因此,汉译时最好转换成“弱化动词 + 名词”的结构。例如:symbolize(作为……的象征)、characterize(具有……的特征)、risk(冒着……的危险)。
(2)一些英语被动句的谓语动词可汉译成“受(遭)到……+ 名词”的结构。例如:
原文:Many of the investors have been badly hurt.
译文:许多投资者已受过很大的创伤。
(3)像look、sound、taste、smell、feel等感官动词,在汉译时可考虑转换成名词。例如:
原文:The flowers smell sweet.
译文:这些花气味芳香。
3.2 形容词与动词的转换
(1)由于表示感觉或情感的英语形容词往往体现出动词意义,因此在汉译时,常把“系动词+形容词(表示感觉、感情等)”结构中的形容词转换成相应的动词。例如:
原文:We taught our children to be kind and decent to animal.
译文:我们教育孩子要善待动物,尊重动物。
(2)有时作定语的形容词在汉译时也可以转换为动词。例如:
原文:He is expected to appeal for increased French technology sales.
译文:他将呼吁法国增加技术销售。
3.3 副词与动词的转换
英语中的状态、方位和方向副词也往往具有动态含义,所以汉译时经常把这类词转换成动词。例如:
原文:The computer is down.
译文:电脑出故障了。
3.4 介词词组与动词的转换
从前文的增减法中我们了解到,英语的介词比汉语的丰富,汉语很多情况下可以用动词替代介词,因此,汉译时很多英语介词一定要转换成动词。例如:
原文:I was at the school early.
译文:我早早地来到了学校。
3.5 介词短语与副词的转换
英语中有些“介词 + 名词”结构译成汉语后需要转换成副词。例如:
原文:He went away in haste.
译文:他急匆匆地走了。
3.6 名词与形容词的转换
词性转换在英语中很常见,但在汉语中却少有。许多英语形容词都有抽象名词的形式,如dangerous—danger,valuable—value等,而绝大多数汉语形容词仅以形容词词性存在,所以英语中的这类抽象名词常常可以与汉语中的形容词进行转换。例如:
原文:She was loved by the villagers for her beauty and kindness.
译文:她美丽善良,深受村民的爱戴。
3.7 副词与形容词的转换
副词与形容词在汉译时也可以实现转换。例如:
原文:She threw me a cheerful glance.
译文:她高兴地瞟了我一眼。
词性转换这种技巧,注重在词性上的灵活变通,在需要的时候应用一二,既脱离原文的束缚,又使译文神形兼备。但切忌为了转换而转换,一切要建立在通顺、流畅、规范的基础上。
4 反译法
英汉两种语言表达肯定与否定的方式有着明显区别。拿否定来说,汉语的表达形式相对简单,易于分辨,无外乎就是在词语中添加如“不”、“无”、“没”、“否”、“别”、“非”、“莫”、“休”、“未”、“勿”、“毋”、“甭”、“免”“禁”、“戒”等各类否定词;而英语在表达否定意义的形式上要更复杂,除了否定词(如no、not、never、none、little、few、hardly、seldom等),还有否定词缀(如un-、dis-、non-、il-、im-、in-、ir-、-less等)、形式肯定而意义否定的词语(如lack、deny、fail、miss、refuse等)、短语(如instead of、free from、out of等)。此外,还存在这样的情况:汉语只能用肯定形式去表达英语的否定意义,或只能用否定形式去表达英语的肯定意义,否则很难规范、地道地译出。例如:
原文:The opportunity is not likely to repeat itself.
译文:机会难得。
原文:Wet paint
译文:油漆未干。
上面两例中的译文采用了反译法。所谓反译,就是指将原文的肯定形式用目的语的否定形式译出,否定形式用肯定形式译出,也就是正话反说和反话正说。这主要是由英汉两种语言以及两个民族思维方式之间的种种差异造成的。“反译法在保持原文的修辞效果、确切地表达语义方面有着它特有的功能,从而让译文更加接近读者的思维习惯,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也就更易于让读者接受了。”[6]
5 分译法
把原文中某个含有多个词义的词语分解语义后再按照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分别译出的过程就是分译,也叫拆译。在有些情况,由于原文中的词语语义成分较多,如若要完整地表达其全部内涵,单凭目的语中的一个词语根本无法实现,此时须将词义拆解分译,“通常是将所需翻译的部分汉译为短语或独立结构”[7]。这种方法对于词语的汉译非常有效。例如:
原文:His behavior got a mixed reaction.
译文:他的行为引起了反响,有好有坏。
原文:He unnecessarily spent a long time explaining why he was late.
译文:他花了很长时间解释他迟到的原因,其实没有必要。
6 释义法
释义法就是采用解释原文词语的手段来达到翻译的目的。一般在汉语中找不到与英语原文准确对应的词语,且在其它译法无效的情况下,才不得已使用释义法。释义法虽然是下策,但也是一种重要的汉译技巧。例如:
原文:Now let’s all put ourselves in the shoes of the city residents.
译文:现在让我们都来设身处地为本市市民想想。
采用释义法要注意:释义要有根有据,准确到位;译文行文须简洁,避免拖沓臃肿。此外,采用释义法时还要确保译者对读者的知识层面和理解能力一定要有准确的估计,不可过低或过高。过低估计会在不该释义时采用了释义法,从而错过了引进新的表现手法的机会;过高估计会在该释义时却不采用释义法,从而给读者造成困惑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