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帛医药文献的文化价值及其研究和利用
——兼评《简帛医药词典》

2020-01-02秦军荣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医方马王堆医书

秦军荣

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结晶之一。它不仅荟萃了我国数千年来积淀的医术药道、养生之法,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中华文化精神、文化现象。我国出土的简帛医药文献(或称“简帛医书”)作为第一手真实的古代文献,为我们呈现了很多过去已经失传的中医药资料,可以弥补传世文献的缺憾,十分珍贵。深入挖掘、整理、揭示和利用简帛医药文献的文化价值,对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转化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20世纪初我国大量出土简帛医药文献,相关研究逐步开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我们注意到,研究领域和成果还非常有限,有待研究的空白点和薄弱点还很多。例如,简帛医药文献因产生年代久远,文字歧异现象突出、词句古奥艰深,一般人士想要读懂和利用非常困难,而相应的语言文字整理和释读工作还做得很不够。令人欣喜的是,陆续有相关成果推出,比如近来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方成慧和周祖亮编著的《简帛医药词典》(2018年版)就是一项具有开拓之功的系统性成果,可以帮助解决一般的阅读问题和获取相关重要信息,但相关的研究毕竟只是刚刚开始,还有大量的重要课题需要更多的人去着力。又例如,关于简帛医药文献的文化价值研究,大多也只是局限于医药文化范围之内,而对于其蕴藏的普遍的文化价值,目前重视不够,发掘和阐释不多。这些都有待进一步开掘,以便让简帛医药文献从更多的方面服务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当代文化建设。

一、简帛医药文献的类型及内容

我国秦汉时期产生了数量众多的医药文献。《汉书·艺文志》的“方技略”将医学典籍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共计36种,但是这些文献亡佚甚多,没有很好地流传下来。令人欣慰的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多地先后出土了大量涉及医药内容的竹简、木牍和帛书等古代文献资料,为我们了解古代早期医药文化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原始素材。例如1972年出土的甘肃武威汉代医简,1973年出土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代简帛,1983年出土的湖北江陵张家山汉简等都有数量可观的医药文献,弥足珍贵。

对于出土的简帛医药文献的整理研究起步较早,例如,1914年出版的由罗振玉和王国维合著的《流沙坠简》,其中就有对敦煌汉简医药文献的整理和考释。后来,随着出土的相关文献数量日益增多,特别是几批大宗医药文献的出土,专门整理和研究简帛医药文献的成果也陆续推出。尤其是近些年来,相关整理和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有不少新的整理成果和研究成果问世。目前所见已系统整理出版的简帛医药文献主要有:周家台秦简《病方及其他》(以下简称《病方》)、马王堆汉墓医书(共16种)、张家山汉简医书(共2种)、《武威汉代医简》、阜阳汉简《万物》等,在其他多批次发布的竹简木牍文献中也散见许多医药内容。另外还有北京大学藏秦简医方和西汉医简、成都老官山西汉医简、荆州胡家草场西汉医简、南昌海昏西汉医简等大宗简牍医药资料也正在整理之中,有待正式公布出版。

有学者曾按照《汉书·艺文志》对秦汉医书的分类标准,将简帛医药文献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进行过初步的分类研究①周祖亮:《简帛医书在医古文文选教学中的价值探析》,《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我们在此基础上,根据新近出土并公布的医药简牍信息,将简帛医药文献分为理论文献、方药文献、养生文献三类。

(一)理论类文献

简帛医书的理论类文献主要是“医经”典籍,大致包括经脉、病候与诊治、针刺三小类。

1.经脉类医书

共7种,分别是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张家山汉简《脉书》;老官山汉简《十二脉(附相脉之过)》《别脉》(对于老官山汉墓医书的分类与命名,主要依据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揭秘敝昔遗书与漆人》——笔者注)等。这些古经脉学著作系统描述了人体经脉名称、循行径路、生理病理症候、相脉方法等,反映了早期经脉理论的原始形态。

2.病候与诊治类医书

共5种,分别是老官山汉简《敝昔诊法》《诊治论》《诸病一》《诸病二》《逆顺五色脉臧(藏)验精神》。另外张家山《脉书》开篇叙述了人体各个部位的疾病症状及相应的病症名称,被视作最早的“诸病源候论”。这些古病候学、诊治学著作主要包括病症名称、望诊与脉诊方法及五脏所主病状等内容。

3.针刺类医书

仅1种,即老官山汉简《刺数》,主要叙述针刺方法,另外《武威汉代医简》也有数枚木简记载了针灸治病的方法和禁忌。

理论类简帛医书充分显示了我国早期的经脉理论、经脉形态、病症名称、病候特征、疾病诊治方法与针刺理论,对中医经脉学说、针灸理论具有深远影响。

(二)方药类文献

简帛医书的方药类文献主要是“经方”典籍,分布比较广泛,包括内容比较完整的医书与散见的医药简牍两类。

1.系统方药文献

共11种,分别是周家台秦简《病方》、北京大学藏秦简医方、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房内记》《疗射工毒方》《胎产书》、老官山《六十病方》、北京大学藏西汉医简、荆州胡家草场西汉医简、《武威汉代医简》等。每种文献记载了数量不等的医方,少则10余首,多则300首。

2.散见方药简牍

共9种,分别是里耶医药简、敦煌医药简、居延医药简、肩水金关医药简、罗布淖尔医药简、额济纳医药简、地湾医药简、张家界古人堤医方简牍、长沙尚德街医方简牍等。在这些简牍文献中,仅有少数医方清晰完整,其余均残泐不全。

简帛古方剂学著作包括治疗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儿科、伤科、五官科等各类疾病的方药与剂型,反映了早期的医方特征、药物形态与方药成就,其中部分方药至今还有较好的临床疗效①②田雪梅、王智明:《〈武威汉代医简〉之瘀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42例》,《中医研究》2009年第9期。。

(三)养生类文献

简帛医书的养生类文献包括“房中”“神仙”典籍。

1.“房中”类典籍

这类文献数量相对较少,主要见于马王堆竹简医书、南昌海昏西汉医简,目前已公布3种,分别是马王堆《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在马王堆《养生方》《房内记》中也包含了较多房中医学内容。南昌海昏西汉医简的房中、养生文献内容丰富,且与马王堆医书存在较大关联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简牍》,《文物》2018年第11期。。房中医书主要讨论各种房中术式、房事活动要领和房事养生意义。

2.“神仙”类典籍

这类文献又包括导引、服食行气、本草、祝由四小类。

(1)导引类医书。共2种,分别是马王堆帛书《导引图》、张家山汉简《引书》,主要包括导引名称、导引术式及其动作要领等内容。

(2)服食行气类医书。仅1种,即马王堆帛书《去谷食气》,这是一部充满道家思想观念的养生学著作,主要记载了导引行气的方法与四时食气的宜忌。

(3)本草类医书。仅1种,即阜阳汉简《万物》,主要叙述药物效用、致病原因、疾病转归等;另有天长西汉药方木牍对12种药物的集中记录。

(4)祝由类医书。仅1种,即马王堆木简《杂禁方》,主要讨论怎样用符咒方法消除灾祸、取媚于人,以及治疗婴儿啼哭、恶梦频繁等疾患的方法;另外周家台秦简《病方》等数批方药类文献也保存了较多的祝由医方。

养生类简帛医书再现了我国上古时期的生命意识、价值观念与养生方法,较好保存了医学与巫术的联系痕迹。

除了以上三类医书,在简帛文献内还出现了专门的兽医类医书,主要有老官山汉简《医马书》,以及居延汉简、敦煌汉简与悬泉汉简中的兽医方、兽医检验资料等。其中《医马书》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兽医学专著。

简帛医药文献所见的各类医书,主要是秦代至东汉中期的文献,它们均不在《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所记录的典籍名录之内,是对传世秦汉医药文献的重要补充,为学界探讨上古时期的医药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

简帛医药文献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中医药基础理论、临床医学、病候学、针灸学、药物学、养生学、巫医祝由等医药学内容,反映了秦汉时期中国传统医药的历史面貌与成就。不仅汇聚了古代人们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治病疗疾方法、处方施药技术等传统医药理论和经验,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民俗记忆,具有特殊价值,有必要深入研究和充分利用。

二、简帛医药文献的文化价值

简帛医药文献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既有医学领域文化,又有中华民族普遍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等。具体来说,主要包括观念文化、方药文化、养生文化、巫医文化等,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独特价值。

(一)观念文化

简帛医药文献所记载的我国古代医理药道体现出浓郁的哲学思想、世界观、生命观、时空观等。例如“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神”“气”“形”相统一的系统论、辨证施治和注重调理的方法论等,都闪耀着我国古代的哲学智慧。举例来说,关于“气”的认识,马王堆《脉法》、张家山《脉书》均指出“气者,利下而害上,从暖而去清……治病取有余而益不足”,说明气对于人体养生的重要作用,以及利用气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又如对于“阴阳”的认识,简帛经脉文献将人体经脉分成6条阳脉、5条阴脉,马王堆《五十二病方》强调治疗疝病时需“灸其泰阴泰阳”脉,《十问》认为养生需“审夫阴阳”……这些都反映了我国早期医学关于“阴阳”的基本认识,是后世中医学阴阳思想的源头。再如简帛医书经常用“七”“二七”表示名量或动量,这一种特殊的数量表示法,反映古代医学中的数术文化①李明晓:《简帛医药文献中的“七”》,《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第一辑),巴蜀书社2014年版。。此外,简帛医药文献还记载了“寒头暖足”“逐月妊娠”等身体观念,以及六淫、过劳、外伤致病的病因思想;强调疾病治疗与药物服用需遵循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要求,体现了时空医学理念等。这些医学思想是早期医家对疾病与身体的重要认识,同时也是对自然、生命的系统性认识,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思想体系,具有很大的原创性。它们既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和应用,又具有鲜明的科学领域特色。

(二)方药文化

这是一种专属于医药文献的文化形态,主要体现在医方命名、药物应用、方药传播等方面。简帛医方形式古朴,内容相对简单。对于医方的命名,基本上直接以病症名、“治+病症名”的形式作为医方名称,与东汉末年《伤寒杂病论》以主要药物来命名医方的方法区别显著。在药物应用方面,简帛医书的药物词语普遍存在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现象,用药范围非常广泛,不限于传统本草典籍所记的药物。简帛方药的剂量单位,既有表量精确的容量、重量、长度单位,又有许多表量模糊的估量、形态、拟量单位,真实反映了精确度量衡单位未通行之前的量药标准②周祖亮、方成慧:《简帛医书方药量词体系论析》,《汉语史学报》(第十六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在方药传播方面,简帛医方存在明显的内部流传痕迹,里耶医简、《五十二病方》《六十病方》、北大西汉医简四种方药文献记载了内容相同的医方③周祖亮、方懿林:《试论简帛医书相似方药文献的渊源与流传》,《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说明当时一些疗效较好的医方在民间流传广泛。虽然出土方药文献与传世方药文献的内容关联不多,但是简帛方药文献的部分医方可以在后世文献中找到相似的条文,是后世相类医方的源头。尚志钧先生通过对《五十二病方》与葛洪《备急肘后方》所载方药名物、功用、治疗方法、禁忌等方面的比较,认为前者是后者方药的源头④尚志钧:《〈五十二病方〉与〈肘后方〉勘比分析(上)》,《中医临床与保健》1989年第1期;尚志钧:《〈五十二病方〉与〈肘后方〉勘比分析(下)》,《中医临床与保健》1989年第2期。。张显成先生将抄写于东汉晚期的长沙尚德街木牍医方“治百病通明丸”与孙思貌《千金翼方》“肾沥散”进行比较,认为“治百病通明丸”很可能是后世“肾沥散”的原始方⑤张显成、杜锋:《〈长沙尚德街东汉简牍〉181号药方木牍研究》,《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第七辑),巴蜀书社2017年版。。通过简帛方药文化,可以了解我国早期的疾病诊治水平与成就。它们与东汉以来的传世方药文化一脉相承,说明中医药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

(三)养生文化

中医药讲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重视养生,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就有大量篇幅论及健康养生理念与方法,形成了源远流长并独具特色的中医养生文化。简帛医药文献的养生文化主要体现在通过房中、导引、服食行气等活动达到强身健体、长生不老之目的。简帛医书的房中文献属于性医学著作,涉及性科学、性技巧、性卫生和性保健等内容,强调性生活必须遵守一定法则,绝不可极情纵欲,逞快于一时;它们重视性生活对男女双方特别是女方的身心健康作用。简帛医书房中文献的出土,弥补了秦汉传世房中文献亡佚的缺憾,说明我国古代性医学的发达。简帛医书的两种导引文献,马王堆《导引图》以图为主,并附导引术式名称,张山家汉简《引书》是纯文字描述,两者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古代导引术式名称、基本动作要领以及所治疾病,从中可以看出古人重视导引养生。马王堆《去谷食气》包括避谷、食气两方面内容,属于古代气功的一种。简帛养生文化包含丰富养生思想,说明上古之人重视通过非药物方式获得强身健体功效,实现“久视长生”的理想。

(四)巫医文化

学术界对医药起源的论述,有一种“巫医同源”的观点。就文献典籍而言,我国早期文献保存了大量医巫相合的历史资料,如甲骨卜辞已有许多疾患种类、治疗病患方法与卫生保健知识的记录,说明医学与巫术存在较大关联①宋镇豪:《商代的疾患医疗与卫生保健》,《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简帛医书是目前能够见到的我国最早的系统性医药文献,其中就保留了较多的巫术痕迹,包含大量巫医文化信息。简帛医书的巫医文化主要体现在运用巫术的形体仪式、口头仪式、特定器物来治疗疾病、禳解灾患,形成了数量可观的祝由医方②吕亚虎:《战国秦汉简帛文献所见巫术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2页。。其形体仪式包括禹步、被发、踵足、画地等动作。“禹步”是古代巫师作法术时模仿大禹行走形态的一种步行方法,在简帛医书祝由方中常见“禹步三步”的动作描述。口头仪式包括针对疾患的各种咒语以及皋、唾等祝祷法。早期的巫医常用吐唾某种器物的方法治疗疾病。“皋”是正式祷祝前的发声词,目的在于引起所呼对象的注意。简帛医书祝由方用到的特定器物主要有桃木、荆棘、女子月事布、动物排泄物等。从简帛方药文献可知,越是早期的医书,祝由方所占比例越大,巫医文化氛围越浓。据统计,周家台秦简《病方》的祝由方占该书现存医方的45%,马王堆《五十二病方》现存祝由方约占全书医方的10%,北京大学藏秦简医方也以祝由术为主③周祖亮:《简帛医书在医古文文选教学中的价值探析》,《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

除了上述4种文化类型,简帛医药文献还包含民俗心理、防病习俗、饮食习俗、生育习俗等文化形态,它们共同构成了与医药相关的系列文化图谱,值得深入挖掘与系统归纳。

三、简帛医药词语的集成及研究

要挖掘、利用和传播简帛医药文献的文化价值,需要做好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必须先对简帛医药文献进行系统整理、校勘、诠释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多角度的深入研究。我们欣喜地看到,目前该领域已有一批基础性成果陆续问世。在简帛医书的词语整理与诠释方面,《简帛医药词典》(以下简称《词典》)对简帛医药文献中的医药词语进行了穷尽提取、系统整理、分类编纂和一一诠释,然后汇成一编,具有开创之功,为相关研究和利用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有益的参考和方便的工具,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一)古代中医药概念体系的系统整理

由于上古时代的诸多医药文献没有很好地流传下来,研究早期中医药领域相关术语名称及其具体意义的传承演变关系,迫切需要找到文献的证据。因此,通过简帛医书的医药词语来探寻古代中医药的概念内涵就显得十分必要。《简帛医药词典》首先对各批次简帛医药文献进行系统介绍,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简帛医书的出土情况、整理现状与主要内容;然后将全部医药词语分为11类进行整理与诠释,这实际上是对古代中医药概念体系的系统整理。以药物分类为例,中药的分类经历了草创、形成、发展、革新的漫长历史过程,传统的中药分类方法主要包括中药自然属性(即基原)分类、功能分类、经络(中药归经理论)分类、药性分类等,十分复杂。《简帛医药词典》收录了简帛医书所载723个药物名称词语,释义时化繁为简,按照药物基原的性质,分为植物类药名、动物类药名、矿物类药名、器物类药名4类,进行具体诠释,这样处理既易于操作、简单明了,又与简帛医书药物词语比较简朴原始的特征相符合。

(二)古汉语专科词语的分类解析

简帛医药词语属于专科词语,专业性较强,而且文字歧异严重,疑难词语解读困难,语言研究者留意不多,影响了这些珍贵资料的广泛利用,因而迫切需要运用语言学、医药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研究与阐述。《简帛医药词典》对2359条与医药相关的简帛文献词语进行了穷尽式提取,按照医学、药学两大类别进行排列,再作释义解析。医学词语下面分“病症、人体、诊治、导引、愈后、房中”等小类,药学词语下面分“药物、剂量、炮制”等小类;对于不便归类的医药词语,则统列于“其他医学词语”“其他药学词语”之中。这种对同一小类词语集中排列的分类方法,比较科学与合理,更便于读者了解同类词语的概貌。这对汉语词汇史、中医药术语史研究均具有较大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可以为语文辞书、中医药辞书的编纂提供词语资源。

(三)中国传统文化事实的具体阐释

古代文献包含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信息,出土文献更是真实保存了当时的文化形态与信息。简帛医书的导引、房中文献为我们了解上古导引文化、房中文化(性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证据。导引术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养生、治病方法,盛行于上古时期,但是在传世的早期文献中,除了偶见零星的导引名称外,尚未有专门的导引文献。而马王堆《导引图》、张家山《引书》两种典籍的出土,共记载70个导引词语,其中大部分有具体的文字说明或具体图式,充分验证了上古导引文化广泛流行并非常发达。例如导引术式名称“摇肱”,《引书》第22号简:“榣(摇)弘(肱)者,前挥两臂,如击状。”《导引图》所绘该术式的图像显示,导引者身穿蓝色长服,束腰,两臂向外方平展。图文相互印证,信息十分明确。房中术也是我国古代盛行的养生方法,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缺乏具体的房中文献参照,人们对于上古时代房中文化具体概念的解说众说纷纭,而简帛医书的房中词语为此提供了文献例证。李零先生曾从11个方面对马王堆房中文献的术语系统进行总结①李零:《马王堆房中书研究》,《文史》(第三十五辑),中华书局1992年版。。例如房中词语“七损、八益”虽然已见于《黄帝内经》,但在早期传世医书中仅此一见,历代注家对这两个词语进行了各种与房中无关的解说,莫衷一是。而马王堆《天下至道谈》特别记载了“七损”是指七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性行为,“八益”是指八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性行为,并作了具体阐述。周一谋先生指出,《天下至道谈》有关“七损八益”的论述,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填补了医学史上对其具体内容缺乏阐释的空白,解决了围绕《黄帝内经》长期争论不休而又难以解释清楚的问题②周一谋、萧佐桃:《马王堆医书考注》,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前言,第5~6页。。由此而言,《简帛医药词典》对简帛医书各类医药词语所作的归纳与释义,实际上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事实的具体阐释。

四、结语

简帛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早期智慧的结晶,在民族繁衍生息中得到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价值的中医药技术与文化。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①新华社:《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6日第1版。。历史实践证明,中医药技术与文化在抗击重大疫疾、保障民众健康方面已发挥重要作用,作出了独特贡献。因此,通过简帛医药文献来探寻中医药文化源头,理清其发展脉络,无疑具有重大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目前简帛医药文献的新材料还不断被发掘与整理,相关研究成果日渐增多。可以预见,今后在简帛医药文献研究、相关传统文化研究、中医临床研究等方面,必将产生更多新成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做出新贡献。

猜你喜欢

医方马王堆医书
神医的秘方
白蜡树
给您推荐两部值得珍藏的宝贵医书·博学奇书
良医拒传方
良医拒传方
良医拒传方
“马王堆”走进上海龙美术馆
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教学口令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
马王堆汉墓遣策名物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