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保护中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应用策略
——以武汉市为例
2020-01-02陶丽萍陈方方
陶丽萍 陈方方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历史遗存,历史街区在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之中,面临着如何处理好保护与更新这一世界性课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工作逐渐受到各国的关注。特别是1986年提出历史街区概念后,伴随着我国城市大规模的老城改造,传统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在进入21世纪后的十余年里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围绕历史街区概念与特色、历史街区的价值、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路径与对策等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其中,关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保护更新基础理论研究。比如历史街区开发性保护改造的理念、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更新开发的指导思想与原则、以保护促发展的设计策略和方法等。二是保护更新的模式与对策研究。主要从历史文化学、城市规划与设计、文化遗产保护等不同学科,结合具体案例剖析,围绕历史街区更新的类型模式、系统规划、城市肌理与空间保护更新、可持续发展,资金来源、公众参与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保护与活化利用历史空间的相关模式、方法与具体策略。三是对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研究。比如城市文化意象基础上的旅游发展、保护与开发相互促进实现街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历史街区旅游价值与开发等问题的探讨。而关于文化与科技融合在历史街区中的应用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极少,仅有成果主要集中在历史建筑保护修复、公共空间的节能技术、街区网络技术运用等方面。沈磊等提出尊重自然,利用生态科学、网络等高新技术建立网络化、数字化历史性商业街区①沈磊、赵国裕、姚瑛:《自然、历史、自我——多元化背景下塑造城市特色之问对》,《城市规划》2006年第3期。;赵秀敏等、张帆、尚建辉等、覃俊翰分别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节能改造、适宜性再生技术与空间调控技术等进行了探讨。②③④⑤赵秀敏、石坚韧等:《基于适宜性保护原则与旧区有机再生的建筑遗址修缮途径——以宁波永丰库遗址保护工程为例》,《建筑学报》2010年第S2期。总体上看,学界对历史街区的相关研究,缺乏从科技与文化融合视角探讨其对历史街区建设的深层次影响和创新路径的拓展。
笔者以为,传统历史街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模式转换的跨越式发展。这种跨越式转型发展必须借助于多种要素、多重力量的驱动,探索一种创造性、系统性的转换途径。科技作为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如何以文化为核心,以科技与创意为双翼,实现街区规划设计、功能开发、产业布局、政策管理等协同运作为特征的系统性创新,助推历史街区的复活与新生,就成为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综上,本文拟从科技与文化融合视角出发,探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有关问题,以期深化相关研究。
二、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主要内容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过程,是人类对城市历史街区进行保护、改造、投资和建设,并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的行为,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主要有:“①客观存在实体(建筑物等硬件)的保护与更新改造;②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心理定式、情感依恋等软件的延续与更新”⑥潘建非:《基于城市更新视角的旧城中心区水系整治——以广州荔枝湾涌、东濠涌为例》,《中国园林》2012年第3期。。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其一,对历史街区内特殊的传统物质环境进行保护。历史街区内保存完整的街巷格局、建筑风格和河道水系,是本地区独特历史风貌的重要代表。其“所构成的实体具有某些共同的设计、构造、材料及建筑组织方法,反映了某一时期的特定历史风貌,对于明确历史街区在城市及国家中的保护地位与重要性,确立未来街区的保护与整治方向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⑦张零昆:《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利用方法研究》,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3~4页。。
其二,对生活在街区内人们的价值观念、民风习俗、生活方式等文化精髓进行保护。历史街区应保存特定时期传统文化、传统思想影响下所留传下来的生活痕迹,活态化的文化决定着街区的特色与文化内涵。
其三,通过保护与更新,从而形成较完整的景观环境。即保护街区的整体环境效果,加强对建筑高度与尺度的控制,使街区周边的新建建筑或其它构筑物尽量与原有建筑风格保持协调一致,使历史街区的整体氛围和文化环境保持完整性与和谐性。同时注重改造街区的基础设施,较好保证现代人的生活需要。
其四,对街区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的历史遗存进行保护。历史街区中的历史建筑以及整体的街区格局对于历史研究者或艺术家甚至广大人民群众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三、历史街区必须依靠科技与文化助力发展
(一)历史街区是科技与文化融合活化利用的载体和基础
“历史街区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各个阶段的状况,体现着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认识发展过程以及生产生活的聪明才智”①温莹蕾:《基于旅游价值导向下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研究》,山东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5~16页。。其荟萃的各种人文景观、优美的空间环境为科技与文化融合促进历史街区发展提供了赖以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激发创意灵感的基地。只有将科技与文化融合,创造性地对街区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化科技利用、遗产空间利用和鉴赏展示利用,才能真正实现对自然人文历史资源的最优化保护和利用,吸引人们前来居住、消费、观光游览,发挥其功能和效益。如借助先进的材料和建造技术,对历史遗迹进行修复、整修和改造,实现古建筑的保护和再生利用;对街区环境进行改善、美化,提升其适宜性和观赏性;或依托信息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对人文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和展示,以弘扬传统文化,凸显城市魅力。
(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反映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水平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栖居之地,历史街区承载着人类丰富的物质生活形态,同时也反映着城市的思想和文化信仰及其社会与历史变迁。历史街区的建筑风貌、城市景观、居住结构、产业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体系与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凝聚着街区的文化活力与经济活力,更映射出街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因此,要保证历史街区的持续发展,应积极转换街区功能,提高科技文化融合应用的业态水平,在延续街景风貌、保护历史文脉同时,将“初级商业业态转换为旅游商业业态、多样精品商业业态,以激活经济活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②苏阳:《海口市骑楼历史街区水巷口示范区保护更新策略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45~78页。,展现街区独特的风采。
(三)历史街区是科技文化融合成果的特色展示
历史街区具有独特的城市肌理、古建筑、环境景观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科技与文化融合提供了天然的独特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复制的物质与文化产品,历史街区是城市形象和城市经济文化发展最具特色的构成要素,最易成为人们对城市文化意象进行遐想的触媒对象。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各种现实成果有利于塑造独特的历史街区形象内核,增强街区对外投资招商和商住、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实现历史与现代、城市与旅游的多元融合,得到各地政府的充分重视。同时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成果还进一步丰富了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涵,展示街区地域文化特色。
四、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发展的动力因素
21世纪,全球城市竞争空前激烈,城市品牌影响力成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风向标。就中国而言,城市的特色在文化,历史街区作为反映城市特色的重要指标,是打造城市品牌与城市文化的重要基石,因此,善待历史建筑,保护文化资源,延续城市文脉,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武汉的历史极为悠久,早在青铜时代,城市文明便已萌芽和产生。其众多的近代历史建筑,集居住、商业、外交、金融、宗教以及工业等多种功能,涵纳了西方古典浪漫与中国含蓄典雅两种不同文化的建筑风格,集中体现了武汉市近代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演变,是难能可贵的历史和艺术遗存。当前,武汉正站在城市建设跨越式大发展的特殊关口,其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开发刻不容缓。由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间涉及诸多部门及利益主体,其保护与更新改造的动力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情感因素
历史街区作为历史的真实记录者和城市发展的见证人,集中、典型地体现着特定地区人民的智慧与生产生活经验,蕴含着丰富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传达和展现了特定时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等丰富信息。因此,历史街区具有鲜明的时间性与时代性,其所拥有的特殊场所给居住者或游览者提供了具体而生动的找寻回忆与体验文化等精神方面的特殊情感,唤起一种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全球化带来的经济文化的冲击,城市的肌理、空间结构、建筑形态正日益发生着巨大变化,在各个方面对传统的城市形态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如何挖掘城市的自我价值,营构独树一帜的个性化城市形象,将是未来城市发展考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武汉开埠建城历史悠久,在其百年城市发展的历程中,遗存有大量特色鲜明、形态各异的历史街区,如风格多样的历史建筑物、富有变化的街道肌理,以及低矮的天际线等等,使其成为承载武汉独特历史记忆与文化的城市空间。对这片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既可以满足现代人对自我精神探寻的归宿感,也有助于深入开掘独特的城市本质和精髓,塑造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城市风貌。
(二)经济发展因素
历史街区大多处于城市繁华的中心地带,商贸发达,生活便利。适当调整历史街区的建筑功能或土地利用状况,同时引入新的空间活动和城市功能,改善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增进其公共利益的获得感,最终使历史街区的经济活动与文化资产结合起来,将极大提升原有土地利用的价值,恢复和提高街区的经济效益、活力,减缓甚至是挽回其日益衰退消亡的命运,更新城市的机能,实现其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应强调的是,历史街区与经济、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应该立足于街区的科学保护,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经济因素只能作为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的动力手段,而非其终级目的。
(三)社会政治因素
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改造工作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投资商和社会大众的政治科学决策、经济助力和社会推动,这三者共同作用,同时又相互制约和影响。在当前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工作中,尚存在着规划不当、认识不清、资金不足等许多问题。面对巨大的更新成本,以及开发商急于获取高额利润的普遍心理,需要政府担当主体责任,积极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四)科技发展因素
科技是整个历史街区创新建设、产业业态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催生街区文化新业态形成的核心动力。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对精神与文化生活的需求日趋强烈。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方面的新需求、新期待,满足历史街区当前产业文化发展的需求,提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是社会发展对科技提出的新要求。目前,信息科学技术方兴未艾,“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正在引领信息技术和产业进入一个转折期。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能生活等应用技术不断拓展。新能源、新材料迅猛发展,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突破性创新,日益引领制造业未来的发展①王渝生:《当代科技发展的态势与前瞻》,《求是》2015年第20期。。还有新声光电技术、环境修复技术等先进成果的不断涌现,都将促进人与自然、人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亦会与历史街区建设、街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产生方向性的接轨,继而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五、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中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具体应用
文化与科技融合从路径上来说,对一个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涉及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两方面。一方面,街区建筑物、公共空间、公共设施以及纪念物、雕塑等城市相关构筑物等物质性保护与建设可以增强人们对这个地区的自信,当然这种自信维持的前提是经济的振兴。只有在建筑资产、公共空间等的保护利用中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在保护更新中注重提升历史遗存的文化含量,塑造文化品牌,才能实现街区的持续发展与振兴。另一方面,只有将物质形态的城市要素与非物质形态的城市要素进行结合,才能在不同形态的多元城市载体中融合科技与文化元素。从此意义上来说,只有通过物质振兴和功能振兴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最终推进历史街区的全面复兴。
(一)历史街区物质形态的科技文化融合形式
历史街区物质形态的保护更新往往需要整合城市构筑的多种元素,使其最终产生一种巨大的全面综合效力。主要包括对相关构筑物的规划、对建筑物和公共空间的保护、对建筑功能的适当调整以及公共设施的建设。调整的方式主要有:其一,改变原有功能,对街区的功能进行再造,获得重生;其二,维持街区功能现状,同时借助更为积极、高效的运作,改善现有街区的功能;其三,丰富和扩大街区的功能。对街区进行结构性的功能调整,使街区功能多样化,从而促进其协调发展,提升街区经济实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置换、调整或重组街区的功能结构,是当前众多历史街区实现整体经济与文化复兴的根本路径。
1.完善建筑物质环境
在历史街区的活态保护中,实现历史建筑的经济价值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经过漫长历史的洗礼,许多历史建筑均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结构和功能上的老化问题,必须对它们进行整治。整治在此意指修复、整修、改造等。进行建筑整治的目的,一方面关系到建筑的外表和其对街区景观做出的贡献,以及老建筑不稳定的结构状况,是完善其结构和立面;另一方面,要改变现有不适用的功能,通过发展新的功能提升建筑的经济价值。建筑状况和建筑功能的改善都能有效地吸引投资,延长现有建筑的有效生命。
(1)对于历史街区中“物质/结构性过时”的历史感很强的老建筑,根据建筑损坏程度分别采取保护、修复、翻新、重新组建等方式,或者两者嫁接,形成新的特色同时又不失历史文化的神韵。对原有结构,包括墙体、屋顶等要素进行完整保护,同时对空间进行重新划分后加入新的建筑要素。一方面鼓励采用现代新材料、新技术以及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节能设计。另一方面与被保留的结构相匹配,使原有的老建筑与新材料和新技术达到和谐统一。注意协调建筑与其装饰风格的一致性,保持建筑外立面风格与形式的整体性。
(2)对于“功能性过时”的历史街区应利用先进的技术,结合人的生理、精神现状以及理想进行内部整体性更新改造。采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提供节能构造与部件以及供暖、供气和照明设备,为居民提供现代化、舒适的居住、办公及商务活动环境,有效改善整个街区的生活与投资环境。
(3)对于“形象过时”的历史街区,应在周密论证后审慎进行形象设计。对于街区立面或外部空间可以通过植入新功能,或是彻底的功能重组进行整治,最终实现改善或改变街区形象的目的。
(4)对于历史街区新建建筑,应尊重历史街区的空间特征,优先考虑街区建筑的规模和尺度、建筑红线、街道界面的连续性和历史街区肌理。新建建筑在建筑形态、空间、体量上尽量与周围原有历史建筑、街区保持协调和连续性。不仅在新建建筑的色彩、材质、装饰手法上采用街区的历史元素符号,而且应与其周边的街区、环境所形成的场所特征保持协调统一。要参照历史建筑的尺度、比例、空间感和它们的“场所精神”,以现代的形式进行设计建造,以此来维护和回应城市的历史文脉。
2.完善街区外部环境
历史街区中的外部环境意指公众聚集和交流的公共空间,可以是城市的一个节点、一个边界,或者是一个地区的活力中心。常见的形式有城市广场、街区庭院、花园以及建筑之间的开敞空间等,是一个城市环境品质的综合反映。具体做法有:
(1)合理控制建筑界面高度与街道宽度的比例,使街道继续保持原有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
(2)在街区内部,运用城市设计的多种手段,从用地结构的调整、视线通廊的保护、景观节点的保护、景观要素的规定和公共空间的形成等方面着手历史街区景观环境的控制,保留原有大树古木,增加绿地和开放空间,改善环境水平。
(3)利用现代设计理念、方法和技术,增加和优化多样节点空间。通过增设诸如公共绿地、入口牌坊、中心广场、河道上的桥头或者局部扩大的街道空间等方式,为人们提供休憩交流场所。其中,广场、公园、运动场等活动场所应多设符合园区氛围的景观小品和休息座椅,它们各自与居住、办公、商贸场所之间的空间联系也要方便直接。
(4)进一步优化街区街道景观环境。通过整治与拓宽步行道,重置管线,增设活动广场,种植行道树,增加绿地,增设居民文化、娱乐、休闲等活动设施与场所等举措,打造生活和工作的宜居社区环境。吸引年轻人进入历史街区,调整改善社区居民老龄化的结构比例,给街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完善街区多样化功能
对历史街区实施功能上的结构性调整,进行混合多样的功能开发,不仅为街区居民提供便利、丰富的城市生活,而且作为展示多元文化的重要窗口,更能高效利用街区已有资源,使其相互协调并改善街区现有的经济基础,实现街区可持续发展。部分传统老字号、沿街商铺、公共活动场所、教堂寺庙等历史建筑,可以在改造后继续沿用原有功能。而背街的店铺和商业设施,则可以根据街区发展和民众生活需要,进行必要的功能置换改造。针对现代人群对于生活舒适度的重视和追求,应优化布局商业、餐饮、金融业、公共服务业、旅馆业、文化娱乐业等服务设施,注意不同商业业态的合理搭配,以满足街区内使用者的现代生活需求。积极改造利用临街的非商业性建筑,根据功能分区增设不同商业功能,如商铺、茶馆、酒吧、咖啡厅、特色旅馆、健身中心等,使商业环境与建筑形态结构、城市景观结合。
例如,根据街区的空间分布,按照人的步行距离,分别在街区内设置超市、手工艺作坊和小型商业等不同的小型文化、商业业态,保证步行500米内有小型商业中心;而在街区外设置大型的商业中心和博物馆、图书馆等配套文化设施。需强调的是,应充分利用历史街区的老建筑、老洋房,挖掘其中蕴含的独特文化内涵,将文物、书法、绘画、石刻、工艺品、体育、文学、音乐、教育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博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各种特色专题博物馆,形成良好的集群效应,以文化提升街区功能,增强街区的文化氛围,改善环境质量。
(二)历史街区非物质形态的科技文化融合形式
城市触媒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城市物质形态要素与非物质形态要素结合的基础之上,而不同要素之间多样化的组合也相应造就了触媒的多元化特点。
1.特色风尚风情街区
即根据地域历史建筑与文化特色,挖掘街区经典建筑、名人故居、宗教、传统或时尚文化等文化元素,并在街巷布局、建筑外观、店面风格、广告招牌等景观要素的规划和设计上,与所在区域文化风情特色保持一致和协调统一,创设出一种浪漫和怀旧的氛围,并与商贸、休闲、旅游等产业结合,打造兼具鲜明文化特色的多功能、外向型的商业历史文化街区。如武汉江汉路、一元路依托滨江景观、欧陆风情与现代开放气息打造欧陆风情街;洪山大智路、合作路、车站路、中山路、青山红卫路等特色时尚风情街(如咖啡屋、酒吧、时尚造型、艺术旅馆、特色餐饮等);汉口龟北片、武昌洪山片、首义片、红钢城片,以及汉阳汉钢片的特色历史文化、宗教文化、革命文化与工业文化等文化风情展示街。
2.特色混合商住区
它以全面保护近代里分、近代传统民居历史风貌为主,通过建筑整治、修旧如旧、内部设施改善等方式植入城市功能,提升街区活力,建设融居住、商业办公、旅游休闲、文化展示功能于一体的历史街区。
例如,可对武汉汉阳显正街进行更新改造,使其继承清代的街巷格局、民国的民居风貌、武汉市井的生活气息,处处流露出一种古朴与典雅风味。街巷均为麻石或青石板路面,主街开设临街店铺,以二三层小楼为主。街区内,青瓦坡顶、木制门窗的传统风格民居店铺,与石库门内青砖天井、回楼护栏等传统格老式公馆静立并存,还有混凝土墙、竖向长条窗、线条简练、装饰简洁的早期现代建筑。街道边,有布置精巧的茶馆、旅店、中医馆、汉绣店、工艺店、古董铺,使街区居住、商业、旅游多种业态融合,以吸引游客和市民。类似街区改造还有汉口大智路片、上海邨、六合路片、汉正街、青山红钢城片等。
3.文化创意展示街区
即选择具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和文化设施的历史街区,发掘建筑、宗教、历史事件等文化要素,融合展演、艺术、设计、文化娱乐等创意产业,并根据产业特点及其受众定位,创新营构独特的文化商品销售方式和文化氛围等,打造特色文化创意展示街区。
例如,以武汉武钢“红房子”片区为主体,开发社区工业旅游。以沿江历史街区老街、里分为载体,建设集设计、艺术创作、艺术展示以及文化娱乐、表演等于一体的创意街区。在古今交错、中西合壁的时空里感受传统与时尚的激情碰撞,打造最文艺、浪漫、时尚的创客艺术小街。可规划建设小型特色博物馆、展览馆、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师概念店、个性文创产品小店、艺术主题混合业态、创意餐饮、酒吧、主题旅馆、家庭客栈等文创旅游及相关配套产业,以提升街区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增强自身吸引力。
4.现代都市商贸旅游区
即以保护为前提,对街区的显性、隐性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充分整合,有机更新,将商务、游览、商业等功能置换原有居住功能。在再现其古朴的建筑风格、亲切的风土人情的基础上,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和繁华的商业氛围,建构起富有文化品位、与旅游、休闲功能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商业中心。使街区的保护更新与特色化的商贸、旅游、餐饮、住宿等服务性产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街区生命力,使街区得到更有效的保护与发展。
例如,江汉路街区可充分依托该地区的历史文脉,结合现代人文要素,打造兼具历史文化特色、集休闲、娱乐、购物、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外向型商业历史文化街。主要包括两大核心区域:吉庆街民俗文化旅游区和老里弄民居文化旅游区。按照“民俗文化、汉味美食、荆楚演艺、老街旅游”的定位,精心打造吉庆街,并充分发挥其街区美食生活、民俗创意、文化馆藏三大功能,培育武汉老字号餐饮店品牌,展现老汉口“大俗大雅”市井俚俗餐饮文化。按照“修旧如旧”的保护性开发原则,重点建设辅堂里、宝善里、咸安坊、同丰里等基础条件较好的社区,开展老汉口里弄游。
总之,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发展是一种动态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应根据街区资源各自的独特性及其所面临的困境和机遇,探索文化创新与经济建设的内在关系和规律,因地制宜地制定各个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建设策略。按照城市的原有文脉和肌理,对城市进行有机更新。既要重视生态环境和技术手段,同时又要综合考虑历史人文因素,将文化等内容融进街区保护更新活动中,推动历史街区的经济复兴与发展,促进城市结构实现渐进式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