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的文化育人功能

2020-01-02操菊华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价值观育人思政

操菊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育人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要求和新举措。立足文化自信的视域,凸显思政课文化育人功能已成为当前思政课亟待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

一、文化自信的三重意蕴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是文化心态的积极取向,是价值观念的深度自信,也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切观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可见文化自信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意义。而把握文化自信的内涵与实质、领悟其深刻意蕴则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

(一)文化自信是文化心态的积极取向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在文化问题上所具有的一种积极精神状态”①沈壮海:《论文化自信》,湖北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3页。,是文化心态的积极取向,是一种乐观、理性的文化心态。文化自信从内容看是对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是对蕴含在民族文化载体中价值观念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这样的一种文化自信既不是妄自菲薄的悲观心理,也不是自高自大的孤傲心态,是一种基于自我客观评价的积极心态。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历史长河中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来自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来自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华文化所展示出的磅礴力量赋予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有这样一种积极的文化心态,在面对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文化心态时,我们才能做到既不低人一等,也不居高临下,而是以理性、平和、乐观、自信的心态对待自己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

(二)文化自信是价值观念的深度自信

从外显与内隐两个层面来看,文化自信首先表现为对民族文化的传统、习俗、物品等的珍爱与传承,其次是对包含在文化理念中的价值观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比如精忠报国、追求仁爱、信守承诺、崇尚和合等价值观念,早已浸润于国人心中,成为我们日用而不觉的精神指引,构成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从根本上说,文化自信是从文化观念的认同进入到深层次的文化价值观的深度认同和高度自信,是根植于文化的价值观自信,其中包含着鲜明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导向。沈壮海指出,“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之核”②沈壮海:《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之核》,《中国领导科学》2016年第9期。。可见,文化自信实质是价值认同和价值观自信。有了坚定的价值观自信,在面对纷繁多样甚至似是而非的价值取向时,我们方能保持定力,不畏挑战,不惧压力,笃定前行。在当代中国,坚持价值观自信就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带领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接力奋斗。

(三)文化自信是对共同命运的深切观照

我们的文化自信是立足于全人类文明的大视野,基于对人类的共同利益、共同责任的深刻把握,而形成的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切观照。这样一种文化自信绝不是关起门来、独善其身的小我之视域,而是敞开大门、兼济天下的大我之格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舟共济”“美美与共”“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天下为公”“命运与共”等理念无不包含着对不同文明的包容互鉴,无不体现着对全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切观照,无不彰显着对人类社会共同责任的有力担当。在当代中国,面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境遇,我们将继续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现实中汲取力量,对未来满怀憧憬,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更加坚定,对世界的和平发展也必将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

二、凸显思政课文化育人功能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新时代文化强国的根本是以文化人,以文化人的核心是铸魂育人。”①骆郁廷:《铸魂育人: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文化软实力研究》2018年第6期。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即文化育人,是指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来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引导人们确立理想信念,认同核心价值观念,从而凝聚共识,形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包括形势与政策在内的五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铸魂育人的使命,是唱响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主阵地,在文化育人中发挥着独特而极为重要的作用。凸显思政课的文化育人功能,切实发挥思政课在引导积极文化心态、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强化命运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是推进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要求。

(一)总体把握国内外形势需要思政课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文化心态

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国内外形势,形成正确的形势观,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任务。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既显示出向前发展的总体态势,同时又面临较多不确定性,增长较为乏力;不同国家之间既有共同的利益诉求,也存在各种分歧;国际社会发展既面临新的机遇,同时又存在较多风险与挑战,需同时防范“黑天鹅”和“灰犀牛”可能引发的巨大风险。就国内而言,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同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很突出。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当前形势究竟是“好得很”还是“糟得很”,如何在把握时代大势中既看到机遇又对风险有足够预判,这些都离不开一个积极的、辩证的文化心态。

当前国际形势呈现出复杂态势,新的矛盾不断涌现。以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经济全球化内容为例。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浪潮正在向纵深推进,国际合作关系更为深入;另一方面,“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势力不断抬头,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大有升级扩大甚至激化的风险,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严峻挑战。面对这种形势,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既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同时也看到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效应,主张在开放中实现共赢,在合作中共担责任,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既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仍处在重大战略机遇期,同时又充分评估各种风险,全力打赢三大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科学评价国内外思潮需要思政课引导学生确立正确价值取向

怎么看待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形势,如何评价众说纷纭的热点时事,这不仅需要相关的背景知识,更需要正确的价值取向作为内在支撑。思政课要遵循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原则,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因此,教学中对热点时事的评析绝不能停留在三言两语、就事论事的浅表化层面,而是需要对裹挟在其中的种种言论作出深度评析,分析其利益诉求,尤其是对那些似是而非甚至是严重错误的舆论思潮要有力驳斥,揭示其真实意图,以此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科学的形势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政课实际上是以热点时事为载体,通过分析舆论思潮来引导学生科学把握形势,形成正确价值判断的过程。

以形势与政策教学的中非关系分析为例。中非双方基于相似遭遇和共同使命,在历史上患难与共、相互支持,结下了命运相连、荣辱与共的兄弟情谊。当前中非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中非互利合作深入发展。中非合作论坛、“一带一路”等平台更是为中非关系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但同时我们看到,中非合作也招来一些指责和抹黑,所谓的“债务陷阱论”“新殖民论”等谬论不时泛起。事实胜于雄辩。近些年来,非洲国家基础设施升级提档,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工程不断改进,中非合作的成果让非洲人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不少非洲国家领导人和各界有识之士都主动站出来批驳这些不实之词。在2018年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题为《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的主旨讲话,提出中非合作“八大行动”倡议,为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

(三)应对全球风险需要思政课引导学生强化命运共同体意识

思政课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国际合作的两个面,既看到其中的种种机遇,也要有正确的风险观,在理念上实现从利益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的飞跃。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是合作的世界,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度不断提升。“蝴蝶效应”表明,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与外部世界息息相关,我们既能从中获利受益,也需要共同分担风险与责任,彼此之间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在与世界同进步、与时代共发展的大环境下,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只想获取好处,而在需要承担责任时就与外部世界作切割,人为地“筑墙”,一言不合就抡起保护主义的大棒,这样的做法违背了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违背了国际伦理道义,最终也会损害到自身利益。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在全球范围引发了连锁反应,至今一些经济体仍未“满血复活”,还处在艰难的调整与复苏之中。今天的世界,我们不仅要面对大量的传统经济政治安全问题,许多非传统问题也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如恐怖主义、金融安全、信息安全、食品安全、生态环境问题等,这些都需要各国携起手来,共同应对风险,共同承担责任。

以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全球气候问题为例。全球变暖的趋势正日益加剧,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世界的呼声与共识。2016年正式生效的《巴黎协定》是世界上第一个全面的气候协议,它倡导各国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积极向绿色可持续的增长方式转型。中国为《巴黎协定》的签署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最早通过立法程序认定《巴黎协定》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向联合国提交应对气候变化国别方案的国家之一。而特朗普却在就任美国总统后宣布退出这一协定。美国这一做法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招来大量反对和谴责的声音。在此情形下,中国选择继续履行承诺,自加压力,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这充分展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表明了中国对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凸显思政课文化育人功能的三个维度

凸显思政课文化育人功能既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时代要求,也是思政课擦亮文化底色、加强价值引领、提升教学实效的自我需要。新时代思政课要以文化自信为重要依托,从三个维度大力推进文化自信深度融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强大的中国力量,把握独特的中国价值,传播智慧的中国方案,更好发挥思政课的文化育人功能。

(一)从中外对比维度感受中国力量,确立积极文化心态

放眼世界看中国,立足中国观世界,从中国与世界的普遍联系中认识中国,把握世界,有助于直观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各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有助于学生总体把握中国在当今世界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感受中国发展的强大力量,领悟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坚定对中国发展的自信,进一步树立起积极心态。思政课需要从中外对比维度引导学生立足世界发展的总体形势认识中国发展的辉辉成就,从中感受蓬勃向上的中国力量。具体可从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其一,从硬实力看,世界主要经济体仍处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深度调整、艰难复苏的过程之中,增长乏力、动力不足是最突出的问题,发展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当前中国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的积极态势,并不断向高质量转型升级,显示出强大的内生动力。中国高铁、核电、北斗系统、5G技术等大步走出国门,成为新时代中国制造的靓丽名片。“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理念更彰显了中国企业面对世界激烈竞争的强大信心。

其二,从软实力看,中国的服饰文化、书法艺术、美食文化、戏曲文化、功夫文化、文学作品、文化类节目、影视作品、纪录片等纷纷漂洋过海,讲述了中国故事,传播了中国文化,展示了中国形象。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到刘慈欣《三体》获科幻文学最高奖雨果奖,再到孔子学院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这些都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和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2019年春节期间,爆款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不仅讲述了中国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其“带着地球一起流浪”的博大情怀更是与好莱坞大片所宣扬的英雄主义、个人主义截然不同,表达出中国人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切关注和积极担当。

总之,立足对比的视角有助于向学生全面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使同学们认识到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提高尤为显著。在此基础上,思政课要着力分析中国成就背后的原因,深刻阐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引导学生更清醒认识我国国情,树立积极心态,增强发展信心,树立报国之志。

(二)从历史与现实维度认识中国价值,增强价值观自信

我们的文化自信既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也深深扎根于当代中国的土壤之中。在历史与现实的传承创新中,作为中华文化核心与灵魂的价值观念一直熠熠生辉,成为千百年来滋养中国人内心世界的精神养分,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同时也为世界文明的繁荣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引领。思政课需要引导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去认识中国、观照世界,不断增强文化价值观认同,坚定价值观自信。

其一,和平发展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文化的价值目标。爱好和平、以和为贵、携手并进,是中华文化的价值目标。从开辟丝绸之路联亚欧到郑和七下西洋通亚非,从玄奘印度取经到鉴真东渡扶桑,这些都是中华文化对于和平发展诉求的历史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从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再到践行“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始终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始终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为和平发展并肩作战的光辉历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这是新时代中国致力于全人类和平发展伟大事业的庄严承诺。

其二,合作共赢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文化的一贯追求。摒弃零和思维,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共同发展,是中华文化的一贯追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联系更为紧密,只有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分享其他国家发展机遇,并积极贡献自身力量,共同防范风险,与各方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才能实现自身进步与世界发展的共赢。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主动打开大门,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尽管“呛过水”,但最终学会了畅游大海,国家发展实现了从“富起来”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我们也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共同推动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40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绩不仅让“中国崩溃论”一次次崩溃,也宣告了“中国威胁论”的彻底失败。以中美关系为例,我国主张合作是双方唯一正确的选择,秉持“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理念,倡导跳出“修昔底德陷阱”的惯性思维,推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其三,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文化的自我坚守。追求和谐相处,倡导求同存异,坚持正确立场,是中华文化的自我坚守。文化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也是其现实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精神养分,因而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一方面,不同类型文化必然蕴含人类的一些共同价值追求,存在彼此相通的地方;另一方面,不同的文明体系必然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价值观念。在文化交流中,我们倡导交流对话,强调不同文化类型、不同价值理念的碰撞,但绝不主张用一种文化价值观去征服、去取代别的文化价值观。以西方语境下的“普世价值观”为例,西方标榜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实际上都是抽象的、形式上的概念,是无法落实的,其实质是“自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为推行世界霸权、维护自身利益格局所建构的话语体系”。②王雯姝、陈曦:《“普世价值”泛行的语境检视及应对》,《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12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思政课要着力引导学生增强价值观鉴别能力,保持定力,坚守文化立场。

其四,文明互鉴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文化的开放心态。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明需要彼此尊重,在开放中交流欣赏,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历史证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构建“多彩、平等、包容”的新型文明。思政课要引导学生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参与文明交流互鉴,打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美好文明图景。

(三)从大形势观维度传播中国方案,树立命运共同体理念

思政课要引导学生立足国际大视野把握形势发展变化,从大形势观维度传播中国方案,展示中国担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其一,要深度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丰富内涵。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党中央对当前国际形势作出的重大判断。思政课要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这一判断,全面了解其丰富内涵。在政治上,多极化趋势强劲推进,国际力量对比更为平衡。大国战略博弈在多领域展开,群雄逐鹿的“多强”力量日益活跃;在经济上,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大幅提升,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与传统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多边框架成为经济合作的重要舞台。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效应”不断显现,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势头抬头,世界经济面临更多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在全球治理上,人类社会面临各种共同风险和挑战,加快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和秩序成为紧迫任务。

其二,要深入了解世界大变局中中国方案的主要内容。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出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我国从立足自我、观照世界的角度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形成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在政治上,中国主张国家之间地位平等,尊重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制度的权利。在经济上,中国主张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加强合作,促进共赢。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让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发展成果。在全球治理上,中国主张共商共建共享,破解和平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等四大赤字,建立公正合理、互商互谅、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全球治理新格局。①《习近平出席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并致辞》,《人民日报》2019年3月27日。

其三,要深刻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义。面对时代之问,中国作出了自己的回答,而中国方案的最终目标和价值取向就是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这一理念具有十分重大的时代意义。从文化意蕴看,这一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既蕴含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家国情怀,又彰显了天下为公的人类共同价值。这一理念是传统话语的时代表达,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从大国风范看,这一理念充分展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风范。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全球性危机。作为最早迎战疫情的国家,中国举全国之力打响疫情防控的总体战、阻击战和人民战争,付出巨大牺牲,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守住了疫情防控的区域防线。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中国克服自身困难为世界提供抗疫物质,派遣医疗队伍,提供专业培训与指导,向世界主动分享中国抗疫经验,积极推动国际抗疫合作,为世界疫情防控做出重要贡献。抗疫斗争的“中国答卷”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大国担当,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猜你喜欢

价值观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价值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