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与语言文化交流能力

2020-01-02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互通文化交流一带

魏 晖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9月、10月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以“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建设内容。笔者在《“一带一路”与语言互通》一文中讨论了“一带一路”与语言互通的关系,认为语言互通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方面,是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基础。①魏晖:《“一带一路”与语言互通》,《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语言互通应包含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建设内容之中,应纳入“一带一路”建设规划。如何实现“一带一路”语言互通?实现语言互通需要做些什么?如何做?围绕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思考。本文从语言文化交流视角进行了研究,认为语言文化交流是一种以实现语言互通为目的的语言实践,实现“一带一路”语言互通需要提升语言文化交流能力,从个体、机构、国家三个层面就提升“一带一路”语言文化交流能力建设进行了分析。

一、语言文化交流是一种以语言互通、文明互鉴为目的的实践活动

“一带一路”连通世界,语言连通人类,“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离不开语言互通。语言互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使用能相互理解的语言进行的沟通,语言互通依赖于语言理解和文化理解。语言理解是沟通的基础、桥梁。但是,只有语言理解,有时还不能真正“理解”,还存在诸如“言外之意”“意会”“不言而喻”等情况,这就需要文化理解。②魏晖:《论语言文化交流》,《语言战略研究》2018年第6期。

实现语言互通可以有四条路径:(1)使用同一种语言。一种情况是使用交流一方使用的语言,这就要求另一方必须熟悉对方使用的语言。还有一种情况是使用某种国际比较通用的语言,这就要求双方都必须熟悉这种国际比较通用的语言。(2)使用不同语言,借助机器翻译。机器翻译越来越得到广泛使用,准确度也不断提高,但需要非常精准的时候还不能完全依赖机器翻译。(3)使用不同语言,借助人工翻译。人工翻译成本较高,但在重要场合还是非常必要的。(4)使用不同语言直接进行沟通。一种情况是双方使用某种跨境语言,这种跨境语言实际是同一种语言,只是分布在不同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变异,但基本能沟通。还有一种情况是使用某一语族下两种相似度很高的语言。

从上述四条路径来看,前三条路径都有一定的使用人数,第四条路径局限性较大,使用人数较少。相对来说,第一、二条路径使用人数越来越多,第三条路径是在特别重要的场合使用。四条路径都建立在个体语言能力基础之上,第二条路径还建立在机器语言能力基础之上。可以说,提升个体语言能力和机器语言能力是“一带一路”实现语言互通的基础途径①魏晖:《“一带一路”与语言互通》,《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原文使用的是“重要途径”,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基础途径”)。

提升个体语言能力和机器语言能力为“一带一路”实现语言互通提供了可能,但真正实现语言互通依赖于具体实践。语言文化交流正是一种以语言互通、文明互鉴为目的的实践活动。

语言文化交流是指以语言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知识的互换互通,语言文化交流包括表层、中层、底层三个方面的交流:(1)语言的相互学习;(2)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相关文化交流;(3)语言价值观交流。语言文化交流的基本目的是信息、知识互换,根本目的是语言互通、文明互鉴,进而心意相通。②魏晖:《论语言文化交流》,《语言战略研究》2018年第6期。

语言文化交流既包括个体间的交流,也包括群体间的交流,还包括个体与群体间的交流,是一种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最基础而又广泛通用的交流方式,在人类交流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1)通过信息、知识互换,促进了解、理解,减少、消除误解甚至冲突,进而实现语言互通、民心相通。(2)丰富发展双方语言文化。(3)促进文化融合、会通,推动商贸发展、人员往来。③魏晖:《论语言文化交流》,《语言战略研究》2018年第6期。

语言文化交流之所以如此广泛通用并具有重要作用,是因为相对于传播、传教等来说,双方是平等的,知识、信息是双向传播而非单向传播的。语言文化交流作用的生成机制是基于语言理解和文化理解。语言理解是基础,相互学习语言有助于语言理解。但光有语言理解,有时还不能真正理解,还需要文化理解。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化交流、价值观交流有助于语言理解和文化理解。只有当彼此对对方的表达核心理念和思想感情的词都明白了,才算是真正文化的交流和文化的相容。④许嘉璐:《中华文化的前途和使命》,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135页。

“一带一路”的理念(丝绸之路精神)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建设原则是共商、共建、共享,愿景是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正如著名智库学者王文所说,基于“和合共生”的文化传统,源于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一带一路”主张合作共赢、共商共建、相互尊重、和平互利、文明互鉴,是有别于过去500年以竞争、暴力、冲突、战争为主线的西方主张的新型文明合作方式。①王文:《强国长征路:百国调研归来看中华复兴与世界未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9年版,第235页。正因如此,“一带一路”受到世界越来越多国家的欢迎,已成中国“品牌”。但是,品牌管理机制尚未跟上,要做好打持久战、攻坚战、迂回战的心理准备和战略安排。②王文:《强国长征路:百国调研归来看中华复兴与世界未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9年版,第237、251页。

语言文化交流是一种以语言互通、文明互鉴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更多的是“取经”而非“传教”,是一种历久弥坚、长盛不衰的交流实践,是打造“一带一路”品牌必不可少的实践。“一带一路”是一项长期、持久的事业,为落实“一带一路”理念、原则,实现“一带一路”愿景,“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将语言互通纳入“五通”建设之中,需要高度重视语言文化交流,进一步发挥语言文化交流的作用。现代语言文化交流相比古代语言文化交流,交流更加频繁、便捷,参与交流的人员更加广泛,形式更为丰富、多样。③魏晖:《语言文化交流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研究》2019年第1期。这为现代语言文化交流更好发挥作用、发挥更大作用创造了条件。语言文化交流的基础是平等、尊重,目的是实现语言互通、文明互鉴,进而心意相通,增进包容,促进合作,而不是强迫对方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实践中要把握好语言文化交流的原则。④魏晖:《论语言文化交流》,《语言战略研究》2018年第6期。当然,不可忽视现代语言文化交流面临的复杂形势和困难,要根据实践不断改进语言文化交流的方法、策略⑤魏晖:《语言文化交流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研究》2019年第1期。,不断提升语言文化交流的效率和效果。也要实事求是评价语言文化交流的作用,不可夸大语言文化交流的作用,语言文化交流可增进理解,减少、消除误解和冲突,但未必能增进信任。

二、实现“一带一路”语言互通需要提升语言文化交流能力

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最初五六年的实践看,著名智库专家王文从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设施联通、民心相通五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充分肯定了“五通”取得的成效。⑥王文:《强国长征路:百国调研归来看中华复兴与世界未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9年版,第235~236页。但是,有没有因为语言文化交流方面的原因而影响“五通”的情况呢?显然是有的,甚至很严重。王文特别提到,每次有中国重要人士发言时,论坛参与者往往会认真倾听。但坦率地讲,不是所有中国精英人士的发言都能收到上佳效果。有的官员用中文沉闷地念稿子,且稿子充斥着国内的话语语径,或者内容空洞、官话套语连篇、了无生趣;有的官员出席这种场合前呼后拥,讲完就走,这些讲话非但无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反而还会让外国听众心生厌恶。为此,他提出了选拔、培养更多真正“国际活动家”的建议,提出了加强“国际礼仪”和“演讲能力”培训的建议,甚至提出出台禁止“前呼后拥”“讲完就走”“官话套话”等“八项规定”的出国版。⑦王文:《强国长征路:百国调研归来看中华复兴与世界未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9年版,第256~257页。

可见,为更好实现“五通”,不仅需要选拔、培养更多的像“国际活动家”这样的人才,也需要提高现有人员的语言文化交流能力,还需要制定语言文化交流相关的规范。下面尝试对语言文化交流能力进行探讨,只有弄清楚语言文化交流能力,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语言文化交流能力建设,提升语言文化交流的效率和效果。

语言文化交流能力是语言能力的一个方面。语言文化交流是以语言互通、文明互鉴为目的的实践活动,语言互通、文明互鉴程度反映语言文化交流的效率、效果,因此,语言文化交流能力是衡量语言互通、文明互鉴程度,反映语言文化交流效率、效果的一个指标。

衡量语言互通、文明互鉴可通过语言理解程度、文化理解程度,分析语言文化交流能力可从语言理解程度、文化理解程度两个方面予以考虑。影响语言理解程度的因素有交际语言、表达者、理解者、语境。①邵敬敏、赵春利:《“语言理解论”刍议》,《修辞学习》2004年第1期。影响文化理解程度的因素主要有对表达者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尊重程度。

语言能力是分层次的②邵敬敏:《语言能力的层次、类型及其科技化前景》,《澳门语言文化研究》(2016年刊),澳门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语言文化交流能力也是分层次的。如前所述,语言文化交流的内容包括表层、中层、底层三个层面:(1)语言的相互学习;(2)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相关文化交流;(3)语言价值观交流。因此,语言文化交流能力也包括三个层次:(1)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2)语言文化应用能力;(3)语言价值观沟通(相通)能力。

(一)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

一个完整的交际过程可以分为“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是语言文化交流能力的第一层次,这是进行语言文化交流的必要基础,不具备基本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交流无法进行。

理解能力就是能够理解对方说的是什么,不仅包括语言,也包括文字;不仅需要语言理解,还需要文化理解,理解能力是进行语言文化交流的基础。

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比理解能力更为重要,没有表达就没有交流。表达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好的表达有助于对方理解。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特别要注意表达方式、表达技巧,要遵守国际礼仪。比如表达方式方面,中国人的描述通常是迂回的,倾向于婉转和含蓄。与此相反,美国人的语法结构常常是直接的,倾向于严谨有逻辑。③贾丁丁:《跨文化交流中的理解障碍及其解决路径》,《现代传播》2012年第10期。为达到良好的语言文化交流效果,有时需要发挥我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长项,但有时又需要学习他人善于“思辨”的长项。语言文化交流既是“表达”以促进理解的过程,也是学习、借鉴的过程,学习、借鉴对方习惯的表达方式,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表达技巧很重要,不仅有助于对方理解,特别是遇到沟通困难时,良好的表达技巧往往能化解困难,消除误解。一般来说,表达技巧方面要善于化繁为简,也就是社会语言学中的“风格简化”。④罗伯特·卡普兰、理查德·巴尔道夫:《语言规划——从实践到理论》,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84页。风格简化能向对方更清楚地表达,并减少词汇与句话方面令人费解的情况,文字表达方面使文本更具可读性。简约的表达表明理解的深厚,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要善于构建话语符号,善于借助新媒体、新技术进行表达。话语符号、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有时能取得良好的表达效果,帮助对方理解。还要注意现代语境和国际化表达。我们喜欢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结合现代语境来表达才更有现实性和生命力。所谓国际化表达就是用国际上比较通行、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习惯和话语进行表达。语言文化交流要特别注意借助语言文化产品,语言文化产品越是采用国际化表达,越是符合国际市场需求,就越有生命力和竞争力。遵守国际礼仪是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基本要求,是平等、尊重原则的体现,“讲完就走”“前呼后拥”是不礼貌、不尊重人的陋习。要慎重、合理运用肢体语言。合适的肢体语言能促进沟通,不适当的肢体语言不仅破坏沟通效果,甚至会产生不尊重人、侮辱人的误解。

(二)语言文化应用能力

语言文化交流中只有实现文化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良好的语言文化应用能增强审美、趣味、意义,促进语言理解和文化理解。这就需要交流人员掌握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并懂得如何灵活应用语言文化知识。比如导游,如果较好地掌握一些地名文化、姓氏(宗族)文化和语言景观文化,又善于表达,善于应用这些语言文化知识,交流效果一定更好。这实际是一种讲故事能力,即用对方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习惯和话语进行阐述、叙事。语言文化应用需要注意讲给谁听、讲什么、如何讲的问题。讲给谁听,就是要有针对性、差异性,不能针对任何对象都采取一种讲法。讲什么,就是故事要真实、温暖人心。傅莹说,无论在什么问题上,讲实实在在的中国故事,讲事实、讲数据、讲困难、讲作为,是最有说服力的。毕竟,真实的故事能打动人、说服人。①傅莹:《讲好中国故事 改进国际传播》,严文斌主编《百年大变局》,红旗出版社2018年版,第266~274页。如何讲,就是前文提到的表达方式、表达技巧等问题。

(三)语言价值观沟通(相通)能力

语言文化交流的最高层次是价值观沟通,这是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如果能够实现价值观相通,就能够达到文化理解,也就能实现真正理解。不管多难,价值观交流一定要进行。既不要回避价值观问题,也要谨慎谈论价值观问题,要讲究场合、时机,要将价值观透过故事去表达。傅莹特别强调:向国际社会进行有效传播,既要有“道”,也要重视“术”。这里所说的“道”,指的是沟通和传播中的理念和价值观,而“术”则是技术、技巧和方法,“讲好中国故事”就强调了“术”的重要性。“道”和“术”是相辅相成的,不能脱离“道”空谈“术”,“有术无道,止于术也”。②傅莹:《讲好中国故事 改进国际传播》,严文斌主编《百年大变局》,红旗出版社2018年版,第266~274页。

价值观沟通中最重要的是了解、重视、尊重人。所谓了解,就是要了解对象,了解对方想知道什么。所谓重视,就是既要重视同意自己观点的人,也要重视反对或者不认同自己观点的人。所谓尊重人,对人的尊重、对人性的尊重,是国际行为中需要一直秉持的信念。③傅莹:《讲好中国故事 改进国际传播》,严文斌主编《百年大变局》,红旗出版社2018年版,第266~274页。

随着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汉语词汇外译越来越重要,也是语言文化交流的一个方面。汉语词汇尤其中国特色词外译要坚持特色性、可接受性和表达准确性④章宜华:《中国特色词在中外传媒的使用特点及影响因素》,《学术研究》2016年第7期。,更需要价值观指导,要尽可能体现中国文化内涵、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比如“韬光养晦”英文翻译成“隐藏自己的能力,等待时机”,既不符合其本意,更违背了中国价值观,是一个非常失败的翻译。类似的情况不少。

语言互通是建立在语言理解和文化理解之上的,有没有不需要文化理解的情况呢?1995年,法国人让-保罗·内里埃以美式英语为基础,创造了一套较易掌握的语言——环球语,也称全球语。它主要借助1500个英语常用单词、简单的语法结构以及适当的身体语言来表达有关的意思,常用于商业人士之间的交际。内里埃认为环球语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言,只是一种便捷的交流手段;其目的不在于传输某种文化或价值观,而在于达到有效沟通。现在世界上有近2亿人学习环球语,预计到2025年将有1/10的人口使用这种新兴语言。①陈新蓉:《环球语,21世纪主流语言》,《环球时报》2019年5月17日第13版。通过环球语是否可以实现语言互通,只需要语言理解而不需要文化理解,有待进一步观察。

综上所述,实现“一带一路”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设施联通、民心相通需要语言互通、文明互鉴,实现语言互通、文明互鉴需要提升语言文化交流能力。语言文化交流能力是衡量语言互通、文明互鉴程度,反映语言文化交流效率、效果的一个指标,语言文化交流能力包括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语言文化应用能力、语言价值观沟通(相通)能力三个层次。语言文化交流效果受环境因素等的影响,但语言文化交流能力是基础,是关键。加强“一带一路”语言文化交流能力建设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

三、加强“一带一路”语言文化交流能力建设的若干思考

加强“一带一路”语言文化交流能力建设可从个体、机构、国家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个体层面语言文化交流能力建设

中国社会开始步入“全球公民”时代。从中国人出境旅游与对外交往看,“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越来越成为出境游的目的地。2018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已超过1.5亿人次,在中国人出境的十大旅行目的地中,泰国已跃升第一,2018年约1000万人次,马来西亚、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都名列前茅。赴伊朗、土耳其、埃及旅游人数的增长率远远超过欧美等国。②王文:《强国长征路:百国调研归来看中华复兴与世界未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9年版,第270~271页。由于网络社区、人工智能助力沟通无障碍等因素,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对“一带一路”“五通”尤其“民心相通”产生影响。普通民众之间的语言文化交流是最持久、最牢靠的一种交流方式,是实现国与国之间民心相通的根本途径。语言教育培训是一种最基本的语言文化交流方式,北京语言大学是中国唯一一所以对来华留学生进行中文、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素有“小联合国”之称。迄今为止,北京语言大学已经为世界上183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近20万名懂中文、熟悉中华文化的外国留学生,培养了数以十万计的中国学生。这些中外学生在中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中,无数海外校友、海外孔子学院、海外合作机构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母校、对中国的问候、祝福,祝愿中国早日战胜疫情,向母校、向中国传递力量、勇气与爱心,“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永远心系中国与中国人民,坚信中国一定能跨过险难,迎来春暖花开;有的组织募集救援物资,有的表达充当志愿者的意愿,有的表示随时准备尽己所能提供最好的全面支持,同心攻克时艰。患难之中见真情,可见普通民众之间语言文化交流是多么重要。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不可忽视普通民众语言文化交流的作用。当然,重点人群如政府官员、企业家、智库专家、翻译家等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影响更大,作用更强,他们的语言文化交流能力建设更为迫切。如前文中王文提到了选拔、培养更多真正“国际活动家”的建议,傅莹也提出需要更多人参与国际沟通。需要更多的中国人通过在国际媒体上接受采访和撰文、参与国际论坛,阐释中国政策;需要中国媒体更多地向国际社会传播信息;需要更多的中国资料和书籍被翻译成高质量的外文,进入世界的知识传播渠道。为此,需要从政策上、程序上和财力上加快改革和调整,鼓励和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让更多的人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传播中来。①傅莹:《讲好中国故事改进国际传播》,《参考消息》2018年3月12日。目前来看,“一带一路”建设急缺专业人才,尤其缺乏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语种又有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相当多的现有人才存在语言文化交流能力不强问题,有的是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不够,有的是语言文化知识及其应用能力不够,还有的是语言文化意识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自信不够、回避价值观问题的现象,不敢进行争论、交锋,更不敢进行斗争。交流中有时斗争是必要的,但斗争需要讲究策略和方法。

总的来说,“一带一路”建设急缺熟练掌握沿线国家相关语种的专业人才,现有专业人才的语言文化交流能力还有很大差距。既需要规划“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语种人才培养,也需要对重点人群开展针对性培训,提高其语言文化交流能力,还需要加强国民语言教育,从语言知识、语言能力、语言文化、语言文明方面进行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国民语言文化素养。

(二)机构层面语言文化交流能力建设

企业、智库、社团等机构或群体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机构语言文化交流能力是机构的重要资产甚至核心竞争力。对于机构层面的语言文化交流能力建设,重点是加强机构语言人力资源、语言文化资源等语言资源建设,将语言资源转化为语言文化交流能力。特别需要加强机构资源整合,整合才能优化资源配置,才能产生核心竞争力。资源整合主要有三种途径:

(1)对某一种语言资源进行整合。如改变人才部门所有制,实现语言人力资源的集中使用,或者对某一语言资源进行整合,构建集中使用的平台、机制等。这种整合可以形成资源集中优势,发挥资源集聚效应。

(2)对多种语言资源进行整合。如语言人力资源、语言本体资源、语言学习资源、语言应用资源等之间的整合。不同类型资源间的整合可以形成不同的语言能力。②魏晖:《国家语言能力有关问题探讨》,《语言文字应用》2015年第4期。

(3)语言资源与其他资源的整合。如颐和园长廊绘画有很多中国古代故事,是外国旅游者游览颐和园的必到之处。优秀导游因为其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文化知识、理性的中外价值观比较能力能够比较准确、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但是,参观人众多、环境嘈杂,往往会影响交流效果。如果能在周边设立相对封闭安静的环境,配上中国传统的音乐,甚至配上虚拟的古代场景,交流效果必定更好,这就会取得语言资源与其他资源整合的完美效果。

(三)国家层面语言文化交流能力建设

国家层面的语言文化交流能力建设首先要明确语言文化交流和语言文化交流能力在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只有清楚了其地位和作用,才能明确建设的目标和方法。

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外人文交流工作。新世纪以来,在国家制度层面已先后建立十大中外人文交流机制:中俄人文交流委员会(2000年10月成立)、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2010年5月启动)、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2012年4月启动)、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2012年4月启动)、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2014年9月启动)、中印尼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2015年5月启动)、中南非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2017年4月启动)、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2017年5月启动)、中国—印度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2018年12月启动)①张宁、赵卫星、罗晓舫、赵磊:《世界格局变化背景下中外人文交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2019年11月25日举行首次会议)。这些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为中外元首会晤增加了一个辅助工作机制,有利于及时、系统落实中外元首会晤达成的重要共识,或为两国元首会晤铺路准备,为中外元首会晤积累了厚重的人文交流成果,营造了两国人民密切合作的友好氛围。②张宁、赵卫星、罗晓舫、赵磊:《世界格局变化背景下中外人文交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语言文化交流是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俄语言年”“中德语言年”等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亮丽品牌。《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构建语言互通工作机制,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语言互通,开辟多层次的语言文化交流渠道。习近平主席更是高度重视语言文化交流工作,2014年在与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座谈时指出: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学会不同语言,才能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进而客观理性看待世界,包容友善相处。③习近平:《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http://www.wenming.cn/djw/gcsy/ldhd/xjp/gj/201403/t20140331_1836628.shtml。语言文化交流不仅是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发挥着基础性、持久性作用。

国家语言能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家语言能力指国家解决语言相关问题的能力。广义的国家语言能力指国家解决语言相关问题、满足国际社会和个人语言相关需求、服务国家战略等一系列能力的集合。从资源观视角,国家语言能力指国家分配和管理国家语言资源的效率,如果不同语言资源的组合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独特的、难模仿的、难替代的优势,国家语言能力就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重要方面,文化强国对内主要表现为凝聚力,对外表现为影响力,这种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构成文化的多种资源(包括语言资源)的组合情况。因此,国家语言能力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基础。④魏晖:《国家语言能力有关问题探讨》,《语言文字应用》2015年第4期。同样,语言文化交流能力是语言人力资源、语言文化资源等整合、配置的效率、效果,是衡量语言互通、文明互鉴程度,反映语言文化交流效率、效果的一个指标。语言文化交流不仅包括国家之间的交流,也包括本国内部的交流。⑤魏晖:《论语言文化交流》,《语言战略研究》2018年第6期。国家之间的语言文化交流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国内部的语言文化交流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语言文化交流能力是国家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从国家层面加强语言文化交流能力建设意义重大。下面从政策、机制、项目等方面提出加强国家层面语言文化交流能力建设的建议。

(1)政策方面。将语言互通纳入“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内容之中,将“一带一路”建设急缺的沿线国家相关语种的专业人才培养和语言文化交流能力建设纳入“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个体、机构层面的语言文化交流能力是国家层面语言文化交流能力的基础,加强国家层面语言文化交流能力建设首先要重视个体、机构层面语言文化交流能力建设,要从政策上引导、支持个体、机构语言文化交流能力建设。实施“一带一路”国民语言教育和重点人群语言文化交流能力培训计划。在中外人文交流机制中进一步增加语言文化交流内容,发挥语言文化交流的基础性、持久性作用。加强对汉语词汇外译的价值观指导。

(2)机制方面。建立鼓励个体、机构参与“一带一路”语言文化交流的激励机制。在中外友好省份、友好城市等层面开展语言文化交流,建立中外语言文化交流落实机制。建立语言文化交流评价机制,不断提升语言文化交流的效率和效果。

(3)项目方面。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适度扩大中外“语言年”项目,设置更多中外语言文化交流项目尤其是青年语言文化交流项目,打造“一带一路”语言文化亮丽品牌。加大政府购买语言文化交流服务项目的力度。

猜你喜欢

互通文化交流一带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编读互通
中日ETF互通“活水来”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宜毕高速陈贝屯互通立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