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探究
2020-01-02江苏宜兴市东域小学
江苏宜兴市东域小学 王 芸
课堂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是关键,而教师应扮演好主导者这一身份,更多地去引导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更好地开发,而不是强硬地向学生输入。小学生学习思维正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可以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开发学生智力,发掘学生思维潜能,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发展。
一、设置探究问题,激活学生思考欲望
问题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探究性数学问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学生也会主动地进入探究思考中,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入的探索、更全面的了解。由此,教师应合理利用这一教学手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探究性数学问题,营造出一个探究学习氛围,最大限度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并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智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厘米和米”时,为了让学生对厘米和米的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在课堂中教师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知道我们常用的一些物品的长度吗?比如你所用的铅笔、数学课本、橡皮以及你的课桌高度、宽度等。学生们对这些事物很熟悉,但一时之间被教师问住了,不知道这些长度该如何去描述。此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利用直尺或者盒尺去测量,并从操作测量的过程中了解“厘米”和“米”这些单位的概念。学生在了解了这些基本概念后,思考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有着怎样的数量关系。于是,学生主动地思考、探究,尝试利用测量的方法来探索,并大胆地猜想分析,无形中对这部分知识内容有了很深刻的理解。
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问题的设计,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思考与探究,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探究思维,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益。
二、巧设开放练习,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课堂学习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更在意学生思维的发展。其中数学练习是活跃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数学练习不仅要充满趣味性,更要具备一定的开放性,以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具体的知识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地设计一些开放性数学练习题,让学生可以转换思维思考问题,充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并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好的思考。
例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在和学生对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知识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后,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数学练习题:10-( )=( ),( )-3=( ),( )+( )=13,让学生自己填充一些数字使得等式成立。学生在教师给出问题后都纷纷进入思考探究中。这时,有学生试着去填写数字,在填写数字的过程中,发现每道练习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对于第一道练习题可以填写数字组成10-3=7,还可以写成10-9=1。学生在主动和无形中做了更多的数学练习题,并很好地开拓了自己的思维空间,有效地培养了自己的学习思维能力。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些开放性数学练习题,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可以从多角度解决问题,并对数学计算有了更好的理解。
三、渗入数学思想,活跃学生学习思维
数学思想是数学学科的关键,而且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能够指引学生更好地分析数学,能够很好地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打开学生的思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这一学习资源。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注重联系具体学习内容,在课堂中渗入一些数学思想,充分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使其对数学知识有更全面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时,教师在和学生对三角形的知识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后,为学生设计了一道问题:有一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是5厘米、6厘米,问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学生在思考一定时间后都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结果。有一部分学生给出一种结果:周长为16厘米。有一部分学生给出的结果是17厘米。很明显,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考虑得不够全面。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来思考这一问题。很快学生便想到当三角形的两个腰的边长是5厘米时,它的周长是16厘米;当三角形的两个腰的长度是6厘米时,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17厘米。这样学生能够很准确地解决这一问题。
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并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更好的掌握。
四、引导学生猜想,开拓学生思维空间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学习思维,适当的猜想能够激活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很多时候“猜想”比“教会”更重要。而且新课程改革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大胆猜想,给学生猜想、证明、创造的机会,让学生经历猜想、证明的过程,以促使学生体验知识的有效生成,增强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学“圆”时,教师在和学生研究圆周长的知识内容时,首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一些圆的周长进行了适当的测量。随后教师向学生提问:你认为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怎样准确计算出圆的周长呢?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后,都非常主动地进入思考探究中。很快便有学生大胆地猜想圆的周长与圆的半径有着一定的数量关系,并主动地根据自己的猜想去探究验证,无形中开发了自己的思维潜能。
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适当地猜想,成功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搭建好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充分发展了学生的学习思维,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搭建思维训练的平台,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质,促使学生融入课堂,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