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融合:实现要素目标落实的“软着陆”
——从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教学谈起
2020-01-02江苏南京市高淳区实验小学杨建康
江苏南京市高淳区实验小学 杨建康
一、教学简案
(一)导入新课(略)
(二)检查预习(略)
(三)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我”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是什么时候去的?分别看到了什么?根据问题给课文划分段落。
交流讨论。
(四)精读课文
1.静态描写:大榕树
(1)大声朗读课文5~9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大榕树外形的哪些方面?“我”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
(2)作者描述了大榕树的枝、干、根、叶,显得杂乱,没有顺序,你也这么看吗?
(3)再次浏览课文,说说你随着作者一起看到了一棵什么样的大榕树。
2.动态描写:很多鸟
赏读句子,透过关键字词说说哪些地方写出了鸟多,感受场面的热闹。
(五)总结提升
1.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感受,说说加引号的“鸟的天堂”和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分别指的是什么。
2.“我”第一次看到了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你和作者一起看到了两个画面,你觉得两个画面给你的感受是一样的吗?
3.鸟儿们生活在大榕树上,住得好,玩得开心!你觉得它们应该感谢谁呢?
(六)板书设计(略)
二、案例简析
课后习题第二小题“课文分别描写了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说说它们有哪些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读一读相关的段落”。问题中关涉三个方面的目标要求:一是感受大榕树的美和众鸟纷飞的场面;二是初步感受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三是朗读目标,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读相关段落。如若单一地理解“说说它们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就是指向“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要素目标,纯粹地将其画上等号,就有失妥当了。然而,要素目标必须通过这一问题来实现教学展开并落实,可这个问题却不只是单一地承载这一要素目标。
比亚迪叉车总经理毕国忠先生表示,比亚迪叉车走在新能源叉车行业前沿,始终力求以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引导行业发展,这不仅是比亚迪叉车的社会责任,也是比亚迪叉车坚持“技术为本创新为王”的发展理念使然。
通过对课后思考题二的精准解读、目标分解,融合到整篇课文的教学和实施中,呈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我们不妨从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明晰、教学设计的落实、教学效果的呈现三个维度来考量要素目标的落实效能。
(一)要素落实要求教学可见
《鸟的天堂》教学思路清晰,从导入到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再到精读课文,感受大榕树之美、富有生命力、大、奇特等特点,感受众鸟纷飞的盛大场面,以及最后的总结提升。初步感受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前面精读课文的铺垫中得到落实。这样看来,落实语文要素目标需要和落实人文目标同步,感受文本承载的特殊的言语表达形式需要在文本内容、思想、情感的学习、交流、感悟中进行。
(二)目标达成讲求水到渠成
如若单一地以课后思考题二作为课题教学的主问题,以它作为课文学习的指导要求,会让学生不知道从哪里学起,教学面放得太宽,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无从发挥。而此教学设计分步骤实施,将描写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分别作为学生精读的内容,从而让学生在感受不同情景描写特点前先精读文本内容,了解大榕树的特点和看到许多鸟的场景。在此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用不同语气和节奏读相关段落。用舒缓的语气读出大榕树的勃勃生机,用急促的语气读出描写鸟儿数量多、种类多的场面。最后,在总结提升阶段,学生交流不同的画面描写、不同的情景特点,就能充分表达自己的体悟和感受了。
(三)教学效果追求本真淳美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课堂教学也是这样,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学习后,都需要用真话、实话、心里话来绘制课堂教学艺术之美景。本设计的最后环节呈现这样的“美景”:
师:“我”第一次看到了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你和作者一起看到了两个画面,你觉得两个画面给你的感受是一样的吗?浏览课文后,和大家说一说。
生1:我觉得描写大榕树是一个寂静的画面,看到许多鸟则是一个热闹的画面。
生2:我觉得这两个画面出现的时间不一样,第一次是黄昏,第二次是早晨。
生4: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我”是从远到近观察的,很有顺序,第二次来看到很多鸟飞起来,就没法按照由远到近或者由近到远的顺序来写了,而是写鸟由少到多,由静寂到热闹了。
生5:我接上一位同学的说,正因为由远到近的观察,“我”才能够细细地看大榕树,观察它的枝干、叶子、根,而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很多鸟,就只能略看,因为鸟飞起来太快,数量太多,应接不暇了。再仔细看也只能看到一只画眉鸟了。
生6:“我”两次到鸟的天堂的心情也不一样,第一次因为是黄昏,鸟都休息了,没有看到一只鸟,心情很失落;第二次,看到那么多鸟,“我”很兴奋!
……
师:大家说得真好,静态的画面和动态的画面确实有很多的不同!巴金爷爷观察得好,写得好,同学们学得好,说得精彩,老师表扬你们哦!
三、案例反思
精准解读课后思考题二的问题内容,罗列出对应的目标要求,再融合到全篇课文的整体教学之中,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实现语文要素目标的“软着陆”,让语文要素根植课堂沃土,转化成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不妨罗列出如下建议,以固化思考成果,供实践再研究。
(一)区分:依题设计不是简单的纳题入案
围绕课后习题来提领教学过程设计,确实是当下统编版语文教学中将语文要素落实课堂的保底做法。但这不是简单地将课后思考题直接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带入课堂,呈现问答式的教学样态。这需要教者进行问题解读,分析其中承载的要求和目标,并将之分解整合,落实到课堂教学设计中,特别是要落实到语文要素目标中。语文知识需要学生掌握,能力和方法需要学生习得,习惯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强化中养成。如若不能形成课堂教学梯度,促进学生学习力的生长,学生是“跳”不上那个目标高度的。
(二)分解:教学融入不等于课堂植入
“初步感受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句话的关键词是“感受”。简单地说教,大部分学生是不能感受到的,或者说只有少数语文素养高的学生能感受到,因此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给予指点、引导、推助等。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到不同的描写特点,仅仅用“说说它们有哪些不同特点”的问题呈现是不够的。如若学生说得粗浅,教学就更显得浮光掠影了。
思考题二中的“说说它们有哪些不同特点”在教学设计中呈现为“你觉得两个画面给你的感受一样吗?”,将生硬的问题变成了画面的赏析和评议。其中的“课文分别描写了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在设计中呈现为“你看到一棵什么样的榕树?课文描写了大榕树外形的哪些方面呢?”,通过“起初”“后来”“接着”感受由静到闹,通过“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感受鸟的大小不一、颜色各异、姿态多样的特点,通过“应接不暇”感受鸟的数量之多。这些设计和实施都是引导学生感受大榕树的生命力旺盛和群鸟欢腾的热闹。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目的是为了在总结提升阶段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现手法。
“融入”,需要整体考虑、有板块思维、有坡度;“植入”,则会生拽硬拉、强行实施,从而使得效能低劣。
(三)审思:语文学科不能是单脚独行
统编版语文教材按照双线结构进行编排:一条是“人文主题”线,另一条是“语文要素”线。这两条线,较好地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两条线索,让语文的教学不再是“模模糊糊一大片”,而变成“清清楚楚两条线”。当下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强调“语文要素的目标落实”,但“为要素而要素”也不足取。新课堂要上成新教材特色的语文课,首要的观念就是教学两条线,指向两主题。
课后思考题是教学目标落实的具体训练点,我们在备课时要精准分析,明确思考题承载的目标任务,尤其是要清晰要素目标,将目标任务整合到教学设计中,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语文要素目标落实的“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