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师制实践教学参与创新创业训练机制探讨

2020-01-02义,肖

梧州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导师制导师培育

肖 义,肖 敏

(1.2.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9年10月,教育部等14部门印发了《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 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的通知,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成为地方应用技术型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本科教育建设中,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地方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既能迅速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又能够帮助师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前期积累,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适应社会、顺畅地步入社会。本科教育阶段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展,尚面临许多困难。高校应当积极探索本科教育“导师制”与“双创”能力培育的有效融合机制[1],并及时采取协调措施,为创新创业训练活动搭建多方位、多形式的实践平台;专业教师导师队伍融入创新创业训练的计划与实施过程,推动专业导师通过实践平台培养、规划、设计和协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活动,能够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实践教学联系,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导师制实践教学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融合的机理分析

1.导师制实践教学具有创新创业培育的内在素质

地方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衡量学生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年来各地高校通过培训组建校内“创业导师”队伍,承担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任务。这种基于公共课授课类型的“导师”模式是创新创业教育基础层次的培育策略。第二层次的导师模式是,学生主持创新创业项目并遴选项目导师,通过项目导师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创业项目或创新项目的所有训练过程。这种“项目导师”培育模式,能够提升学生对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认识,转变角色换位思考,从就业者转变为岗位设计者。第三层次的导师模式,是基于本科教育导师制,在“课程导师”“项目导师”指导之外,专业教师在学业指导、生活指导、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全过程中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介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夯实理论基础,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导师制实践教学环节参与创新创业训练,在对学生长期指导过程中,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案,对照创新创业训练的目标,融合实践性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开展实践训练活动,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与创业的能力,其具体实施与创新创业训练目标达成具有内在的联系。

2.创新创业训练对导师制实践教学具有促进作用

导师制实践教学是由专任教师担任导师,在学生的学业方面、生活方面、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方面形成长期的、相对稳定的培养机制,师生之间通过长期的沟通交流,能够养成比较真实的信任心理,导师在创新创业训练中能够更有效地为学生开展设计、协调,取得最大程度的训练效果。同理,在创新创业训练实践操作中,专业导师通过整合科研与教学的项目和案例资源,进一步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报,将项目任务与实践学习有效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能传播学生的思想,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业训练过程同时也是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检验[2],对导师制实践教学机制的完善具有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创新创业训练实践可获得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并促进学生通过实践训练增强专业认同感。

3.二者融合具有双赢效果

导师制实践教学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机制,建设专业教师指导的导师制实践教学环节,赋予专业导师和学生更多的实践训练平台,其与“双创”教育形成融合机制,能够推动大学生从专业认知到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提升,更好地实现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目标,取得共建双赢的效果。

二、创新创业训练实践机制的困境分析

1.具体策略双向并行,实践效用不明显

目前,地方院校普遍采用“课程导师+项目导师”指导的“双向策略”,学校投入大量经费进行“课程导师”培训,并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和相关竞赛活动,可谓如火如荼。但是,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陷入数据可观、实绩淡然的窘境,大学生“双创”能力培育机制中也突显不少问题,比如在学校培养定位方面,对于“双创”教育培育机制尚未形成十分清晰的认知,培育过程中往往忽略了重点,存在普遍偏差;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计划的实践性还不够[3],很多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素质教育认识不足,参与度不高。最为关键的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机制中,很多教师都过分注重学生的项目如何设计,忽视了对能力素质方面的进一步培养,学生在项目培训和实践过程中的创业意识不足,更多的关注项目本身的研究和创新方面,未能提升创业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与“创业创新”教育的宗旨以及教育部制定的“大学生培训”和“创业带动就业”的目标相脱离,并没有发挥明显的作用。

2.导师制与“双创”能力培育的融合促动不足

目前,地方高校并没有普遍开展应用型本科建设“导师制”工作,实施本科教育“导师制”的有关院校或者院系大多是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学生顺利毕业为目标,相关制度和平台服务于创新创业训练目标的很少,二者的交互融合机制尚有不足,体现在:

一是,目前地方院校实施的本科教育导师制工作机制存在导向性偏差。担任本科教育“导师”的教师在实践工作中更多偏向于学业指导,缺乏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和创业能力指导,基本忽视了对学生就业的指导,很多专业教师认为学生就业问题不属于教学工作范围。二是,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偏重于完成“课程”教育和“项目”训练,偏向于在某个学期内完成课堂讲授的短期培训以及项目申报,缺乏对教师和学生的系统培训,更缺少综合性训练平台。通常大创项目申请之后也缺少了必要的项目研究实施跟踪,学生因为实践经验不足,缺乏自主启动相关项目研究的能力。“项目导师”在整个创新创业项目指导过程中,关注的重点是项目能否结题,因为这关系到指导教师的工作绩效;在整个项目实施中,项目导师不会太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和能力培育,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素质的养成。而本科教育实施专业导师制的过程中,高校专业教师更多地将精力放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对于创新创业方面的工作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何将本科教育专业导师机制与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机制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还需要各院校做好顶层设计。

3.“双创”能力培育的实践机制落实不足

创新创业训练培养计划的具体落实,需要导师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解决相关问题,持续推进创新创业训练的实施,这就需要设计科学的实践训练计划,并有系统的实践管理机制。创新创业训练过程中对实践机制存在的问题应当及时进行调整,以保证“双创”教育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的管理机制和方法多停留在传统模式,传统的信息储存没有进行相应信息分类和系统保存,这也致使不少信息得不到有效利用,在项目实施和导师实践性指导的管理方面也存在随意性。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与实践中,导师的指导十分关键,导师的指导作用直接影响了项目最终效果的展示。创新创业教育本身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所以,学校应当加强对校内教师的相关培训,确保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具备专业本身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实践实务能力。现实的问题是,很多学校尚未完善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导师进行全面系统的考评和管理机制,一般都是创业导师课堂发挥,项目导师项目实践,缺乏系统科学的实践性评价与考核机制,这也容易导致缺乏计划的指导,学生通过项目实施所体验的创新创业实践的最终效果未能充分体现。

三、完善导师制实践教学参与双创训练机制的策略

1.推进教育教学实践机制改革

在“专业导师”制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实践过程中,专业导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仅要在学业指导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思维训练,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创新与学习结合的重要性,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针对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社会实践调研,充分发挥专业理论指导实践训练的作用。专业教学与学生的实践训练相结合,本科教育“导师制”和“双创”能力培育工作的进一步融合,是目前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选择。

推进教育教学实践机制改革,赋予专业导师实践教学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职责,需要从学校层面构建相应平台,出台有关制度予以保障。以创新创业训练为目标的实践训练,应明确导师制实践教学工作的内容,应强调导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3个训练来指导并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一是以专业为基础的阅读训练,主要提升学生专业认知、拓展专业视野,构建“专业+N”学科边缘知识体系;二是推进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导师指导学生走入社会,以学科专业为基础,分析探究某一层面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认知、分析和给出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发现—探索—创新”的意识养成;三是拓展专业实习实训活动。区别于大学生毕业实习,专业实习实训是要求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设计“专业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在导师指导下进入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与就业相一致的实务工作训练,提升学生对未来进入社会就业的认知,为提升就业质量培育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2.激励社会扶持与学校协同机制

社会和学校应重视培育创新创业训练平台,鼓励师生参与相关训练项目,并注重大学生在此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学校应结合导师制实践教学环节多方位建设实践训练平台,拓宽实践训练渠道,鼓励专业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训练,鼓励专业导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每年对所有训练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对优秀人员进行奖励,以激发导师的积极性。其次,社会要提升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行业、企业以及国家机关建设大学生实践训练平台,对认为具有研究价值和代表性的创新创业项目予以社会支持。再次,学校应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训练,并与学业成绩、奖学金挂钩,以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为了鼓励和促进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学校和导师应酌情考虑有效实施其教育实习培训计划,使学生在条件相适应时,能够合理选择。社会各界应当积极参与和开展大学生实践训练项目培训,提高创新创业项目的含金量,鼓励学生开展跨专业、跨年级、跨学科的社会平台合作。

3.促进学科竞赛与“双创”训练的结合机制

学科竞赛活动是大学生展现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的实践性活动和实战阵地,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素质的体现具有实战意义。举办学科、专业竞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成长和创新意识提高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应结合各专业特点开展学科竞赛,构建教研室—院(系)—学校“三级”层面的专业竞赛,并提供相应实践训练的学科竞赛经费,做好创新创业培养教育的实践训练工作。专业导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学科知识竞赛有效结合的重要性,在导师制与“双创”素质能力训练过程中,可以将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和学科竞赛等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成果,同时给予客观的评价。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等来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积极性,给予更多学生以良好的示范。

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是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师制实践教学体系为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高校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本科导师制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支持和管理,导师需要有效地把项目的理论教育和实践结合起来,并结合学科竞赛活动,培育和建设校园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基地,引导学生参与校外社会实践,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与创业意识。

猜你喜欢

导师制导师培育
导师制联合进阶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来源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V eraW an g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爱情导师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