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探讨
2020-01-02李函书
李函书
(云龙县图书馆,云南大理 672700)
1 .文化扶贫及文化精准扶贫
贫困表现为物质的匮乏和致富能力的缺失,但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人的精神、信息、智力、信念的匮乏,即文化上贫困,所以,要消除贫困,最根本的是从精神上能消除贫困,改变贫困人口的素质、精神面貌,进而推动其进行物质创造,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文化扶贫是指在贫困落后的地区传播和注入有活力的现代文化科技知识,使该地区社会群体的文化水平和社会思想意识发生变化,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文化扶贫在贫困落后地区展开,包括开展文化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等,加快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但是,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国家的扶贫工作一直不间断进行,但成效比较缓慢,2013年,习总书记在考察湘西的时候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2015年,在国家减少贫困促进发展的高层论坛上,习总书记呼吁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扶贫,逐渐发展文化服务实践探索与理论探究的热点议题,引起了社会的热烈反响。2015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等7 部委联合印发的《“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指出了我国文化精准扶贫的目标:到2020年,,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2016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召开“全国文化精准扶贫工作视频会议”,研究部署“十三五”期间的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文化精准扶贫工作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也明确提出扶贫要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共同促进扶贫攻坚,由此,我国文化精准扶贫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在扶贫工作中占有重要部分。图书馆是保存各民族文化财富的机构,是保存人类文化典籍任务的地方,是人类精神文化财富的汇聚之地,基层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开始在文化精准扶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
2 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对文化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
文化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对文化精准扶贫具有重要意义。(1)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有利于消除贫困地区民众长期身上的负面思想,如封建迷信、赌博、不思进取、不恰当的人生观等,在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由于基层群众接触不到正向的思想引导,就容易被这样的负面思维占据上风,古人说“穷山恶水多刁民”就很好的诠释了因为偏远贫困,缺少精神食粮的劳苦大众受到负面思想引诱和影响后,表现出的“刁”“蛮”“恶”,这些负面思想,制约了民众脱贫致富的欲望和行动,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能给贫困地区带去知识、智慧和精神财富,让他们接触先进的文化知识,进而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的努力与进步[3];(2)有利于文化扶贫的针对性。传统的扶贫工作是普遍施惠,扶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高,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一些文化扶贫的目标,虽然对准了贫困地区,但是从整体上来讲,贫困地区中的群众仍有文化的贫富差异,而传统文化扶贫政策下,会让贫困地区中有一些文化基础的人受到实惠,而本身没有文化基础的群众,基本上不会接受到任何有利的养分,这样的扶贫方式,只会进一步的拉开贫困地区的文化贫富差距,而掌握了更多文化知识的“文化富人”多选择离乡发展,这对于通过文化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经济状况、培养人才、提升全民平均文化素养的文化扶贫初衷显然产生了冲突,而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文化精准扶贫也成为扶贫的重要手段,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建立,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散漫的扶贫方式,对不同类型的民众进行区分,根据其需求针对性地开展文化精准扶贫,既提高基层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又能提高文化精准扶贫的有效性[4];(3)有利于改善文化扶贫制度。文化精准扶贫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变贫困人口的精神面貌,进而促使其自身发生改变,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但是,当前的文化扶贫工作实施过程中,很多地区没有发挥文化精准扶贫的作用,实施方式简单粗暴,提供的书籍、管理制度不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不能服务于当地的特色文化和特色产业,或者书籍专业性太强,很多农民看不懂,没法指导实际的农业生产等,这些不仅不利于文化扶贫战略的开展,而且从本质上来讲,极大的浪费了资源,在目前我国的文化贫困现象仍旧十分严重、数千万贫困地区的青少年嗷嗷待哺的前提下,这样的方式浪费了公共财政的投注,使得真正有需要的地区和群众的诉求难以得到满足,究其根本,是扶贫制度和制定人和执行人不能够设身处地、缺少实地走访调查导致的,而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建立,立足于基层实际,结合了精准扶贫工作,具有较大适用性,便于公共图书馆作用的发挥,促进当地社会文化科技服务发展[5]。
3 基层公共图书馆精准扶贫路径创新
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应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发挥更多作用,避免资源的浪费,所以,精准识别贫困居民,创新扶贫内容、完善扶贫机制、建立完善的扶贫网络体系等十分重要。
3.1 精准识别贫困居民
基层图书馆助力文化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应加强调研工作,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根据其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文化扶贫。早在1993年,我国就建立了文化扶贫委员会,开始尝试文化扶贫工作,但传统的扶贫方式是大水蔓延式的,缺乏针对性和适用性,文化扶贫成效不明显,而且资源较为浪费。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利用基层图书馆进行文化扶贫也应做到精准,首先,应根据不同贫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环境、民风民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基本文化程度等,综合性了解区域的文化需求,进而为区域提供一些适合本地区的、符合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图书馆资源;其次,同一区域内,不同类型的居民文化精神需求不同,应将其进行划分,精准识别出贫困居民中有发展意愿、发展能力的困难群众,没有意愿参与文化扶贫的群众,有强烈意愿参与文化扶贫,并且有能力改善自身精神面貌、物质精神财富的人群,对不同的人群,应采用不同的方式,利用不同的图书馆资源进行科学文化支持、思想改造、技术信息支持等,达到不同的改造目的,促进文化精准扶贫成效的提升。最后,同一个人,不同阶段对文化需求也不同,基层公共图书馆应丰富馆藏资源,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知识背景、不同生活阅历的人提供图书、信息资源,满足贫困户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6]。
3.2 创新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内容和工作模式
当前的很多基层图书馆,图书资源大同小异,并不利于基层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不同地区、不同目标人群的精神状态、文化背景、当地特色经济文化产业等都是不同的,文化扶贫的内容必须立足当地实际,对当地的人群的智力开发、文化素质提升、科学知识吸收和利用等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所以,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也应立足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外,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文化精准扶贫应积极创新方式,不仅限于图书资源的借阅,还应积极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科学知识培训、竞赛、田间讲座、网络教育等,多方面多管齐下,共同促进基层群众的文化脱贫[7]。
除了精准扶贫的内容进行创新之外,精准扶贫的工作模式也可以进行适当的创新,主要可以从以下3 点入手:(1)寻求跨区域合作,结成帮扶对子单位,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于馆内藏书以及相关单位的推广和宣传,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于本就不充裕的地方财政来讲,势必会产生一定的负担,在这样的情况下,地方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可以与其他图书馆形成跨区域合作,与大城市的图书馆建立帮扶对子关系,以此来提高影响力和硬实力,满足文化扶贫的需求,提升文化扶贫的效果;(2)与高校达成合作,形成共赢局面,高校同样是藏书丰富的地方,而且高校中的莘莘学子,他们同样具有非常丰富的理论知识,因此,与当地高校合作,一方面能够让一些被束之高阁的藏书发挥出更大的效能,而且也能给高校学生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作为地方政府来讲,在财政方面也得到了节约,从高校方面来讲,增强了社会的影响力,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对贫困地区群众来讲,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书籍,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对于一些专业的问题,还有大学生帮助讲解,可以说是三方共赢;(3)依托地方民族特色和区域特点,为区域经济发展夯实基础,目前我国的绝大多数贫困地区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分布在西北、西南等地,这些地区在国家的扶贫政策之下,将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势必会产生很多农业、手工业、制造业的人才缺口,精准文化扶贫可以作为扶贫政策的排头兵,先在偏远地区群众中间,架设好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手工业知识体系和培训基础,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就地取材的无缝对接。
3.3 构建文化精准扶贫的信息化平台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我国农村较为分散、地域广阔,建立文化精准扶贫的信息化平台,加强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加强外界知识的输入,有利于贫困居民接触更广阔的外部世界,紧跟时代潮流,接受先进的思想和知识、技能,转变观念,积极走出农村,促进自我发展与进步。基层文化精准扶贫中,促进基层网络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为基层公共图书馆建立信息化平台,既能体现区域特色,又能和其他地区的图书馆资源对接,对扩充文化扶贫工作资源、更好的发挥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具有重要意义。
3.4 完善文化精准扶贫制度
基层公共图书馆助力文化精准扶贫离不开完善的制度支持,必须为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建立、使用、服务建立完善的服务体制,对图书馆资源的引入、管理、图书馆相关文化活动的开展、图书馆与当地工会、市委、妇联等扶贫工作的合作等进行有序管理,促进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有序运行,保障其职能的发挥,长久可持续地为基层精准扶贫工作发挥作用[8]。
3.5 健全文化精准扶贫体系
精准文化扶贫体系中,除了主要的扶贫制度之外,监督、管理、反馈机制都应该完善和发展,不能将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当作面子工程,投入了书籍之后就不理不睬,应该注重日常的管理和监督,倾听群众的诉求和反馈,并及时针对损坏、丢失、污损的书籍进行处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一些具有时效性的知识也要及时地进行更新,不能妄想一劳永逸,文化精准扶贫要做到与时俱进。
此外,在扶贫工作当中,监督机制也十分有必要,要保证公共财政投入用在刀刃上,避免在文化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一些人铺张浪费或者中饱私囊,要健全监督机制,保证每一笔钱都出于精打细算,进一步提高文化扶贫效果。
3.6 加强宣传力度
很多民众对于公共图书馆的建立、文化扶贫都是知之甚少,一方面,由于缺少了解,导致了很多群众不愿意到公共图书馆中学习文化知识,这样公共图书馆的作用得不到发挥,文化扶贫就成了空谈,另外,一些贫困村县的群众认为自己现在已经三四十岁,错过了学习文化知识的最佳阶段,自我感觉非常愚笨,不愿意学习知识,还有一些群众忙于生计,立足当下,无法想象或者理解知识和文化从长远的角度能够带给自己的益处,这些都需要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进一步增加宣传力度,只有这样,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才有意义,才能让更多的贫困人口从中汲取营养,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实现全民素质的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在各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更好地建设小康社会,让基层的广大农民也能享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走向共同富裕,要进一步提高文化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外部的贫困,折射出的是精神上的贫乏,因此文化精准扶贫,改变贫苦户的精神面貌成为扶贫的重要工作,在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中,基层公共图书馆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从文化精准扶贫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基层公共图书馆在文化精准扶贫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探讨了其创新路径,文章的分析值得当前的基层文化精准扶贫工作者借鉴。